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二年级读后感范文大全1100字

浏览

文章包括鲁迅阿q正传读后感(1099字)、读《最后一头战象》有感(1109字)、读《亮剑》有感(1083字)、《开学第一课》观后感(1145字)、纸月读后感(1067字)、论雅俗共赏读后感(1110字)、读请给我结果的读后感(1144字)、真北读后感(1084字)等1100字左右的初中二年级读后感范文8篇,供您参阅。

鲁迅阿q正传读后感_1100字

细读《阿Q正传》,让我感觉到这本书的写法是十分幽默的。阿Q总是在被人侮辱和打骂后,想尽一切办法来安慰自己。并在最短时间内,调整好情绪后,愉快的回到土谷祠,放倒头睡着了。这样的事情几乎每天都会发生,可阿Q总能用自己的“超级”心态去面对,尽管活得贫困潦倒、整天被人欺侮,可是他还是活得那么满足,那么快乐!记得,《阿Q正传》中有那么一个片段,充分的表现的出了阿Q那‘无人能敌’的好心态。每逢揪住他黄辫子的时候,人就先对他说:“阿Q,这不是儿子打老子,是人打畜生。自己说:人打畜生!”阿Q两只手都捏住了自己的辫根,歪着头,说道:“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但虽然是虫豸,闲人也并不放,仍旧在就近什么地方给他碰了五六个响头,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地走了,他以为阿Q这回可遭了瘟。然而不到十秒钟,阿Q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他觉得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余下的就是“第一个”。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你算是什么东西”呢!

因为阿Q活得贫困潦倒,所以他身边一个女人也没有,看着那些有钱人家的大少爷身边有三妻四妾,更激起了阿Q想要拥有女人的欲望。阿Q对吴妈有非礼之心,可是他不但没有成功,而且还被闻声赶来的秀才举着大竹杠追着打。阿Q自然非常不爽,但是,很快,他就用自己的好心态调整好了情绪,并且安慰自己:“女人是害人的东西,中国的男人,本来大半都可以做圣贤,可惜全被女人毁掉了。商是妲己闹亡的;周是褒姒弄坏的;秦……虽然史无明文,我们也假定他因为女人,大约未必十分错;而董卓可是的确给貂蝉害死了。”

阿Q是一个文盲,所以,直到最后他自己被杀头时,都不知道,当初,别人为什么要自己在一张写满字的纸上面画圆圈。我想,阿Q在被抓进监狱后,是肯定会感觉到不详的,可是,他还是那么乐观,甚至没有想到自己竟然是一个遭人陷害、即将要死的人了。直到阿Q要画圆圈了,那手捏着笔却只是抖。于是那人替他将纸铺在地上,阿Q伏下去,使尽了平生的力气画圆圈。他生怕被人笑话,立志要画得圆,但这可恶的笔不但很沉重,并且不听话,刚刚一抖一抖的几乎要合缝,却又向外一耸,画成瓜子模样了。 阿Q还感到十分羞愧,认为自己画得不圆。

阿Q很幸福,但是也很不幸。说他幸福,那是因为他拥有一个很乐观、很平常的心态,在那些令别人心神不定、辗转难眠的事情面前,他总能平静、乐观的去面对,把事情看得简单化,让自己远离烦恼。可又为什么说他是不幸的呢?因为他的乐观已经有些过头,反而变成了他致命的原因——盲目的乐观。阿Q是可悲的,因为,直到他被推上断头台,直到他变成孤魂野鬼时,他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是为何而送的命!

成语心神不定:定:安定。心里烦躁,精神不安。如:明·罗贯中《平妖传》第二回:“心神不定,谓之狐疑。”又如:莲峰心神不定,吃了夜饭,却去灯下赶要紧笔墨。——清·俞万春《荡寇志》第九十七回

成语心满意足:心满意足[xīn mǎn yì zú],意指心理满足如意。语本《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中》。[源]《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中》初,甄丰、刘歆、王舜为莽腹心,倡导在位,褒扬功德;“安汉”、“宰衡”之号及封莽母、两子、兄子,皆丰等所共谋,而丰、舜、歆亦受其赐,并富贵矣,非复欲令莽居摄也。居摄之萌,出於泉陵侯刘庆、前煇光谢嚣、长安令田终术。莽羽翼已成,意欲称摄。丰等承顺其意,莽辄复封舜、歆两子及丰孙。丰等爵位已盛,心意既满,又实畏汉宗室、天下豪桀。而疏远欲进者,并作符命,莽遂据以即真,舜、歆内惧而已。[典故]“心满意足”是指心意满足。《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中》中有“丰等爵位已盛,心意既满”这句话,以“心意既满”描述王莽心腹甄丰等人受封高官,子孙亦受恩惠,心意满足。甄丰等人当初依附王莽,原只是想攀龙附凤以求取功名,不料王莽竟然篡汉,自立为帝,以甄丰等人为功臣,大肆加封进爵,甄丰等人毕竟为汉朝故臣,对汉朝宗室与天下豪杰仍心存顾忌,也不敢太过嚣张,所以才会有“心意既满”之感。後来“心满意足”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指心意满足。

读《最后一头战象》有感_1100字

看完《最后一头战象》这本书,我唏嘘不已,我边看边笑,也边笑边哭。谁说动物和人不一样,为什么人们看见动物就像看一个玩具,看一顿盘中餐?它们和我们一样!有着高尚而美丽的品质和情感。它们也有喜怒哀乐,也有亲情恩仇,动物小说作家沈石溪给我们送上了一份精神大餐。在《最后一头战象》中的嘎羧,曾经是一头战象,在与日寇的战斗中侥幸生还。身体残疾的嘎羧,被寨子的人照顾休养了二十多年。在预感声明行将结束之际,它披戴上当年作战的鞍马,风尘仆仆的赶路。而它并不是去祖传的象冢,而是奔赴当年和它并肩作战的牺牲的伙伴的墓前,掘墓自葬,这是一种多么令人敬佩的思想感情!二十多年来,它从来没忘记硝烟弥漫的战场,从未忘记浴血奋战的几十个同伴,从未忘记自己虽是一头大象,但却是一头战斗的大象的荣誉感和使命感。直到死,它依旧认为自己没死在战场上,也应该死在长眠在此的同伴身边。这是英雄!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位为革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老军人,在弥留之际,他穿戴整齐、军装肃整,然后安卧于苍松翠柏之中,给人无比的震撼。《给大象拔刺》中的一家三口(象),公象和母象舔犊情深,小象受伤,竟像知道“我”是赤脚医生似的胁迫“我”,让“我”给小象拔钉子。可拔钉子哪能不痛呢?小象哭,大象特别难过,它就拿“我”出气,好像是“我”故意把小象弄哭的。所以小象疼得乱叫、乱跳时,“我”就学它,好像“我”也很难受。大象大概觉得这样很公平,于是不再折磨“我”了。小象康复后,大象送了“我”一个野蜂蜜做为报酬。它们虽然不会说话,但也和人一样,也爱子情深,也懂得感恩和回报。《愤怒的象群》告诉我们,大象在通常情况下与人和平共处,但是受到伤害,也是一种有仇必报的动物。所以不要伤害它们,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也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的乐趣,所以人类应该和动物友好相处。《象警》中,大象好像是尽忠职守的警察,在履行自己神圣的使命。它们凭借庞大的身躯和威严,保护不同的动物在炎炎夏日里免遭鳄鱼的袭击,在水里痛快的洗澡、喝水,在这个时候狼不追兔,虎不吃鹿,大家一起和和睦睦。我觉得大自然里有了各种各样的动物才如此多姿多彩。沈石溪的小说语言流畅优美,描绘了云南的特别是西双版纳的原始风光,带我们走进了一个充满了神秘的美丽地方,沈石溪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的动物王国。狼王、鹿王、老虎、狐狸、战象、野牛、野猪王、云豹……就是他动物故事的主角。他把这些动物的生活习性性格特征描写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更为难得的是,他赋予这些动物的行为以强烈的感情色彩,把他们当作有灵性的生命来写,深深地感动了读者,并给我们以生命的启示。在动物身上,我们能看到高尚,也能反省自己作为人,所作所为是否有许多的不足之处,发人深省。

成语硝烟弥漫:弥漫:充满。指战场上炮火充满了整个空间。如: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五卷第一章:“掌子面炮声轰响,硝烟弥漫,成千上万的人二十四小时三班倒,轮番在地下作业。”又如:在那硝烟弥漫的年代,想读书是太难了。

成语弥留之际:弥留:本指久病不愈,后多指病重将死;际:时候。病危将死的时候。如:《尚书·顾命》:“病日臻,既弥留。”又如:他在弥留之际说出了他心中的秘密。

读《亮剑》有感_1100字

无意之间,我读到了《亮剑》这本书,而书中的主人公李云龙牢牢锁住了我的视线,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印象深刻的一幕,引发了我的无数沉思……

李云龙,一个意志坚定的铁人,为了祖国和人们,在枪林弹雨里英勇奋战,为新中国立下了多少功劳啊!他是人民的英雄!本应享受到大家的尊重与爱戴的,可偏偏在文革时期,耿直的他却受到了所有人的压迫,受到不平等的待遇,受到不明真相的群众挤压。人无完人,他是没有文学素养,说话大大咧咧性子直,动不动就与上级领导顶撞,不太会在意别人的想法,所以难免要被人误会。可我不这样觉得这样的他有什么错,他说的话打动了我,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时刻在我的脑海里飘荡,我记不得他说了什么,只记得大概意思:在别人想要用金钱等一切物质收买他时,他会先把对他很重要的人送走,自己独自来承担这一切。他对那个把枪指在他脑门上的人说,你可以把这颗子弹打出去,等我死后,你把这枚子弹从墙里取出来,看它有没有变形,如果它变了,这就代表我的心,变形了!但是,你永远看不到这样的结果!因为我不会变!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如此气魄,如此风骨,不愧为我们民族的脊梁!

“狭路相逢勇者胜。”失败并不可怕,怕的是你心里的恐惧,怕的是你没有铁骨铮铮的意志。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有坚定的意志,不要在金钱,权利等多种诱惑下低头。

很多人都靠着坚定的意志,坚持走过了一道道关卡,战胜了重重磨难。夏朝人司马迁因在对自己国家里的人投降时的不相信,被关进大牢,他在死与不死的面前做决定时,想到了自己父亲吩咐要着的《史记》还没着完,他不能放弃自己,放弃生命,他要奋起!靠着自己顽强的意志,忍受宫刑带来的痛苦和耻辱,终于走出了大牢。在太监的眼里他是文人,在文人的眼中他是太监,所有人都看不起他,而他却凭自己的那一颗初心,坚持把著作《史记》写了出来。因为这样,人们转变了对他的看法,对他百般敬佩。

同样有这样意志的人还有宋代的岳飞。他一生都很正直,但是他的结局却很悲惨,很无奈。秦桧为了自己的私利,以莫须有的罪名给岳飞扣上了死罪。后人把害死岳飞的罪魁祸首秦桧的还有他妻子的跪像安在岳飞墓前,以表对民族英雄的祭奠和缅怀。岳飞意志坚定,刚直不阿,在黑暗势力面前不会惧怕也不会低头。

这几位历史人物有着不同的经历,却有着相同的意志。他们用他们的行动向我们说明:只要有坚定的意志,无惧无畏,该“亮剑”时就“亮剑”,一定会战胜所有的黑暗,迎来光明。

看看前后、左右,看看周围的同学,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更是需要这种意志,培养优良的品格,挺直我们的脊梁,铭记所肩负的责任,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成语罪魁祸首:罪魁祸首[zuì kuí huò shǒu],意指“罪魁”,犯罪首恶者。语出宋·文天祥《指南录·卷一·纪事》。“祸首”,肇祸为首者。语出《东观汉记·卷一五·申屠刚》。“罪魁祸首”指领导或策划肇祸犯罪的首要人物。[源]宋·文天祥《指南录·卷一·纪事》先是,予趣平江,入疏言:“叛逆遗孽,不当待以姑息,乞举春秋诛乱贼之法。”意指吕师孟。朝廷不能行。至是,文焕云:“丞相何故骂焕以乱贼?”予谓:“国家不幸至今日,汝为罪魁,汝非乱贼而谁?三尺童子皆骂汝,何独我哉!”《东观汉记·卷一五·申屠刚》申屠刚,字巨卿,扶风人。性刚直中正,志节抗厉,常慕史鰌、汲黯之为人。涉猎书记,果於行义。元始中,举贤良对策:“昔周公豫防祸首,先遣伯禽守封於鲁,离断至亲,以义割恩。使己尊宠,不加其後。”言甚切直。[典故]“罪魁祸首”系由“罪魁”及“祸首”二语组合而成。“罪魁”一语见自宋·文天祥《指南录·卷一·纪事》。文天祥,字履善、宋瑞,号文山,庐陵人。南宋大臣,文学家,伟大的民族英雄。吕文焕是南宋末期将军。他统领南宋军队与蒙古军交战,死守襄阳五年,因得不到後援,孤军奋战而终于降敌。吕文焕投降後,蒙古军猛攻南宋,宋朝封吕文焕的侄儿吕师孟为兵部尚书,想藉以缓和蒙古的攻势。文天祥当时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在一次宋、元双方对谈时,文天祥骂吕师孟是遗孽,吕文焕是乱贼。吕文焕问文天祥为何这麽骂,文天祥马上痛斥吕文焕说:“你引狼入室,带领蒙古军南下,叛逆误国,让国家遭遇如此不幸,这样的『罪魁』,你不是乱贼谁是乱贼?小孩子都骂你,何止只有我骂你!”後文天祥督诸路军马抗元,兵败被俘,英勇就义。“祸首”一语见於《东观汉记·卷一五·申屠刚》。周武王灭商後,分封鲁地予周公,但周公一直未到封地。武王死後,这里的淮夷、徐戎同时叛乱,周公东征平定了叛乱,稳定了局势。周公因为辅佐年幼的成王,无法到封地,为了预防“祸首”再度俟机为乱,便让他的儿子伯禽代他受封,让伯禽镇守这一地区,并要他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势力,成为周王朝强有力的後盾。後来这两个词语被合用成“罪魁祸首”,用来指领导或策划肇祸犯罪的首要人物。

成语大大咧咧:形容待人处事随随便便,满不在乎。如:清·石玉昆《小五义》第103回:“忽见由南往北来了数十头牛,大大咧咧地赶着牛,牛上骑着三个小孩子。”又如:他就是大大咧咧的性格。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_1100字

这是一堂特殊的以“爱”为切入点的,让我们受益一生的课《开学第一课》将从爱入手,进行爱的教育。以自尊之爱,亲人之爱,朋友之爱,自然之爱。上至祖国之爱,家乡之爱,从小爱到大爱。

爱是什么?爱是分享,爱是力量,爱是承担,爱是荣耀。

爱不分长幼,不分民族,不分贫富。

爱可以凝聚无穷的力量。就如台湾受灾,功夫之王李连杰和他的朋友陈岩和林海丽都去救灾了。连S·H·E和李宇春还有杨利伟等知名人物都来到了《开学第一课》课堂上。令我最感动的是马鹏飞。

马鹏飞8岁就开始挑起了家庭的重任,每天放学他都从校门飞奔出去,跑4公里的路到家里只要半个小时,回家给奶奶做饭。

在马鹏飞8岁那年的一天,是他奶奶的生日。马鹏飞准备给他奶奶一个惊喜。就带着奶奶上菜市场买了一条鲤鱼和一根粉肠,先把鲤鱼烧成汤,再把粉肠切成一片一片的。第二天早上,马鹏飞把鱼头给自己吃,把鱼肉给奶奶吃,由于奶奶的眼睛失明,是他喂奶奶吃的。

马鹏飞把一天的作息时间表安排的满满的,凌晨五点十分起床,再做饭,然后打扫卫生……在台上当主持人读出他的作息时间表时,都快要哭出来了,在场的观众许多都热泪盈眶了。大家都被马鹏飞的行为所感动。

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所以支持人就把今天当作是马鹏飞的生日给他准备了一个无糖蛋糕(因为马鹏飞的奶奶有糖尿病)庆祝他这种无私的表现。马鹏飞捧起蛋糕走向奶奶,这种亲人的爱何不似称伟大呢?是啊!爱是分享,爱是力量,爱上承担,爱是荣耀。

整个节目以爱为主题。爱是什么,一千个同学会有一千个答案。汶川地震时爱是妈妈为救孩子而被压弯的身躯;是老师让学生先逃而撑起的生命之门;是官兵救出孩子时的笑脸;是天安门广场上发自内心的呐喊中国加油!作为一名学生的我!今天应该怎么爱国?无论是汶川灾难的万众一心,还是北京奥运的齐心协力,团队精神无时不刻在现场显现。团结和谐的团队精神是奥运精神和抗震救灾精神的精神实质。通过这一课,团结互信、相互扶持的集体主义精神将在我们的心中打下永久的烙印,这种高贵的品质将使得我们这一代人终身受用,更好地担负起时代的重任。

今天,站在这里回眸20世纪,我们发现爱国不再变的虚无,爱国也不再化表现为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今天我们在这里讲爱国,我想首先应该落脚在我们上,今天的爱国就是努力学习,早日成为国家的栋梁;今天的爱校敬业就是爱国的最好衡量。

这就是爱国,这就是中华儿女的爱国心语,这就是炎黄子孙的拳拳之心,这就是我今天要的爱国,……这不正是我们找的爱国含义的答案吗?今天,我敢说在座的每一位都是爱国的,我也敢肯定每个人都做过爱国之事。

我们在被爱中还要学会爱别人因为有了双向性的爱我们的生活才会更美好传递小爱汇聚成荣耀祖国的大爱如祖国充满爱爱让祖国更美丽!

成语齐心协力:形容认识一致,共同努力。如:《墨子·尚贤》:“《汤誓》曰:‘聿求元圣,与之戮力同心,以治天下。’”又如:往后咱们齐心协力,一块打反动派! ——冯德英《迎春花》第十九章

成语万众一心:千万人一条心。形容团结一致。如:《后汉书·朱擕传》:“万人一心,犹不可当,况十万乎!”又如:万众一心,同声呼吁,力抗汉奸,唤醒政府。——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一0八回

纸月读后感_1100字

纸月,是一个小女孩的名字。

纸月以前是在板仓小学读书的,但纸月不想在板仓小学读书了。外婆便带着她到油麻地来找桑校长,想让纸月去油麻地小学读书,桑校长同意了。从此,纸月每天从离油麻地有三里地的板仓步行到油麻地小学。纸月的毛笔字写得秀丽,不骄不躁;纸月的朗诵,非常好听;纸月的作文,透出一股普通孩子不可能有的灵气,她很快就成为了油麻地小学的骄傲。但是,纸月在油麻地小学上了几星期学之后,便常常迟到,桑桑(桑校长的儿子)觉得奇怪,便起来个大早,去板仓看个究竟。原来,是有人欺负纸月,桑桑为了保护纸月,便拿起两块砖头向欺负纸月的人逼近。桑桑手里的砖头扔出去后,欺负纸月的人中的头儿,刘一水打得桑桑鼻孔出血,刘一水看见纸月做船已经远去了,急忙丢下桑桑,跑到船头上,趴下来卷起袖子,用手将船往回划着。桑桑慢慢地站起来,朝刘一水爬了过去,用头一撞,把刘一水撞下了水。刘一水跑回家换了衣裳,快近中午时,就觉得浑身发冷,乌了的嘴唇直打颤,放学后勉强回到家中。刘一水着凉生病了。刘一水的家长就闹到了油麻地小学,就闹到了桑校长家。这么一闹,就把事情闹大了,事情一闹大了,也就好收拾了。到处都有桑校长的学生。桑校长赔了礼之后,联合了板仓小学,甚至联合了地方政府,一起出面,将刘一水等几个孩子连同他们的家长找到一起,发出严重警告:假如日后再有一丝欺负纸月的行为,学校与地方政府都将对刘一水们以及刘一水等人的家长们进行老实不客气的处理。纸月继续在油麻地小学上学了,可没有想到事情还有余波,桑桑“英雄救美”的事成了大家议论、嘲笑的对象。比如,上体育课,当他正好与纸月分在一个小组时,以朱小鼓为首的那帮家伙,就会莫名其妙地“嗷”地叫一声。还有,老师让桑桑朗读他的作文,他的作文本却不见了,大家纷纷在自己的桌肚、书包里寻找,最后,纸月在自己的桌肚里发现了桑桑的作文本,交给了老师。朱小鼓领头,“嗷”地叫了一声,随即,几乎是全教室的孩子,都跟着“嗷”起来……最后,纸月受不了同学们的嘲笑,离开了油麻地小学。

纸月是一个文弱恬静,清纯而柔和的女孩儿。虽然她在生活中遇到了许多困难,但她勇敢的面对困难,不怕苦、不怕累,坚持每天到离家有三里路远的油麻地小学上学,并能写出一手秀丽的毛笔字,老师们喜欢她,同学们崇拜她,就连桑桑这个调皮的孩子也十分喜欢她。柳柳更不用说了,那天听了纸月要留下来过夜,柳柳高兴的蹦蹦跳跳。可见,她是多么受大家欢迎啊!如果我们多吸取她性格中的优点,与朋友相处时少一些自我为中心,多倾听别人的意见,多为别人着想多一些宽容,就会有越来越多的朋友。

成语莫名其妙:说不出其中的奥妙。指事情很奇怪,说不出道理来。如: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五回:“我实在是莫名其妙,我从那时得着这么一个门生,连我也不知道。”又如:这个人与众不同,常有些令人莫名其妙的惊人之举。

成语与众不同:跟大家不一样。如:清·李汝珍《镜花缘》:“这是今日令中第一个古人,必须出类拔萃,与众不同,才觉有趣。”又如:从他与众不同的解题思路中,看出他很聪明。

论雅俗共赏读后感_1100字

据我了解,《论雅俗共赏》是朱自清先生的生前的最后一本书。

《论雅俗共赏》放在了本书的第一篇,并且被用作书名,我想朱自清先生对于此篇文章的意义是不同一般的。作者在文章中有意的提到了文学中的俗人、雅人。“‘雅俗共赏’似乎就是新提出的尺度或标准,这里并非打到旧标准,只是要求那些雅士理会到或迁就些俗士的趣味,好让大家打成一片。”“但就玩意儿而论,‘雅俗共赏’虽然是雅化的标准为主,‘共赏’者却以俗人为主”。

文章通过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史来阐述观点,从唐朝安史之乱的门第垮台使得社会等级不再像先前的那么固定,“士”和“民”两个等级的划分也不再像先前的那么严格和清除,到中唐时期比安史之乱还早些,禅宗的和尚开始用口语记录大师的说教,再到宋朝出现的笔记和唐朝的传奇,作者罗列出这些,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到时代发展的客观规律,文学正在逐步向大众化靠近。文学作品不能只供文化程度高的读者阅读,而应该争取更多的人来欣赏阅读,这样的作品才能传之永久。这一点是必须承认的,因为毕竟高文化水平的在群众中也是占少数的,文学作品,若在群众中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其价值将会得到更深层次的发掘。群众,无论在哪个么方面都是规律发展所必须考虑的一个方向。毛泽东曾经就说过,“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毛泽东在军事方面的成就主要还是因为他认识到了群众的重要性,以群众为中心,积极拉拢群众,走群众路线,得到了民心,众心所向,成功也就唾手可得了。在我看来,“雅”与“俗”也并非有着不可跨越的界线。正如我们时时刻刻挂在嘴边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等等这些诗句一般,都是古人在属于他们的那个时代所创造出来“雅”文化,而在如今,几乎是脍炙人口、家喻户晓,每个读了一点点书的人都可以哼上那么一小段,几乎达到了一种全民吟诵的地步了。这是一个好现象,这种现象说明我们正在被这些文学创作所影响着,全民的素质也在不知不觉地在提高,我们学的《西游记》《红楼梦》在现在被称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二,而在吴承恩、曹雪芹的那个时代,却只作为一种消遣的“闲书”而已……这种不断从俗到雅、从雅到俗的转变过程足以说明,“雅”与“俗”只是相对而言的,而我们着实不应该划分得太刻板、太教条、太绝对。一些优秀的文艺作品也不能就因为迁就大众的需要,从而降低作品的质量。就因为“雅俗共赏”,我们也不能销毁文学创作的精髓。一些文学作品能够达到雅俗共赏的地步,是很不容易的,因此这些作品一般都是被广为传颂着。当然,也不能因为一些粗制滥造的文学作品,打着雅俗共赏的口号,破坏了整个文化届的气氛。

成语唾手可得:垂:垂下。手不动就能得到。形容毫不费力。如:清·李绿园《歧路灯》第三十八回:“那个姿性,读不上三二年,功名是可以垂手而得的。”又如:只除教呼延灼将军赚开城门唾手可得! ——清·陈忱《水浒后传》第十八回

成语家喻户晓:家喻户晓[jiā yù hù xiǎo],意指“家喻户晓”典源作“户告人晓”,意为告诉家家户户知晓。语本汉·刘向《列女传·卷五·梁节姑姊》。後来引申为家家户户都知晓,形容事情、名声传播极广。[源]汉·刘向《列女传·卷五·梁节姑姊》梁节姑姊者,梁之妇人也。因失火,兄子与其己子在火中。欲取兄子,辄得其子,独不得兄子。火盛,不得复入,妇人将自趣火,其人止之曰:“子本欲取兄之子,惶恐卒误得尔子,中心谓何,何至自赴火?”妇人曰:“梁国岂可户告人晓也!被不义之名,何面目以见兄弟国人哉!吾欲复投吾子,为失母之恩,吾势不可以生。”遂赴火而死。《宣和书谱·卷二〇·叙论》昔者帝王坐法宫,垂衣裳,不出九重深密之地,使四方万里,朝令夕行,岂家至户晓也哉!以吾有庆赏刑威之柄,以驭之而已。[典故]“家喻户晓”原作“户告人晓”。汉朝时,刘向编了一本《列女传》,讲述古代贞烈女子的故事。其中有一篇是叙述古代梁国的一位妇人,有一天家里失火了,她的孩子和侄子都在里面。妇人跑进大火中,原想先救侄子,在慌乱中抱出一个小孩,一看原来是自己的孩子。眼看火势愈来愈大,已经不可能再进去救人。妇人心里十分难过,想投火自尽,旁人赶紧把她拦下劝说:“你原本是想救侄子,只因一时慌乱才救成自己的孩子,又何必想不开呢?”妇人说:“话虽如此,但我又怎麽可能挨家挨户的去解释,让全国上下都知道呢?一定会有许多人不了解事情的经过,因而指责我偏心,只救自己的孩子,我以後都要背负这个不义的罪名,还有什麽脸见人?要我再把自己的孩子推回火场,和侄子一起死,我这个做母亲的也办不到,这样下来,还是只有一死吧!”说完就冲进屋子,葬身火海。在这篇故事中,原作“户告人晓”,指的是挨家挨户告诉大家知道。到了北宋的《宣和书谱》,有这麽几句话:“昔者帝王坐法宫,垂衣裳,不出九重深密之地,使四方万里朝令夕行,岂家至户晓也哉?以吾有庆赏刑威之柄以驭之而已。”说皇帝端坐深宫中,靠着行政机制的运作,不用挨家挨户告知就能实行政令,也是同样的用法。後来“家喻户晓”这句成语就由此演变而出,用来表示家家户户都知道,亦用来形容事情、名声传播极广。

读请给我结果的读后感_1100字

通过这几天的学习,这本书带给我很大的启发,“从执行到结果,完成任务不等于结果,执行是要做结果,而不是完成任务;行动不一定会成功,但是不行动就一定不会成功。”这本书通过寓言、身边的故事,生动的企业案例,层层剖析,最后告诉我们一个看似简单,但却又意义深远的道理:不要只完成任务,重要的是最终的结果!

第一、任务只是一个执行的假象,因为大多数的人在实际工作中,当你认为自己是在执行的时候,其实只是在完成任务,而不是真正的去执行,因为你没有结果,因此任务不等于结果。在看这本书之前,我总是认为完成任务就等于结果,总认为任务完成了结果也就会出来了,故每次都是为了完成某个任务而去做努力,不管最终有没有结果,反正自己是努力过了,很多的时候自己都没有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心态。世界上所有的优秀人才,都会有一个共同点,那便是对自己负责!

所以,我们要做一个负责任的人,要对自己负责!丘吉尔的成功秘诀有三点:①决不放弃②决不、决不放弃③决不、决不、决不能放弃。其实,在现实生活及工作中,有多少人能真正的做到这三点呢?看似容易,但真正的做起来却很难,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真正的做到这三点,那么我们一定会成功。就比如赛跑,不管我是不是最后一名,但只要我跑完了全程,抵达终点,那么我就算赢了;反之,如果有人跑得比我还慢,但我没有跑完全程,没有到达终点,那么我好上输了,因为我输给了自己。因此无论做什么事,我们都不要输给自己。

第二、“心态创造行动,行动创造结果!”如果我们想要一个满意的“结果”,那么我们首先要树立一种能够激发行动的心态。当你的上司要某一结果时,在执行前,不是考虑能不能成功,而是下定决心即使失败也要去做,关键是建立必胜的信念和决心,坚决贯彻执行决策,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取得所要的结果。所以,对于结果,我们不是想要,而是一定要。

例如,三星集团总裁李健熙的一句名言“除了妻儿,一切都要变”。他的这句话,改变了整个三星,如今的三星已经跻身全球IT行业前20名,连一向骄傲的索尼都为之汗颜。我们可以看出李健熙的变革决心之大,这就是结果心态的一个最好的说明:优秀的成功者对结果不是想要,而是“一定要”!无论付出多大的代价,都不达目的不罢休。

第三、结果来自于行动,行动不一定会成功,但是不行动就一定不会成功。在现在的生活及工作中,有多少人就是因为行动不一定成功,所以就不行动,只有行动起来,我们才能成功,成功是不会主动找你的。

看完这本书后,它改变了我的整个思想,在这之前,我总会为了某一件事未完成而浪费时间去找许多的理由来应对自己,以安慰自己确定做过了或努力过了,从现在起,我会给自己树立一个明确的目标,会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而持续不断的去行动,相信自己才会走向成功!

真北读后感_1100字

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领导力可以通过教育的手段得到,但是《真北》的作者比尔·乔治和彼得·西蒙斯却提出:领导的心智不是学来的,是由个人危机及其生活经历共同塑造而成,而真诚领导就是领导力巨轮的“指北针”。眼下,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众多企业被卷入这场风暴中。作为企业的领导者,必须坚定内心的“真北”,并由内而外建立起一个强大的自我,进而引导企业顺利地走出困境。

该书认为:“真北”就像每个人内心深处的一个指针,代表着内心最深处的自己。每个人的“真北”源于那些对自己最重要的东西,如最珍视的价值观、热情和动力等,它们是生命中所有幸福与满足的源泉。每个人“一旦听从了你的内心指针,你的领导就会变得真诚,人们自然就想和你在一起。虽然很多人可以指引或影响你,但你的”真北“却是来自于你自己的人生经历,只有你才能确定它到底是什么”。

《真北》中所讨论的领导者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道德上的完善不仅可以帮助一个人成为合格的领导者,同时也是一种最有效的领导方式。真正优秀的领导者拥有令组织中所有人都理解并欣赏的品质,这就是“真北”的精髓所在。

对于如何培养真诚领导力,书中集中阐述了五个关键要素。首先,要学会了解自己,理解自己的激情,并且成功地领导自己。其次,当具备了一定的自我认识后,就应该坚持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第三,找出激励自己的因素。作者认为:在很多情况下,真正的领导者是为了一个不确定的未来而放弃稳定的职位。最成功的领导者走上领导岗位往往是因为拥有实现更远大目标的强烈愿望,而不仅仅是赚钱。第四,建立良好的支持团队。作者列举了许多硅谷企业的领导者的例子,其中包括Palm公司的CEO杜宾斯基,她得到了被乔治称为“教导主任”的Intuit公司主席比尔·坎贝尔的帮助。星巴克创始人霍华德·舒尔茨也从管理大师沃伦·本尼斯处得到过启发。最后,要努力将工作与家庭、朋友等所有重要的生活元素整合在一起,追求“完整无缺的生活”。

“处理工作与生活的关系是领导者所面临的最大的一个挑战”。作者认为,只有学会将个人生活和职业生活的各个主要因素整合在一起,领导者才能够从容面对各种情况,免于遭受分身应对各种情况的痛苦。如果切实做到了这一点,领导者就可避开孤立与傲慢的误区。

另外,杰出的领导者还要善于激励周围的人,用一个共同的目标将身边的人聚集在一起,授予他们相应的权力,倾听他们的心声,建立起一种真诚的感情纽带,并逐渐吸收更多的优秀人才和先进理念,最终为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

真诚领导是一门领导的艺术,更是一种领导的哲学。《真北》这本书值得广大管理者去阅读和领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