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当王爷》读后感3篇300、1200、1600字

浏览

文章含读《回到明朝当王爷》有感等300字、1200字、1600字左右的优秀读后感作文3篇,供您参阅。

《回到明朝当王爷》读后感_310字

《回到明朝当王爷》终于看完了,太长了,以至于某一些章节没看,写的还不错,细节部分都尽量写出了历史的原貌,读完此书也增加些基本的历史常识,当然得建立在熟悉历史的基础上,知道哪些是还原历史的,哪些是作者穿越回去构思的,编排的情节。本书部分内容很搞笑,在故事情节中插入些笑料很是让人爽快。当然我们必须得正视历史,以免误入歧途。

看完此书最好再去看一下那个时期的历史真相,你会发现收获不小。因为这是我第一次看穿越小说,所以特地选了这本出名的书,以便让穿越历史小说给自己留个好印象。休息几天之后,不知打算再看什么书,正史?武侠?都市?灵异?仰或还是穿越?据悉,《窃明》不错,基本还原了历史军事真貌,嗯,如果可以,就攻读这本吧。

成语误入歧途:误:受惑;歧途:错误的道路。由于受煽惑而走上了错误的道路。如:鲁迅《写于深夜里》:“然被告等皆年幼无知,误入歧途,不无可悯。”又如:台湾的真情实况如何,不少人是误入歧途的,需要教育挽救。——邓小平《目前的形势和任务》

成语年幼无知:年纪小,不懂事。如:《斩鬼传》第12回:“他年幼无知,纵有些不是,那不该将他打的这样。”又如:我那时年幼无知,又却不过情面,一时把不住主意。——冯玉祥《我的生活》第三章

《回到明朝当王爷》读后感_1167字

《回到明朝当王爷》是一部架空历史类网络小说,大概讲述了一个速成的九世善人,被阴司判官送到了大明正德年间。自认没有一技之长,又对历史一知半解的穿越者郑大善人,幸好遇上了一个最不像皇帝的皇帝朱厚照,国家的命运就像历史洪流中的一条小船,而杨凌(郑大善人在明朝的转世)的到来使它驶向了与今天截然不同的方向。

从某种程度上讲,《回到明朝当王爷》是一部很俗套的小说,主人公从开始的穷困潦倒,然后通过努力,以至最后的拜王封侯,荣华富贵,美女如云。尽管有以上种种不太能让人瞧得起的因素,可是当我们读毕回想时,感触更多的却是对身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

弘治朝和正德朝初期正是明朝中兴时期,史上就称明孝宗弘治帝为大明中兴之主,驾崩后立无字碑,中国历史上只有两位帝王立过无字碑,除了武则天便是这位明孝宗了。杨凌便重生在弘治末年,然后,他凭着难得的机遇与比常人多出五百多年的见识,慢慢接近了明朝中枢,悄悄地改变着一切。他提前了近一百年引进了玉米,土豆等高产农作物,很大程度的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极大缓和了农民阶级与统治阶级的矛盾;早五十年解开海禁,使中国成为当时的经济贸易中心,增强了与外国的联系与交流;研制了新型火炮,驱除了倭寇与西方海盗,强大的武力保证了国家的安全;联合朵颜三卫牵制伯颜,以至最终打败伯颜,将中国版图拓展到了西伯利亚。对内诛除了刘瑾,稳定了朝廷中枢;平定刘六、刘七起义和宁王叛乱,是人民生活得以安定。当时资本主义已经萌芽,尤其是沿海地区,车间式生产的纺织业已初具规模,中国的政治制度也在潜移默化的改变着。祖国大地一派欣欣向荣,让人充满了希望,自豪与崇拜之情油然而生。

而回归于现实,眼中所见的是真真切切的祖国,她经历了鸦片战争、看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后来的文化大革命,经历了屈辱、战乱与动荡。终于,随着改革开放,祖国迎来了和平发展时期,浴火重生,成为了一个势头正猛的发展中国家。尽管如此,刚刚开始复苏的我们,与欧美发达国家仍存在着很明显的差距。于是滋生出了不少崇洋媚外者和对“爱国”茫然以对者。“爱国”的“国”并不是代表政府的“国家”,而是“祖国”——我们生命与灵魂的根。可是,现在有不少人不明白这些,只是在每个星期一公式化的重复着升国旗唱国歌的步骤,而后便把自己扣在了书本上,扣在了高考上,扣在了分数上,最后成为一批一批高学历却对祖国没有多少依恋的“人才”,可悲可叹。其实,我一直以为爱国是一种民族凝聚力的体现,而这凝聚力,来源于民族自豪感,而这自豪感的根源在于民族优越感。而如今,面对外来文化的入侵,有些人的民族优越感已渐渐消失,不再自豪与过去的辉煌。

而我却相信,尽管辉煌的历史并不代表未来,但他至少说明了我们中华民族蕴藏着强大的潜力。而如今,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祖国的辉煌还会遥远吗?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会遥远吗?

成语一技之长:技:技能,本领;长:擅长、长处。指有某种技能或特长。如:清·郑燮《郑板桥集·家书·淮安舟中寄舍弟墨》:“愚兄平生漫骂无礼,然人有一才一技之长,一行一言之美,未尝不啧啧称道。”又如:风琴棋书画,医卜星相,如有一技之长者,前来进谒,莫不优礼以待。——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六十四回

成语一知半解:一知半解[yī zhī bàn jiě],意指形容一个人所知不全,了解不深。语或出宋·张栻〈寄周子充尚书〉。[源] 宋·张栻〈寄周子充尚书〉(据《张南轩先生文集·卷一·书》引)盖致知力行,此两者工夫互相发也。寻常与朋友讲论,愚意欲其据所知者而行之。行而思之,庶几所践之实,而思虑之开明,不然。贪高慕远,莫能有之,果何为哉?然有所谓知之至者,则其行自不能已,然须致知力行工夫既到,而後及此,如颜子是也。彼所谓欲罢不能者,知之至而自不能以已也。若学者以想象臆度,或一知半解为知道,而日知之则无不能行,是妄而已。曾皙咏归之语,亦可谓见道体矣。而孟子犹以其行不掩为狂,而况下此者哉! 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辩》论诗如论禅,汉魏晋与盛唐之诗,则第一义也。大历以还之诗,则小乘禅也,已落第二义矣。晚唐之诗,则声闻辟支果也。学汉魏晋与盛唐诗者,临济下也;学大历以还之诗者,曹洞下也。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然悟有浅深,有分限,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汉魏尚矣,不假悟也。谢灵运至盛唐诸公,透彻之悟也。他虽有悟者,皆非第一义也。我评之非僭也,辩之非妄也。天下有可废之人,无可废之言,诗道如是也。若以为不然,则是见诗之不广,参诗之不熟耳。[典故]对於“一知半解”一语的源头,有人以为来自於宋代大儒张栻的〈寄周子充尚书〉。张栻为宋代著名理学家之一,〈寄周子充尚书〉中有一段文字是讲述他即知即行、知行合一的理学观。他认为学者欲穷究真理,应同时注意到“致知”与“力行”两种工夫,将所知付诸行动,行动时又不断思虑以增所知,如此周而复始方能有持续的进步。但若为学时未求真知,光凭主观揣度,或不求甚解,又以其为所知并据之而行,那麽所得的一切将会是虚妄不实的。张栻这段文字,不但强调了“致知”与“力行”的为学工夫,也阐明了求真知的必要性。而後人便以他文中的“一知半解”,用来形容一个人所知不全,了解不深。另外,在同一时代严羽所作的《沧浪诗话》中,亦见此语。《沧浪诗话》是本文学批评专着,以禅道论诗,主张诗贵妙悟。在〈诗辩〉一篇中便说:“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又说“悟有浅深,有分限,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悟之浅深自然就影响诗的成就。而有人以为“一知半解”即源於此处的“一知半解之悟”,也是用来形容了解有限,不够深入。

《回到明朝当王爷》读后感_1642字

《回到明朝当王爷》,连着看了一周,每天12个小时盯着电脑屏幕眼睛疼得都受不了,不过怎么说,那是荡气回肠的!

看穿越类型的小说,原则上来说不会选择明清那一段的,一个是与世界发展轨迹相隔离的时期,一个是彻底崩溃的时期,你描写的再精彩,也难改历史大势。当初在学历史讲到明朝闭关锁国的时候,就在想,如果那个时候不曾发生那种事情,之后还会发生那令人提及便心痛不已的百年屈辱历史吗?呵呵,没想到关月就真的畅想了一番,万分感慨啊!

学到了不少东西,不单单是所谓的做人做事。

比如说闭关锁国,教科书上只是说是由长久中国的小农经济所形成独特特点和其自大心理的影响下做出的决定,可是《回明》中就开阔的多,当年七宝太监下西洋,宦官势大,内外庭的斗争就不会促使这个措施的形成吗?开禁与否,在这个问题上也许明朝官员也不是绝对迂腐,可能也有有远见的人,为什么不提出来?利益使然!经济特征就一定没有办法改变吗?我看朝廷的政策倒是促成各项改变的主要原因,并没有谁决定谁,只有谁影响谁!

再比如朝贡,原先若是在哪本书上看到周边国家一年朝贡多少次总会觉得很舒坦,怎么说那也是咱的辉煌,一听到朝贡体系的瓦解心里就悲痛不已,捶胸顿足的。可是,朝贡朝贡,小国才不会在意以什么方式觐见,只要我得了好处就行,常常是大明得了名声有了面子丢了银子,真的就有那么光荣吗?那是打肿脸充胖子!

还有书中的君臣情谊,和《寻秦记》中项少龙和嬴政正好相反,项少龙助嬴政登上皇位,可嬴政却想诛除项少龙,虽然最终放了他,可君臣二人再也不可能有那种超越等级的情谊了!反观正德和杨凌,绝对的信任,二人共筑大明辉煌。有些时候,并不是下面相反,只是你上面逼得太紧了。做领导的,何尝不能傻一些?

……

其实一部历史架空类的小说,大家看看,笑笑,yy一下就好了。该面对的就挺直身板面对,该该正视的就昂起头颅正视,我们曾经无比辉煌,我们同样也饱受欺侮,但那都消融在历史长河之中,留下来什么呢?宠辱不惊吧,那是一份胸襟,那更是五千年历史文化给我们的积淀!日本人懂吗?美国人懂吗?呵呵,沧桑啊……

顺势就联想到了北京奥运会,我之所以很早就说它的象征意义远远超于它的实际意义的原因在于,借助奥运,中国将以一个截然不同的形象登上世界舞台!那个形象,不同于百年之前,不同于半世纪之前,不同于20载之前!世界不了解中国的变化,那我们就给他一个契机让世界了解中国,而奥运,恰恰就是这么一个契机!让世界,主动的来了解这个对于他们来说还蒙着一层面纱的神秘东方国度!

有人会说中国的经济增长奇迹摆在那,难道西方就注意不到吗?我说,整个亚洲的经济都在腾飞,你眼中的越南、印度又是什么样那?再如果政府再因为政治形态的原因加上那么一些些政治导向呢?你还能清醒、清楚对待它们吗?那是不可能的。

还有人说就算看清楚了那又怎样,西方的那些政要不是很早就认识了吗?我说,这个影响要从深远来看才有意义,中西交流加强,打破了这一层面纱,从上面的互访到下面的普遍交流,那之后若干年的政要的施政方针就要受到影响了,是不是可能那我们试目以待!

之所以说是由《回明》联想到的,就在于最近国民的反应。火炬西方受阻,便群情激愤;奥运广受赞扬,便欣喜异常,我看大可不必,传递受阻那在意料之中,收到褒奖那也不出所料,受阻了我们就不搞了?还是说褒奖了就是世界承认我们了?我们何尝不能宠辱不惊?难道非要像一个小孩子一样?历史给了我们一颗平常心,那么我们就以一颗平常心来面对世界,大气一些,对外界的刺激不要反应过度。鼎盛,我们尝试过,衰败,我们也经历过,就那么回事,只要闷下头来搞我们的,世界想不成我们行吗?过度的反应,便容造成易失误。科比不会因为罚篮输给了一个小孩子便恼羞成怒,因为他有着绝对的实力!我们发展好了自己,还怕得不到认可吗?不带自己玩便哭闹不休那是不成熟的行为,聪明人会完善自己让后带着别人玩。

路……一直都在。陈奕迅唱到。

那就前行吧,哪怕风雨兼程又如何!

成语截然不同:截然:很分明地、断然分开的样子。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如:宋·陆九渊《与王顺伯》:“从其教之所由起者观之,则儒释之辨,公私义利之别,判断截然,有不可民者矣。”又如:直到近来,经过许多学者的研究,才知道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鲁迅《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成语荡气回肠:荡:动摇;回:回转。形容文章、乐曲十分婉转动人。如:战国·楚·宋玉《高唐赋》:“感心动耳,回肠伤气。”三国·魏·曹丕《大墙上蒿行》:“女娥长歌,声协宫商,感心动耳,荡气回肠。”又如:这首乐曲旋律优美动人,令人荡气回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