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消除孩子的逆反心理

浏览

邻居吴女士家儿子都快进中学了,但每天的作业仍要在母亲的监督下完成。母亲常常因为孩子作业潦草、错误较多而责令其重做,若不合要求仍再重做,直至满意为止。这样,每每越是重做,作业的质量就越差,孩子免不了挨批遭骂,因而,孩子对母亲的抵触情绪也就越来越大。最近,吴女士的丈夫从外地调回本市工作,一个阶段后,孩子的顶嘴、哭闹声不知不觉消失了。原来,孩子的爸爸采取了“鼓励式”教育方法,不仅逐步消除了孩子的逆反心理,而且,学习成绩也进步了许多。

孩子对长辈的教育产生的抵触心态,就是心理学上说的“逆反心理”。它的主要特征是:孩子对教育者有明显的“反控制”和“硬对抗”心理,即你要我这样,我偏要那样。使家长的心血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那么,如何防止和消除孩子的“逆反心理”呢?笔者归纳为“四宜四不宜”。这就是:

一、宜“疏”不宜“堵”。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理解能力,采取疏导的方法,其效果往往比简单地堵截、禁止要好得多。有些事情仅按自己的意愿,靠简单地禁止或快速的灌输是收不到好效果的,结果反而会禁而不止,欲速而不达。必须靠积极疏导、因势利导,方能奏效。一位心理学家说过:“如果一位成年人对孩子母亲的态度表示异议,除了可能使母亲对孩子施行粗暴态度的行为有所收敛外,至少孩子会因此明白,并非所有的大人都跟母亲持同一态度。这一点很重要。如果孩子能从其他人——老师、叔叔、姑妈、姨妈那儿感觉到自己并非像父母所说的那么窝囊,而是具有许多宝贵品质时,那他就可以安全度过情感受到虐待的痛楚期。”吴女士的儿子自从他爸爸一改母亲的教育方法后,逐渐向好的方面转变,恐怕就是这个道理。

二、宜“褒”不宜“贬”。孩子在完成一件事情或一项作业时,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这时家长绝对不能说“我就知道你不行”。这样会损伤孩子的信心,容易让孩子在今后一遇到困难时就打退堂鼓。当孩子在完成任务中有了点滴进步时,家长要抓住时机恰当地、适度地给予肯定、鼓励和赞许。须知,孩子在享受“成功的快乐”时,他的信心最足、心情最好、状态最佳,最乐于接受家长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从而能有效地克服困难,发挥潜力和主观能动性,理想地完成学业,从而能不断取得新的进步。

三、宜“静”不宜“动”。遇到孩子违反纪律或与父母“顶牛”时,家长要保持冷静,不要冲动。出现僵局先静一下,想一想,拖一拖,这有利于双方都反省自己,分清利弊,取长补短。反之,在怒火十足,互不服气时,难免会说出过火的话,做出过激的事,甚至大动干戈,拳棒相加,把事情弄僵弄糟。这样,只能意味着教育的失败,孩子即使表面上暂时的屈服,内心却不会服气,就如大思想家卢梭说的“不要在教天真无邪的孩子分辨善恶的时候,自己充当魔鬼”。

四、宜“尊”不宜“刺”。尊重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人格,是消除孩子逆反心理的重要途径。做父母的首先要有真挚的爱心,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孩子的心理共鸣,激发其上进心。在人格上,孩子幼小的心灵最忌父母的讽刺挖苦,一旦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常会引起孩子干脆破罐子破摔,甚至容易被人利用而步入歧途。英国轮船家毛姆说过:“自尊心是一种美德,是使一个人不断向上发展的一种原动力。”因此,家长应像珍惜和保护自己的自尊心一样,珍惜和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多一点尊重体谅,少一点讥讽刺激,以唤起孩子心理的共鸣,激发求学上进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取得进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