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平不怕山险

浏览

凡登过泰山的人,几乎都知道“山险心平”这四个字。当进入最后一个“十八盘”,仰望南天门之际,人们颇为“下悬千万壑,高路入云端”的险境所惊,心中不免惶惶悸动不安。此时却见右侧岩上镌刻着“山险心平”四个大字,于是乎受到启示,得到鼓舞。心,平静下来了,重振精神,向最后磴道攀登。

前人给我们留下的这四个字,不但富有哲理,而且也富有医道。既然告慰人们要“心平”,可见身处险境时,受影响遭刺激的首当其冲者乃是“心”。中国古代医典《内经》早就指出:“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惊恐中必气喘心慌,人人都有体会。中医论“心”,并非仅指它蹦蹦跳跳着推动血液的循环,还强调“心主神志”、“心主神明”、“心藏神”,人的精神状态、思维活动,必须在心的统帅和指挥下,才能相互协调。若因惊恐精神受到刺激,则神不安宁,可导致疾病的发生,因而《内经》有“惊则气乱,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之说。《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突然从傻大姐那里得知贾宝玉定亲,惊不可捺,以致“迷迷痴痴”,“身子晃晃荡荡的,眼睛也直直的,在那里东转西转”,她急着找贾宝玉弄明白,但找到了贾宝玉,却“只管对着脸傻笑……”生动地描写出林黛玉受惊所出现的精神症状。而惊恐所造成的最严重后果,莫过于“惊已,心气痿者死”。心气痿,也就是心脏本身遭受到严重损害,往往是死之因也!《三国演义》中“张翼德大闹长坂桥”一回,记述了长坂坡之战,张飞倒竖虎须,圆睁环眼,手执丈八蛇矛,独自立马长坂桥上,对曹操数十万追兵厉声大喝。曹军闻之,不寒而栗。曹操身边亲将夏侯杰当即惊得“肝胆破裂”,倒于马下,一命呜呼。

现代医学认为,恐怖的环境,恐怖的心理,是打开人体衰老之门的“钥匙”,此门一开,衰老的进程将加速。恐惧常能使人体环境的稳定平衡遭到破坏,代谢失调,血脂增高,从而加剧动脉硬化的形成,促使冠心病的发生。恐惧还是癌症的温床,它能够使人体的免疫功能降低,抗病能力削弱,从而为癌症滋生创造有利条件。

生理学角度来看,外界环境中的恶性刺激,作为一种“信号”,通过人体的感觉器官,或耳闻,或目睹,瞬息之间传入神经,将信息报告人体“最高司令部”大脑。这时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的释放增多,导致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等。而在精神活动和行为上,轻度的可致流涎、流泪、情感不稳、兴奋,较重的则出现焦虑、躁动、紧张、恐怖等现象。个别情况下,大量肾上腺素分泌,可导致心脑细胞或肾上腺坏死,或引起脑出血。一旦出血坏死,均足以使人即刻丧命。有些虽不是立即死亡,但生命垂危,如不立刻抢救,也会在短时间内迅速衰竭死亡。

惊恐的危害是不可低估的,但也并不就是非常可怕,我们的祖先早就掌握了御矛之盾,《内经》中“惊者平之”的治疗原则,也正是“山险心平”之意。何以“平”之?大惊之下,应以理智的“缰绳”驾驭情感的“野马”,以无畏的英雄气概,临机处置,做出积极的对付行动,体内应激所释放出的大量肾上腺素正用到好处,得以排遣,自然就不致伤人了。金元医家张子和曾用“以惊定惊”之法,治愈卫姓之妻惊恐病。卫妻因夜眠中听得强盗抢劫声响,吓得颤抖不止。此后每听到稍大声响即惊吓而不知人事,屡次治疗无效。张子和嘱病人坐在一个很高的椅子上,叫病人看着下方的桌子。张用木块猛敲桌面,病人一惊,张说:“你看我用木块敲桌子有什么可怕呢?”病人羞惭。稍定,张又敲之,如此数次后病人不再心惊了。张又以木杖敲门窗,使病人渐渐习惯。当晚,病人熟睡无事,即使夜间敲其门窗也不害怕了。

那么,怎样才能避免和排遣惊恐对人的危害呢?一要有安定和平的社会和生活环境。人民安居乐业,心地坦然安舒,没有致惊致恐的因素,就不会产生恐惧的心理。战争、灾荒、饥饿、尔虞我诈,人民的生命朝夕难保,百姓昼夜惊恐,警惕不定,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生活,恐惧心理终日缠身,岂有健康长寿之理。二是排除人为的惊恐因素。避免突然的高声或异物的惊吓等。高血压、冠心病患者以及年事已高之人不宜多看激烈竞争场面、惊险电影、电视。三是为人正直、善良、光明磊落。加强思想修养,不损人利己,与人为善,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具有这样高尚情操的人,于国、于人、于己皆无愧,故能安然处世,无恐惧心理之产生。俗谓“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