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渡》读后感4篇800、1100、1200、1400字

浏览

本文包括读《摆渡》有感、读《摆渡人》有感(849字)、《摆渡人》读后感(1131字)、英国文学作品《摆渡人》读后感(1219字)、摆渡人读后感(1414字)等800字、1100字、1200字、1400字左右的读后感优秀作文4篇,供您参阅。

读《摆渡人》有感_849字

一个十五岁的女孩,还没有尝尽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就被一场无情的车祸夺走了生命,而且成为了那一列车的唯一遇难者。当她的灵魂醒来,莽莽撞撞地步入荒原时,她遇见了她的摆渡人——崔斯坦。这个女孩就是本书的主角:迪伦。

当迪伦知道自己已经死亡时,没有痛哭流涕,没有悲痛欲绝,只是惋惜还没有好好地与母亲道个别。在接下来的接触中,崔斯坦意识到这是个与众不同的女孩,她很勇敢、乐观并且善解人意,她没有像其他人一样报怨,而是关心起他的经历,还给予他力量。使他原来那颗冷漠的心开始有了温度。他们在荒原上每天都要经历长途跋涉,还要时刻提防恶鬼的袭击。特别是在山谷中,恶鬼最集中、最凶猛的地方,迪伦差点被恶鬼拖下去,是崔斯坦拼命地吸引恶鬼的注意力,提醒她快点跑进安全屋。可是,当迪伦来到安全屋,崔斯坦并没有跟上来时,那个在得知死亡都没有落泪的女孩却落下了眼泪……正是有了这种相互关心,相互理解,他们之间产生了爱情。

当迪伦到达世界的别一边时,两人依依不舍却又无可奈何。后来在爱的驱动下,迪伦克服了恐惧,重返荒原去寻找她所爱的人,她的脚步是那么的坚定,眼睛里也散发出她要回去的决心。可是尽管如此,到了晚上她还是会蹲在荒原上的墙角默默哭泣,也会为自己身处险恶环境而害怕,可是对崔斯坦想念力量牢牢地支撑着她,熬到了白天,她又擦干眼泪,踏上寻找崔斯坦的路程。

终于,“有情人终成眷属”,他俩找到了彼此并且一起来到了人间。

读完此书,我不禁感叹爱的力量多么强大啊!可以让一个人舍弃生死去寻找另一个人;可以让世间的灾难都变成微不足道;可以让两人即使相隔天涯海角,都能感受到对方的温度。

在我们身边,每个携刻着爱与正义的人,每个带领我们走出困难,走向光明的人都将成为我们的摆渡人。当然,也许我们身边不会像《摆渡人》书中所描写的一样会一直有一个摆渡人陪伴着,所以我们自己要成为自己的摆渡人,我们要学会去爱,使自己拥有独立思考能力和面对困难的勇气,只有自己变得强大,心中有爱有力量,才能在别人遇到困难时,成为他人的摆渡人。

成语无可奈何:无可奈何[wú kě nài hé],意指毫无办法、没有办法可想。语出《战国策·燕策三》。[源]《战国策·燕策三》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於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抗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太子闻之,驰往,伏屍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史记·卷八四·屈原贾生列传·屈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睠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史记·卷一二二·酷吏列传·温舒》自温舒等以恶为治,而郡守、都尉、诸侯二千石欲为治者,其治大抵尽放温舒,而吏民益轻犯法,盗贼滋起。……乃使光禄大夫范昆、诸辅都尉及故九卿张德等衣绣衣,持节,虎符发兵以兴击,斩首大部或至万余级,及以法诛通饮食,坐连诸郡,甚者数千人。数岁,乃颇得其渠率。散卒失亡,复聚党阻山川者,往往而群居,无可奈何。於是作“沈命法”,曰群盗起不发觉,发觉而捕弗满品者,二千石以下至小吏主者皆死。[典故]“无可奈何”这句成语指的是毫无办法或没有办法可想的意思。典源出自於《战国策·燕策三》。战国末期,秦国势力强盛,不断出兵侵占其他国家的领土。当时燕国是一个地处东北方的弱小国家,最初,燕王为了与秦国友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做为人质,在秦国,太子丹受到很差的待遇。太子丹逃回燕国後,为了抵抗秦国的侵略,同时也为了报仇,便经人介绍认识了荆轲,请他作刺客,到秦国刺杀秦王。由於荆轲迟迟不出发,太子丹便催他赶快上路,荆轲说:“就算我到了秦国,秦王也不会见我啊!除非我能带着樊於期的头和督亢的地图前往,也许就有机会见到秦王。”樊於期本是秦国的将领,因为得罪秦王,逃到燕国,秦王悬赏千金要他的脑袋。太子丹听了说:“樊将军是来投靠我的,我怎能为了自己而杀了他?请你再想别的方法。”荆轲知道太子丹不忍心杀樊於期,就私下去见樊於期,告诉他这个想法。樊於期听了後,马上拔出利剑当场自杀。太子丹听说这件事,赶去阻止却已经晚了一步,伏在樊於期的屍体上痛哭失声。事已至此,也无可奈何,只有将樊於期的头放在盒子里封起来,交给荆轲,让他带去秦国求见秦王。後来“无可奈何”就用来指毫无办法或没办法可想的意思。

成语依依不舍:依依:依恋的样子;舍:放弃。形容舍不得离开。如: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卢太学诗酒傲王候》:“那卢楠直送五百余里,两下依依不舍。”又如:晚会结束已经大半天了,同学们才依依不舍地离去。

《摆渡人》读后感_1131字

《摆渡人》是一本很不错的书,看完后,你会思考很多,反省自己,这是我为各位看官整理的《摆渡人1》读后感,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摆渡人》是英国作家克莱尔。麦克福尔的一本短篇小说。文中一开场的是一个15岁小女孩的日常生活,唠叨的母亲,令人不开心的学校,略带自卑的个性,迷茫而又无聊的生活让她显得沉闷、烦躁。这样一个女孩好像以前都生活在我们身边一样普通。然后一连串匪夷所思的事情发生了,或者说这本书是一部非科学类的书,因为出现了人死亡后的灵魂。

她在单亲家庭中长大,忙碌又絮叨的母亲琼并没有给到她太多温暖,她内向,自卑,胆小,不自信,同学们也嘲讽她,唯一可以倾诉的朋友凯蒂也搬家了。

她决定去看望久未谋面的父亲。然而,路上突发事故。等她拼命爬出火车残骸之后,却惊恐地发现,自己是唯一的“幸存者”,而眼前竟是一片荒原。此时,迪伦看到不远处的山坡上一个男孩的身影。男孩说,他叫崔斯坦(灵魂摆渡人:他们的职责跟使命是引导灵魂穿过荒原,保护他们免遭恶魔毒手,让他们到达彼岸。彼岸便是心中的家。荒原是灵魂心里的映射,天气的好坏取决于灵魂的心情。荒原中魔鬼跟黑夜都是致命的危险,而安全屋却像是休息的驿站)。崔斯坦将她带离了事故现场。但是迪伦很快意识到,这个男孩并不是偶然出现的路人,他似乎是特意在此等候。他们每天都在马不停蹄的赶路,到达一个又一个的安全屋,在黑夜降临之际尽可能的躲过凶神恶煞的恶魔。荒原在她面前似乎是一个巨大的问号,而她也必须正视那些接踵而来的问题。在与崔斯坦的相处过程中,她渐渐明白了自己不是唯一的幸存者,而是唯一的受害者。天气的阴晴取决于她的心情好坏;身边又为什么会有哪些奇特的现象。

两人在不知不觉中坠入爱河,迪伦、崔斯坦一起穿越每一座山,一起被恶魔追杀,一起到达每一座安全小屋,中途慢慢了解彼此的心意,迪伦勇敢的表白,彼此的坦诚,快到达边界时,决定在一起,却因现实而不得分开,本以为故事在这里就遗憾的戛然而止了,却不曾想到勇敢的迪伦因为爱,重新踏上恐怖之及的返回之路,寻找崔斯坦。每当迪伦到达一个小屋,我心里都默默的劝阻迪伦就在这个安全屋等待崔斯坦吧,前面太危险了,崔斯坦肯定会过来的,可是迪伦每次都无畏的往下一个安全屋赶,迪伦和崔斯坦终于相遇了,也一起跨越了所有的障碍,返回人间,在一起。(补充一下前面忘记说了摆渡人会根据每一个不同的人变成她信任的样子,每个人都不同,因为爱,崔斯坦的模样没有改变)当看到最后,“原来你在这里”“我在这里”时的那种感动与幸福,那种好像经历了所有的幸与不幸,我们依然双手紧握,不曾松开,还好,你一直都在我目所能及之处,这已足够。

最后故事的结局很完美,有情人终成眷属,“如果我真的存在,也是因为你需要”

成语接踵而来: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如:《宋史·李显忠传》:“入城,宣布德意,不戮一人,中原归附者踵接。”又如:整个的“新饭碗”一时虽未找到,零碎的小事却接踵而来。——邹韬奋《经历·新饭碗问题》

成语戛然而止:戛:象声词。形容声音突然终止。如:清·章学诚《文史统义·古文十弊》:“夫文章变化,侔于鬼神,斗然而来,戛然而止,何尝无此景象?”又如:就这一句,戛然而止,听来格外令人注意。——高阳《玉座珠帘》下册

英国文学作品《摆渡人》读后感_1219字

《摆渡人》是刚读完的一本英国小说。

内容讲述,一个父母离异性格内向的小女孩,独自一人坐火车去见自己的父亲,火车在通过一个隧道时失事,小女孩醒来时发现自己是这场事故的唯一幸存者。她走出隧道口,和远山坡上一直望着她的小男孩一起跨越这个荒原。

事实上,小女孩是这场事故唯一的遇难者,和小男孩相遇的是她的灵魂。

小男孩就是灵魂的摆渡者,将刚刚去世的人的灵魂从荒原摆渡到另一个世界,否则逝者的灵魂将被荒原上的魔鬼吃掉从而进入地狱加入魔鬼的群体。

故事情节颇惊心动魄,在跨越荒原的日子里,小男孩一直保护小女孩两人相依为命,产生了爱情。当小女孩跨越荒原成功摆渡到另一个世界时,因留恋小男孩而找到了回到荒原的办法再次与其相见。

当然,结局也没有让读者失望,二人一起从荒原逆行回到了人间,达到了圆满。

这个故事听起来似乎和平常我们看过的穿越剧,灵异电影相似。但当你仔细品读时,字里行间透露出我们对自己人生态度的思考。

对于死亡:

若人死了真有灵魂的摆渡者,那么死亡或许没那么可怕,只是离开了一个现实宇宙能看见的世界到达另一个颠沛流离的世界罢了,在那里有逝去的亲人,活着的人早晚有一天也会到来,死亡只是一个空间的跨越罢了。

曾经我读过一篇文章,是一个年岁很大的老者写的,他说若万事抱着一颗好奇的心去对待,或许就能消除恐惧。有人问老者害怕死亡吗?他说曾经很怕,因为他难以想象一个人走在死亡边缘那一刻什么感受。后来他不怕了,他很好奇那一刻的到来,他会是实践者,他要知道答案。

在我的读书生涯里,也有同学的父亲或母亲离世了,伤痛的他们我们无从安慰。一个人在接受亲人的离开时会有种崩溃的感觉。若他们能将亲人的离开看做是空间的跨越,或许心灵的伤痛会有所减轻。

以前在书上看到过这样一句话,我们每个人都来自墙上的一幅画中,只是从静态的平面跨越到动态的立体空间,如果有的人离开了,TA只是回到了那副画里而已。当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突然觉得特别轻松,因为那一刻开始我觉得世界没有可怕的事情,一切都是我们的心态所为,如果连死亡都不怕了,世界还有更可怕的事情吗?

看过一个访谈节目,专家说这世界有太多永远解不开的秘密。比如,人死了到底有没有灵魂,到底有没有另一个世界的存在,这没有人能亲自实践过再回头告诉世人答案。所以,大可像那位老者一样保持好奇心,亦或相信还有另一个世界的存在。

对于执念:

每个人都是自己心灵的摆渡人,善恶都由自己摆渡,你选择做什么性质的人,行动和意念的支配都由你。消极的情绪,萎靡的状态,自私,凶恶,冲动,没自信等等负面的标签你可以往身上贴,最后形成一个糟糕的人这也是你自己造成的。我们有权摆渡自己的心灵,完美自信,积极向上,友善,宽容,高情商做到这些并不难,关键看你对生活的态度,你执念于什么,你将得到什么。

摆渡人的方向很广,你想要将自己的心灵摆渡到哪个河岸,你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由你决定。

成语惊心动魄:惊心动魄[jīng xīn dòng pò],意指形容人内心感受极深,震撼很大。语本晋·王嘉《拾遗记》。[源]晋·王嘉《拾遗记》(据《太平御览·卷一八五·居处部·房类》引)越欲灭吴,蓄天下奇宝、美人、异味以进於吴。杀三牲以祈天地,杀龙以祠川海,以江南亿万户民,输为佣保。越又有美女二人,一名夷光,一名修明,以贡於吴。吴处之以椒华之房,贯细珠为帘幌。幌内窃窥者,莫不动心惊魂,谓之神人。吴王妖惑,怠於国政,及越兵入,乃抱二女以逃吴苑。南朝梁·锺嵘《诗品·卷上·古诗》其体源出於〈国风〉,陆机所拟十二首。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典故]“惊心动魄”原作“动心惊魂”。晋代王嘉《拾遗记》里记载这麽一则故事:古时候的越国国君想要灭掉吴国,於是派人到处收集奇珍异宝、美人和好吃而罕见的食物,进贡给吴国国君。其中有两个美人,一名夷光,一名修明,吴王特别喜爱,将她们安置在建筑精致,装饰华丽的房间,然後用细珠串在一起作为门窗的帘子。隔着帘子偷偷窥视过她们的人,没有人不是内心感受极深,引起很大震撼,都说她们是天上的仙女。渐渐地,受到迷惑的吴王,开始不理国家政事,到後来越国军队攻入王宫,他还抱着这两个美女一起逃。後来“惊心动魄”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形容人内心感受极深,震撼很大。

成语颠沛流离:颠沛流离[diān pèi liú lí],意指“颠沛”,比喻世道衰乱或人事挫折。语出《论语·里仁》。“流离”,流亡离散。◎语出《汉书·卷二四·食货志上》。“颠沛流离”形容生活困迫不安,四处流浪。[源]《论语·里仁》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汉书·卷二四·食货志上》末年,盗贼群起,发军击之,将吏放纵於外。北边及青徐地人相食,雒阳以东米石二千。莽遣三公将军开东方诸仓振贷穷乏,又分遣大夫谒者教民煮木为酪;酪不可食,重为烦扰。流民入关者数十万人,置养澹官以禀之,吏盗其禀,饥死者什七八。莽耻为政所致,乃下诏曰:“予遭阳九之阸,百六之会,枯旱霜蝗,饥馑荐臻,蛮夷猾夏,寇贼奸轨,百姓流离。予甚悼之,害气将究矣。”岁为此言,以至於亡。《汉书·卷四五·蒯伍江息夫传·蒯通》蒯通知天下权在信,欲说信令背汉,乃先微感信曰:“仆尝受相人之术,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而不安;相君之背,贵而不可言。”信曰:“何谓也?”通因请间,曰:“天下初作难也,俊雄豪桀建号壹呼,天下之士云合雾集,鱼鳞杂袭,飘至风起。当此之时,忧在亡秦而已。今刘、项分争,使人肝脑涂地,流离中野,不可胜数。……。”《汉书·卷八三·薛宣朱博传·薛宣》朕既不明,变异数见,岁比不登,食廪空虚,百姓饥馑,流离道路,疾疫死者以万数,人至相食,盗贼并兴,群职旷废,是朕之不德而股肱不良也。[典故]“颠沛流离”系由“颠沛”及“流离”二语组合而成。“颠沛”出自《论语·里仁》,内容记录孔子说过的一段话,他主张人们应该用正当的方法去取得富、贵,远离贫、贱。君子如果失去仁德,还能被称为是君子吗?一个真正的君子无论是在仓卒之间,或是在世道衰乱、人事挫折的环境中,都会守住仁德,不会做出违背仁德的事情。“流离”则是出自《汉书·卷二四·食货志上》。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建立新朝。先是贬低外族,开启战端;之後又一味仿古,更改既有的制度法令,末年又遇到乾旱谷物歉收,一时间天下动乱,百姓生活陷入困境。王莽认为田地会没水灌溉,作物遇上霜害和蝗灾,导致连年灾荒,加上外族侵犯,盗贼群起,使得百姓流亡离散,都是因为他正遭到厄运。没多久之後,新朝就灭亡了。“流离”的典源又见《汉书·卷四五·蒯伍江息夫传·蒯通》、《汉书·卷八三·薛宣朱博传·薛宣》。〈蒯通传〉内容则是表述谋士蒯通为齐王韩信分析天下局势,说到刘邦和项羽相争多年,造成人民惨死,流亡离散荒野。因而建议齐王韩信发挥手握重兵的影响力,进而与楚、汉三足鼎立。〈薛宣传〉内容则是表述汉成帝责备薛宣在六年宰相任内,怠忽职守,导致国家谷仓空虚,使得百姓挨饿,流亡离散各地,几万人因此生病而死。後来“颠沛”和“流离”被合用成“颠沛流离”,用来形容生活困迫不安,四处流浪。

摆渡人读后感_1414字

摆渡人是英国作克莱尔的作品,其主要内容讲的是一个15岁单亲家庭的女孩迪伦,在一场交通事故中不幸身亡,其后她的灵魂遇到了她命运的摆渡人——崔斯坦。崔斯坦非人非神,具体的来说也就是一种工作的灵魂罢了,他的任务就是要护送人死后的灵魂穿过有魔鬼厮杀的荒原,到达另一个安静平和的世界。迪伦在遇到崔斯坦后,她已经死了,可是她并不知道,她开始还以为崔斯坦是带自己去找救援队。在穿越荒原的路上。有许多人安全屋,在这里,他们可以躲避疯狂的魔鬼的追杀,一路上,他们遇到了许多困难,甚至迪伦都差点被魔鬼吃掉,幸亏有崔斯坦这个命运的摆渡人,一路上拼命地保护她,安慰她,帮助迪伦度过困难。迪伦渐渐地喜欢上崔斯坦了,但对于崔斯坦来说,迪伦不过是他此行的一个任务罢了,他不仅是迪伦的摆渡人,更是其他人的摆渡人。尽管崔斯坦知道自己的身份与使命,但还是不可一世地爱上了这个一路上也关心他的女孩;终于,他们到了目的地,命运使他们分离,但迪伦深爱着他,于是在没有摆渡人保护的情况下回到荒原去寻找崔斯坦,最后他们回到交通事故的现场,回到了现实,幸福地一起了!

故事情节简单,人物形象鲜明,描写细腻,就是这样一本简简单单的书,却给了我很大的感触。生命中,我们也会遇到许许多多的摆渡人,在我们生活困难,举步维艰的情况下,是他们给予我们莫大的帮助,他们的存在,也就是因为我们的需要。

如果命运是一条孤独的河流,谁会是你灵魂的摆渡人?

对于小说的主人公迪伦来说,她的摆渡人毫无征兆地出现在她身边,填满了迪伦孤独,脆弱的内心,教会了她如何去爱,如何去活。

小说里写道:她一边低声啜泣,一边转身面对荒原,渴望发现一丝文明的痕迹,免得她重回黑暗的隧道……就在这时,她看到了他。说是她的心灵映射也好,是一个巧合也罢,一切都仿佛是命中注定,这个一直在等待她的摆渡人带着她,通过了险象迭生的荒原,引领着她走向另一个世界。而命运之轮才刚刚开始转动。

每个人的心中都住着一个人吧,就像迪伦一样,在她死后出现的一切,包括她的摆渡人都是她心灵的映射。当我们内心充满阴霾的时候,我们真应该好好地思考是什么造成了这一切,而不是就这样放纵自己,往往就在这时候人们会怨天怨地,抱怨为什么给自己一个不幸的人生……还记得我的第一句写的是什么吗?谁会是你灵魂的摆渡人?有的人会说,他是一个能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给我勇气,陪伴我走向光明的人。而在我看来,他只是在我们的生命中留下了意义的痕迹,我们不能永远依赖于别人;而真正的摆渡人应该在自己的心里,一个人的财富不在于他有多少钱,而在于他有一颗多强大的内心。我害怕无助,更害怕自己烦躁,却不知道自己究竟在烦些什么,然而这些只不过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心里充满阳光的人,是不是因为她们有自己内心的摆渡人,能教会她们不要被这些小事所影响呢?

这本书总能给我身临其境的感觉,当迪伦得知她已经死的时候,她被恶魔追赶的时候,在她快要被结束的时候,都没有失去对爱的希望,因为有他的摆渡人紧握她的内心,给她的灵魂注入了一种力量。这时我会忍不住的想,如果是我遇到了这些,我该会怎么办,这是生死攸关的大事,重要性甚至超出了生死,在我看来,那些在我生命中看似重要的无奈,跟这个相比更是有天壤之别。给自己找烦恼的人往往都是我们自己,因为我们过不去心中的那道坎;或许我们都应该与内心中的摆渡人对话,他会给我们力量与爱。我们需要的不过是能在夜里翻来覆去的时候有寄托。

成语不可一世:一世:一时。认为当代的人都不行。形容目空一切、狂妄自大到了极点。如: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补遗》卷十五:“荆公少年,不可一世。”又如:盖兴会飙举,不可一世矣。——柳亚子《燕子龛遗诗序

成语身临其境:临:到;境:境界,地方。亲自到了那个境地。如:《三国志·吴志·吴主传》:“而曹公已临其境。”又如:及至身临其境,只落得“原来如此”四个大字。——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六十五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