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门立雪》读后感4篇300、500字

浏览

文章包含读《程门立雪》有感、《程门立雪》读后感(311字)、程门立雪读后感(470字)等300字、500字左右的读后感范文4篇,供您参阅。

《程门立雪》读后感_311字

《程门立雪》讲的是杨时和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到老师家门口时又因老师在睡觉,他俩不敢打扰老师而站立在老师家门前,顶着大雪,等着老师醒来。

读完《程门立雪》的故事后,让我深深地感触到杨时尊敬老师,诚恳求学的精神。爸爸妈妈虽然生养了我们,但是,如果没有老师的辛勤教诲,我们就不懂得道理和文化,就学不到科学知识。我们再学校如果遇见了老师,要恭敬地和老师打招呼,请教完老师要说谢谢,如果老师跟我们说话,要诚实、礼貌的回答。

《程门立雪》让我知道了老师是我们学习文化的领路人,更是我们学习成长的爸爸妈妈。我们一定要尊敬老师,好好学习,用我们的成绩和进步报答老师的教育之恩。

成语程门立雪:旧指学生恭敬受教。比喻尊师。如:《宋史·道学传二·杨时》:“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又如:程门立雪的故事提醒我们要尊师重教。

程门立雪读后感_470字

前不久,我看了《程门立雪》,我被杨时和游酢尊师重道虚心求教的精神深深的感动了。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北宋时,有个叫杨时的人,他十分好学。千里迢迢去大学者程颢程颐那里去求学。一年冬天,他和同学去老师那请教问题,到了门口,恰好老师在午睡。同学要敲门,杨时不让,说就在门口等一会儿吧。等了很久,下起了大雪,两人冻得浑身发抖,仍然站着。老师一醒来,看见二人仍在雪里恭恭敬敬地站着,心中十分感动。由于他十分尊敬师长,虚心求教,所以受到人家门的尊敬。

我要学习杨时和游酢尊敬老师的品格。尊敬师长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到的。老师带领我们在遨游知识的海洋,和我们一起编织梦想。是老师教我们知识,是老师教我们写字,是老师教我们做人。老师一天天变老,我们一天天长大,老师把他(她)的青春年华献给我们。真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呀!我们要尊敬老师,关心老师,在老师累的时候给老师端一杯热茶,好好学习,做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只有这样,才能让老师对我们的付出有所回报,让老师对我们的关爱有所报答。并且要保持虚心的态度去对待学习,学习才能不断进步。

成语春蚕到死丝方尽:丝:双关语,“思”的谐音。比喻情深谊长,至死不渝。如:唐·李商隐《无题》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又如:人都有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时候。

成语千里迢迢:迢迢:遥远。形容路途遥远。如:明·冯梦龙古今小说·范巨卿鸡黍死生交》:“辞亲别弟到山阳,千里迢迢客梦长。岂为友朋轻骨肉,只因信义迫中肠。”又如:李少荃要讲和,曾国荃只主战,派了唐景崧,千里迢迢来把将军见。——清·曾朴《孽海花》第六回

程门立雪读后感_473字

《程门立雪》是一个成语小故事,可是有两个意义,相当于小故事大道理。

在宋朝,有个叫杨时的人,考取进士后,立志研究学问,到了河南来拜师,拜程颢为师,一直到程颢去世。年以四十的杨时,不想就那么算了,于是找到了程颐,拜其为师。在大雪纷飞的一天,杨时和同学游酢在中午向老师请教,可老师在午觉,他们就在门口等成了雪人。

虽然故事很小,可给我的启发很大,它提醒我要尊重老师,见到老师要问好,上课认真听讲,做老师的帮手。第二个启发,一个四十多的人了,还那么好学,用孔子的:“‘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句话来形容杨时在好不过了。鲁迅读书时吃米糕,发现自己把墨水当糖蘸着吃,还说嫌自己肚子里的“墨水”不够多,这一点还嫌太少了;有人学习时,家里没有灯光,就凿开别人家的墙壁用射出的光照着书学习;有人怕晚上学习时睡着就头发挂在房梁上,用锥刺自己的大腿来提神……以前很多人对学习那么痴迷,到了现在,知识是我们一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我们不要想着家里有父母撑着,如果现在不学习,父母死后那你怎么办?趁现在好好学习,将来你就能报答父母了。

成语老之将至:多用作自称衰老之语。如:《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又如:少不如人,所向墙壁;老之将至,乃罣网罗。——宋·陈亮《谢胡参政启》

成语发愤忘食:努力学习或工作,连吃饭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奋。如:《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又如:既这样发愤忘食起来,也好,就由你去。——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四回

程门立雪读后感_516字

小故事中有无穷的智慧。我读了《虚掩的门》这本书才发现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这本书用精炼的语言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有趣的小故事,但其中却有人生的大道理。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影响的有两则故事:

第一则故事叫《天堂与地狱的区别》讲的是一个人与上帝讨论有关天堂与地狱,上帝先把他带入了地狱,这里的人面黄肌瘦一个个饥饿而又绝望,地狱的中央却有一大锅鲜美的肉汤,每个人都有一个勺子,但勺子的把却比他们的手臂长,所以这里的人无法用肉汤充饥,只好忍受饥饿。上帝又把这个人带到了天堂:一样的肉汤,一样的长勺子,但这里的人却在快乐的唱这歌。这个人不解,便问上帝原因,上帝回答道:很简单,因为他们互相喂了。

这则故事告诉我:在困难与绝境中,只有学会与他人合作,才能尽快脱离困境。否则你会像地狱里的人一样,永远在困境中受尽困难。

还有一则故事叫《价值转换》:一个农夫收获了一个非常大的南瓜,他毕恭毕敬的将南瓜献给了国王,国王大喜,便赐给农夫一匹宝马。一个商人见了,便送给国王一匹价值连城的宝马,国王见了说:“把那个珍贵的大南瓜送给他吧。”

这则故事告诉我:狡猾的算计永远比不上真诚的付出,待人处事永远要将心比心。

在书的海洋中畅游,其乐无穷。

成语价值连城:价值连城[jià zhí lián chéng],意指战国秦昭王愿以相连的十五座城池,换取赵国的和氏璧。典出《史记·卷八一·廉颇蔺相如列传》。後用“价值连城”形容物品十分珍贵。[源]《史记·卷八一·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赵王於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於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驩,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於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尹文子·大道上》魏田父有耕于野者,得宝玉径尺,弗知其玉也。以告邻人,邻人阴欲图之。谓之曰:“怪石也。畜之,弗利其家,弗如一复之。”田父虽疑,犹录以归,置于庑下。其夜玉明,光照一室,田父称家大怖。复以告邻人,曰:“此怪之徵,遄弃,殃可销。”于是遽而弃于远野。邻人无何,盗之以献魏王。魏王召玉工相之,玉工望之,再拜而立,敢贺曰:“王得此天下之宝,臣未尝见。”王问价?玉工曰:“此玉无价以当之,五城之都,仅可一观。”魏王立赐献玉者千金,长食上大夫禄。[典故]根据《韩非子·和氏》记载,楚人卞和自楚国山中得到一块玉璞,奉献给楚厉王,经玉工监定为普通的石头,厉王以为卞和骗他,於是砍去卞和的左脚。厉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献上玉璞,结果玉璞仍然被监定为石头,卞和又被砍去右脚。到了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玉璞在荆山下大哭三天三夜,哭得泪尽泣血,文王得知这件事,命玉工把玉璞剖开,得到一块宝玉,於是将它琢磨成璧,命名为“和氏璧”。後来这璧被战国赵惠文王辗转得到,秦昭襄王闻知此事,就派使者送信给赵惠文王,表示愿意以十五座城池换他的和氏璧。因为这十五座城区当是相连,所以後来这个故事被浓缩成“价值连城”,用来形容物品十分珍贵。

成语毕恭毕敬:形容态度十分恭敬。如:《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郭沫若《洪波曲》第十章五:“军长为李玉堂,一山东大汉,抵军部时,在门外相迎,毕恭毕敬。”又如:[韩老六]对于穷人的毕恭毕敬的招呼从不理睬,而对于有钱的人,有说有笑。——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