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赏菊品蟹时

浏览

“待到重阳日,正是品蟹时”,这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在赏菊尝蟹时的绝句,传为千古佳话。每到菊花盛开的时节,正是螃蟹体壮黄满、肉质鲜美之时。素有“一蟹上桌百味淡”之誉的螃蟹,自古以来就被视为筵席上的珍品佳肴。它与海参、鲍鱼有“中华水产三珍”之称。

螃蟹的别名较多。傅肱在《蟹谱》中说:“蟹,水虫也,故字从虫;亦鱼属也,故古文从鱼。以其横行,则曰螃蟹;以其行声,则曰郭索;以其外骨,则曰介士;以其内空,则曰无肠。”它的雅号如此之多,足以说明它的特点显著。

也许有人说,螃蟹那副全身披甲、张螯舞爪的模样,简直使人望而生畏,哪还会有人敢去吃它呢?然而,历史上却还真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相传,西汉时,有个县大闹蟹灾,螃蟹多得遍地皆是,田里的庄稼都让螃蟹给糟踏完了,眼看百姓将遭饥荒之苦,这可急坏了县太爷,他左思右想,终于大胆地想出了一个绝妙的方法:这么多螃蟹,为何不抓来烹着吃呢?于是下令全县百姓捉蟹烹食,并且第一个带头吃蟹。结果不但避免了因灾荒饿死民众,而且尝到了难得的美味,这位父母官关心百姓疾苦,敢于冒险吃蟹的忘我精神,的确值得称赞。难怪,我国文学巨匠鲁迅先生曾这样风趣的说过:“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应当是位英雄。因为他不曾为蟹的利螯、长爪、厚甲所吓住,而是大胆地吃下了它,致使今日人间方知有如此的美味也”。

从此,这位“横行介士”便成了人们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佳肴。因其味美独特,又被诗人写入了诗文之中,把持螯举盏和赏菊吟诗联系在一起,为后人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赞蟹吃蟹诗篇。

自称“臣是酒中仙”的唐代大诗人李白,对螃蟹更是情有独钟,他在一诗中写道:“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描绘了一幅持螯举觞、疏狂不拘、高台品蟹、乘月醉饮的生动画面。

北宋文学家苏东坡曾在江南做官,他在《丁公默送螃蟹诗》中这样描述:“堪笑吴中馋太守,一诗换得两尖团。”“尖”指尖蟹,“团”指团蟹。此诗极为传神地描绘了诗人以诗换蟹、得蟹之后的乐意之状,表现了苏东坡对螃蟹的偏爱和嗜好吃蟹的情感。

南宋大诗人陆游,有首写吃蟹的诗也很有趣。他说:“蟹肥暂擘馋涎坠,酒绿初倾老眼明。”说的是刚用手把蟹擘开,就馋得口水直淌下来,等到持蟹品酒之时,连昏暗的老眼都突然明亮起来。

清代著名小说家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三十八回里,把贾宝玉、林黛玉等人在大观园内吃蟹的情景,写得栩栩如生:“持螯更喜桂阴凉,泼醋擂姜兴欲狂。饕餮王孙应有酒,横行公子竟无肠。脐间积冷馋忘忌,指上沾腥洗尚香。原为世人美口福,坡上曾笑一生忙”。

古往今来,一些文人志士以蟹喻人,借螃蟹来表达自己内心对人世间的情感,借螃蟹来讽嘲那些横行不法、欺榨人民的歹恶之徒。唐代大诗人皮日休在《咏蟹》一诗中云:“未游沧海早知名,有骨还从肉上生。莫道无肠畏雷电,海龙王处也横行。”诗人把螃蟹无畏雷电,无惧龙王的狂妄胆大、横行霸道的情态刻画得淋漓尽致,实际上这是借螃蟹来暗喻生活中的一些人物,以表达作者内心的爱憎情感。

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描写得更绝,他在《蟹诗》中写道:“怒目横行与虎争,寒沙奔火锅胎成;虽为天上三辰次,未免人间五鼎烹。”此诗妙就妙在以蟹来嘲讽那些以权谋私、搜刮民财的贪官污吏,别看他神乎其神,到头来仍免不了要受到法律的严惩。

著名画家齐白石对螃蟹的形态观察细致,泼墨作画,以蟹为题,并在画面上题写“看你横行到几时”的字句,来讥讽当时国民党的黑暗统治为时不会长久的。

螃蟹不仅其味鲜美无比,而且营养成分十分丰富,据科学家研究证明,螃蟹可食部分每百克中含蛋白质14克,脂肪5.9克,钙141毫克,磷191毫克,碳水化合物7克,铁13毫克,还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B族等多种营养素。

螃蟹不仅味美可口,而且还是天然良药,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据清代刘献庭的《广阳杂记》载称,安徽太平县有一青年,在新婚之夜,突然患病,全身红肿,奇痒难忍,头部肿大如斗,双眼浮肿成缝,其妻焦急万分,遍请郎中诊治均告无效。后到县城请名医崔默庵前来医治,崔默庵一进病人家里,便觉一股浓烈的油漆味扑鼻而来,又对病人进行观察,便诊断:“漆过敏也!”并嘱其家人立即移出新漆的家具,用螃蟹3斤捣汁,遍涂全身,不到两天,肿消病愈。

祖国医学认为,螃蟹具有清热活血、补骨髓、滋肝肾、理筋脉、消食积之功效。但螃蟹因其性寒,故有脾胃病患者不可多吃。在吃蟹时,最好用生姜末、醋蘸食,既能去腥提鲜,又可祛寒。

螃蟹不能与柿子同吃,这在历代中药书中多有论述。因为蟹肉含高蛋白,柿子含鞣酸,两者同吃容易使蛋白质凝固,会造成胃肠道痉挛,出现胃痛、腹泻和呕吐,严重者可发生肠梗阻甚至危及生命,故应引起重视。

在秋高气爽、菊黄桂香的时节里,相约几位友人或与家人团聚,持螯赏菊,谈笑风生,确是人生中的一大乐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