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文化集趣

浏览

古往今来,扇子与人们的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由此派生出许多与扇有关的文化,令人耳目一新,意趣无穷。

扇 书

扇面书法历史悠久。历代不少书法大家都有扇面书法佳作。最早见于《晋书》,说书圣王羲之曾为一老媪题扇,老媪每字售价百钱。几年前江苏常熟造纸厂陈嘉良利用10个月的业余时间,在9寸半(古尺)的扇面上(单面)写下全册《古文观止》,连同序言,共223篇,计108095字,曾引起轰动,堪称世界扇书之最。

扇 画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喜欢在扇面上题字作画。许多著名的书画家大多在扇上给我们留下了很珍贵的书画作品。从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到宋朝的范宽、苏东波,明代的唐伯虎、仇英,清代的石涛、吴昌硕到现代的徐悲鸿、齐白石等,都曾在扇上写画出了令后人叹为观止的惊世之作。现在见到最早的扇画实物是《两宋画册》中的《柳桥归骑图》,存上海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里珍藏着300多柄元明清的书画扇。

扇 诗

历代文人墨客写下了不少咏扇诗和题扇诗。唐朝诗人杜牧有“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咏扇诗句,笔触细腻,情趣横生。明代著名才子唐寅的画扇《山房客至》,清新的画面上题着一首小诗:“红树蓼芳野老家,日高小犬吠篱芭,合村会议无他事,定是来人借看花。”诗情画意,相映成趣,也是难得的艺术珍品。现代文学郭沫若的“清凉世界,出自手中,精逾鬼斧,巧夺天工”诗句,既道出了扇子的用途,又赞美了扇子的工艺。

扇 联

扇联是我国联苑中的一朵奇葩。如“清风生掌握,爽气满襟怀”、“举起随时消酷暑,动来无处不清风”、“却将妙质因风剪,为出新裁对月描”。以上扇联,有的用比喻手法描写扇子的美好形象;有的告白开合如意、动摇省力的使用方法;有的展示扇子的多功能用途,或取凉消暑,或遮阳挡热,或装饰把玩,或作馈赠礼品等等。联语文字优美,对仗工整,给人以美的享受。

扇 谜

扇谜是谜海中一束引人注目的浪花。如“有风不动无风动,不动无风动有风,等待梧桐落叶时,主人送我入冷宫。”这则谜语生动准确地说明了扇子的作用和性能。又如“打开半个月亮,收起兜里可装,来时石榴花开,去时菊花开放。”“有朵花,不常开,半截纸,半截柴,三冬它在柜中放,盛夏无风手中栽。”这两则谜语应用比喻修辞手法,使谜语显得生动、具体、形象。

扇 舞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专门摆弄扇子的舞蹈,如汉代的《巴渝舞女舞》、唐朝的《霓裳羽衣舞》,都是扇子舞。现代的舞蹈工作者则来个“古为今用”,20世纪50年代末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的《葵花向阳》扇子舞,还有河北民间舞蹈茉莉花》,湖南的《闹元宵》等,都突出了扇子的舞姿。我国的朝鲜族不少舞蹈都有巨扇伴舞,跳出各种优美的舞姿来,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扇 戏

以扇子为戏名和传媒的戏剧作品有《桃花扇》、《沉香扇》、《蕉扇记》、《少奶奶的扇子》等。其中《桃花扇》借扇子构思,通过赠扇、溅扇、画扇、寄扇和撕扇串起全剧,把剧中主人公的爱情遭遇刻画得感人肺腑。

扇 具

扇子在剧艺中作为道具,更有表达感情的妙用。“武者扇胸前,文者扇掌心,商贾扇肚腹,走卒扇头顶,媒婆扇肩,轿夫扇裆。”这是剧艺上运用扇扇子的动作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总结。梅兰芳在京剧《贵妃醉酒》中运用扇技,巧妙地表达了杨贵妃的醉态和复杂心理。川剧名旦杨友鹤,使用扇子的姿态就有70多种。

扇 俗

在我国江南一些农村里,端午节亲友间有用扇子作礼物,相互馈赠的风俗。扇作礼品,可谓礼轻情谊重,这岂不比那些辄送重礼的行径高尚得多?此种古朴文明之风,应该常在人间吹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