膝关节长期积液自疗效验实录

浏览

膝关节积液是西医学中关节病的一个症状,属中医痹证范畴。我患此病十多年,因胀痛不忍而四处求医、尝过百药、用过百方、试过诸法(如关节抽液),但收效甚微。落得膝肿如斗、骨瘦如柴、生活不能自理、卧床不起的严重地步。

90年代初,吾得先师蒋焕声先生的指点,他说:“有其病,自有其药,服药不效者,药不对证也。”逐四处邮购医学书籍,躺在床上,忍着病痛的折磨,刻苦地自学起来。当看到《黄帝内经》:“刺虽久犹可拔也,污虽久犹可雪也,结虽久犹可解也,闭虽久犹可决也……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的至理名言时,我幡然醒悟,深受启发。坚信祖国医学的博大精深和神奇效果,必能愈我顽疾。

经过十余年中西医、养生、心理等学科的艰苦自学、自悟、自疗、自养,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仅膝关节多年的积液消失,肌肉结实,体重增加,而且又能下床活动了。兴奋之余特提笔将自疗顽痹的方法整理成文,供大家参考。

一、中药疗法:据“着痹”湿邪偏胜的病理特点,首攻湿邪,治拟祛湿通络为法。药用薏苡仁100~200克,倒挂金钟15克,木防己18克,生石膏30克,杏仁12克,白通草10克,飞滑石18克,石见穿12克,络石膝12克,海桐皮10克,片姜黄10克,桂枝6克。水煎服,每日1剂。在中医师的指导下服用。

二、放松:具体练习方法是:服中药后或坐或卧,全身放松,自然舒适地进行放松锻炼,先从头顶部开始放松,依次为五官、颈项、上肢部、胸腹部、后背部、下肢部,一直放松到脚底心涌泉穴为止,这样意到气到、松静自然地放松3遍,最后意守脐内约30分钟即可。每天锻炼2次。实践证明,锻炼放松法对促进全身气血津液的流通、疏通经络、滑利关节大有益处,且药后练习效果尤佳。

三、调节饮食:患了痹证后,我每天收集相关资料,发现饮食不慎会导致膝关节积液增多。为此,我严格地限制食用猪油、猪肉及各类油腻食品,严格控制生冷瓜果和冰镇饮品的摄入,不过量饮食,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重点保护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

四、调畅情志:在和顽症作斗争的过程中,我发现坐卧过久,看书学习时间过长,会引起食欲减退、关节积液明显增多的现象,后来才知道是运动太少,思虑太过所致。《医原》认为,思虑过度则气结,气结则枢转不灵而成内湿。这以后我减少坐卧及看书的时间,增加四肢的运动,减少思虑,积极参加娱乐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五、改善居住环境:在与疾病斗争的持久战中,我又发现,久卧久居潮湿的环境是导致痹证久治不愈的又一原因。因此,我从阴暗潮湿又通风不良的底层,移居到明亮干燥且通风性能良好的二楼,杜绝外湿的入侵,而有利于关节积液的消除。

六、防止湿邪侵袭:平时不让水湿过份侵渍身体,遇阴雨天时,不在雨中及湿地行走,以防止外湿的入侵。《推求师意》说:“湿有天之湿,雾、露、雨是也,天本乎气,故伤表之营卫;水,泥地之湿也,地本乎形,故先伤皮、肉、筋、骨、血脉。所以,对雨水、雾露、湿地濡衣等水湿阴邪要严加防范。

七、积极锻炼身体:根据湿为阴邪,易阻气机、粘滞缠绵的致病特点以及“生命在于运动”的机理。我采用简单易行的散步作为锻炼方法。早晨即起,到公路散步两公里。要全身放松、舒适自然、轻柔缓慢;或行或立,或左顾右盼,或深呼吸,任意活动四肢关节,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活动即可。另外,在每顿饭后即到公路散步以促进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实践证明,散步能增强脾胃运化功能,于痹证康复有益。

积极适度、长期的体育运动锻炼能促进内气在体内作旺盛的运行,机体气血通畅,津液代谢正常,湿从何而生?

痹证的发病与湿有关,而湿的发生与生活起居失调,体能运动太少,气血津液运行迟缓;七情失调,思虑过度,气机郁滞;饮食失宜,湿从中生;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代谢功能紊乱密切相关。因此,针对湿邪的病因病机,应注意生活起居调摄、加强体育锻炼、平和心态、节制饮食、改善居住环境、调整脏腑功能、恢复气血津液正常代谢等等,这才是治愈痹证的根本大法。愿这篇小文能给广大患者朋友带来有益的启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