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基础讲座(五)

浏览

赵孟頫的行楷书,世称赵体。他也是经过了从勤学入门、承传到创新开派的奋斗历程的。他五岁起学书,对钟繇、王羲之王献之、李北海及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诸家无不精研,于二王法书用功尤勤,这在他的行楷书中有迹可寻。在用笔上,提按使转,灵动流利,于柔美中含劲健,又借鉴前人疏密敛放、向背欹侧之法,自成一家。他的书法,有沉着壮重、清逸秀丽的特点,尤其他晚年的楷书,清真俊迈,翰逸神飞,能复古而出新。因其为先朝皇裔,家藏富,饱经纶,天资聪颖,而能入晋之室,最终领袖一代。

赵体行楷的风格特点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① 运笔纯正,化难为易。他用笔“专用平顺”(清包世臣语),但能绝劲,“避难从易”(清冯班语),使其书法“变古为今”(清冯班语),便于学习掌握。而他的笔路十分清楚,用笔诚实,没有故意的做作,因此是学书法者比较容易接受的。② 典雅沉着,柔中带刚。赵体行楷的整体风貌是平整停匀,秀逸清俊。字形看似柔媚,但筋骨雄健。其早年所书圆顺而略显甜熟,晚年则方圆兼施,雄秀并呈。③ 笔圆架方,流动带行。其行楷书能坚持楷则,从容稳健,而笔画“润秀圆转”(清傅山语),笔势流动而带有行书笔意,少量直引行草字体,多数引入行草点画,使笔画间呼应连续,增强行书韵味。所以,尽管其书布白方正,舒展稳重,横直相安,但因笔势连贯,楷中带行,所以他的楷书明显有行书的某些特征,终能在历史上三大楷书家之后独树一帜。

学字应从楷书入手,正如前面所说过的,行书、草书,实际是一种楷书的快写体,“楷便是楷模、法式的意思”。只有把楷书学好,把运笔和字的结构学好,快写成“行”,“草”书便会不离规矩。赵孟说:“一字之法,贵在结构;一笔之法,妙在起止。起止得宜,则画无不美;结构有道,则字无不佳。”这是极为中肯的论语。

凡说到书法,无不论及“笔法”,也就是用笔的方法。这是书法技能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因为书法是线条艺术,在正确执笔的前提下,如何“运笔”(使笔运动),如何使线条有粗细、欹正的不同(是顺自然的,而不是逆规律的),再配以浓淡、枯润的变化(是自然的变化,不是刻意的造作),这便是我们在学习中应细心体会和努力掌握的方面。

毛笔的运笔,总体分起笔、行笔和收笔三步。起笔,就是一笔之始,也即点画的开始。它的位置、轻重,在心中先要有数。行笔,就是起笔后到收笔前的运行过程。是直线?是曲线?是弯折?要根据字的笔画决定;从字的笔画的美学角度出发,直线、曲线、弯折的线条应当有粗细变化,这就要通过行笔时笔毫的铺展程度来控制。收笔,便是点画的结束,这时笔就离开了纸面。

一般起笔均应“藏头”。所谓“藏头”,实际是指笔锋藏而不露。要做到这一点,往往采用“逆笔”,或叫“逆入”,即如横画要向右写,则先逆笔向左裹锋,再轻按向右;如竖画要向下写,则先逆笔向上裹锋,再轻按向下。收笔不出锋(即笔锋不外露)的笔画均应“收尾”,也就是在笔画的末尾要藏锋,要做到这一点,往往采用“回锋”来达到目的。“回锋”就是把笔锋回逆入原来行笔的线条轨迹之中。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笔画要“藏头收尾”,它可以使笔画沉着有力,含蓄饱满。

行笔应中锋。“中锋”就是“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运行”(蔡邕论《九势》语),它能使墨汁通过笔毫左右均匀地渗入纸中,使笔画丰满多采,筋骨内含不露。要取“中锋”,势必笔应竖直(至于古人有用侧笔侧锋的,是另一创作法,不属正常的学习方法,在此不述)。

在运笔的过程中,还常须“提按转折”。“提”即是把毛笔上提(但笔锋是不离纸的),点画变细;“按”是把毛笔按下,使笔锋铺展,点画变粗;“转折”即运用提笔或翻毫调锋(调节毫锋),提笔称转,翻毫(转动笔杆运行方向以调节毫锋)为折,目的是使转折前后笔画都能保持中锋并利于铺毫,以防止偏锋、卷毫(笔毫卷起)等笔病。

在运笔中,还必须注意力度和节奏。古有成语“力透纸背”、“笔力扛鼎”、“入木三分”,就是说点画的线条很有力量。不要把“力量”错误地理解为“用大力气”。点画的力感主要在对笔毫运行的控制。点画用力不是均一的。不同的点画,或者一笔之中的不同阶段,用的力量是有变化的,最终使写出来的字,点画挺拔刚劲,而不是软弱无力。这种力是内含的力。有的人把笔画写得很滞重,使人有“涩笔”之感,似乎笔毫运行是克服了很大的阻力才完成的,从而使人感到他用笔的“力度”,这是对“力度”的曲解写出来的字,不但不会美,反而易使人感到做作。“力度”当以内含为上。至于“节奏”,也就是说写的时候,每一笔画,包括笔画间的间断、连续,应有快慢变化,不应当是一种机械的匀速运动。例如上面所说的“起笔”、“收笔”处,速度往往慢于中间的行笔过程。

当然,对于初习字者,可以注意其适度的差别而不必为了分清节奏,将行笔过程有意地提高速度、过分强化(即使书家,过分强化也会适得其反),还是应慢慢地控制笔毫写出所临范本上字的点画形状,“节奏感”,那是习字习到一定程度后水到渠成的反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