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精选读后感作文8篇1000字

浏览

文章有暖冬中体会的幸福优秀作文(986字)、名著朝花夕拾读后感(1016字)、你在为谁读书的读后感(1008字)、《红楼梦》读后感(989字)、星与心(1040字)、读老人与海有感(998字)、《曾国藩》读后感(1053字)、影片《唐山大地震》观后感优秀作文(961字)等1000字左右的初二精选读后感作文8篇,供您参阅。

暖冬中体会的幸福_1000字

在寒假里我看了一篇法国作家让季奥诺写过著名的小说《植树的人》,讲的是一个离群索居的牧羊人,通过近半个世纪坚持不懈地植树,证实了“孤独者能够找到幸福”。

这位牧羊人,不知道1914年的战争,也不知道1939年的战争,他天天和树打交道,和树相依为命,他用心灵的语言和树谈心,默默地交流,过的是“淡泊生活”。他通过亲身经历证实了孤独者“找到了过得美满幸福的好办法——爱让生活多份阳光”。

这位牧羊人几十年置身于荒无人烟的地域,他每种下一棵树,就感到在人世间就又多了一个亲人。他的事业是“堪与上帝比美的事业”。由于充满了改造现实世界的强烈愿望和对树的极度热爱,这位牧羊人在实践中逐渐发现人与土地、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他深深意识到人生的价值在于为他人、为后人造福。

幸福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种心态。人生充满忙碌,但人们依然可以选择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生活繁琐而艰辛,但宁静的心灵和满腔热忱会弹奏出精彩的乐章!

爱是人生之源,一个人的心中倘若没有爱的泉水,那也就不会有人生的绿荫。有了爱,纵然是满眼阴云、遍地荆棘,你都会对这个世界充满无限的迷恋和神往。爱造就人成为独一无二的动物,物质的贫缺只会导致人生的艰难,而爱的匮缺则会使人生空虚和灵魂孤独。

令人心痛的是,在这个越来越崇拜物质的年代,一些人变得急功近利和急于求成,物质左右着他们的心灵,其心灵世界犹如干涸的沙漠。心不乏则身不累,有人说,像蚂蚁一样工作,像蝴蝶一样生活,这样的人,其生命一定是阳光般灿烂炫美。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曾经说过:“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异,但是这种很小的差异可以造成巨大的差异。很小的差异即积极的心态还是消极的心态,巨大的差异就是成功和失败。”

爱能使人懂得忧伤与痛苦,同时也能使人摆脱忧伤与痛苦,令平凡的生活充满情趣与意义。英国著名诗人兰德暮年时在一首诗中写道:“我不和谁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热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兰德的这首小诗表现了一个走进暮色的老人通达从容、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宁静淡泊、铅华洗尽的人生境界。爱让生活多份阳光,种树的牧羊人不也正是如此吗?

人应该坚守自己的信念和操守,为追求心中的光明耐得住孤独、耐得住寂寞。爱是一种德行,崇高的爱,不但能体验美,还能创造美。爱是种子,谁播种爱,谁就能收获美丽。

成语急功近利:功:成功;近:眼前的。急于求成,贪图眼前的成效和利益。如: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对胶西王》:“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又如:而急功近利,不避声色,则阳明学为厉阶。——章炳麟《答梦庵》

成语坚持不懈:懈:松懈。坚持到底,一点不忪懈。如:《清史稿·刘体重传》:“煦激励兵团,坚持不懈,贼穷蹙乞降,遂复濮州。”又如:这些都证明我们对于加强统一战线实行革命政策来进行抗日战争的这种方针,是坚持不懈的。——毛泽东《和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

名著朝花夕拾读后感_1000字

《朝花夕拾》,早晨的花儿,到晚上再去拾起,很有诗意的书名;同样,也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这本书使得我收益非浅,感触良多啊!

初读这本书,说实话,我也不是很读得懂。就连那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也是学得似懂非懂的。我甚至觉得:鲁迅的这些文章,看起来简直就是象在跟你聊天似的,哪算得上什么名著?

后来多读了几遍,我明白了,不要把这样的名著当作佳作,其实,这本书的文章看似“聊天”也正是鲁迅先生的文字魅力所在。它看上去很朴实,甚至比较口语化,但为什么却能够深深地吸引人呢?就是因为这样的朴实,让人感觉很亲切,就象他站在你面前跟你诉说着什么似的,“说”到兴奋处,文字又会变得非常热烈,这就让人能够从中品味和感受鲁迅先生的点点滴滴。

郁达夫是这样形容鲁迅的文字的:“鲁迅的文体简练得像一把匕首,能以寸铁杀人,一刀见血,重要之点,抓住之后,只消三言两语就可以把主题道破。”是的,这个特点在《二十四孝图》这篇文章中表现得一览无遗。一开头,便以“寻咒”从侧面点出中心,接下来便诉说了一段他童年的一段故事。其实,鲁迅先生是话中有话啊,他借着说童年看《二十四孝图》的事情,其实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即对儿童的不重视。儿童都读不到他们应该读的书,而人们却熟视无睹,这难道不该引起我们的反思吗?然而现在的孩子们别说爱读书,他们连根本不想读书,不思学习。再看看那时侯的孩子们,他们渴望读书却没有书读,而现在我们有书读却不愿读,这难道不是一个令人悲哀的现象吗?

《朝花夕拾》中那几篇描写人的文章,我是比较喜欢的。首先,这些文章的内容比较吸引我——因为我喜欢看到各色各样的人,再加上鲁迅那种轻松而生动的语言,读着读着,你仿佛就可以看到那个人似乎站在你面前一样。比如《阿长与山海经》,描写的是鲁迅家的保姆阿长。文章生动地塑造了一个非常典型的旧时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形象。有人比喻这篇文章是鲁迅从记忆土壤中培育出的一朵异常鲜美的“朝花”。的确,对于这个妇女,鲁迅先生不但没有避讳写出她的美与丑,反而是怀着真挚的感情怀念她的一切。不论鲁迅先生对她是佩服、厌烦、喜欢或是讨厌,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他的感情。而且我还发现,这个“长妈妈”跟“孔已己”很相似,同是旧中国的人民,遭遇也差不多,比如他们的名字,都是已经被人遗忘了的,而外号也是随便起的。可悲的人啊!

直到我写完了这篇读后感,“感”到了这么多,我认为我才算是真正地读懂了《朝花夕拾》这一本名著!

成语点点滴滴:一点一滴,形容数量非常少。如:清·钱彩《说岳全传》第四回:“眼光四射,口中流出涎来,点点滴滴,滴在水内。”又如:学习要靠点点滴滴地积累。

成语话中有话:话里含有别的意思。如: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10回:“邢夫人等听了话中有话,不想到自己不令凤姐便宜行事,反说:‘凤丫头果然有些不用心。’”又如:老宫听得出这话中有话,心里也自然明白了几分。——峻青《海啸》第四章

你在为谁读书的读后感_1000字

从小到大我们就一直在思考到底我们是为了谁而读书,或许以前你会认为是为了父母,但现在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很清楚是为了自己而读书,但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在不断抱怨如山堆的作业,还是选择在网上粘帖论文,还是选择在课堂上或睡觉或聊天或上网等等,当然包括我自己。后来无意中读了那本书《你为谁学习》,感触特深,这也让我对自己的学习有了不同的理解。

学习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每个人必须经历。在这个过程中,大多数人都感到学习太苦太累,哭天喊地地抱怨着,好像是给别人学习。既然是为自己学习,我们还有什么好抱怨的呢?再苦再累也必须坚持下去。作为学生,除了老师的期望,家长的关心和成绩的好坏,我们是否真正想过我们为谁学习?是否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学习是我们学生的天职。什么是天职?用赵本山的话说就是“必须的”。既然是为了自己学习,那应该怎么学呢?是让老师管着、家长压着学吗,这样的学习是被动的学习,而被动的学习肯定是痛苦的。为自己学习必须是主动的,只有主动的学习,才会减轻学习的苦累感,才会学到真正的知识。懂得了做人的道理,为自己确立人生的高度,为了达到这个高度,持续地努力,就像高楼大厦也是由一块儿块儿砖头慢慢累积起来的,在人生高度的阶梯上奋力地攀爬。在不断努力的过程中培养自己学习的兴趣,体会知识带给我们的充实感、丰富感、进步感,逐渐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老师常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家长也常唠叨“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如果被动地学习,只为应付家长和老师,那学习何谈快乐?学习究竟为了谁?仔细思考后,为自己是最正确的回答。生活中,任何东西都会被偷走。但你对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过程是永远不会被偷走的。

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时我们会感到学习是很苦的,是很累的,又是枯燥乏味的,但这毕竟是为了自己的未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吃苦,哪有将来的幸福人生!学习是要付出汗水的!要始终保持一颗永远进取的心,在学习上永存一种拼劲儿,主动学习,不要怕吃苦,永远记住一句话,为自己的未来学习是动力,为自己学习应该是快乐的。这就是为自己学习的真正含义。只要想通这一点,你就是学习上的成功者。只要凭借自己的不断努力,持之以恒。任何人都能创造出学习的奇迹!

没有谁天生不用学就什么都会的,通过不断学习,无论是知识或是经验,对我们的成长都是很有意义的。读了这本书,或许你就会明白你是为谁而学习,学习对你又是多么的重要。

成语持之以恒:持:坚持;恒:恒心。长久坚持下去。如:清·曾国藩《家训喻纪泽》:“尔之短处,在言语欠钝讷,举止欠端重,看书不能深入,而作文不能峥嵘。若能从此三事上下一番苦功,进之以猛,持之以恒,不过一二年,自尔精进而不觉。”又如:学习要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就能取得好成绩。

成语枯燥乏味:枯燥:单调无趣。指单调缺乏情趣兴味。如:路遥《平凡的世界》第四卷第48章:“一个人开车真是枯燥乏味。如果润生在旁边坐着,他们还能说点什么。”

《红楼梦》读后感_1000字

记得小时候我就开始读《红楼梦》,但一直没有读进去,体会不了当时的社会。在这个假期里,我又一次的翻开了《红楼梦》,它是四大名著之一。它是一部千古不朽的人生大戏,《红楼梦》所呈现的,主要是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故事,这是一个不朽的人生悲剧。

贾府是个官宦家庭,出现了个顽劣的公子贾宝玉,他聪明伶俐但行为怪癖,不爱功名不羡官场,只是全天与府中的小姐厮混。美如天仙的林黛玉是贾宝玉的表姐,自幼父母双亡,寄住在贾府,她体弱多病,但心高气傲、才情过人。贾宝玉和林黛玉两人情投意合,互为知己,然而在封建礼教的约束下,有情人却难成眷属。最后,林黛玉含恨病逝,贾宝玉挥泪出家。

《红楼梦》中的人物命运几乎都是悲惨的,从王熙凤的“一从二令三休”到薛宝钗的“可叹停机德,金簪雪里埋”再到林黛玉的“堪怜咏絮才,玉带从中挂。”都能体现出来他们的可悲。

说到这本书,可能多数人脑海中在第一时间会想到“王熙凤”这个人吧,我对她印象很深。作者用极其细腻的描写了王熙凤的出场,她满身锦绣,珠光宝气,“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恍若神妃仙子”但是她是面艳心狠。正如兴儿形容她是: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大家都俗称她是“凤辣子”。还有个情节我记忆犹新,那就是——刘姥姥游大观园。刘姥姥前前后后共进了三次,用简单的话来说就是一进打秋风二十两,二进赚吃赚喝拉东西,三进救巧姐。刘姥姥的女婿狗儿不争气,就搬出了城住到了乡下。刘姥姥借着狗儿祖上与贾府成过亲,到贾府求救济,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的旗开得胜,使贾府认下了这门亲戚,还拿回来二十两银子和一些钱的援助,度过了难关。第二次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时候,见到了王熙凤,而且很快就见到了贾母。因为贾母正好想找个上岁数的老太太说说话,所以,就留她在这儿住,留她在这儿玩,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活动内容非常丰富。第三次,刘姥姥为王熙凤的女儿起了个名字,叫巧姐,最后带了好多东西回去,临走时,平儿还帮她雇用了轿子,后来,她得知贾府被抄了,又去狱神庙探望凤姐,凤姐拜托她一定要把巧姐找回来。她费了好大劲才把学唱戏的巧姐赎回来,结果她卖了房子凑了钱,赎了巧姐,将她带到乡下了。

一百位读者读《红楼梦》,就会有一百种不同的感悟,人人有感,次次有悟才是它的魅力,它将是中国文学史上永恒话题。

成语记忆犹新:犹:还。过去的事,至今印象还非常清楚,就象刚才发生的一样。如:宋·刘克庄《后村全集·跋章南举千藁》:“仆曩官健上,多识其士,友去之数十年,犹记忆如新相知;今屈指故交存者十无一二。”又如:恭王因为皇帝的告戒,记忆犹新,在这些加官进爵的事上,要避把持的嫌疑。——高阳《玉座珠帘》下册

成语千古不朽:指永远流传,不会磨灭。如: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谁肯以千古不朽之名人,抑之使出时流下。”又如:此地有一白虎山,极好风水,若葬于此,千古不朽。——清·如莲居士《薛刚反唐》第一回

星与心_1000字

夜色,一片漆黑,看不到闪闪繁星,并不是没有而是被那层层厚重的阴霾所遮挡,犹如那些沉寂般的心灵被黑暗所笼罩。

小时候总是认为生活是美好的,世界上是有超人的,铠甲勇士是会把怪兽全部都打败的,灰太狼是永远都吃不到喜羊羊的,有时还会傻傻的想着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先有女还是先有男,可是这是连爱因斯坦都解决不了问题,但我们也还是会固执的为之争吵。

长大了,不再拥有曾经十七八岁的年少叛逆,从前的童心未泯早已被社会上的弱肉强食磨灭的一滴都不剩,花季般的青春,花朵般的稚嫩,以及令人羡慕的青春年纪,可是我们的内心却早已被世间的冷漠和残酷磨砺的千疮百孔。

黎明,日光渐渐洒向大地,也还是可以看见一丝月光的剪影,雾气也逐渐的被吹散了,可是却还是,不见那些爱笑的眼睛—明亮的星星。就像是人到中年了,看惯了商场,工作之间的明争暗斗,尝遍了时间的冷暖,却也还是接受不了如此一般的世态炎凉。俗话说得好:一杯水,冷暖自知。四五十岁的我们,心智或许已经成熟到了极致,可能也看透了世间的一切,也不在疯狂的追名逐利了。可是,曾经心里面最美好的愿望,最童真的自己也还是早已模糊不堪。

但是,我们现在还是十四五岁,拥有大家最羡慕的年龄,拥有人们最渴望的“工作”我们还爱看着《喜羊羊和灰太狼》也忘不了《猫捉老鼠》依然回味着大白兔奶糖的味道,终究记着光明和哇哈哈的奶香,还用着蘑菇造型的孩儿面。我们的心中还有最初的梦想,还有那颗在黑暗中最亮眼的星。就算是有层层的危险袭击,却也阻挡不了我们前进的脚步。

夜色中将来临,可是晚风习习,吹散了遮挡住星星的雾霾,也带走了我们心中的阴霾。月亮的光辉洒向大地,就像妈妈柔软的手掌抚摸着你的脸。柔嫩而慈祥,那些受到母爱光辉的星星们也心甘情愿的展现出自己最美的一面,付出自己最亮的星光。那先一闪一闪的星星,眨着眼睛,睫毛刷在我们的心头:酥酥麻麻,唤醒了在沉睡中的心灵。

幸好,在我们清醒过来的时候,我们依旧年轻,我们也不需要因为那些烦心事,翻来覆去的考虑又考虑,也不用装模作样来证明自己,尽管我们拥有最难的习题,可是这也只不过是短短的几行笔记,纵使我们有时会突然的想要放弃,可是我们终究要继续走下去,继续往前行,继续走向期待中的未知旅行,而指引我们前行的路灯将是那满天的繁星,也是心中最初最干净的自己。

夜色,再次来临,只是这次不再是漆黑一片,而是亮如白昼。

原来,如果你愿意,心与星的距离也可以很近,甚至是可以触摸。

心与星,离得并不远,触手可及。

成语装模作样:样:模样、姿态。指故意做作,故做姿态。如:宋·史浩《荆钗记传奇》:“装模作样,恼吾气满胸膛。”又如:冷酒冷粉冷汤,着咱如何近傍,百般装模作样,讪笑寒酸魍魉。——元·无名氏《冻苏秦》第三折

成语弱肉强食:原指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吞食。比喻弱的被强的吞并。如:唐·韩愈《送浮屠文畅师序》:“弱之肉,强之食。”明·刘基《秦女体行》:“有生不幸遭乱世,弱肉强食官无诛。”又如:在这样“弱肉强食”的情况下,“生活”是终于不易保全的。——邹韬奋《抗战以来·“诸葛亮”和“阿斗”》

读老人与海有感_1000字

八十四天过去了,却依旧没有一条鱼的收获。

生活中总是会有不利,也许时间持续很久很久,在这期间也许会被人瞧不起,也许会让别人占尽风头,但是相信能做到去付诸努力,那么自然会迎来新的曙光。

岁月让人苍老,却也磨练了意志,在一分一秒逝去的时间里,积累了经验。老人在第八十五天又一次出海,信心满满地出海了。

“一帆风顺,老头子。”“一帆风顺。”

黎明就快要来到了。老人平稳的划着船,到了比以往更远的海域,兴许能抓到大鱼。想要证明自己,就需要实际行动,而不是嘴上说说。套上鱼饵,老人凭借更多的经验,钓索达到了最准的深度,不似其他渔人,让钓索随波逐流。也许八十四天的一鱼不获已让老人没有运气可言,他依旧一丝不苟的做好任何一个细节。或许你耗尽了运气,却依然存在你的实力,追求每一步的踏踏实实,成功就会眷顾。

不知过去了多久,老人捕到了不小的鲔鱼,还抓到了鲯鳅。海上条件差,老人什么也没带,没有带上可以给生鱼调味的盐巴或白柠檬,没有带上男孩曾经在出海一直是他左膀右臂的男孩,他只是一直重复着“但愿那个男孩在这里”,他只有靠自己。别人的帮助或许让你在通往成功的路上少了几块绊脚石,但最终也只能靠自己。

现实已是如此,无法改变,抱怨也是无用。老人是个聪明人,他很快抛弃了抱怨的想法。乐观的态度,也是成功的必需品。“他总会复原的。”或许会有很多人觉得这只不过是一种自我催眠罢了,其实这所谓的“自我催眠”真的会让人信心倍增。

漫长的等候之后终于有了一线成功的希望。有大鱼上钩了。然而想要钓到大鱼并不是马上能实现的。现在,依然是漫长的等待。要想成功,必定少不了等待。等待的过程不是松懈的,而是紧绷的。感觉马上就要断掉的鱼线,就是爆发前的一系列准备,即使割破了皮肤嵌入肉里,即使会撕心裂肺的疼,但最后总能得到自己梦寐以求的大鱼。

尽管回来的途中,那条大鱼已被一路袭击的鲨鱼吃干抹净,老人依旧证明了自己。

总是想在同学、老师、家长面前证明自己,却会因为考试的失利而闷闷不乐,现在想来又何必呢?考试失利说明知识点存在漏洞,需要加强,这不就是一个大大的好处吗?谁不是从失败走向成功的呢?

证明自己的过程是艰难的,就像老人等待着大鱼那样。

人生路上哪来的一帆风顺?挫折是难免的,勇敢应对才是根本的。再辛苦也是会过去的,咬牙坚持着,突破了自己,哪怕结果不是那么完美,却也是证明了自己的成功。

成语随波逐流:逐:追随。随着波浪起伏,跟着流水漂荡。比喻没有坚定的立场,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只能随着别人走。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五灯会元》:“看风使舵,正是随波逐流。”又如:你心胸开阔,气度那么从容!你不随波逐流,也不故步自封。——郭沫若《屈原》第一幕

成语与世推移:随着世道的变化而变化以合时宜。如:《楚辞·渔父》:“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又如:求一挟千百万之赀,与世推移而足以畸轻畸重者也,管子以外,不数觏焉。——郑观应《盛世危言·商战》

《曾国藩》读后感_1000字

最近一段时间在读曾国藩,感悟蛮多,和大家分享一些内容。

曾国藩受唐鉴的启迪,一生中强调静字,他平日里坚持每日自省,就是给自己一个可以清静下来的时间和空间自查己身,并强调说老庄,管子,佛家皆提到如此,一定是有道理的。记得以前看蒋介石传时,蒋先生也是如此,他每日给自己定了一个功德格,记录下每天所做所想的点滴,并从中反省,几十年如此从不间断。

曾国藩的两句话我十分欣赏,含雄奇于淡远之中,含刚强于柔弱之中。以柔克刚是老庄的精神,但几千年来能发挥地淋漓尽致,曾老他也可以算是首屈可指的了。做人做事万不可太过锋芒毕露,也不可过于强硬,否则在如今这个社会会让自己举步维艰;同样也不能太过软弱,一味退让,让对方总是有机可乘,自个儿把自个儿逼到悬崖边上。

曾国藩在识人方面也是很有心得的。他的很多门徒如李鸿章,左宗棠,彭玉麟等都是后来鼎鼎大名的人物,这与曾老先生这个伯乐是分不开的。他那九弟在招募湘勇的时候,曾国藩送给他兄弟几句话,道出了识人的要诀: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寥寥数语,放在现在来看,可能很多人会像我一样觉得这种识人之术只可意会,很难言传。处世,圆己,谋大事!

一、为人不可心胸狭小、脾气暴躁、性格固执,而是要把别人看得与自己同样重要,因为大家相处在一起,没有必要强比高低,争斗得不可开交,而是要尽可能彼此忍让,以“善”为本。这样才是真正的处世之道。

二、一个不知道掩藏自己锋芒、畅达自我心胸的人,一定是处处显人眼和小心眼,常会把自己脚下的路子全部堵死。这样,不是别人给你制造了障碍,而是自己给自己设置了万千沟壑。对于真正聪明的人来说,极其善于在“圆己”上下功夫——避开矛盾,圆圆满满。

三、一个人能够谋大事,是其能力的标志。自然,每个人都不可能成大事,但是人活一世,谋大事的欲望和激情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就会先天把自己圈定在弱小者的行列之中。但是谋大事是需要坚韧、磨砺、抗压等心智的,只有能在这几方面过关,你才有可能谈得上接近吃大事的可能。

处世艺术能教会一个人不在人际关系中犯幼稚病,而能游刃有余地施展自己的人生、计划;圆己艺术能够、教会一个人浑身变得轻松和自在,不在别人的异样眼光中活得沉重,同时还能活出自己的个性来;谋大事的艺术能教会一个人由弱而强、由小而大,成为出类拔萃者,即把自己推向一个高层次的成功平台。

曾国藩前辈说:“不可与人妄交,不可锋芒尽露,不可鼠目寸光,此乃人生之三大元素也!”

成语鼎鼎大名:形容名气很大。如: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四回:“你一到京打听人家,像他这样大名鼎鼎,还怕有不晓得的。”又如:为我们讲经学的一位鼎鼎大名的成都名士只拿着一本《左传事纬》照本宣科。——郭沫若《少年时代·反正前后》

成语出类拔萃:出类拔萃[chū lèi bá cuì],意指远超出同类之上,高出同群。形容才能特出,超越众人。语本《孟子·公孙丑上》。[源]《孟子·公孙丑上》宰我曰:“以予观於夫子,贤於尧舜远矣。”子贡曰:“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由百世之後,等百世之王,莫之能违也。自生民以来,未有夫子也。”有若曰:“岂惟民哉?麒麟之於走兽,凤凰之於飞鸟,泰山之於丘垤,河海之於行潦,类也。圣人之於民,亦类也。出於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於孔子也。”[典故]宰我、子贡、有若都是孔子的弟子,在他们眼中,孔子是个伟大的圣人。宰我认为孔子的贤能远超过尧舜。而子贡则认为没有任何的人、事可以逃过孔子的细微观察,孔子从先王所创作的制度中,就知道他们所推行的政事;听闻先王所制定的礼乐,就可以知道他们所传承的道德。有若认为孔子之於一般人类,就如麒麟对於一般走兽,凤凰对於一般飞鸟,泰山对於低矮的小土堆,河海对於路上的流水,虽然都是同类,却远远的超越他们而大有差别。换言之,孔子与一般的人民,虽也是同类,但在才学、德行各方面却都远远的超出其同类,而特立挺拔於同群之中,自有人类以来,再也没有比孔子更伟大的了。後来“出类拔萃”这句成语,就从《孟子·公孙丑上》中的“出於其类,拔乎其萃”演变而出,用来形容才能特出,超越众人。

影片《唐山大地震》观后感_1000字

距离上篇观后感,貌似过了n年了,小学毕业后就再没写过观后感了吧。还记得那部《妈妈再爱我一次》影片吗,从电影院出来的我,泪流满面。昨晚进入放映厅前,还被发放到一包餐巾纸,看来又是一颗催泪弹。

不同的人看了同一部影片有不同的感受,即使同一个看点,落下的也是不同的泪,感伤的不同的心。

面对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我们无能为力。凭血肉之躯,再坚强的信念也斗不过无情的天灾。我最受不了的就是这种悲情惨剧,我最无法忍受的就是被迫的无奈,我最痛心的就是看着身边的人渐渐离我而去可我却无能为力。

影片中的无奈——救弟弟牺牲姐姐,救姐姐牺牲弟弟,折磨着母亲痛不欲生。说了无数次的“两个都得救”后,被迫选择了弟弟。我知道,这句话对于姐姐来说是个巨大的打击,从而使得奇迹般死而复生的她,独自生活了32年后再与母亲相认。

曾经见过这样的一幕:一个乞丐上自动扶梯,由于没站稳,上升的过程中一直无法平衡,使得手中的乞讨碗不停地晃动,为了不让自己掉下来,只能选择让钱洒落。

如果可以的话,希望这辈子不要让我面临类似的选择,选择生命是最痛苦的。世上有这么一种人,因为不想被伤害,因此选择不去爱。他们对一切都漠然,他们对一切都淡然,不报希望就不会有失望,没有追求就不会遭遇打击。因为太渺小,太无能,无法给予世界社会需要的,干脆就封闭心灵,不被社会感染。这种自欺欺人的懦弱表现,看似很无知,实质真的很无知。他们私底下侃侃而谈,大肆发表内心对当局的不满,之后又感慨以卵击石的无奈,最后抒发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做人本分。其实我很讨厌这种假仁假义的人,然而很不幸,我却又是这个边界的一员。

活了快三十年了,都还没赚一分钱,更别说为社会贡献了。一生琢磨着要为社会做点什么,却一直都是空想没有实际行动。

其实,《唐山大地震》给我的最大感触,倒不是抗灾的众志一心,而是对待生命的态度。只有喜没有悲的人生,不是精彩的人生;害怕悲而放弃了或许会有的喜,是一种错误;遇到了喜由于没有好好把握变成了悲,是一种遗憾。每一段人生,每一个生命,都可以谱写成一首动人的乐曲。只是有些属于声势浩大的交响乐,有些只是幽静的小夜曲。每一个态度,每一个心情,都决定着这首人生乐章的走向。

走出影院,问我同学的感受,她的回答是:活着真好。我的回答是:我要好好地活着。

成语侃侃而谈:侃侃:理直气壮,从容不迫。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如:《论语·乡党》:“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又如:却从来不曾见过象这位蛮子般的那末侃侃而谈,旁若无人的气概。——郑振铎《桂公塘·三》

成语旁若无人:旁若无人[páng ruò wú rén],意指把身旁的人视若无睹,形容说话举动毫无顾忌。语出《史记·卷八六·刺客列传·荆轲》。後亦用“旁若无人”形容态度高傲。[源]《史记·卷八六·刺客列传·荆轲》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於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於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荆轲虽游於酒人乎,然其为人沈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典故]荆轲,战国卫国人,好读书击剑。他在卫国不被重用,於是到处游历。荆轲到了燕国後,跟燕国一个杀狗的,以及善於击筑的高渐离交好。荆轲好喝酒,天天和杀狗的屠夫及高渐离一起在燕国的街市上喝酒。喝到有点醉意时,高渐离击筑,荆轲和着歌,彼此非常快乐,但是一会儿又相对着哭起来,两个人又唱又哭,好像旁边没有人一样。荆轲虽爱喝酒,但他的为人,却是沉着深密,喜欢读书,他在各国游历,都和贤豪长者们结交。他到了燕国,燕国的处士田光先生,也很客气地接待他,知道他并不是一个平凡的人。後来在燕王喜二十八年,荆轲带着夹有匕首的地图和秦将樊於期的首级入秦,行刺秦王,结果事败被杀。後来《史记·刺客列传》原文的“旁若无人”演变成一句成语,用来形容说话举动毫无顾忌,亦可形容态度高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