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朋友 延年益寿

浏览

威·萨默维尔说过:“最灵验的益寿丸是朋友”。此语虽简。寓意却深。几位良朋益友,对于一个老年人来说,犹如保健药品一般,确有宽心添乐、强身健体之妙。退休七八年来,我在原有的三二莫逆的基础上,又根据自拟的“品行端正,有志有识,健康向上,老有所为”的标准,先后结交了不同爱好。各个年龄段的七八位朋友。通过日常来往。对我的身心健康确定起到了不少的促进作用。

朋友给我指点迷津,使我双眼常亮脑常清。我无意自诩为“工作狂”,但在岗位时钟爱本职,所以整天扑着身子干,从不知什么叫“累”。因此,在刚退下来的那半年里,由于工作(生活)的范围由“大”变“小”,接触的人由多变少,眼见耳闻的渠道由“宽”变“窄”等因素的影响,心理上的落差非常大,心里空荡荡的,无所适从。这时,早我五年退休的一位老友来到我家,以他自己的亲身经历开导我,启发我,帮我转好思想弯子,尽快适应新的环境。还有一位好友提醒我“少打扑克少‘搓麻’,多练书法多养花”。另一位故旧还根据我的特长和爱好,建议我选准主要生活内容,并帮我制定写作计划,提供文史方面的学习资料,给我修改诗文……在他们的指导帮助下,我的思想情绪渐渐趋向正常,日常生活也慢慢地有了规律,人也长了精神。这不,几双温暖的援手,让我在退下来的第一步,就感受到了朋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朋友替我排忧消郁,让我心中常乐气常顺。中医学里有“气伤肝”之说。自古以来也流传着劝人“莫生气”的民谚俗语,旨在提醒告诫人们。人的情态如经常处在一种抑郁或忧愤状态的话,则有可能会引发疾病,危害身心健康。人到老年。心胸变得狭隘了,情感变得脆弱了。更应注意少生气,保持快乐情绪。退休之后的日常生活中,整天免不了与外界接触,若强求时时事理皆顺己意,不招气惹气,也不现实。重要的是,有了气就应当尽快“发泄”,及时化解,才有利于保持心情愉快。我的体会是,只有好友才是这种“发泄”、“化解”的“金钥匙”。所以,我常以好友为“出气筒”。把他们的话语当作“顺气丸”。有时。我和左邻右舍们“拌个嘴”、“磨个牙”什么的,就找老友诉说一番:外出采买购物受到冷落或欺哄时,也和老友“唠叨”。每天晚饭后几个好友聚在一起。都要把当天的经历及心里的喜怒哀乐和盘托出,议论一番。言毕语尽之后,心理顿时就觉得畅快多了。今年二月,我的一篇小稿被贵刊采用后,一直也未收到例行寄来的两本“样书”,疑心在邮寄途中被人“顺手牵羊”。正在闷闷不乐之际,对门的张姓好友幽默地说:“你阅读好自订的那本就足够了。让别人免费也读本养生之道,大家都健健身,何乐而不为呢?”瞧,他脱口而出的三言两语,说得我一点脾气都没有了。

朋友帮我弃懒添力,催我四肢常动体常轻。人到老年,心理上可能变散,不愿进取,行动上容易变懒,松懈怠惰,久而久之,就会影响身心健康。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我就多与年轻人打交道。闲暇时我和同院里的小青年谈天说地:晨练时也尽量和年轻人跳跳蹦蹦;散步时。不忘邀上三两个中青年人。总之,我在行动上尽量融入年轻人的行列,觉得整天都很有精神。前年,我有幸结识了市体校的一位教师。因为彼此都喜欢书法,我们经常相互来往。他身上那股子青春之气深深地感染着我,冲击着我,使我的心理上由老变少,手脚从懒变勤,无论做什么都觉得。

如今,我和几位好友情同手足,经常往来,如果碰上谁过生日,或家里有个喜事什么的,更是要互邀相聚一番,忘却了衰朽,焕发了活力。每当这时,我就会相起培根的名言:“除了知心朋友,没有一贴药能够舒心……朋友的忠告是保持心理健康的最佳良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