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拜师》读后感4篇500、700、900、1100字

浏览

搜集整理了读《张良拜师》有感、张良拜师读后感(499字)等500字、700字、900字、1100字左右的读后感作文4篇,供您参阅。

张良拜师读后感_499字

寒假,老师让我们在假期里读五本书,写五篇读后感。同时老师还告诉我们第五本书是关于中华传统美德的书。有一天,妈妈带我买了一本这样的书,里面我最喜欢的一章就是《张良拜师》。

张良是帮助刘邦建立汉朝基业的重要谋士。张良年轻的时候,有一天,他出来散步,不知不觉,走到一座桥上。看到一位老人坐在桥上,老人见到张良也不避让,反而故意走到他面前,故意把鞋扔到小河边,让张良去捡,张良非常生气,但看他是个老人,就帮他捡了回来。老人又说:“给我穿上。”老人又把肮脏的脚伸向张良,可张良还是没有生气。见此情景,老人高兴地说:“你这个小伙子不错,刚刚我是试探你,五天后再来桥头见我。”

五天后,张良一大早就来到桥头,让他大吃一惊的是,老人早已在桥头等他了。老人见他就生气地说:“与老人见面,怎么可以迟到,你五天后再来见我。”五天后,老人还是比张良早,又让他五天后来。又过了五天,张良大半夜就来到了桥头,等了好久,老人才来,老人很满意,交给他一本书,是《太公兵法》。后来,张良帮刘邦打天下时派上了大用场。

张良尊老爱幼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尊老爱幼是中国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把这种美德发扬光大,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成语不知不觉:知:知道;觉:觉察。没有意识到,没有觉察到。现多指未加注意。如:明·赵弼《两教辨》:“遂使昏愚之徒,听其妖诞,舍正从邪,醉生梦死,不知不觉。尧舜三代以前,未闻有此教。”又如:他的残忍和狠毒,时而不知不觉地在老人面前显露出来。——曹禺《王昭君》第二幕

成语醉生梦死:醉生梦死[zuì shēng mèng sǐ],意指像在酒醉和睡梦中那样醉醺醺、昏沉沉地过日子。形容生活目的不明确,过得糊里糊涂。语出宋·程颐〈明道先生行状〉。[源]宋·程颐〈明道先生行状〉(据《河南程氏文集·卷一一》引)道之不明,异端害之也。昔之害近而易知,今之害深而难辨。昔之惑人也,乘其迷暗;今之入人也,因其高明。自谓之穷神知化,而不足以开物成务。言为无不周遍,实则外於伦理;穷深极微,而不可以入尧、舜之道。天下之学,非浅陋固滞,则必入於此。自道之不明也,邪诞妖异之说竞起,涂生民之耳目,溺天下於污浊;虽高才明智,胶於见闻,醉生梦死,不自觉也。是皆正路之蓁芜,圣门之蔽塞,辟之而後可以入道。[典故]“醉生梦死”是用来形容人的生活目的不够明确,恍恍惚惚,好像是喝醉或在睡梦中。宋代大儒程颐在〈明道先生行状〉一文中,谴责当今学者说:“虽才高明智,胶於见闻,醉生梦死,不自觉也。”而这一切,乃源自於“道之不明”。正道无法彰明,则“邪诞妖异之说”横行,迷惑人心,掩蔽良能,即使是聪明之士,亦因受异端邪说的蒙蔽,以致於心智无法清明。“醉生梦死”就用来比喻人糊里糊涂地活着。另一位宋代大儒朱熹亦曾说过:“『百姓日用而不知』,便是不知所谓发生,亦不知所谓收敛,醉生梦死而已。”(见《朱子语类·卷一一六·朱子·训门人四》)朱子认为一般人这样一日过一日,懵懵懂懂,对一切事物的发生都不知其所以然,此即所谓“醉生梦死”。後人在使用此一成语时,则不仅止於指生活目标不明确的情况,有时会扩大到用於指称生活颓废消沉,如清末小说《东欧女豪杰·第三回》:“你不见现在那些巴结官场的、崇拜黄金的、在温柔乡里醉生梦死的人吗?”此处所说的便是程度更为严重,沉湎於声色场所中的人。

张良拜师读后感_723字

最近我读了众所周知的《中华美德故事》,里面有许多故事,如《磨杵成针》,《体恤之心》,《愚公移山》,《一杯温开水》等,但是让我最难忘的是《张良拜师》。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叫张良的男孩。有一天他悠闲自得地在桥上走着,突然有个老人向他迎面走来,把鞋子向桥下一扔,便命令张良去捡,并给他穿上。张良都一一照做,老人说:“明儿一大早老桥头碰面。”第一天张良没有比老人早到,老人便再次下达了这条命令,直到第三天,张良来得比老人早,老人便送了他一本《太公兵法》。张良从此每天熟读它,不再浪费时间。

张良可真尊敬长辈,不仅给老人把鞋捡上来还帮他穿上,如果是我,我肯定不会像张良那样给老人捡回来,更别说穿上呢!一开始张良并没有言必行,行必果,老人批评了他,他虚心听取了,因为他想:老人老了,行动不便,还比他起得早,自己实在是太不应该了。所以他知错就改,得到了属于他的《太公兵法》。张良身上的三个品质:尊敬长辈,言必行,行必果;知错就改值的我们学习。

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习这些品质。记得有一次,长笛老师让我们回去练习一首曲子,但是今天作业一大堆呀!这可怎么办呢?结果我一做就到深夜,很晚才睡觉,自然也没有练习。第二天,老师在一个一个地检查,轮到我时,我吹得吞吞吐吐,老师让我回去练习十遍,但是作业还是一如既往的一大堆,但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练好长笛,我一回到家,便争分夺秒地做起了作业,吃晚饭也狼吞虎咽的,最后终于有时间吹长笛了!10遍,20遍,30遍……。我反复地练习,直到吹熟为止。第二天,我吹给老师听,吹得流利又动听,老师表扬我说我真是个知错就改的孩子。

《张良拜师》的故事让我下定决心向张良那良好的品质学习,努力,学习做是要像张良那样知错就改。

成语吞吞吐吐:想说,但又不痛痛快快地说。形容说话有顾虑。如: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五回:“你一味的吞吞吐吐,支支吾吾,你把我作何等人看待。”又如:至于新作,现在可是难了,较好的简直无处发表,但若做得吞吞吐吐,自己又觉无聊。(鲁迅《书信集·致曹靖华》)

成语众所周知:大家普遍知道的。如:《玉娇梨》第二十回:“城中宣杂难住,莫苦就在众所周知石村卜一居,与白公为邻。”又如:这种小说的生产,众所周知,主要是为了“爆炸”,所以他特别注意的是政治上的应时。——孙犁《文林谈屑(一)·运动文学与揣摩小说》

张良拜师读后感_905字

《张良拜师》讲的是一个关于尊敬师长的故事。张良原是韩国的公子,想刺杀秦始皇,结果刺杀失败。为了躲避秦始皇的搜查,他只好改名张良。

张良逃出来后,不到一年工夫,在下邳成为一个很有学问的书生,他仍想着伺机刺杀秦始皇为韩国报仇。有天,张良在散步时,在桥上遇到一位老者,老者的鞋子掉到桥下,便叫张良去捡,并且要求张良帮他穿上鞋。老者走后,张良跟踪老者,老者知道张良跟着,觉得张良有出息,便收张良为徒。让张良五天后天一亮到桥上去找老者。五天后,张良早早地赶去桥上,却发现老者等候多时,老者生气地让张良再过五天早点来桥上等候老者。结果张良每一次都迟到。有一天晚上张良实在睡不着,就直接到桥上等,不一会儿工夫,老者来了。老者见张良早已在此等候,心里非常高兴,把自己毕生心血注释而成的《太公兵法》送给张良,让张良好好读,将来成为个有学问的人。张良十分珍爱它,经常熟读,反复地学习、研究。后来成为一名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师。

张良拜师一波三折,从中我看到了张良的处处礼让,这既表现为对老人的尊重,也表现为对自身品格的完善。先从张良帮老者捡鞋子说起,张良帮老者捡鞋子,他没有拒绝老者的要求,而是本着尊敬长辈的一颗心去帮助老者,还帮人帮到底,耐心地为老者穿上鞋子。张良尊敬长辈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如果我们平常遇到这种老人的话,我们是否还会耐心地像张良一样帮助他?也许会不耐烦地扔下几句,也许会热心地帮助老人,也许还会对老人无礼动粗。像张良那样做的人也许很少,但是这些都是我们的举手之劳。再说张良赴约,张良无论多早起,老者还是在桥上等得怒气冲冲。最后张良怪自己不够诚心,天还没亮就在桥上等待老者,老者总算是满意了,收下了张良。张良有耐心有诚心,虽然三番五次地迟到,却并不抱怨和置之不理,仍然坚持早起。

《张良拜师》这则故事,不仅告诉我做人的道理:要尊重长辈,对人要有礼貌;而且教会我如何做事的道理,要坚持不懈,不怕苦,不怕累,凡事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才有机会获得成功。我很喜欢故事中的张良,他尊重长辈,做事有诚心、耐心。他从来没想过要对老者置之不理,认真地赴约,我佩服张良的耐心和诚心,有诚意有耐心必将成就一番大事。

成语一波三折:波:指书法中的捺;折:指写字时转笔锋。原指写字的笔法曲折多变。现比喻文章的结构起伏曲折。也比喻事情进行中意外的变化很多。如: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宣和书谱·太上内景神经》卷五:“然其一波三折笔之势,亦自不苟。”又如:词既凄清,声亦缠绵跌宕,有一波三折之致。——清·王韬《淞隐漫录·严萼仙》

成语坚持不懈:懈:松懈。坚持到底,一点不忪懈。如:《清史稿·刘体重传》:“煦激励兵团,坚持不懈,贼穷蹙乞降,遂复濮州。”又如:这些都证明我们对于加强统一战线实行革命政策来进行抗日战争的这种方针,是坚持不懈的。——毛泽东《和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

张良拜师读后感_1098字

前几天,我看了一个励志故事《张良拜师》,它讲述了张良和一位老人的故事。《张良拜师》这篇励志故事中的主人公张良,帮一位老人捡回了掉到桥下的鞋,虽经老人再三为难,但是张良还是把鞋捡了回来,并帮老人穿上。后来老人让张良学点本事,要求张良五天后来这儿等他。前两次老人都先到了。第三次,张良前一天晚上就到了,过了一会儿,老人才来。老人高兴地把一卷兵书交给了他。张良专心致志地专研,后来成为了一位著名的军事家。我喜欢这篇故事,因为它使我懂得要热心、尊老,还要虚心求教。我一定要像张良一样,虚心接受别人的教诲,帮助他人,学到真正的本领。

《张良拜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遵守约定只能早到不可迟到,要尊敬长辈,不要以为长辈太老就可随意放纵自己不懂尊重。要懂得感恩!

其实,长辈的话是非常有用的。这个故事讲了一个老爷爷试探张良,第一次约张良,张良竟然迟到,第二次老爷爷又约,张良又迟到了,第三次再约张良,他干脆不睡觉直接来了,这次总算没迟到,老爷爷看他很有诚意,就送给他一本书,并告诉彵多研究就可以当帝王的老师,过十三年到济北郡山下找一块黄石,那就是老爷爷!

《太公兵法》张良一看就好好的研究起来了,很多年以后他成了有名的兵法专家,十三年后他找到了那块黄石,陈它当珍宝一样祭拜,张良死后他的家人一样把皇石当宝贝一样供起来。这就叫吃水不忘挖井人!

同学们,你们应该都听过或看过《张良拜师》这个小故事吧。当然了,我也不例外。

我看了这个故事之后特别敬佩张良。因为在老人喊张良为他穿鞋时,张良不仅没有对老人表示不理不睬,反而为老人捡起了鞋子并穿上。如果我是张良的话,我才不理会这个老人呢!好心有好报,老人让张良在5天后到桥上与他会面。张良虽然前两次并没有赶在老人前面,但是张良并不泄气。在第三次时,张良终于赶在了老人之前到了桥上。老人很满意张良的表现,便将《太公兵法》给予了张良。

张良是一个多坚强的人啊!做事不灰心,不气馁,一次不成有第二次,两次不成有第三次,直到成功为止。我一定要向张良学习,以后我要更懂礼貌,我要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我现在可以慢慢改要一些坏习惯:控制自己不要让不文明的话脱口而出;见到亲戚或朋友等熟人可以主动打招呼;尽量为父母分忧,做一个孝顺的好孩子……我想,我只要努力去做,就一定可以改掉这些毛病的。我不仅可以学到张良的文明,我还可以学到张良做事不气馁的精神。因为有了这种精神,我做事才不会半途而废。我现在要努力知难而进,不要知难而退。往后,我要监督自己和家人。在家里再也不可以出现脏话的影子,我要让它永远消失。

我一定要做父母的好孩子,老师的好学生,城市的好公民!

成语专心致志:专心致志[zhuān xīn zhì zhì],意指专一心思,集中精神。语出《孟子·告子上》。[源]《孟子·告子上》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主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典故]孟子是战国时代的大思想家,後人尊称他为“亚圣”。当时人们对於齐王管理政事没什麽成就,而孟子不加辅佐的事很不满意,但孟子说:“不要怪那齐王不够聪明啊!就算天下最容易生长的生物,如果让它在太阳下曝晒一天,又放在寒冷的地方十天,也没有办法存活。我跟齐王相处的时间有限,一旦我离开,那些奸臣小人又来动摇大王的决心,我就算能让大王萌生一些向善的念头,又有什麽用呢?就拿下围棋的技能来说,这本来是个小技术,但是假使不能专心学习,就得不到它的精妙。弈秋,是全国闻名的棋手,让他同时教二个人下围棋,一个专心一志,集中精神的听从老师的教导;另一个却心不在焉,老想着会不会有大鸟飞来,要如何拉弓射鸟等等。虽然二个人同时学围棋,但效果一定是不同的。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人吗?不是,只因他没有专心学习罢了!”後来原文中的“专心致志”成为一句成语,用来指专一心思,集中精神。

成语心不在焉:心思不在这里。指思想不集中。如:《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又如:讲话时做腔做势,而又带着心不在焉的样子,这似乎都是纨绔子弟的特征,普遍而一律的。——柔石《二月》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