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狼”的成语大全(140个)

浏览

小编为您整理了狼羊同饲、拒虎进狼、鬼哭狼嗥等含“狼”的成语140个,其中“狼”开头的50个,“狼”结尾的12个,“狼”在中间的78个,及其解释、出处和示例等。

“狼”开头的成语

1、狼羊同饲[láng yáng tóng sì]

【解释】比喻把坏人同好人一样对待。

【出处】明·张居正《答两广凌洋山计罗旁善后》:“若但务招徕,不加审别,兰棘并植,狼羊同饲,将复为昔日之罗旁矣。”

2、狼心狗肺[láng xīn gǒu fèi]

【解释】形容心肠象狼和狗一样凶恶狠毒。

【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三十:“那知这贼子恁般狼心狗肺,负恩忘义。”

【示例】你这个狼心狗肺的烂货,你想把我气死了,你们去过快活日子。 ——清·李宝嘉《中国现在记》第十二回

3、狼奔鼠窜[láng bēn shǔ cuàn]

【解释】狼群鼠辈到处流窜。形容人四处奔跑逃窜。

【出处】明·许自昌《水浒记·火并》:“端不为那逐鸟飞兔走忙,趁狼奔鼠窜慌,只为这些时梁山泊能收人望。”

【示例】十室九空,不显乡村城廓,狼奔鼠窜,那有礼乐衣冠?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一百回

4、狼飡虎咽[láng cān hǔ yān]

【解释】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同“狼餐虎咽”。

5、狼餐虎食[láng cān hǔ shí]

【解释】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5回:“阮家三兄弟让吴用吃了几块,便吃不得了;那三个狼餐虎食,吃了一回。”

6、狼眼鼠眉[láng yǎn shǔ méi]

【解释】形容人相貌凶恶。

【示例】他生就一幅狼眼鼠眉的模样。

7、狼狈万状[láng bèi wàn zhuàng]

【解释】狼狈:窘迫的样子;万状:多种样子。形容极其困顿、窘迫。

【出处】《新刊大宋宣和遗事》:“太上因暑热成病,狼狈万状。”

【示例】碗碟之类撞将上去,一一反弹出来,但汁水淋漓,不免狼狈万状。 ——金庸《天龙八部》第六章

8、狼烟四起[láng yān sì qǐ]

【解释】狼烟:古代边防报警时烧狼粪腾起的烟。四处都是报警的烟火,指边疆不平静。

【出处】唐·段成式《酉阳杂俎·毛篇》:“狼粪烟直上,烽火用之。”

【示例】这火筒节节生枝,能吹得狼烟四起;实在放他不得。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七十回

9、狼顾麕惊[láng gù qiān jīng]

【解释】比喻惊恐万状。

【出处】《新唐书·岑文本传》:“文本说孝恭曰:‘自隋无道,四海救死,延项以望真主……大王诚纵兵剽系,恐江岭以南,向化心沮,狼顾麕惊。’”

10、狼餐虎咽[láng cān hǔ yàn]

【解释】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

【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五十二回:“[行者]迎着里面灯光,仔细观看。只见那大小群妖,一个个狼餐虎咽,正都吃东西哩。”

【示例】老军道:“忒过分了!”父子二人正在饥馁之时,拿起饭来,狼餐虎咽,尽情一饱。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十卷

11、狼奔兔脱[láng bēn tù tuō]

【解释】形容仓皇逃窜。

【出处】《冷眼观》第四回:“远远听见吆喝之声,由远而近……众人手忙脚乱,将桌上杯盘收拾干净,转眼间,狼奔兔脱,如鸟兽散去。”

12、狼子野心[láng zǐ yě xīn]

【解释】狼子:狼崽子。狼崽子虽幼,却有凶恶的本性。比喻凶暴的人居心狠毒,习性难改。

【出处】《左传·宣公四年》:“谚曰: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乎?”

【示例】哪晓得这班降兵,本来原是游勇出身,狼子野心,哪里肯安安顿顿的守著规矩过日子,便渐渐的放肆起来。 ——清·张春帆《宦海》第八回

13、狼吃幞头[láng chī fú tóu]

【解释】狼衔去人的幞头,吞不下又吐不出。比喻有苦难言,强自忍耐。

【出处】元·无名氏《杀狗劝夫》第一折:“你便骂我一千场,便拷我三十顿,我则索狼吃幞头,心儿自忍。”

【示例】俺家里也使了他数锭银,不勾二年,银两使尽,剗地赶他出去,他则索狼吃幞头,心儿里自忍。 ——明·贾仲名《对玉梳》第一折

14、狼突鸱张[láng tū chī zhāng]

【解释】像狼一样奔突,像鹞鹰一样张开翅膀。形容坏人猖狂嚣张到了极点。

【出处】清·林则徐《会谕澳同知再行谕饷义律缴土凶稿》:“如此狼突鸱张,岂能将就姑容,致贻民害。”

15、狼号鬼哭[láng háo guǐ kū]

【解释】形容大声哭叫,声音凄厉。

【出处】元·无名氏《马陵道》第二折:“可怎生神嚎鬼哭,雾惨云昏,白日为幽。”

【示例】况且宝玉才好了些,连我们也不敢说话,你反打的人狼号鬼哭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八回)

16、狼餐虎噬[láng cān hǔ shì]

【解释】①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同“狼餐虎咽”。②比喻残酷剥削搜括。

【出处】元·无名氏《小尉迟》第一折:“你道因何封我做净盘将军,若有人请我到的酒席上,且不吃酒,将各样好下饭,狼餐虎噬,则一顿都噻了,方才吃酒,以此号为净盘将军。”

【示例】若辈埋头地狱,枵腹垂千百年,今一得志,必至狼餐虎噬,生灵无噍类矣! ——清·沈起凤《谐铎·森罗殿点鬼》

17、狼心狗行[láng xīn gǒu xíng]

【解释】心肠似狼,行为如狗。比喻贪婪凶狠,卑鄙无耻。

【出处】元·杨景贤《西游记》第四本第十三出:“鹰头雀脑将身探,狼心狗行潜踪阚,鹅行鸭步怀愚滥。”

【示例】昔日以汝为忠义,推为盟主;今之所为,真狼心狗行之徒,有何面目立于世间!(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回)

18、狼顾鸱张[láng gù chī zhāng]

【解释】如狼凶视,如鸱张翼。形容凶暴,嚣张。

【出处】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平等寺》:“故推立长乐王子攸以续绝业……然群飞未宁,横流且及,皆狼顾鸱张,岳立基趾。”

【示例】蛮夷恃险,狼顾鸱张。 ——北周·庚信《周大将军琅琊庄公司马裔墓志铭》

19、狼艰狈蹶[láng jiān bèi juě]

【解释】比喻处境困苦窘迫。

【出处】清·龚自珍《西域置行省议》:“自乾隆末年以来,官吏士民,狼艰狈蹶,不士、不农、不工、不商之人,十将五六。”

20、狼狈周章[láng bèi zhōu zhāng]

【解释】指仓皇惊恐。

【出处】茅盾《对于文坛的一种风气的看法》:“造成作家们此种忐忑不安、狼狈周章的心情,其直接的原因,不能不说是外来的束缚。”

21、狼嚎鬼叫[láng háo guǐ jiào]

【解释】形容声音凄厉。同“狼嗥鬼叫”。

22、狼顾虎视[láng gù hǔ shì]

【解释】如狼虎视物。形容威严而凶狠。

【出处】《三国志·蜀志·杨戏传》“亮南征,留邵为治中从事,是岁卒”裴松之注引晋·常璩《华阳国志》:“亮身仗强兵,狼顾虎视,五大不在边,臣常危之。”

23、狼窝虎穴[láng wō hǔ xué]

【解释】虎穴:老虎住的洞穴。比喻险恶的环境或地方。

【出处】我们满以为这样一点儿响动也没有,准能神不知鬼不觉地离开这个~的。 ——吴越《括苍山恩仇记》第六十四回

24、狼嗥鬼叫[láng háo guǐ jiào]

【解释】形容声音凄厉。

25、狼烟大话[láng yān dà huà]

【解释】漫无边际的吹牛话。

【出处】管桦《清风店》:“他就喜欢听那些狼烟大话,听这些人帮着他摆龙门阵!”

26、狼贪鼠窃[láng tān shǔ qiè]

【解释】如狼那样贪狠;似鼠那样惯窃。常形容敌人贪狠卑鄙。

【出处】明·于谦《出塞》诗:“瓦刺穷胡真犬豕,敢向边疆挠赤子。狼贪鼠窃去复来,不解偷生求速死。”

【示例】一位如此年轻的女子,怎能看得清这狼贪鼠窃、乱世人间的奇歌异曲呵! ——陈复观《上官云珠》十一

27、狼前虎后[láng qián hǔ hòu]

【解释】前门赶走狼,后门来了虎。比喻坏人接踵而来。

【出处】清·感惺《断头台·党争》:“早知道狼前虎后,一样愤难消。”

28、狼顾鸢视[láng gù yuān shì]

【解释】如狼鹰视物。形容凶狠而贪婪。

【出处】明·方孝孺《周官》一:“六七百年之间,强诸侯狼顾鸢视者莫敢先发陵上之言,必至于周礼尽废而后肆,道之化民也。”

29、狼顾狐疑[láng gù hú yí]

【解释】指左顾右昐,存有畏惧和犹豫之心。狼顾,狼走路时常常回头看;狐疑,狐狸本性多疑。

【出处】孙中山《布告全国同胞书》:“行事或虎头鼠尾,而存心复狼顾狐疑。”

30、狼飡虎食[láng cān hǔ shí]

【解释】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同“狼餐虎咽”。

31、狼狈不堪[láng bèi bù kān]

【解释】狼狈:窘迫的样子。困顿、窘迫得不能忍受。形容非常窘迫的样子。

【出处】《三国志·蜀志·马超传》:“宽、衢闭冀城门,超不得入。进退狼狈,乃奔汉中依张鲁。”

【示例】掌声如翻腾的怒海汹涌的扑向台上去,弄得这些丑类面红耳赤,狼狈不堪。 ——刘白羽《雷电颂——怀念郭沫若同志》

32、狼子兽心[láng zǐ shòu xīn]

【解释】比喻凶暴的人用心残忍,有如野兽。

【出处】《晋书·虞预传》:“然狼子兽心,轻薄易动。”

【示例】我们得提防他的狼子兽心。

33、狼狈逃窜[láng bèi táo cuàn]

【解释】狼狈:窘迫的样子。形容逃跑时的丑态。

【示例】与其在群起而攻之中狼狈逃窜,倒不如主动辞去军长职务,还有几分体面。 ——魏巍《地球的红飘带》三十二

34、狼顾鸱跱[láng gù chī yín]

【解释】如狼凶视,如鸱峙立。比喻凶暴者伺机欲动。

【出处】《北史·魏纪一论》:“明元承运之初,属廓定之始,于时狼顾鸱跱,犹有窥觎,加以天赐之末,内难尤甚。”

35、狼吞虎咽[láng tūn hǔ yàn]

【解释】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的样子。

【出处】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刘东山夸技顺城门》:“十人自来吃酒……须臾之间,狼飧虎咽,算来吃够有六七十斤肉。”

【示例】走了这半日,肚中饥饿,狼吞虎咽吃了一回。 ——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五回

36、狼奔鼠偷[láng bēn shǔ tōu]

【解释】形容坏人到处扰乱。

【出处】清·梅曾亮《朝议大夫台湾府盖君墓志铭》:“公在商州六年,贼出入陕西久,无所掠利,锐欲窥河南甚,狼奔鼠偷,情状捷出。”

37、狼狈为奸[láng bèi wéi jiān]

【解释】狼和狈一同出外伤害牲畜,狼用前腿,狈用后腿,既跑得快,又能爬高。比喻互相勾结干坏事。

【出处】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十六:“故世言事乖者称狼狈。”

【示例】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永远是互相勾结,狼狈为奸的。 ——闻一多《谨防汉奸合法化》

38、狼飧虎咽[láng sūn hǔ yàn]

【解释】飧:熟食,饭食。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亦作“狼餐虎咽”。

【出处】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人自来吃酒,主人安排些鸡、豚、牛、羊肉来做下酒。须臾之间,狼飨虎咽,算来吃勾有六七十斤的肉,倾尽了六七坛的酒。”

【示例】见他们一个个蹲在地下,吃了个狼飧虎咽,沟满壕平。(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四回

39、狼猛蜂毒[láng měng fēng dú]

【解释】比喻人凶狠毒辣。

【出处】南朝·齐·王融《上疏请给虏书》:“夫虏人面兽心,狼猛蜂毒,暴悖天经,亏违地义。”

40、狼号鬼叫[láng háo guǐ jiào]

【解释】似鬼哭叫,如狼嚎叫。形容惨凄的哭声或悲凉的场景。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58回:“宝玉才好了些,连我们不敢大声说话,你反打的人狼号鬼叫的。”

41、狼吞虎噬[láng tūn hǔ shì]

【解释】像狼虎那样吞食咬嚼。比喻极为贪婪残忍。

【出处】明·无名氏《鸣凤记·二相争朝》:“你辟私门,贿赂行,半朝臣,皆从顺。你狼吞虎噬伤残了万民百姓,害得那有功臣百事无成。”

【示例】自此以入,司牧之官,必能扫除一切苛政……去害马以驯良,泯雀角鼠牙之衅,绝狼吞虎噬之端,不惊不扰,民得宽然,各尽地方。《花月痕》第五十回

42、狼戾不仁[láng lì bù rén]

【解释】狼戾:贪婪、凶狠;不仁:暴虐不人道。形容凶狠残暴,没有人性。

【出处】《汉书·严助传》:“闽越王狼戾不仁,杀其骨肉。”

【示例】董卓欺天罔地,灭国弑君;秽乱宫禁,残害生灵;狼戾不仁,罪恶充积!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回

43、狼突豕窜[láng tū shǐ cuàn]

【解释】象狼那样奔跑,象猪那样冲撞。形容成群的坏人乱冲乱撞,到处搔扰。同“狼奔豕突”。

【出处】清·钱谦益《资政大夫兵部尚书申公神道碑铭》:“狼突豕窜,无一尉一堠能少婕其角距者。此公之言验于事后者也。”

44、狼多肉少[láng duō ròu shǎo]

【解释】供不应求。

【示例】现在我们的东西奇缺,狼多肉少。

45、狼嗥狗叫[láng háo gǒu jiào]

【解释】形容恶人狂呼乱叫。

46、狼贪虎视[láng tān hǔ shì]

【解释】象狼一样贪婪,象老虎一样睁大眼睛盯着。比喻野心很大。

【出处】清·洪昇《长生殿·陷关》:“狼贪虎视威风大,镇渔阳兵雄将多。待长驱直把淆函破,奏凯日齐声唱歌。”

【示例】他对此狼贪虎视,我们不能让他得逞。

47、狼虫虎豹[láng chóng hǔ bào]

【解释】①泛指凶猛的动物。②比喻恶人歹徒。

【出处】明·贾仲名《对玉梳》第三折:“转过这山坡,一簇榆林,黑洞洞的,不知里面藏着什么狼虫虎豹。”

【示例】县长财主,狼虫虎豹。 ——贺敬之、丁毅等《白毛女》第一幕

48、狼奔豕突[láng bēn shǐ tū]

【解释】豕:猪;突:猛冲。象狼那样奔跑,象猪那样冲撞。形容成群的坏人乱冲乱撞,到处搔扰。

【出处】明·归庄《万古愁》:“有几个狼奔豕突的燕和赵,有几个狗屠驴贩的奴和盗。”

【示例】在中国战场它还狼奔豕突,随心所欲。 ——矛盾《东条的“神符”》

49、狼吞虎餐[láng tūn hǔ cān]

【解释】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

【出处】清·彭养鸥《黑籍冤魂》第23回:“他们把饭煮熟,菜烧好,聚在一起,就在村前打麦场上,狼吞虎餐的吃。”

50、狼顾麇惊[láng gù jūn jīng]

【解释】狼顾:狼行走时常回头后顾,比喻后顾之忧;麇:獐子。比喻惊恐万状。

【出处】《新唐书·岑文本传》:“大王诚纵兵剽系,恐江岭以南,向化心沮,狼顾麇惊。”

“狼”结尾的成语

1、拒虎进狼[jù hǔ jìn láng]

【解释】比喻一害刚去,又来一害。

【出处】明·张煌言《复郎廷佐书》:“乃拒虎进狼,既收渔人之利于河北。”

【示例】若名为同心御侮,实乃利吾土地,我则拒虎进狼,彼则翻云覆雨。 ——陈光远《请力争青岛电》

2、贪如虎狼[tān rú hǔ láng]

【解释】像猛虎恶狼一般贪得无厌。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九:“心行贪如虎狼。”

3、官虎吏狼[guān hǔ lì láng]

【解释】官如虎,吏如狼。形容官吏贪暴。

【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梦狼》:“窃叹天下之官虎而吏狼者,比比也。”

4、引虎拒狼[yǐn hǔ jù láng]

【解释】比喻引进另一种恶势力来抗拒原来的恶势力,其祸患将更甚。亦作“引狼拒虎”。

【出处】清·陈天华《猛回头》:“断不可借外洋之兵,那引虎拒狼大下策,劝列位万万莫做。”

5、空手套白狼[kōng shǒu tào bái láng]

【解释】徒手抓住白狼。指无本买卖。

【出处】王朔《玩儿的就是心跳》:“我们都是急性子,无利不起早,讲究的是空手套白狼。”

6、长矢射天狼[cháng shǐ shè tiān láng]

【解释】矢:箭;天狼:星座名,代指侵略边境的人。比喻抵抗侵略者。

【出处】战国·楚·屈原《九歌·东君》:“举长矢兮射天狼。”

7、前门去虎,后门进狼[qián mén qù hǔ,hòu mén jìn láng]

【解释】比喻赶走了一个敌人,又来了一个敌人。同“前门拒虎,后门进狼”。

【出处】郭沫若《反正前后》第二篇:“你想,那样多的草莽英雄又闯进了成都城,这不正是‘前门去虎,后门进狼’?”

8、前门拒虎,后门进狼[qián mén jù hǔ,hòu mén jìn láng]

【解释】比喻赶走了一个敌人,又来了一个敌人。

【出处】元·赵雪航《评史》:“窦氏虽除,而寺人之权从兹盛矣!谚曰:‘前门拒虎,后门进狼。’此之谓也。”

【示例】“秦败三晋之师于石门。赐以黼黻之服。”前门拒虎,后门进狼,未知是祸是福。 ——明·李贽《史纲评要·周纪》

9、使羊将狼[shǐ yáng jiàng láng]

【解释】将:统率,指挥。派羊去指挥狼。比喻不足以统率指挥。也比喻使仁厚的人去驾驭强横而有野心的人,这要坏事。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且太子所与俱诸将,皆尝与上定天下枭将也。今使太子将之,此无异使羊将狼也。”

【示例】弱者,犹使羊将狼也,其乱必矣。 ——西汉·桓宽《盐铁论·除狭》

10、虎豹豺狼[hǔ bào chái láng]

【解释】泛指危害人畜的各种野兽。比喻凶残害人的坏人。

【出处】曾朴《孽海花》第一回:“那里有什么虎豹豺狼,那里有什么奇花,那里有什么绝代佳人,只见太阳光线一会儿暗似一会,渐渐沉下去了。”

11、中山狼[zhōng shān láng]

【解释】比喻恩将仇报,忘恩负义的人。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示例】小心不要被中山狼所害。

12、驱羊战狼[qū yáng zhàn láng]

【解释】比喻以弱击强。

【出处】宋·张耒《唐论中》:“而以之抗燕代之劲骑,此驱羊战狼,则明皇与重兵选卒所不得行之也。”

“狼”在中间的成语

1、鬼哭狼嗥[guǐ kū láng háo]

【解释】①形容哭叫悲惨凄厉。②形容声音大而杂乱,令人惊恐。

【出处】魏巍《东方》第三部第六章:“有的钻到汽车下,有的往坦克的后面涌,鬼哭狼嗥,乱成一片。”

【示例】忽然,三架飞机掠过头上,鬼哭狼嗥一般往北山飞去。 ——管桦《惩罚》五

2、进退狼狈[jìn tuì láng bèi]

【解释】进退两难;陷于困境。

【出处】《三国志·蜀志·马超传》:“阜叙起于卤城,超出攻之不能下;宽衢闭冀城门,超不得入。进退狼狈,乃奔汉中依张鲁。”

【示例】晃穆未平,康宁复至,进退狼狈,势必大危。 ——《晋书·吕光载记》

3、鸷狠狼戾[zhì hěn láng lì]

【解释】形容凶狠乖戾。

【出处】元·脱脱《金史》卷一百十一:“塔为人鸷狠狼戾,好结小人,不听朝廷节制。”

4、豺狼之吻[chái láng zhī wěn]

【解释】比喻残酷贪婪的官吏。

【出处】《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使百姓困于豺狼之吻,一夫有死,皆亮之罪。”

5、狗肺狼心[gǒu fèi láng xīn]

【解释】形容心肠象狼和狗一样凶恶狠毒。同“狼心狗肺”。

【出处】昆曲《十五贯》第二场:“谋财害命拐女人,狗肺狼心!”

【示例】只为一班卖国格中国人,生成狗肺搭狼心,日日夜夜吃穷人,吃得来头错眼暗发热乎。 ——瞿秋白《东洋人出兵》之一

6、虎穴狼巢[hǔ xué láng cháo]

【解释】虎和狼的巢穴。比喻极其危险的地方。

【出处】明·卢象昇《与蒋泽垒先生五首》其三:“半年来某未尝在署,晨昏缺然,掷此身于红尘赤日,付八口于虎穴狼巢,无不为某称危者。”

7、鬼咤狼嚎[guǐ zhà láng háo]

【解释】怪声怪气地呼喊嚎叫。

8、豺狼当道[chái láng dāng dào]

【解释】当道:横在道路中间。比喻坏人当权。

【出处】汉·荀悦《汉纪·平帝纪》:“宝问其次,文曰:‘豺狼当道,安问狐狸!’宝默然不应。”

【示例】男子汉非不以功名为念,那堪豺狼当道,不如只在家中侍奉尊堂兄弟。 ——元·宫大用《范张鸡黍》第一折

9、鬼抓狼嚎[guǐ zhuā láng háo]

【解释】形容哭叫悲惨凄厉。同“鬼哭神号”。

【出处】欧阳山《高干大》第十九章:“任桂花听见他这么鬼抓狼嚎,心乱得不知怎样才好。”

10、鹰视狼步[yīng shì láng bù]

【解释】象鹰那样看东西,象狼那样走路。形容为人阴险狠毒。

【出处】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夫越王为人,长颈鸟喙,鹰视狼步,可以共患难,而不可共处乐,可与履危,不可与安。”

【示例】司马懿鹰视狼步,不可付与兵权,久必为国家之大祸。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一回

11、鼠心狼肺[shǔ xīn láng fèi]

【解释】形容心肠阴险狠毒。

【出处】清·郑燮《后孤儿行》:“丈丈翁,得钱归,鼠心狼肺,侧目吞肥,千谋万算伏危机。”

12、豺狼塞路[chái láng sāi lù]

【解释】豺狼:两种凶狠的野兽;塞:堵塞。比喻坏人当权。

【出处】《北史·隋本纪》:“一人失德,四海土崩,群盗蜂起,豺狼塞路,南巢遂往,流彘不归。”

13、赃秽狼藉[zāng huì láng jí]

【解释】指贪污受贿,行为不检,名声败坏。

【出处】《古今小说·沈小霞相会出师表》:“一到京师,看见严家赃秽狼藉,心中甚怒。”

14、鼠撺狼奔[shǔ cuān láng bēn]

【解释】形容狼狈逃跑的情景。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66回:“北京城内百姓黎民一个个鼠撺狼奔,一家家神号鬼哭。”

15、豺狼野心[chái láng yě xīn]

【解释】比喻坏人的狠毒用心。

【出处】汉·陈琳《为袁绍檄豫州》:“而操豺狼野心,潜包祸谋。”

【示例】寻超宗植性险戾,禀行凶詖,豺狼野心,久暴遐迩。 ——《南齐书·谢超宗传》

16、豺狼虎豹[chái láng hǔ bào]

【解释】泛指危害人畜的各种猛兽。也比喻凶残的恶人。

【出处】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八回:“实在可怕的是豺狼虎豹。天晚了,倘若出来个把,我们就坏了。”

【示例】第一种蛇鼠虫蚊;第二种是豺狼虎豹。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回

17、引狼自卫[yǐn láng zì wèi]

【解释】犹言引虎自卫。比喻企图依仗恶人,结果反受其害。

【出处】王树楠《武汉战纪》:“命下之日,太后抱太子痛哭,言者交章论谏,且有引狼自卫之喻。”

18、豺狼塞道[chái láng sè dào]

【解释】塞:堵塞。豺狼堵塞了路。比喻坏人得势掌权。

【出处】《北史·隋本纪》:“一人失德,四海土崩,群盗蜂起,豺狼塞路,南巢遂往,流彘不归。”

19、贪污狼藉[tān wū láng jí]

【解释】谓贪财纳贿,行为不检,声名败坏。

【出处】《晋书·何充传》:“敦兄含时为庐江郡,贪污狼藉。”

20、杯盘狼藉[bēi pán láng jí]

【解释】杯盘等放得乱七八糟。形容宴饮已毕或将毕时的情景。

【出处】见“杯盘狼藉”。

【示例】[美娘]醉眼朦胧,看见房中灯烛辉煌,杯盘狼藉。 ——《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

21、声名狼籍[shēng míng láng jí]

【解释】形容名望声誉败坏到了极点,不可收拾

【出处】清·宣鼎《夜雨秋灯录·珊珊》:“邑之仕宦眷属,闻之成不平,声名狼籍。”

22、赃私狼藉[zāng sī láng jí]

【解释】指贪污受贿,行为不检,名声败坏。

【出处】《晋书·会稽文孝王道子传》:“[茹千秋]其子寿龄为乐安令,赃私狼藉,畏法奔逃,竟无罪恶罚,傲然还县。”

23、如狼似虎[rú láng sì hǔ]

【解释】象狼和虎一样凶狠。比喻非常凶暴残忍。

【出处】《尉缭子·武议》:“一人之兵,如狼似虎,如风如雨,如雷如霆,震震冥冥,天下皆惊。”

【示例】只听得高声大语,开门看如狼似虎。 ——元·杨显之《潇湘雨》第四折

24、鬼吒狼嚎[guǐ zhà láng háo]

【解释】怪声怪气地呼喊嚎叫。

【出处】欧阳山《三家巷》十四:“好吧,我只管去说说看,可你大清早,鬼吒狼嚎嚷什么呢?叫人听了好听!”

25、血肉狼藉[xuè ròu láng jí]

【解释】血流肉烂,无法辨认器官肢体。形容死亡或受伤的惨状。

【出处】《宋史·五行志》:“又断其足筋,俄施刀脔,血肉狼籍。”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二四:“就叫哨兵取出瓮来,打开看时,只见血肉狼藉,头颅劈破,是一个人碎割了的。”

【示例】九月兵起,出走,兵抽刃击之,未殊,骂不绝,被数刃,乃绝。血肉狼藉,白发为之赤。 ——《清史稿·列女传·连惠妻》

26、引狼拒虎[yǐn láng jù hǔ]

【解释】比喻引进另一种恶势力来抗拒原来的恶势力,其祸患将更甚。同“引虎拒狼”。

【出处】李大钊《警告全国父老书》:“而引狼拒虎之祸,势又缘兹以起,且至不可收拾。”

27、赃污狼藉[zāng wū láng jí]

【解释】指贪污受贿,行为不检,名声败坏。

【出处】《三国志·魏志武帝纪》:“长吏多阿附贵戚,赃污狼藉。”

【示例】中书舍人于尹躬,其弟皋谟,赃污狼藉。 ——唐白居易《败于尹躬洋州刺史制》

28、赃贿狼藉[zāng huì láng jí]

【解释】指贪污受贿,行为不检,名声败坏。亦作“赃贿狼籍”。

【出处】《陈书·蔡景历传》:“天嘉之世,赃贿狼藉,圣恩录用,许以更鸣,裂壤崇阶,不远斯复。”

【示例】……崔湜、……郑愔俱掌铨衡,倾附势要,赃贿狼籍,数外留人,授拟不足,逆用三年阙,选法大坏。 ——《资治通鉴·唐中宗景龙三年》

29、虎狼之心[hǔ láng zhī xīn]

【解释】比喻凶残的野心。

【出处】汉·刘向《说苑·正谏》:“今秦,四塞之国也,有虎狼之心,恐其有木梗之患。”

30、赃污狼籍[zāng wū láng jí]

【解释】指贪污受贿,行为不检,名声败坏。

【出处】元黄氏《湖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故事刘公神道碑》:“要束木之党八人为道州路总管,败政害民,赃污狼籍。”

31、羊狠狼贪[yáng hěn láng tān]

【解释】狠:凶狠。原指为人凶狠,争夺权势。后比喻贪官污吏的残酷剥削。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因下令军中曰:‘ 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

【示例】羊狠狼贪,竟玷人臣之节。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席方平》

32、虎啸狼号[hǔ xiào láng háo]

【解释】啸:兽类的长吼声;号:大叫。比喻强暴者在掠夺时的叫嚣。

【出处】清·南荃外史《叹老》:“你看那境内啊!弄潢池鼠偷狗盗;你看那境外啊!猎中原虎啸狼号。”

33、鬼哭狼嚎[guǐ kū láng háo]

【解释】形容大声哭叫,声音凄厉。

【出处】元·无名氏《马陵道》第二折:“可怎生神嚎鬼哭,雾惨云昏,白日为幽。”

【示例】况且宝玉才好了些,连我们也不敢说话,你反打的人鬼哭狼嚎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八回

34、虎狼之威[hǔ láng zhī wēi]

【解释】像虎和狼那样的威风。形容威严凶猛的气派和声势。

【出处】元·无名氏《举案齐眉》第四折:“告大人暂息雷霆之怒,略罢虎狼之威。”

35、进退狼跋[jìn tuì láng bá]

【解释】跋:踩,踏。比喻陷于困境,进退两难。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蜀志·法正传》:“当斯之时,进退狼跋。”

36、羊很狼贪[yáng hěn láng tān]

【解释】比喻狠毒贪婪 。

【出处】语出《史记·项羽本纪》:“因下令军中曰:‘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

【示例】孰为邦蟊,节根之螟;羊很狼贪,以口覆城。 ——唐·韩愈《郓州谿堂诗》

37、虎咽狼吞[hǔ yàn láng tūn]

【解释】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的样子。

【出处】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刘东山夸技顺城门》:“十人自来吃酒……须臾之间,狼飧虎咽,算来吃够有六七十斤肉。”

38、鸷击狼噬[zhì jī láng shì]

【解释】指凶狠地残害人。

【出处】《新唐书·王鉷传》:“林甫方兴大狱,撼东宫,诛不附己者,以鉷险刻,可动以利,故倚之,使鸷击狼噬。”

39、声名狼藉[shēng míng láng jí]

【解释】声名:名誉;狼藉:杂乱不堪。名声败坏到了极点。

【出处】《史记·蒙恬列传》:“言其恶声狼藉,布于诸国。”

【示例】因汪太史平日声名狼藉,最不见重于官场,日前新督帅参劾劣绅十七名,实以汪某居首。 ——清·黄小配《廿载繁华梦》第三十三回

40、枭视狼顾[xiāo shì láng gù]

【解释】如枭盯视,如狼频顾。形容行动警惕,有所畏忌。

【出处】《吴子·励士》:“今使一死贼伏于旷野,千人追之,莫不枭视狼顾。何者?忌其暴起害己也。”

41、卧狼当道[wò láng dāng dào]

【解释】当路躺着恶狼。形容前途凶险。

【出处】清·筱波山人《爱国魂·国忧》:“那任他卧狼党群当道,暴虎逼人,扫尽江河影。”

42、虎豹狼虫[hǔ bào láng chóng]

【解释】泛指危害人畜的各种野兽。比喻凶残害人的坏人。

【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回:“手中那棒,上抵三十三天,下至十八层地狱,把些虎豹狼虫,满山群怪,七十二洞妖王,都吓得磕头礼拜。”

43、赃货狼藉[zāng huò láng jí]

【解释】指贪污受贿,行为不检,名声败坏。

【出处】《宋书·刘穆之传》:“穆之中子式之字延叔,通易好士……在任赃货狼藉,扬州刺史王弘遣从事检校。”

44、前怕狼,后怕虎[qián pà láng,hòu pà hǔ]

【解释】比喻胆小怕事,顾虑太多。

【出处】明·冯惟敏《朝天子·感述》:“磊落英雄,清修人物,前怕狼后怕虎。设谋,使毒,只待把忠良妒。”

【示例】他明白,上了年级的人都是前怕狼,后怕虎,事事有顾虑。 ——周立波《暴风骤雨》一

45、除狼得虎[chú láng dé hǔ]

【解释】比喻除去一害又来一害。

【出处】《金史·陈规传》:“近虽遗官谦察,治其奸滥,易其疲软,然代者亦非选择,所谓除狼得虎也。”

【示例】孙坚乃东猛虎;若打破洛阳,杀了董卓,正是除狼而得虎也。 ——《三国演义》第五回

46、狗行狼心[gǒu xíng láng xīn]

【解释】比喻行为凶狠,心肠毒辣。

【出处】元·白朴《恼煞人》套曲:“恨冯魁,趋恩夺爱,狗行狼心,全然不怕天折挫。”

【示例】为你两头白面搬兴废,转背言词说是非。这厮敢狗行狼心,狗行狼心。 ——元康进之《李魁负荆》第二折

47、豺狼成性[chái láng chéng xìng]

【解释】象豺狼一样凶恶残暴成了习性。形容为人残暴。

【出处】唐·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氏檄》:“加以虺蜴为心,豺狼成性。”

【示例】此人枭獍为心,豺狼成性,诚然王法所不容。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四

48、鬼哭狼号[guǐ kū láng háo]

【解释】号:大声哭喊。形容大声哭叫,声音凄厉。

【出处】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20回:“又神差鬼使,叫他里面嚷打做鬼哭狼号。”

49、鹰挚狼食[yīng zhì láng shí]

【解释】比喻凶狠地攫取和吞没。

50、鹯视狼顾[zhān shì láng gù]

【解释】指如同鹯狼视物。形容目光贪婪。

【出处】汉·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其余锋捍特起,鹯视狼顾,争为袅雄者,不可胜数。”

51、豕突狼奔[shǐ tū láng bēn]

【解释】豕:猪;突:猛冲。象猪那样冲撞,象狼那样奔跑。形容成群的坏人乱冲乱撞,到处搔扰。

【出处】清·娮中人《<中西纪事>后序》:“豕突狼奔,坚瑕避乱。”

【示例】虽然没有像抗战初期的势若燎原,可是敌寇的豕突狼奔,并未稍歇。 ——叶剑英《在敌后的两年》

52、赃贿狼籍[zāng huì láng jí]

【解释】指贪污受贿,行为不检,名声败坏。

【出处】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中宗景龙三年》:“中书侍郎兼知吏部侍郎同平章事崔湜、吏部侍郎同平章事郑愔俱掌铨衡,倾附势要,赃贿狼籍,数外留人,授拟不中,逆用三年阙,选法大坏。”

53、如狼如虎[rú láng sì hǔ]

【解释】形容勇猛、猛烈。

【出处】《尉缭子·武议》:“一人之兵,如狼如虎,如风如雨,如雷如霆,震震冥冥,天下皆惊。”

【示例】文忠凛然端坐,价前如狼如虎的将官,排列两行,就如追魂夺魄的一般,甚是畏惧。 ——明·郭勋《英烈传》第五十二回

54、豺狼当路[chái láng dāng lù]

【解释】比喻暴虐奸邪的人掌握国政。

【出处】《三国志·魏志·杜袭传》:“方今豺狼当路而狐狸是先,人将谓殿下避强攻弱,进不为勇,退不为仁。”

【示例】豺狼当路,非止一人;鲸鲵不枭,倏焉五载。 ——南朝·陈·沈炯《为王僧辩等劝进梁元帝第三表》

55、羊贪狼狠[yáng tān láng hěn]

【解释】狠:凶狠。原指为人凶狠,争夺权势。后比喻贪官污吏的残酷剥削。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因下令军中曰:‘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

【示例】见良人终身有托,要脱离风月排场。老虔婆羊贪狼狠,逼令他改嫁茶商。 ——元·马致远《青衫泪》第四折

56、虎狼之穴[hǔ láng zhī xué]

【解释】虎和狼居住的洞穴。比喻极其危险的地方。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六回:“父亲奈何以万金之躯,亲蹈虎狼之穴。”

57、虎咽狼餐[hǔ yàn láng cān]

【解释】咽:吞。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的样子。

【出处】元·无名氏《耍孩儿·拘刷行院》:“虎咽狼餐胜似趁熟,酄得十分透。”

【示例】入座之后,黄子文也不管他们。只顾自己虎咽狼餐。 ——《负曝闲谈》第19回

58、杯盘狼籍[bēi pán láng jí]

【解释】杯盘等放得乱七八糟。形容宴饮已毕或将毕时的情景

【出处】唐·无名氏《韦鲍二生传》:“乃入室阖户以窥之,而杯盘狼籍,不暇收拾。”

【示例】清·俞万春《荡寇志》第84回:“万俟兄弟正同众宾客杯盘狼籍,猜拳行令,吃得快活。”

59、如狼牧羊[rú láng mù yáng]

【解释】如同狼放养羊一般。比喻官吏残酷地欺压人民。

【出处】《史记·酷吏列传》:“宁成为济南都尉,其治如狼牧羊。”

60、鹰睃狼顾[yīng suō láng gù]

【解释】形容目光锐利,为人狠戾。同“鹰视狼顾”。

【出处】《天雨花》第二一回:“鹰睃狼顾为非善,柳黛蛾眉杀气横。”

61、虎子狼孙[hǔ zǐ láng sūn]

【解释】虎和狼的子孙后代。比喻凶狠残暴之人。

【出处】《旧唐书·王延凑传赞》:“虎子狼孙,茫茫黔首,于何叫阍。”

62、脏污狼藉[zāng wū láng jí]

【解释】贪污、受贿,名声败坏,不可收拾。

【出处】《三国志·魏书·武帝纪》:“长吏多阿富贵戚,脏污狼藉。”

63、豺狼冠缨[chái láng guàn yīng]

【解释】豺狼:比喻坏人;冠缨:古代官吏的装束。比喻坏人作官掌权。

【出处】唐·李白《古风·第十九》:“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64、豺狼当涂[chái láng dāng tú]

【解释】比喻暴虐奸邪的人掌握国政。

【出处】《晋书·熊远传》:“孝怀皇帝宫未反,豺狼当涂,人神同忿。”

65、豕窜狼逋[shǐ cuàn láng bū]

【解释】狼狈逃窜的样子。

【出处】元·张国宾《薛仁贵》第一折:“看这赖功贼容颜如粪土,出辕门豕窜狼逋。”

66、拒狼进虎[jù láng jìn hǔ]

【解释】比喻一害刚去,又来一害。同“拒虎进狼”。

【出处】吕志伊《读史感赋》:“拒狼进虎岂良谋,亡国图存夫。”

67、出丑狼籍[chū chǒu láng jí]

【解释】出丑:丢脸。丢脸丢得不成样子。

【出处】《后西游记》第二十五回:“你这些无情没福的和尚,我也没功夫出丑狼籍与你打官司,待几日饿死了,出我这口恶气罢。”

68、鼠窜狼奔[shǔ cuàn láng bēn]

【解释】形容狼狈逃跑的情景。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六十九回:“果然百姓扶老挈幼,鼠窜狼奔,都奔东平府来。”

【示例】谁知智不及此,只是鼠窜狼奔,那里挡得住。 ——《英烈传》第三十回

69、赃私狼籍[zāng sī láng jí]

【解释】指贪污受贿,行为不检,名声败坏。

【出处】《晋书·孙盛传》:“温得盛笺遣从事重案之,赃私狼籍,槛车收盛到州,舍而不罪。”

70、粒米狼戾[lì mǐ láng lì]

【解释】谷粒撒得满地都是。形容粮食充盈。

【出处】先秦·孟轲《孟子·滕文公上》:“乐岁,粒米狼戾。”

【示例】今岁再得一稔,想见粒米狼戾。 ——《续资治通鉴·宋孝宗乾道八年》

71、鸱视狼顾[chī shì láng gù]

【解释】如鸱鸟举首而视,如狼反顾。形容人的凶狠贪戾。

【出处】《文选·马融<长笛赋>》:“鱼鳖禽兽闻之者,莫不张耳鹿骇,熊经鸟伸,鸱视狼顾拊噪踊跃。”

【示例】建鸱视狼顾,唯利是赖。 ——《新唐书·叛臣传下·陈敬瑄》

72、虎窟狼窝[hǔ kū láng wō]

【解释】窟:洞穴。比喻极其危险的地方。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37回:“不是宋江来和这人厮见,有分教,江州城里,翻为虎窟狼窝。”

73、虎狼之国[hǔ láng zhī guó]

【解释】像饿虎贪狼一样的国家。形容侵略成性的国家。

【出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示例】我们要时刻提防那些虎狼之国的侵略。

74、鹰视狼顾[yīng shì láng gù]

【解释】形容目光锐利,为人狠戾。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一回:“司马懿鹰视狼顾,不可付以兵权;久必为国家大祸。”

【示例】袁世凯鹰视狼顾,久蓄逆谋,故景月汀谓其为仲达第二。 ——溥伟《让国御前会议日记》

75、豺狼横道[chái láng héng dào]

【解释】横道:横在道路中间。比喻坏人当权。

【出处】《汉书·孙宝传》:“豺狼横道,不宜复问狐狸。”

76、引狼入室[yǐn láng rù shì]

【解释】引:招引。把狼招引到室内。比喻把坏人或敌人引入内部。

【出处】元·张国宾《罗李郎》第一折:“我不是引的狼来屋里窝,寻的蚰蜒钻耳朵。”

【示例】再娶者,皆引狼入室耳,况将于野合逃窜中求贤妇哉。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黎氏》

77、虎狼之势[hǔ láng zhī shì]

【解释】形容极凶猛的声势。

【出处】《淮南子·要略》:“孝公欲以虎狼之势而吞诸侯。”

78、首尾狼狈[shǒu wěi láng bèi]

【解释】形容处境困迫,进退为难。

【出处】《晋书·刘琨传》:“自守则稽聪之诛,进讨则勒袭其后,进退唯谷,首尾狼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