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若”的成语大全(274个)

浏览

小编为您整理了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牛马不若、视有若无等含“若”的成语274个,其中“若”开头的31个,“若”结尾的31个,“若”在中间的212个,及其解释、出处和示例等。

“若”开头的成语

1、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ruò yào rén bù zhī,chú fēi jǐ mò wéi]

【解释】要想人家不知道,除非自己不去做。指干了坏事终究要暴露。

【出处】汉·枚乘《上书谏吴王》:“欲人勿闻,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为。”

【示例】却不道是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勘皮靴单证二郎神》

2、若隐若现[ruò yǐn ruò xiàn]

【解释】若:好像;隐:隐藏;现:显现。好像隐藏不露,又好像显现出来。形容隐隐约约,看不清楚的样子。

【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五:“伸着头往外张望,见两盏红灯,若隐若现。”

【示例】李惊,方将诘问,则见其若隐若现,恍惚如烟雾,宛转间已登榻。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珠儿》

3、若无其事[ruò wú qí shì]

【解释】象没有那回事一样。形容遇事沉着镇定或不把事情放在心上。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八回:“统领听不见,庄大老爷也听不见,就作为如无其事,不去提他了。”

【示例】王柬芝若无其事地闩上门,又叫她点着灯,他那双眼睛四处巡视着。 ——冯德英《苦菜花》第三章

4、若要好,问三老[ruò yào hǎo,wèn sān lǎo]

【解释】如果想办好事情,就要先请教几位有经验的老人。

【出处】明·康海《中山狼》第三折:“常言道:若要好,问三老。俺与您去寻着三个老的问他,道是该吃也不该吃。”

5、若有若无[ruò yǒu ruò wú]

【解释】形容事物不清晰或关系不亲密。

【出处】明·洪应明《菜根谭·闲适》:“若有若无,半真半幻,最足以悦人心目而豁人性灵。真天地间一妙境也。”

【示例】她很清楚,他对她早已若有若无,不放在心上了。 ——沙汀《淘金记》八

6、若即若离[ruò jì ruò lí]

【解释】若:好像;即:接近。好像接近,又好象不接近。①形容对人保持一定距离。②形容事物含混不清。

【出处】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十六章:“后生在后边跟随,若即若离,并不言语。”

【示例】他的书虽然和《了凡纲鉴》也有些相合,但大段又很不相同,若即若离,令人不知道讲起来应该怎样拉在一处。 ——鲁迅《彷徨·高老夫子》

7、若张火伞[ruò zhāng huǒ sǎn]

【解释】张:展开;火伞:比喻夏天太阳酷烈。形容夏天烈日当空,十分炎热。

【出处】唐·韩愈《游青龙寺赠崔太补阙》诗:“光华闪壁见神鬼,赫赫炎官张火伞。”

【示例】今夏天气,酷热异常,赤日当空,若张火伞,几于铄石流金。(清·王韬《淞隐漫录·冯佩伯》)

8、若涉渊冰[ruò shè yuān bīng]

【解释】比喻处境艰险。同“若涉渊水”。

【出处】宋·陈亮《论励臣之道》:“朕承太上皇亮付托之重,念国家之深耻,志在复雠,八年于兹,若涉渊冰,未知攸济。”

9、若崩厥角[ruò bēng jué jiǎo]

【解释】①像野兽折了头角一样。比喻危惧不安的样子。②叩头的声响像山崩一样。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

【出处】《书·泰誓中》:“百姓懔懔,若崩厥角。”孔传:“言民畏纣之虐,危惧不安,若崩摧其角,无所容头。”

【示例】王曰‘无畏!宁尔也,非敌百姓也。’若崩厥角稽首。 ——《孟子·尽心下》

10、若隐若显[ruò yǐn ruò xiǎn]

【解释】若:好像;隐:隐藏;显:显现。好像隐藏不露,又好像显现出来。形容隐隐约约,看不清楚的样子。

【出处】宋·赵佶《宣和画谱·山水三》:“作《风烟欲雨图》,非阴非霁,如梅天雾晓,霏微暗霭之状,殊有深思,使他人想象于微茫之间,若隐若显,不能穷也。”

11、若要不知,除非莫为[ruò yào bù zhī,chú fēi mò wéi]

【解释】要想人家不知道,除非自己不去做。指干了坏事终究要暴露。

【出处】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21卷:“自古道:‘若要不知,除非莫为。’”

12、若合符节[ruò hé fú jié]

【解释】比喻两者完全吻合。

【出处】《孟子·离娄下》:“[舜和文王]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先圣后圣,其揆一也。”

【示例】古圣贤之言,大抵若合符节。盖心,一心也,理,一理也,至当归一,情义无二。 ——宋·陆九渊《与曾宅之书》

13、若烹小鲜[ruò pēng xiǎo xiān]

【解释】意为治理大国要像煮小鱼一样。煮小鱼,不能多加搅动,多搅则易烂,比喻治大国应当无为。后常用来比喻轻而易举。

【出处】《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韩非子·解老》:“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故曰:‘治大国者若烹小鲜。’”

【示例】夫百姓,鱼兽之类也,上德治之,若烹小鲜,与天地同操也。 ——汉·王充《论衡·自然》

14、若释重负[ruò shì zhòng fù]

【解释】形容紧张心情过去以后的的轻松愉快。同“如释重负”。

【出处】《旧唐书·高祖纪》:“宜依前典,趋上尊号,若释重负,感泰兼怀。”

【示例】除了‘惋惜’以外,还带点‘何苦来’的意味。不,甚至也还带着‘麻烦的日子终于也过完了’的若释重负的意思。 ——茅盾《第一阶段的故事》十一

15、若有所思[ruò yǒu suǒ sī]

【解释】若:好像。好像在思考着什么。

【出处】唐·陈鸿《长恨传》:“玉妃茫然退立,若有所思。”

【示例】月光下,他默默地站在太湖石旁,若有所思。

16、若丧考妣[ruò sàng kǎo bǐ]

【解释】丧:死去;考:父亲;妣:母亲。好像死了父母一样地伤心。

【出处】汉·扬雄《元后诔》:“享国六十,殂落而崩。四海伤怀,擗踊拊心,若丧考妣,遏密八音。”

【示例】单是提倡新式标点,就会有一大群人“若丧考妣”。 ——鲁迅《且介亭杂文·忆刘半农君》

17、若涉渊水[ruò shè yuān shuǐ]

【解释】比喻处境艰险。

【出处】《书·大诰》:“予惟小子,若涉渊水,予惟往求腾攸济。”

【示例】永思厥艰,若涉渊水,非君攸济,朕无任焉。 ——汉·潘勖《册魏公九锡文》

18、若出一轨[ruò chū yī guǐ]

【解释】像出自同一个车辙。比喻两种事物非常相似。

【出处】清·陈田《<明诗纪事己签>序》:“嘉靖之季,以诗名者有后七子,李王为之冠,与前七子隔绝数十年,而此唱彼和,声应气求,若出一轨。”

19、若有所亡[ruò yǒu suǒ wáng]

【解释】若:好像。好象丢了什么似的。形容心神不定的样子。也形容心里感到空虚。同“若有所丧”。

【出处】《淮南子·原道训》:“解车休马,罢酒彻乐,而心忽然若有所丧,怅然若有所亡也。”

20、若明若暗[ruò míng ruò àn]

【解释】好像明亮,又好像昏暗。比喻对情况的了解或对问题的认识不清楚。

【出处】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单凭主观热情去工作,对于中国今天的面目若明若暗。”

【示例】这洞穴幽深莫测,云雾缭绕,由杨汝章领头,潜行数百步,越走越亮,一缕若明若暗的光从洞顶直射下来。 ——《国宝》

21、若敖之鬼[ruò áo zhī guǐ]

【解释】若敖:指春秋时楚国的若敖氏。若敖氏的鬼将因灭宗而无人祭祀。比喻没有后代,无人祭祀。

【出处】《左传·宣公四年》:“鬼犹求食,若敖氏之鬼,不其馁尔?”

【示例】后其子冶游骄纵,竟破其家,流离寄食,若敖之鬼遂馁。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二》

22、若离若即[ruò lí ruò jí]

【解释】形容对人保持一定距离。同“若即若离”。

【出处】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十:“大抵总宪戆直凌人,岳岳觥觥,朝士必多未满,而与和相若离若即,又未尝不稍敛其锋棱,一时众口诋諆,遂有师相门生之谤。”

23、若出一辙[ruò chū yī zhé]

【解释】辙:车轮碾轧的痕迹。好像出自同一个车辙。比喻两件事情非常相似。

【出处】宋·岳珂《桯史·汤岐公罢相》:“盖其相两朝,再罢相,乃累洪氏二兄弟,先后若出一辙,可笑如此。”

【示例】窃钩者死,卖国者荣,古今若出一辙,字号原无二家:新者旧,旧者新,良有以也。 ——老舍《痰迷新格》

24、若有所失[ruò yǒu suǒ shī]

【解释】好像丢了什么似的。形容心神不定的样子。也形容心里感到空虚。

【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黄九郎》:“生邑邑若有所失,忘啜废枕,日渐委悴。”

【示例】他整天必事重重,若有所失。

25、若不胜衣[ruò bù shèng yī]

【解释】形容身体羸弱,好像连衣服的重量都不能承担。

【出处】《淮南子·氾论》:“周公事文王也,行无专制,事无由己,身若不胜衣,言若不出口,有奉持于文王,洞洞属属,而将不能,恐失之,可谓能子矣。”

【示例】[丽者]瘦怯凝寒,若不胜衣。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连琐》

26、若昧平生[ruò mèi píng shēng]

【解释】平生:平素,往常。指过去好像不熟悉,现在突然恍悟。

【出处】宋·洪迈《容斋四笔·汉高帝祖称丰公》:“予自少时读班史,今六七十年,何啻百遍,用朱点句,亦须十本,初不记忆高帝之祖称丰公,比再阅之,恍然若昧平生,聊表见于此。”

27、若明若昧[ruò míng ruò mèi]

【解释】比喻对情况的了解或对问题的认识不清楚。同“若明若暗”。

【出处】清·俞正燮《癸巳类稿·以畜寡人义》:“此等若明若昧之论,作记者无由知之。”

28、若卵投石[ruò luǎn tóu shí]

【解释】比喻不自量力,必遭失败。同“以卵击石”。

【出处】《汉书·刑法志》:“以桀诈尧,若卵投石,夫何幸之有!”

29、若敖鬼馁[ruò áo guǐ něi]

【解释】若敖:指春秋时楚国的若敖氏;馁:饿。若敖氏的鬼受饿了。比喻没有后代,无人祭祀。

【出处】《左传·宣公四年》:“若敖氏之鬼,不其馁尔?”

30、若有所丧[ruò yǒu suǒ sàng]

【解释】若:好像。好像丢了什么似的。形容心神不定的样子。也形容心里感到空虚。

【出处】《淮南子·原道训》:“解车休马,罢酒彻乐,而心忽然若有所丧,怅然若有所亡也。”

31、若存若亡[ruò cún ruò wáng]

【解释】有时记在心里,有时则忘记掉。用以形容若有若无,难以捉摸。

【出处】春秋·楚·李耳《老子》:“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示例】后世人天路隔,心量浅隘,上世之事,若存若亡矣。 ——明·李贽《史纲评要·三皇五帝纪·人皇氏》

“若”结尾的成语

1、牛马不若[niú mǎ bù ruò]

【解释】若;如。不如牛和马。形容极其劳苦。

【出处】明·袁宏道《袁郎中全集·与沈凤翔书》:“人生做吏甚苦,而做令尤苦,若做吴令则苦万万倍,直牛马不若矣。”

【示例】中国之萎靡,非自今日始。迨秦政起而实行压制,百姓俯首贴耳,牛马不若矣。 ——吴弱男《问中国如何能独立》

2、意气自若[yì qì zì ruò]

【解释】自若:不改常态,还像原来的样子。神情自然如常。比喻遇事神态自然,十分镇静。亦作“意气自如”。

【出处】《汉书·李广传》:“广为匈奴所败,吏士皆无人色,广意气自若。”

【示例】城中死伤日积,巷哭声相闻,应元慷慨登陴,意气自若。 ——清·邵长蘅《阎典史传》

3、坦然自若[tǎn rán zì ruò]

【解释】态度安详,一如常态。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宝钗原不妄言轻动,便此时亦是坦然自若。”

【示例】这时的小锁柱,尽管手中平端着匣子枪,匣枪张着大机头,可是,他的脸上,却是一派坦然自若的神色。 ——郭澄清《大刀记》第七章

4、禽兽不若[qín shòu bù ruò]

【解释】连禽兽不如。形容人格低下,品行极坏。

【出处】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95回:“海青乃能尽忠如此,彼张均、张洎辈,真禽兽不若矣!”

5、神态自若[shén tài zì ruò]

【解释】神态:神情;自若:如常,象原来的样子。神情脸色毫无异样。形容态度镇静。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文王曰:‘嗣宗毁顿如此,君不能共忧之,何谓?且有疾而饮酒食肉,固丧礼也。’籍饮啖不辍,神色自若。”

【示例】七怪见丘处机连喝二十八碗酒,竟是面不改色,神态自若,尽皆骇然。 ——金庸《射雕英雄传》第二回

6、神情自若[shén qíng zì ruò]

【解释】自若:自然,不变常态。神情态度仍和原来一样。

【出处】马南邨《燕山夜话·编一套“特技”丛书吧》:“举出最普通的例子来说,当你随便走进一家澡堂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有些老工人,能够在滚开的热水中拧手巾,神情自若,并不烫手。”

【示例】周培公神情自若地瞟了一眼王辅臣,带着轻蔑的微笑开口了。 ——二月河《康熙大帝》第二卷第四十四章

7、谈笑自若[tán xiào zì ruò]

【解释】自若:跟平常一样。指能平静地对待所发生的情况,说说笑笑,不改常态。

【出处】《三国志·吴书·甘宁传》:“城中士众皆惧,惟宁谈笑自若。”《后汉书·孔融传》:“融隐几读书,谈笑自若。”

【示例】上面虽有倾盆大雨淋着,我们还是谈笑自若,边走边谈,愈谈愈有味。 ——邹韬奋《经历·初出茅庐》

8、神气自若[shén qì zì ruò]

【解释】神气:神情;自若:如常,象原来的样子。神情脸色毫无异样。形容态度镇静。

【出处】《晋书·沈劲传》:“寻为恪所攻,城陷,被执,神气自若。”

【示例】一厅之中唯上首铁丐左一杯右一杯,神气自若地吃酒。 ——二月河《康熙大帝》四十五

9、怡然自若[yí rán zì ruò]

【解释】喜悦而无拘无束。

【出处】三国·魏·嵇康《声无哀乐论》:“小欢颜悦,至乐而笑,乐之理也。何以言之?夫至亲安豫,则怡然自若,所猖狂也。”

【示例】这时他的心意的活动比较简单,又比较松弱,故事后还怡然自若;我却不能了。 ——朱自清《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10、傲睨自若[ào nì zì ruò]

【解释】睨:斜视;自若:指满不在乎。形容自高自大、藐视一切的样子。

【出处】宋·王谠《唐语林·豪爽》:“郑太穆郎中为金州刺史,一日忽致书于襄阳于司空頔,其言恳切,而傲睨自若,似无郡僚之礼。”

【示例】简雍在城下唤门。(刘)璋令开门接入。雍坐在车中,傲睨自若。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五回

11、从容自若[cóng róng zì ruò]

【解释】从容:不慌不忙,很镇静;自若:自在,如常,保持原样。不慌不忙,沉着镇定。

【出处】《旧唐书·刘世龙传》“而思礼以为得计,从容自若,尝与相忤者,必引令枉诛。”

【示例】“请你数一数高家究竟有几个象样的人!”觉民从容自若地嘲讽道,仿佛他自己并不是高家的子弟。 ——巴金《春》三十一

12、优游自若[yōu yóu zì ruò]

【解释】从容不迫,不变常态。

【出处】清·陆以湉《冷庐识·彭文勤公》:“凡置卷数百,二仆待侧,左展卷,右收卷,循环不息。待者告疲,公优游自若也。”

【示例】《清朝野史大观·记彭元瑞》:“侍者告疲,公优游自若也。”

13、夷然自若[yí rán zì ruò]

【解释】指神态镇定,与平常一样。

【出处】《魏书·卢义僖传》:“内外惶怖,义僖夷然自若。”

【示例】家人进粥曰:“清官亦知有今日耶?”公夷然自若也。 ——清严有禧《漱华随笔·鱼盛二公》

14、泰然自若[tài rán zì ruò]

【解释】自若:象平常一样。不以为意,神情如常。形容在紧急情况下沉着镇定,不慌不乱。

【出处】《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鲁人有与曾参同姓者杀人,人告其母曰:‘曾参杀人。’其母织自若也。”《金史·颜盏门都传》:“有敌忽来,虽矢石至前,泰然自若。”

【示例】施天福坦率地注视郑成功,泰然自若地摇头。 ——华而实《汉衣冠》三

15、印累绶若[yìn léi shòu ruò]

【解释】形容官吏身兼数职,声势显赫。

【出处】东汉·班固《汉书·佞幸传·石显》:“牢邪石邪,五鹿客邪!印何累累,绶若若邪!”

【示例】然则印累绶若之徒,其必娇尾厉角。 ——清·严复《论世变之亟》

16、神意自若[shén yì zì ruò]

【解释】神情脸色毫无异样。形容态度镇静。同“神色自若”。

【出处】金·王若虚《哀雁词》:“宰夫励刃而欲前,坐客垂涎而思噬,而犹神意自若,低回睥睨不知祸期之行至。”

17、不逢不若[bù féng bù ruò]

【解释】逢:迎合;若:顺从。不迎合,不顺从。

【出处】《左传·宣公二年》:“百物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

18、举止自若[jǔ zhǐ zì ruò]

【解释】自若:象原来的样子。举动不失常态。形容临事镇定,举动不失常态。

【出处】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六年》:“孝恭将发,与诸将宴集,命取水,忽变为血,在坐皆失色,孝恭举止自若。”

【示例】遇到很大的变故他都能举止自若。

19、昂昂自若[áng áng zì roò]

【解释】昂昂:气概昂扬,大模大样;自若:象平常一样。形容无所顾虑,从容自如。

【出处】明·冯梦龙《古今小说·晏平仲二桃杀三士》:“三士带剑立于殿下,昂昂自若。”

20、雨旸时若[yǔ yáng shí ruò]

【解释】指晴雨适时,气候调和。

【出处】语本《书·洪范》:“曰肃,时雨若;曰乂,时旸若。”元·马致远《荐福碑》第二折:“雨旸时若在仁君,鼎鼐调和有大臣。”

【示例】清·薛福成《代李伯相再答朝鲜国相李裕元书》:“所幸入夏以来,雨旸时若。”

21、轩昂自若[xuān áng zì ruò]

【解释】轩昂:形容气度不凡。形容人的气度不凡,神态如常。

【出处】唐·李濬《松窗杂录·裴休》:“中有黄衣半席,轩昂自若,指诸人笑语轻脱。”

22、神色自若[shén sè zì ruò]

【解释】自若:如常,象原来的样子。神情脸色毫无异样。形容态度镇静。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文王曰:‘嗣宗毁顿如此,君不能共忧之,何谓?且有疾而饮酒食肉,固丧礼也。’籍饮啖不辍,神色自若。”

【示例】裘副主委一个个听汇报,手在小本子上作记录。现在他神色自若,脸上已一点也没有不自然的神情了。 ——徐迟《真迹》

23、狗彘不若[gǒu zhì bù ruò]

【解释】彘:猪。连猪狗都不如。形容品行卑劣到连猪狗都不如的程度。

【出处】《荀子·荣辱》:“人也,忧忘其身,内忘其亲,上忘其君,则是人也,而曾狗彘之不若也。”

【示例】你这狗彘不若的万恶败类。 ——郭沫若《南冠草》第五幕

24、风雨时若[fēng yǔ shí ruò]

【解释】指风调雨顺。

【出处】《书·洪范》:“曰肃,时雨若……曰圣,时风若。”孔传:“君行敬,则时雨顺之。”

【示例】亭无枹鼓之警,里有室家之乐。士气始奋,而人和始洽。至于风雨时若,田出自倍。 ——宋·曾巩《福州上执政书》

25、言笑自若[yán xiào zì ruò]

【解释】谈笑如常,十分镇定。

【出处】《三国志·蜀志·关羽传》:“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灸引酒,言笑自若。”宋·欧阳修《泷冈阡表》:“其后修贬夷陵,太夫人言笑自若。”

【示例】祭毕,即除去孝服,沐浴薰香,浓妆艳裹,言笑自若。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

26、言谈自若[yán tán zì ruò]

【解释】自若:跟平常一样。指能平静地对待所发生的情况,不改常态。

【出处】《三国志·吴书·甘宁传》:“城中士众皆惧,惟宁谈笑自若。”《后汉书·孔融传》:“融隐几读书,谈笑自若。”

【示例】龛遣将杜泰乘虚掩至,将士相视失色,帝言谈自若,部分益明,于是众心乃定。 ——明·刘基《百战奇略》卷十

27、镇定自若[zhèn dìng zì ruò]

【解释】指面对灾难时冷静的表现。

【出处】王朔《过把瘾就死》:“当时女主人公的厄运刚露萌芽,同看电影准备了手帕的女人们还都镇定自若,她便抢先一步哭了。”

【示例】他表现出镇定自若的样子。

28、昂然自若[áng rán zì ruò]

【解释】形容气宇轩昂满不在乎的样子。

【出处】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31回:“昂然自若,并不畏缩。”

29、晏然自若[yàn rán zì ruò]

【解释】晏然:平静安定的样子;自若:不变常态。形容在紧张状态下沉静如常。

【出处】《三国志·吴志·孙坚传》:“南阳太守张咨,闻军至,晏然自若。”

30、沉痼自若[chén gù zì ruò]

【解释】沉痼:积久难治的疾病。比喻积久难改的习俗或嗜好没有改变。

【出处】《宋史·赵与懽》:“第言端平以来,窜脏吏,禁包苴,戒奔竟,戢横敛,而风俗沉痼自若。”

31、谈噱自若[tán jué zì ruò]

【解释】噱:大笑;自若:跟平常一样。指和平常一样有说有笑。形容态度自然。

【出处】明·焦竑《玉堂丛语·筹策》:“密贿永左右,俱得其欢心。甩晨起直登永床,与语,谈噱自若。”

“若”在中间的成语

1、视有若无[shì yǒu ruò wú]

【解释】把有事看得象没事一样。形容不重视,不当一回事。

【出处】清·李绿园《歧路灯》第七十八回:“究之这戏子见惯浑闲事,视有若无。”

【示例】眼见高士奇毫不惭愧,直将众人视有若无,越发耐不得。 ——二月河《乾隆皇帝》十九

2、求知若渴[qiú zhī ruò kě]

【解释】知:知识。探求知识像口渴想喝水一样迫切。形容求知愿望十分迫切。

【示例】也许根本不具有艺术的什么不朽性,但当年感动过激动过多少求知若渴的中国人啊! ——梁晓声《狡猾是一种冒险》第四章

3、明若观火[míng ruò guān huǒ]

【解释】象看火那样清楚。形容看事物十分明晰。

【出处】《尚书·盘庚上》:“予若观火。”宋·蔡沈集传:“我视汝情,明若观火。”

【示例】善恶从类,端如贯珠,成败象行,明若观火。 ——唐·陆贽《奉天论前所答奏未施行状》

4、始终若一[shǐ zhōng ruò yī]

【解释】自始自终一个样子。指能坚持,不间断。同“始终如一”。

【出处】《北史·魏纪三·孝文帝》:“[太和二十二年正月]辛末,诏以穰人首归大顺始终若一者,给复三十年。”

5、天若有情天亦老[tiān ruò yǒu qíng tiān yì lǎo]

【解释】天倘若有情意,也会因悲伤而衰老的。常用以形容强烈的伤感情绪。也指自然法则是坞的。

【出处】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示例】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6、视若儿戏[shì ruò ér xì]

【解释】比喻不当一回事,极不重视。同“视同儿戏”。

【出处】《清史稿·李振祜传》:“又劾都察院京察给事中色成额先经列入六法,自赴公堂辩论,干求改列三等,反覆视若儿戏,都御史被严议,色成额仍列有疾。”

【示例】《清史稿·李振祜传》:“自赴公堂辩论,干求改列三等,反覆视若儿戏,都御史被严议,色成额仍列有疾。”

7、色若死灰[sè ruò sǐ huī]

【解释】面目惨白。原比喻面部没有什么表情。现形容十分害怕的神情。

【出处】《庄子·盗跖》:“目茫然无见,色若死灰。”

8、大巧若拙[dà qiǎo ruò zhuō]

【解释】拙:笨。指真正聪明的人,不显露自己,从表面看,好像笨拙。

【出处】《老子》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

【示例】这是所谓“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话啦。 ——郭沫若《屈原》

9、守身若玉[shǒu shēn ruò yù]

【解释】保持节操,象玉一样洁白无瑕。也泛指爱护自己的身体。同“守身如玉”。

【出处】《儿女英雄传》第二三回:“何况这位姑娘,守身若玉,励志如冰。”

10、较若画一[jiào ruò huà yī]

【解释】指明确一致。

【出处】《文选·班固〈西都赋〉》:“作画一之歌”李善注引《汉书》:“萧何薨,曹参代之。百姓歌之曰:萧何为法,较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

【示例】辩方正位,纳之轨度,蠲削烦苛,较若画一,淳风美化,盈塞宇宙。 ——南朝·梁·沈约《宋书·武帝纪中》

11、终始若一[zhōng shǐ ruò yī]

【解释】自始至终都不改变。

【出处】《荀子·礼论》:“故君子敬始而慎终,终始若一,是君子之道。” 又“然后皆有衣衾多少厚薄之数,皆有翣菨文章之等,以敬饰之,使生死终始若一。”

【示例】他抱着终始若一的态度来处理此事

12、举国若狂[jǔ guó ruò kuáng]

【解释】举:全;狂:狂欢。全国的人都激动得像发狂一样。

【出处】《礼记·杂记下》:“子贡观于蜡。孔子曰:‘赐也乐乎?’对曰:‘一国之人皆若狂,赐未知其乐也。’”

【示例】为甚一纸招贴,便举国若狂如此? ——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二回

13、巧不若拙[qiǎo bù ruò zhuō]

【解释】拙:笨拙。有时巧捷不如笨拙。

【出处】西汉·刘安《淮南子·人间训》:“事有所至,而巧不若拙。”

14、炳若观火[bǐng ruò guān huǒ]

【解释】形容看得清楚明白。

【出处】梁启超《欧洲地埋大势论》:“人民之职业物产之制造,种种殊异之处,则如网在纲,炳若观火。”

15、言行若一[yán xíng ruò yī]

【解释】说的和做的完全一个样。指人表里如一。

【出处】汉·刘向《列女传·齐田稷母》:“非义之事不计于心,非理之利不入于家,言行若一,情貌相副。”

16、趋之若骛[qū zhī ruò wù]

【解释】鹜:鸭。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比喻很多人争着赶去。

【出处】清·曾朴《孽海花》第27回:“白云观就是他纳贿的机关,高道士就是他作恶的心腹,京外的官员,那个不趋之若骛呢!”

【示例】为民上者,以名利二字驰使天下,而天下之民趋之若骛。 ——清·郑观应《盛世危言·技艺》

17、得之若惊[dé zhī ruò jīng]

【解释】形容过多地考虑自己的利益,患得患失。

【出处】《老子》第十三章:“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

18、欣喜若狂[xīn xǐ ruò kuáng]

【解释】欣喜:快乐;若:好像;狂:失去控制。形容高兴到了极点。

【出处】清·霁园主人《夜谭随录·护军女》:“少年得其应答,惊喜若狂。”

【示例】全班同学欣喜若狂,向取得第一名的同学庆祝。

19、行若狗彘[xíng ruò gǒu zhì]

【解释】指人无耻,行为像猪狗一样。

【出处】西汉·贾谊《论治安策》:“故此一豫让也,反君事仇,行若狗彘。”

【示例】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然也。 ——明·李贽《三教归儒说》

20、归之若水[guī zhī ruò shuǐ]

【解释】归附好似流水之汇流大海。比喻人心所向。

【出处】《晏子春秋·内篇问上》:“德行教训,加于诸侯;慈爱利泽,加于百姓。故海内归之若流水。”

21、上善若水[shàng shàn ruò shuǐ]

【解释】上善:至善,最完美;水:这里喻指与世无争的圣人。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就和圣人差不多了。

【出处】《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22、心若死灰[xīn ruò sǐ huī]

【解释】死灰:已冷却的灰烬。形容不为外物所动的一种精神状态。现多用以形容灰心失意。

【出处】《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示例】心若死灰,不营势利,家无儋石,不费囊钱。 ——《隋书·卢思道传》

23、正言若反[zhèng yán ruò fǎn]

【解释】正言:正直的话。把正直的话当成反话。比喻误解他人的好意。

【出处】《老子》第六十四章:“正言若反。”

24、危若朝露[wēi ruò zhāo lù]

【解释】危险得像清早的露水一样容易消失。比喻面临死亡。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君之危若朝露,尚将欲延年益寿乎!”

【示例】今李氏危若朝露,汝诸王不舍生取义。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则天后垂拱四年》

25、静若处子,动若脱兔[jìng ruò chǔ zǐ,dòng ruò tuō tù]

【解释】指军队未行动时就像未出嫁的女子那样沉静,一行动就像逃脱的兔子那样敏捷。

【出处】孙武《孙子·九地》:“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示例】古人说‘静若处子,动若脱兔’,也是不动的时候要像大姑娘深藏闺中,动起来像脱网的兔子那么快。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35章

26、冷若冰霜[lěng ruò bīng shuāng]

【解释】冷得象冰霜一样。比喻待人接物毫无感情,象冰霜一样冷。也比喻态度严正,不可接近。

【出处】汉·王逸《正部论》:“谚曰:政如冰霜,奸宄消亡;威如雷霆,寇贼不生。”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俺老夫人治家严肃,凛若冰霜。”

【示例】笑起来一双眼又秀又媚,却是不笑起来又冷若冰霜。 ——清·刘鹗《老残游记·续集》第二回

27、昭然若揭[zhāo rán ruò jiē]

【解释】昭然:明显、显著的样子;揭:原意为高举,现也指揭开。形容真相全部暴露,一切都明明白白。

【出处】《庄子·达生》:“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也。”

【示例】承电示撤消军院,爱国之忱,昭然若揭。 ——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七七回

28、履险若夷[lǚ xiǎn ruò yí]

【解释】走险路如行平地。比喻不畏困难或本领高强。同“履险如夷”。

【出处】《晋书·姚苌载记》:“董率大众,履险若夷,上下咸允,人尽死力。”

【示例】你昨晚把亲兵通通留在城外……我真是有些担心。可是我看看你的神色,跟平常一样。你真是履险若夷,异乎常人。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九章

29、思若涌泉[sī ruò yǒng quán]

【解释】才思犹如喷出的泉水。形容人的才思敏捷,才力充沛。

【出处】三国·魏·曹植《王仲宣诔》:“强记洽闻,幽赞微言;文若春华,思若涌泉。”

【示例】宋·庄季裕《鸡肋编》上卷:“思若涌泉名海内,从来苏李擅当时。”

30、浮生若寄[fú shēng ruò jì]

【解释】浮生:虚浮的人生。人生虚浮,如同寄居在世间。

【出处】唐·杨炯《原州百泉县令李君神道碑》:“浮生若寄,大渐弥留,遗诲子孙,庶几薄葬。”

【示例】浮生若寄,年少几何,繁花正妍,黄叶又继,人间之恨,何啻千端,岂如且偷顷刻之欢也。 ——唐·郑哲《女鬼记·孟氏》

31、惘然若失[wǎng rán ruò shī]

【解释】惘然:失意的样子。心情不舒畅,好像丢掉了什么东西似的。

【出处】《后汉书·黄宪传》:“是时同郡戴良,才高倨傲,而见宪未尝不正容,及归,惘然若有失也。”

【示例】黄通理惘然若失,无法可施,急忙赶至衙前。 ——清·颐琐《黄绣球》第五回

32、忧心若醉[yōu xīn ruò zuì]

【解释】忧愁痛苦的情态就像喝醉了酒一样。

【出处】《诗经·秦风·晨风》:“山有苞棣,隰有树檖。未见君子,忧心如醉。如何如何,忘我实多!”

【示例】沉忧心若醉,积恨泪如雨。 ——唐·李白《陈情赠友人》

33、动而若静[dòng ér ruò jìng]

【解释】动:行动;若:象。行动却象静止一样。指军队或某种事情虽已行动,由于隐蔽等原因,使人感到象没有行动一样。

【出处】清·陈光宪《历代名将事略》:“动而若静,则疑我之休兵。”

34、矫若惊龙[jiǎo ruò jīng lóng]

【解释】矫:矫健。常用于形容书法笔势刚健,或舞姿婀娜。

【出处】《晋书·王羲之传》:“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35、嗒焉若丧[tà yān ruò sàng]

【解释】嗒焉:沮丧的样子。原指形神解体,物我皆失。后多形容懊丧的神情。

【出处】《庄子·齐物论》:“仰天而嘘,嗒焉似丧其耦。”

【示例】女入室痴坐,嗒焉若丧,终日不食,扫榻遽寝。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江城》

36、大辩若讷[dà biàn ruò nè]

【解释】讷:语言迟钝,不善于讲话。真正有口才的人表面上好像嘴很笨。表示善辩的人发言持重,不露锋芒。

【出处】春秋·楚·李耳《老子》第45章:“大真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示例】大辩若讷,历官有声。是司出纳,我庾如京。 ——唐·杨炯《梓州官僚赞》

37、欲人勿闻,莫若勿言[yù rén wù wén,mò ruò wù yán]

【解释】想要别人不听见,不如自己不讲出口。

【出处】汉·刘向《说苑·谈丛》:“欲人勿知,莫若勿为;欲人勿闻,莫若勿言。”汉·枚乘《上书谏吴王》:“欲人勿闻,莫若勿为;欲人勿知,莫若勿为”

【示例】语云:“欲人勿闻,莫若勿言。”陛下诚宜翻然自省,加意培养。 ——《明史·邹元标传》

38、肝心若裂[gān xīn ruò liè]

【解释】比喻极痛心。

【出处】《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腾用伤悼,肝心若裂。”

39、寂若死灰[jì ruò sǐ huī]

【解释】寂静无声,如同燃烧后的灰烬。形容非常寂静。

【出处】寂静无声,如同燃烧后的灰烬。形容非常寂静。

40、谈若悬河[tán ruò xuán hé]

【解释】犹言口若悬河。形容能说会辨,说起来没个完。

【出处】《司勘集》:“加以谈若悬河,识同藻鉴,车骑填门,履綦沓座,狎梵侣以玄深,结胜流而觞咏。”

41、矫若游龙[jiǎo ruò yóu lóng]

【解释】常用于形容书法笔势刚健,或舞姿婀娜。同“矫若惊龙”。

【出处】《晋书·王羲之传》:“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示例】看他矫若游龙,超逾集鸟。 ——明·梅鼎祚《玉合记·义姤》

42、寸阴若岁[cùn yīn ruò suì]

【解释】岁:年。一刹那象过一年。形容非常殷切地期待和盼望。

【出处】《北史·韩禽传》:“班师凯入,诚知非远;想思之甚,寸阴若岁。”

【示例】不奉教诲,四月有余,仰郑补之怀,寸阴若岁。 ——清·袁枚《小仓山房尺牍》第五十首

43、恩若再生[ēn ruò zài shēng]

【解释】恩惠极大如同给了第二次生命。

【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八十一回:“勾践囚于吾国……今吾复其社稷,恩若再生。”

44、止谤莫若自修[zhǐ bàng mò ruò zì xiū]

【解释】止:停止,平息;谤:指责。要阻止别人毁谤,最好的方法是修身

【出处】《新唐书·魏谟传》:“谚曰:‘止寒莫若重裘,止谤莫若自修。’惟陛下崇千载之盛德,去一旦之玩好。”

45、阒若无人[qù ruò wú rén]

【解释】阒:寂静。寂静得像没人一样。

【出处】孙中山《伦敦蒙难记》:“予友既抵其处,则见重门紧闭,阒若无人。”

46、行若无事[xíng ruò wú shì]

【解释】行:行动,办事;若:好像。指人在紧急关头,态度镇定,毫不慌乱。有时也指对坏人坏事听之任之,满不在乎。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万太尊说罢,行若无事。”

【示例】甚至听了反革命分子的话也不报告,泰然处之,行若无事。 ——毛泽东《反对自由主义》

47、天涯若比邻[tiān yá ruò bǐ lín]

【解释】表达对远方友人的情谊。

【出处】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48、嗒然若丧[tà rán ruò sàng]

【解释】形容懊丧的神情。

【出处】《庄子·齐物论》:“仰天而嘘,嗒焉似丧其耦。”

【示例】欧阳业在他挟持之下,状似木鸡,嗒然若丧。 ——梁羽生《牧野流星》第五十四回

49、差若天渊[chā ruò tiān yuān]

【解释】差:不同;天渊:天和深渊。比喻差别极大。

【出处】孙中山《心理建设》第八章:“前后相较,差若天渊。”

50、料敌若神[liào dí ruò shén]

【解释】料:预料。形容对敌方活动预料非常准确。

【出处】《旧唐书·郭子仪传》:“故太尉、兼中书令、上柱国、汾阳郡王、尚父子仪,天降人杰,生知王佐,训师如子,料敌如神。”

【示例】御众如一,料敌若神;大伸于楚,小挫于秦。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七

51、诫莫若豫[jiè mò ruò yù]

【解释】诫:警戒;豫:通“预”,预先。指事后有所警戒不如事先有所防备。

【出处】《国语·晋语一》:“诫莫若豫,豫而后给。”

52、行若由夷[xíng ruò yóu yí]

【解释】行:行为;由、夷:指春秋时的许由和伯夷,古代的廉洁之士。比喻品德高尚,做人清正廉洁。

【出处】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若仆大质已方缺矣,虽才怀隋和,行若由夷,终不可以为荣,适足以见笑而自点耳。”

【示例】方今谗人高张,贤士无名,虽材怀隋和,行若由夷的,终不能达九重。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一百八回

53、人生若寄[rén shēng ruò jì]

【解释】指人的生命短促,就象暂时寄居在人世间一样。同“人生如寄”。

【出处】晋·陶潜《荣木》诗:“人生若寄,憔悴有时。”

54、爱才若渴[ài cái ruò kě]

【解释】才:贤才,人才。爱慕贤才,急欲求得,就象口渴急于喝水一样。

【出处】清·叶燮《原诗·外篇上》:“嫉恶甚严,爱才若渴,此韩愈之面目也。”

【示例】他们发现了佳人并非因为‘爱才若渴’而做婊子的,佳人只为的是钱。 ——鲁迅《上海文艺之一瞥》

55、料远若近[liào yuǎn ruò jìn]

【解释】远、近:分别指将来和目前的事物。预料未来的事态发展,就像看眼前的事物一样清楚。

【出处】《三国志·魏志·王昶传》:“谋虑渊深,料远若近,视昧而察,筹不虚运。”

56、寥若晨星[liáo ruò chén xīng]

【解释】寥:稀疏。稀少得好像早晨的星星。指为数极少。

【出处】南朝·齐谢眺《京路夜发》:“晓星正寥落,晨光复映漭。”唐·韩愈《华山女》诗:“黄衣道士亦讲说,座下寥落如明星。”

【示例】内山书店书店经常去,但不是每天,漫谈的人材也寥若晨星,令人感到寂寞。 ——鲁迅《书信集·致山本初枝》

57、朗若列眉[lǎng ruò liè méi]

【解释】朗:明亮;列眉:明白。形容非常明白。

【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吾必不听众口与谗言,吾信汝也,犹列眉也。”

【示例】复有施子济群为之加评;朗若列眉,固不待余之词费矣。 ——赵苕狂《〈江湖奇侠传》原序〉

58、知子莫若父[zhī zǐ mò ruò fù]

【解释】没有比父亲更了解儿子的了。

【出处】《管子·大匡》:“知子莫若父,知臣莫若君。”

【示例】他的事,最好问他父亲,知子莫若父嘛!

59、飘然若仙[piāo rán ruò xiān]

【解释】飘然:神形潇洒的样子。神形潇洒好像神仙。形容人的动作潇洒自如轻盈优美。

【示例】她那飘然若仙的样子让人着迷。

60、被宠若惊[bèi chǒng ruò jīng]

【解释】指受到意外的恩遇而顿觉吃惊不安。

【出处】宋苏轼《谢中书舍人启》:“未及期年,擢置周行,遽参法从,省躬无有,被宠若惊。”

61、宠辱若惊[chǒng rǔ ruò jīng]

【解释】惊:惊惶不安。无论受宠、受辱,心里都要振动。形容人非常计较得失。

【出处】《老子》第十三章:“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62、剪虏若草[jiǎn lǔ ruò cǎo]

【解释】剪:剪除;虏:敌人。消灭敌人就象割除杂草一样。形容勇不可挡。

【出处】唐·李白《送族弟绾从军安西》:“尔随汉将出门去,剪虏若草收奇功。”

63、受宠若惊[shòu chǒng ruò jīng]

【解释】宠:宠爱。因为得到宠爱或赏识而又高兴,又不安。

【出处】《老子》第十三章:“宠辱若惊……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宋·欧阳修《辞特转吏部侍郎表》:“受宠若惊,况被非常之命,事君无隐,敢倾至恳之诚。”

【示例】受宠若惊,居亢无悔。 ——《宋史·张洎传》

64、视若路人[shì ruò lù rén]

【解释】看做路上遇到的陌生人。指与亲人或熟人非常疏远。

【出处】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3卷:“漫然视若路人,甚而等之仇敌,败坏彝伦,灭绝天理。”

【示例】视若路人,至饥饱寒温,无可告语。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

65、言事若神[yán shì ruò shén]

【解释】预测事情象神仙一样灵验。

【出处】唐·皇甫氏《原化记·郗鉴》:“而日晓占候布卦,言事若神。”

66、心若寒灰[xīn ruò hán huī]

【解释】原指心境淡漠,毫无情感。现也形容意志消沉,态度冷漠到极点。

【出处】《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唐·刘禹锡《上杜司徒启》:“失意多病,衰不待年,心如寒灰,头有白发。”

67、深藏若虚[shēn cáng ruò xū]

【解释】虚:无。把宝贵的东西藏起来,好像没有这东西一样。比喻人有真才实学,但不爱在人前卖弄。

【出处】虚:无。把宝贵的东西藏起来,好像没有这东西一样。比喻人有真才实学,但不爱在人前卖弄。

68、欢若平生[huān ruò píng shēng]

【解释】平生:平素,平常。形容久已相识的人在特殊的情况下见面,欢乐融洽的气氛就如往常一样。

【出处】《后汉书·岑彭传》:“鲔在城上,彭在城下,相劳苦,欢语如平生。”

【示例】秦王一见,欢若平生,日日设宴相待。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九十八回

69、邈若山河[miǎo ruò shān hé]

【解释】形容遥远得如隔山河。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伤逝》:“自嵇生夭阮公亡以来,便为时所羁绁,今日视此虽近,邈若山河。”

【示例】昔君梦奠之时,值余置在丛棘。狱户咫尺,邈若山河,话言空存。 ——唐·陈子昂《祭韦府君文》

70、字若涂鸦[zì ruò tú yā]

【解释】涂鸦:比喻书法拙劣或胡乱写作。比喻书法拙劣、幼稚

【出处】唐·卢全《示添丁》诗:“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

71、欢喜若狂[huān xǐ ruò kuáng]

【解释】欢喜:高兴的样子。高举得象发狂一样。

【出处】冯德英《苦菜花》第19章:“老人欢喜若狂,可是马上又有些失望地打量他们。”

【示例】申奥成功,人们欢喜若狂。

72、惜墨若金[xī mò ruò jīn]

【解释】惜:爱惜。爱惜墨就像金子一样。指不轻易动笔。

【出处】清·张岱《又枯木竹石臂阁铭》:“运笔如铁,惜墨若金。”

73、口若悬河[kǒu ruò xuán hé]

【解释】若:好像;悬河:激流倾泻。讲起话来滔滔不绝,像瀑布不停地奔流倾泻。形容能说会辨,说起来没个完。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郭子玄语议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唐·韩愈《石鼓歌》:“安能以此上论列,愿借辩口如悬河。”

【示例】知县见他说的口若悬河,又是本朝确切贼,不由得不信。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回

74、惘若有失[wǎng ruò yǒu shī]

【解释】惘:失意。神情颓丧,好像失去所爱所恋的样子。

【出处】三国·魏·吴质《答东阿王书》:“精散思越,惘若有失,非敢羡宠光之休。”

【示例】他那惘若有失的样子显示已经碰了软钉子了。

75、名声若日月[míng shēng ruò rì yuè]

【解释】名声:名誉;若:象。名誉声望象日月之光,永不消失。形容德高望重。

【出处】《荀子·不苟》:“盗跖吟口,名声若日月。”

76、进道若踡[jìn dào ruò quán]

【解释】指前进之道反若后退。同“进道若退”。

77、功若丘山[gōng ruò qiū shān]

【解释】功:功绩;若:象。功绩象山一样。比喻劳绩非常大。

【出处】汉·东方朔《答客难》:“所俗必得,功若丘山,海内定,国家安,是遇其时者也。”

78、不绝若线[bù jué ruò xiàn]

【解释】形容局势危急,象差点兒就要断掉的线一样。

【出处】《公羊传·僖公四年》:“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何休注:“线,缝帛缕,以喻微也。”

79、思若泉涌[sī ruò quán yǒng]

【解释】思:思绪,文思。指人的文思如泉水涌出。形容文思丰富敏捷。

【出处】宋·王禹偁《谢赐御制月诗表》:“伏惟尊号皇帝陛下精心六义,思若泉涌,锐意万机,居多暇曰。”

80、君子之交淡若水[jūn zǐ zhī jiāo dàn ruò shuǐ]

【解释】君子:品行端正的人。君子的交往清淡如水,而不是互相拉拢、利用。

【出处】战国·宋·庄周《庄子·山木》:“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81、隐若敌国[yǐn ruò dí guó]

【解释】隐:威严庄重的样子;若:象;敌:匹敌,同等;敌国:相当于一国。指对国家起举足轻重作用的人。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吴楚反时,条侯为太尉,乘传车将至河南,得剧孟,喜曰:‘吴楚举大事而不求孟,吾知其无能为已矣。’天下骚动,宰相得之若得一敌国云。”

【示例】天地之内,指麾无前,熊威虎力,隐若敌国。 ——唐·吕温《凌烟阁勋臣颂》

82、辨若悬河[biàn ruò xuán hé]

【解释】辨,通“辩”。犹言口若悬河。

【出处】明·张居正《翰林院读书说》:“吾见一人焉,辨若悬河,藻若春工;含吐邹枚,方驾陆谢。”

83、欢欣若狂[huān xīn ruò kuáng]

【解释】形容高兴到了极点。

【出处】吴玉章《辛亥革命》:“当变法的诏书一道道地传来的时候,我们这些赞成变法的人,真是欢欣若狂。”

【示例】听到这个好消息,人们欢欣若狂。

84、善恶之报,若影随形[shàn è zhī bào,ruò yǐng suí xíng]

【解释】比喻好的或坏的报应,不但来得快,而且不会有差误。

【出处】《旧唐书·儒学列传·张士衡传》:“善恶之报,若影随形。此是儒书之言,岂徒佛经所说。”

85、泰山若厉[tài shān ruò lì]

【解释】厉:“砺”的本字,磨刀石。泰山剥蚀得像一块磨刀石那样大。比喻时间久远。

【出处】《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使黄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存,爰及苗裔。”

86、归之若流[guī zhī ruò liú]

【解释】归附好似流水之汇流大海。比喻人心所向。

【出处】《晏子春秋·内篇问上》:“德行教训,加于诸侯;慈爱利泽,加于百姓。故海内归之若流水。”

87、判若两人[pàn ruò liǎng rén]

【解释】形容某人前后的言行明显不一致,象两个人一样。

【出处】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五回:“须晓得柳知府于这交涉上头,本是何等通融、何等迁就;何以如今判若两人?”

【示例】他与另三人作一献上之报告,毁左翼惟恐不至,和先前之激昂慷慨判若两人。(《鲁迅书信集·致郑振铎》)

88、呆若木鸡[dāi ruò mù jī]

【解释】呆:傻,发愣的样子。呆得象木头鸡一样。形容因恐惧或惊异而发愣的样子。

【出处】《庄子·达生》:“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示例】匪首侯殿坤,在得知这个噩耗之后,特别是知道了老妖道的落网后,当即呆若木鸡。 ——曲波《林海雪原》二八

89、重若丘山[zhòng ruò qiū shān]

【解释】比大山还要重。比喻人死得很有价值。也形容意义重大。

【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十三回:“若是驮着腾云,三尺也不能离地,常言道,背凡人重若丘山。若是驮着负水,转连我坠下水去了。”

【示例】重若丘山,难比无穷泰华。(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十六)

90、寂若无人[jì ruò wú rén]

【解释】寂:寂静。寂静得就像没有人一样。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笺本·德行下》:“傅茂远泊然静处,不妄交游民,袁司徒第经其户,辄叹曰:‘经其户寂若无人,披其帷,其人斯在。岂得非名贤。’”

91、轻若鸿毛[qīng ruò hóng máo]

【解释】比大雁的毛还轻。比喻毫无价值。同“轻于鸿毛”。

【出处】《晋书·皇甫谧传》:“轻若鸿毛,重若泥沉,损之不得,测之愈深。”

92、欲人勿知,莫若勿为[yù rén wù zhī,mò ruò wù wéi]

【解释】想要别人不知道,不如自己不去做(多指坏事)。

【出处】《汉书·枚乘传》:“欲人勿闻,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为。”《晋书·苻坚载记上》:“谚曰:‘欲人勿知,莫若勿为。’声无细而弗闻,事未形而必彰者,其此之谓也。”

【示例】《晋书·符坚载记上》:“谚曰:‘欲人勿知,莫若勿为。’声无细而弗闻,事未形而必彰者,其此之谓也。”

93、上德若谷[shàng dé ruò gǔ]

【解释】上德:最高的道德;谷:溪谷。形容具有崇高道德的人胸怀如同山谷一样深广,可以容纳一切。

【出处】《老子》第四十一章:“夷道若颣,上德若谷。”

【示例】袁复黎书:来牍阅悉,成功不居,上德若谷,事符往籍,益叹渊衷。 ——丁中江《北洋军阀史话》五十八

94、举重若轻[jǔ zhòng ruò qīng]

【解释】举起沉重的东西像是在摆弄轻的东西。比喻能力强,能够轻松地胜任繁重的工作或处理困难的问题。

【出处】清·赵翼《瓯北诗话·苏东坡诗》二:“坡诗不尚雄杰一派,其绝人处,在乎议论英爽,笔锋精锐,举重若轻,读之似不甚用力,而力已透十分。”

【示例】公听视机警,受大任举重若轻。上爱其才敏,倚若股肱。 ——清·昭梿《啸亭杂录·七·裘文达公》

95、更若役[geng ruo yu]

【解释】更换你的差使.

96、甘之若饴[gān zhī ruò yí]

【解释】甘:以为甘;饴:甜。把它看成像糖那样甜。比喻甘愿承担艰苦的事情和作出牺牲。

【出处】《明史·桑乔等传赞》:“言者踵至,斥逐罪死,甘之若饴,而不能得君心一悟。”

97、判若两途[pàn ruò liǎng tú]

【解释】判:区别。指两者有明显的区别。

【出处】明·海瑞《凡廖锦台膺首荐序》:“人之所以责官,人之所以责士,判然两途矣。”

【示例】若谓其串同土棍,则彼此判若两途,拒之惟恐不平,避之惟恐不远。 ——清·林则徐《覆奏查办灾赈情形折》

98、粤若稽古[yuè ruò jī gǔ]

【解释】粤:助词,与“曰”通:顺;稽:考。顺考古代之道理。

【出处】《尚书·尧典》:“曰若稽古帝尧。”孔安国传:“若,顺;稽,考也。能顺考古道而行之者帝尧。”

【示例】粤若稽古,崇德象贤,统承先王,修其礼物。(唐·杨炯《酅国公墓志铭》)

99、艳如桃李,冷若冰霜[yàn rú táo lǐ,lěng ruò bīng shuāng]

【解释】形容女子容貌艳丽而态度严肃。

【出处】清·伤时子《苍鹰击·割爱》:“敢道艳如桃李,冷若冰霜,芝兰其馨,金石其操,故是青楼贱质,红粉庸姿。”

100、渺若烟云[miǎo ruò yān yún]

【解释】渺:渺茫;若:象。象烟云一样渺茫不清。比喻模糊不清,令人捉摸不定。

【示例】像一个多情的幽灵独自追念着那不可唤回的渺若烟云的以往,又是惋惜,又是哀伤,那样充满了怨望和依恋。 ——曹禺《北京人》第三幕

101、判若天渊[pàn ruò tiān yuān]

【解释】高低差别就象天空和深渊那样悬殊。

【出处】清·朱庭珍《筱园诗话》:“不过用心于一两字间,斟酌而出,即判若天渊,个中分寸所争,毫厘千里。”

【示例】弄堂里的叫卖声,说也奇怪,竟也和古代判若天渊。 ——鲁迅《且介亭杂文·弄堂生意古今谈》

102、进道若蜷[jìn dào ruò quán]

【解释】指前进之道反若后退。同“进道若退”。

103、从善若流[cóng shàn ruò liú]

【解释】形容能迅速地接受别人的好意见。同“从善如流”。

【出处】《新唐书·张玄素传》:“从善若流,尚恐不逮,饰非拒谏,祸可既乎?”

104、悬若日月[xuán ruò rì yuè]

【解释】宛如太阳和月亮一样高高地挂在天空上。形容作品具有永恒的生命力。

【出处】宋·王谠《唐语林·文学》:“李氏绝笔之本,悬若日月焉。”

105、固若金汤[gù ruò jīn tāng]

【解释】金属造的城,滚水形成的护城河。形容工事无比坚固。

【出处】《汉书·蒯通传》:“必将婴城固守,皆为金城汤池,不可攻也。”

【示例】大沽口的炮台,如能得他允许保护,固若金汤。 ——高阳《胭脂井》

106、邈若河山[miǎo ruò hé shān]

【解释】形容遥远得如隔山河。同“邈若山河”。

【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鲁公女》:“今近在咫尺,而邈若河山,恨何如也!”

107、判若鸿沟[pàn ruò hóng gōu]

【解释】判:区别;鸿沟:古代运河,在今河南省,秦末是楚汉分界的一条河,比喻事物的界线。形容界限很清楚,区别很明显。

【出处】《史记·高祖本纪》:“项羽恐,乃与汉王约,中分天下,割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

【示例】从此之后,中国文坛新旧的界限,判若鸿沟。 ——鲁迅《伪自由书·后记》

108、向若而叹[xiàng ruò ér tàn]

【解释】比喻向高明者折服,而自叹不如。

【出处】战国·宋·庄周《庄子·秋水》:“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示例】未有不望崖而返、向若而叹者也。 ——清·钱谦益《汲古阁毛氏新刻十七史序》

109、差若毫厘,谬以千里[chā ruò háo lí,miù yǐ qiān lǐ]

【解释】开始时虽然相差很微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出处】《魏书·张普惠传》:“差若毫厘,谬以千里,其此之谓乎?”

【示例】差若毫厘,谬以千里。词气之缓急,韵味之厚薄,属文者一不慎,则规模立变。 ——清·曾国藩《致刘孟容书》

110、易若转圈[yì ruò zhuàn quān]

【解释】转圈:转动圆体的器物。像转动圆形的器物一样容易。比喻轻而易举且顺畅无阻。

【出处】南朝·陈·何元之《梁典总论》:“开幸人之志,兆乱臣之心,遂使侯景被吾甲而寇王城,驱我入而围天阙,势如破竹,易若转圈,万里糜沸,四方瓦解。”

111、大直若屈[dà zhí ruò qū]

【解释】最正直的人外表反似委曲随和。亦作“大直若诎”。

【出处】《后汉书荀淑传论》:“及后潜图董氏,几振国命,所谓‘大直若屈,道固逶迤’也。”

112、炳若日星[bǐng ruò rì xīng]

【解释】光明如同日月星辰。同“炳如日星

【出处】宋·周煇《清波杂志》卷上:“仁皇一朝人才之盛,如文正公、文忠公、师鲁,皆第一流人,名书国史,炳若日星,初不假于称赞。”

【示例】清·吴璿《飞龙全传》第19回:“今日见恩兄心事,炳若日星,严如霜露,凛不可犯。”

113、视险若夷[shì xiǎn ruò yí]

【解释】走在危险的地方就象走在平地一样。比喻平安地渡过困境。同“视险如夷”。

【出处】三国·魏·吴质《与文帝书》:“虽云幽深,视险若夷。”《隋书·刘方传》:“方肃承庙略,恭行天讨,饮冰遄迈,视险若夷。”

【示例】《隋书·刘方传》:“方肃承庙略,恭行天讨,饮冰煓迈,视险若夷。”

114、大直若屈,大巧若拙[dà zhí ruò qū,dà qiǎo ruò zhuō]

【解释】屈:枉屈。极为正直的人,表面上好像枉屈;极为灵巧的人,表面上好像很笨拙。

【出处】《老子》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

115、旷若发蒙[kuàng ruò fā méng]

【解释】旷:空旷;开阔。蒙:眼睛失明。眼前突然开阔明朗,好像双目失明的人忽然看见了东西。亦比喻使人头脑忽然开窍,明达起来。

【出处】三国·魏·应璩《与从弟君苗君胄书》:“闲者此游,喜欢无量,登芒济河,旷若发蒙。”

【示例】忽奉手笔,旷若发蒙。 ——宋·苏轼《与佛印禅师书》

116、大喜若狂[dā xǐ ruò kuáng]

【解释】高兴得几乎发狂。

【示例】没想到,我竟被全国数一数二的大公司录用,真是大喜若狂。

117、怅然若失[chàng rán ruò shī]

【解释】怅然:形容不如意、不痛快。象失去什么似的烦恼不快。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殷怅然自失。”

【示例】忠泣诉父名,主人怅然若失。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牛成章》

118、失之千里,差若毫厘[shī zhī qiān lǐ,chà ruò háo lí]

【解释】指细微的失误,可导致巨大的差错。

【出处】《隋书·天文志上》:“失之千里,差若毫厘,大象一乖,馀何可验!”

119、茫然若失[máng rán ruò shī]

【解释】茫然:失意的样子;若失:好像失去了东西。形容精神不集中,恍惚,若有所失的样子。

【出处】先秦·孟轲《孟子·滕文公上》:“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抚然为间曰:‘命之矣。’集注:‘抚然茫然自失之貌。’”

【示例】他被这个消息弄得茫然若失,焦虑不安。 ——沈西蒙《南征北战》第二章

120、人莫若故[rén mò ruò gù]

【解释】还是老朋友亲。

【出处】《晏子春秋·内篇·杂上》:“衣莫若新,人莫若故。”

121、情若手足[qíng ruò shǒu zú]

【解释】手足:比喻兄弟。交情很深,如同兄弟一样。

【出处】唐·李华《吊古战场文》:“谁无兄弟,如足如手。”

122、齿若编贝[chǐ ruò biān bèi]

【解释】编:顺次第排列;贝:贝壳。形容牙齿整齐洁白。

【出处】《汉书·东方朔传》:“目若玄珠,齿若编贝。”

123、旷若发矇[kuàng ruò fā méng]

【解释】旷:开朗;矇:眼睛失明。眼前突然开朗。比喻人头脑开窍,明达起来。

【出处】三国·魏·应璩《与从弟君苗君胄书》:“闲者此游,喜欢无量,登芒济河,旷若发矇。”

124、目若悬珠[mù ruò xuán zhū]

【解释】眼睛象一对悬挂的珠子。形容眼睛明亮有光彩。

【出处】《汉书·东方朔传》:“臣朔年二十二,长九尺三寸,目若悬珠,齿若编贝。”

125、安若泰山[ān ruò tài shān]

【解释】形容极其平安稳固。同“安如泰山”。

【出处】《南史·梁纪下论》:“自谓安若泰山,算无遗策。”

【示例】夜宿丈人之馆,安若泰山。 ——宋·周密《齐东野语》卷十七

126、烂若舒锦[làn ruò shū jǐn]

【解释】形容文辞华丽。同“烂若披锦”。

【出处】南朝·梁·钟嵘《诗品》上卷:“谢潉云:‘潘诗烂若舒锦,无处不佳。’”

127、浮生若梦[fú shēng ruò mèng]

【解释】浮生:空虚不实的人生;若:象。把人生当作短暂虚幻的梦境。

【出处】战国·宋·庄周《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

【示例】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唐·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128、避之若浼[bì zhī ruò měi]

【解释】指躲避惟恐不及,生怕沾污了自身。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推恶恶之心,思与乡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将浼也。”赵岐注:“与乡人立,见其冠不正,望望然,惭愧之貌也,去之恐其污己也。”

【示例】他一口拒绝,避之若浼。 ——夏衍《感谢德莱塞》

129、失之若惊[shī zhī ruò jīng]

【解释】形容过多地考虑个人的得失。

【出处】《老子》第十三章:“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130、傍若无人[páng ruò wú rén]

【解释】好像旁边没有人在。形容神情态度高傲自如。

【出处】《后汉书·延笃传》:“虽渐离击筑,傍若无人,高凤读书,不知暴雨。”

【示例】陈太尉初下船时,昂昂然傍若无人,坐在中间。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七十五回

131、言若悬河[yán ruò xuán hé]

【解释】形容能言善辩,说话滔滔不绝。同“言类悬河”。

【出处】《北史·裴蕴传》:“蕴亦机辩,所论法理,言若悬河,或重或轻,皆由其口,剖析明敏,时人不能致诘。”参见“口若悬河”。

132、恍若隔世[huǎng ruò gé shì]

【解释】恍:仿佛;世:三十年为一世。仿佛隔了一世。指因人事、景物变化很大而生的感触。

【出处】明·袁宏道《锦帆集·天池》:“屏山献青,画恋滴翠,两年尘土面目,为之洗尽。马首红尘,恍若隔世矣。”

【示例】王朔《浮出海面》:“我接到请柬,想起当年获奖时少年得志的情景,恍若隔世。”

133、烂若披掌[làn ruò pī zhǎng]

【解释】形容对情况非常熟悉。

【出处】清·王晫《今世说·客止》:“与人言古今成败,烂若披掌,听者忘倦。”

134、浩若烟海[hào ruò yān hǎi]

【解释】浩:广大,众多;烟海:茫茫大海。指广大繁多如茫茫烟海。

【出处】宋·晁补之《北渚亭赋》:“其下陂湖汗漫,葭芦无畔,菱荷荇藻,蘅荃杜茝,众物居之,浩若烟海。”

13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hǎi nèi cún zhī jǐ,tiān yá ruò bǐ lín]

【解释】四海之内有知己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象邻居一样近。

【出处】唐·王勃《杜少府之任蜀洲》:“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示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心灵会互相感应的。

136、为虺弗摧,为蛇若何[wéi huǐ fú cuī,wéi shé ruò hé]

【解释】虺:小蛇;弗:不;摧:消灭。小蛇不打死,大了就难办。比喻不乘胜将敌人歼灭,必有后患。

【出处】《国语·吴语》:“夫越王好信以爱民,四方归之;年谷时熟,日长炎炎,及吾犹可以战也。为虺弗摧,为蛇将若何?”

137、邈若河汉[miǎo ruò hé hàn]

【解释】形容奇异怪诞之极。

【出处】明·可观道人《<新列国志>序》:“墨憨氏补辑《新平妖传》,奇奇怪怪,邈若河汉,海内惊为异书。”

138、习若自然[xí ruò zì rán]

【解释】若:像。习惯了就像很自然的事。

【出处】北朝·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序致》:“年十八九,少知砥砺,习若自然,卒难洗荡。”

139、大智若愚[dà zhì ruò yú]

【解释】某些才智出众的人,看来好像愚笨,不露锋芒。

【出处】宋·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大勇若怯,大智如愚。”

【示例】执雌守黑,不敢自遂,大智若愚,于是乎在。 ——章炳麟《箴新党论》

140、契若金兰[qì ruò jīn lán]

【解释】比喻朋友交情深厚。

【出处】《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山公与嵇、阮一面,契若金兰。”

【示例】世间多少口头交,无情汉,饮酒宴乐,契若金兰;患难死生,视同陌路。 ——明·清溪道人《禅真逸史》第二十二回

141、安之若固[ān zhī ruò gù]

【解释】固:本来。遇到不顺利的情况或不正常的现象,视为本来就是如此一样,毫不在意。

【出处】清·陈确《查氏石家漾三世合葬志》:“而查伯母董硕人之行,尤非恒情所堪。以硕人之贤,而不见答于惺玄先生,硕人安之若固,无《终风》之怨。”

142、甘之若素[gān zhī ruò sù]

【解释】若素:就像往常一样。虽然遭受不平,但甘愿承受,就像平素一样。

【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十九回:“少奶奶却从来没过半句怨言,甘之若素。”

143、凛若冰霜[lǐn ruò bīng shuāng]

【解释】凛:冷。冷得象冰霜一样。比喻待人接物毫无感情,象冰霜一样冷。也比喻态度严正,不可接近。

【出处】宋·曾巩《酬柳国博》诗:“洞无畦畛心常坦,凛若冰霜节最高。”

【示例】李太太虽然是露着笑容,对方仍然是凛若冰霜的样子。 ——靳以《群鸦》

144、讲若画一[jiǎng ruò huà yī]

【解释】讲:和;画一:整齐,统一。协调,整齐划一。

【出处】《汉书·曹参传》:“萧何为法,讲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

【示例】及天下既平,政事一出于何,法令讲若画一,民安其生,天下遂以无事。 ——宋·苏辙《栾城后集·历代论二》

145、烂若披锦[làn ruò pī jǐn]

【解释】形容文辞华丽。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渊文烂若披锦,无处不善;陆文若排沙简金,往往见宝。”

146、旁若无人[páng ruò wú rén]

【解释】身旁好像没有人。形容态度傲慢,不把别人放在眼里。

【出处】《史记·刺客列传》:“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柯和而歌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示例】陈太尉初下船时,昂昂然,旁若无人,坐在中间。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七十五回

147、奸同鬼蜮,行若狐鼠[jiān tóng guǐ yù,xíng ruò hú shǔ]

【解释】奸诈象鬼蜮,狡猾象狐鼠。比喻人恶劣到极点。

148、化若偃草[huà ruò yǎn cǎo]

【解释】指教化推行如风吹草伏。形容教化之易推行。

【出处】语出《论语·颜渊》:“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示例】《晋书·潘尼传》:“学犹萌苗,化若偃草。”

149、从恶若崩[cóng è ruò bēng]

【解释】崩:倒塌。学坏像高山崩塌一样迅速。比喻学坏很容易。

【出处】《国语·周语下》:“谚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示例】语曰‘从恶若崩’,盖言其易。 ——《北齐书·幼主纪》

150、视死若生[shì sǐ ruò shēng]

【解释】把死去看做活着一样。形容不怕死。

【出处】《庄子·秋水》:“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

151、灿若繁星[càn ruò fán xīng]

【解释】灿:灿烂。繁:众多。亮晶晶的就像天上众多的星星。比喻才能出从的人很多。

【示例】站在石山顶上看海口夜景,真是灿若繁星。

152、惊喜若狂[jīng xǐ ruò kuáng]

【解释】形容又惊又喜,难以自持。

【出处】清·和邦额《夜谭随录·护军女》:“少年得其应答,惊喜若狂。”

【示例】他意外见到阔别多年的好友真是惊喜若狂。

153、见善若惊[jiàn shàn ruò jīng]

【解释】善:善良,美好;惊:震动。看见好人好事就会受到震动。

【出处】汉·孔融《荐祢衡表》:“忠果正直,志怀霜雪,见善若惊,嫉恶如仇。任座抗行,史鱼厉节,殆无以过也。”

【示例】蔡东藩《后汉演义》第七十八回:“说他淑质贞亮,英才卓烁,见善若惊,嫉恶若仇,有鸷鸟累百,不如一鹗等语。”

154、嫉恶若仇[jí è ruò chóu]

【解释】指对坏人坏事如同对仇敌一样憎恨。同“嫉恶如仇”。

【出处】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六:“公一时忠愤激发,嫉恶若仇,容或偶为此语,揆其心术,仍不失为磊落光明。”

155、斠若画一[jiào ruò huà yī]

【解释】公平持正;整齐画一。

【出处】唐·程晏《萧何求继论》:“萧河为法,斠若画一。”

【示例】吾以为火器之穷,人人殚精竭思而无所进,万国之强弱,斠若画一。 ——章炳麟《訄书》

156、大勇若怯[dà yǒng ruò qiè]

【解释】怯:怯儒。最勇敢的人看外表好像很胆怯的样子。形容真正勇敢的人沉着冷静。

【出处】宋·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力辞于未及之年,退托以不能而止,大勇若怯,大智如愚,至贵无轩冕而荣,至仁不导引而寿。”

【示例】大智若愚,大勇若怯,不是要埋冤他,正深爱着他,要他藏锋敛锷,以成大器。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十三回

157、进道若退[jìn dào ruò tuì]

【解释】指前进之道反若后退。

【出处】《老子》:“明道若昧,进道若退。”

【示例】虽老氏曲全,进道若退,然行亦以需。 ——《后汉书·张衡传》

158、燎若观火[liǒo ruò guān huǒ]

【解释】指事理清楚明白,如看火一般。

【出处】清·黄宗羲《朱康流先生墓志铭》:“二千一百二十五年之治乱,燎若观火。”

159、少成若性[shào chéng ruò xìng]

【解释】指自幼形成的习惯就好像天性一样。

【出处】《大戴礼记·保傅》:“少成若性,习贯之为常。”

160、蠢若木鸡[chǔn ruò mù jī]

【解释】形容神貌呆笨。

【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

【示例】他真是蠢若木鸡。

161、了若指掌[liǎo ruò zhǐ zhǎng]

【解释】了:明白;指掌:指着手掌。形容对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象把东西放在手掌里给人家看一样。

【出处】《论语·八佾》:“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何晏集解引包咸曰:“孔子谓或人言知禘礼之说者,于天下之事,如指示掌中之物,言其易了。”

【示例】仅二百数十言,而词家源流派别,了若指掌。 ——清·况周颐《惠风词话续篇》卷一

162、大直若诎[dà zhí ruò qū]

【解释】最正直的人外表反似委曲随和。同“大直若屈”。

【出处】《韩诗外传》卷九:“大直若诎,大辩若讷。”

【示例】叔孙通希世度务制礼,进退与时变化,卒为汉家儒宗。‘大直若诎,道固委蛇’,盖谓是乎?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论》

163、安之若素[ān zhī ruò sù]

【解释】安:安然,坦然;之:代词,指人或物;素:平常。安然相处,和往常一样,不觉得有什么不合适。

【出处】清·范寅《越谚·附论·论堕贫》:“贪逸欲而逃勤苦,丧廉耻而习谄谀,甘居人下,安之若素。”

【示例】第二天宝小姐酒醒,很觉得过意不去。后来彼此熟了,见瞿太太常常如此,也就安之若素了。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八回

164、稳若泰山[wěn ruò tài shān]

【解释】形容象泰山一样稳固,不可动摇。

【出处】汉·焦延寿《易林》卷一:“安如泰山,福喜屡臻。”汉·枚乘《上书谏吴王》:“变所欲为,易于反掌,安于泰山。”

【示例】而午门外站立着六只高大的驯象,由彩衣象奴牵引,每一阙门两只,相向守门,纹丝不动,稳若泰山。 ——姚雪垠《李自成》第四卷第二十三章

165、门庭若市[mén tíng ruò shì]

【解释】庭:院子;若:象;市:集市。门前和院子里人很多,象市场一样。原形容进谏的人很多。现形容来的人很多,非常热闹。

【出处】《战国策·齐策一》:“齐王乃下令:‘群臣吏民,能而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子市朝,闯寡人之开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示例】声价最高,门庭若市者,如常熟则高坵、湖田、退垦桥、乌船头等女巫。 ——清·壮者《扫迷帚》第十八回

166、闻宠若惊[wén chǒng ruò jīng]

【解释】犹言受宠若惊。因为得到宠爱或赏识而又高兴,又不安。

【出处】南朝·梁·殷芸《小说》第二卷:“恐泊泥以浊白水,飘尘以乱清风,是以承命倾筐,闻宠若惊。”

【示例】将启北户之人,向通云南之国,闻宠若惊,奄从深夜。 ——北周·庾信《罔大将军琅琊定公司马裔墓志铭》

167、判若黑白[pàn ruò hēi bái]

【解释】判:区别。像黑白那样区分得清清楚楚。形容界限清楚,不易混淆。

【出处】清·方苞《书祭裴太常文后》:“夫文之高下雅俗,判若黑白,学者犹安于习见,而莫知别择。”

【示例】唐肃宗未奉明皇之命,今殿下系亲受皇上之命,判若黑白,岂可混同。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一百十四回

168、茫然若迷[máng rán ruò mí]

【解释】迷惑不明白的样子。

【出处】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六十二回:“弟前日闻先生正论,因久溺其说,锢蔽已深,竟茫然若迷,莫措一语。”

169、视死若归[shì sǐ ruò guī]

【解释】把死看得象回家一样平常。形容不怕牺牲生命。同“视死如归”。

【出处】《淮南子·兵略训》:“故战日有期,视死若归。”

170、洞若观火[dòng ruò guān huǒ]

【解释】洞:透彻。形容观察事物非常清楚,好象看火一样。

【出处】《尚书·盘庚上》:“予若观火。”

【示例】否则怎样,他却没有说。但这是“洞若观火”的,否则,就不给。 ——鲁迅《华盖集续编·记“发薪”》

171、疾恶若仇[jí è ruò chóu]

【解释】疾:憎恨;恶:坏人坏事。憎恨坏人坏事就像憎恨仇人一样。

【出处】汉·孔融《荐祢衡表》:“忠果正直,志怀霜月,见善若惊,疾恶若仇。”

【示例】纬方雅,疾恶若仇。 ——《新唐书·孔纬传》

172、安之若命[ān zhī ruò mìng]

【解释】指人遭受的不幸看作命中注定,因而甘心承受。

【出处】《庄子·人间世》:“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示例】家素贫弊,宅舍未立,儿息不免粗粝,而安之若命。 ——宋·谢庄《与大司马江夏王义恭笺》

173、面若死灰[miàn ruò sǐ huī]

【解释】形容因心情极度沮丧或惊恐而脸色灰暗。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修务训》:“昼吟宵哭,面若死灰,颜色霉墨,涕液交集。”

【示例】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八回:“只见那妇人面若死灰,无一点生人血色。”

174、视若无睹[shì ruò wú dǔ]

【解释】睹:看见。虽然看见了,却象没有看见一样。指对眼前事物莫不关心。

【出处】唐·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是以有力者遇之,熟视之若无睹也。”

【示例】对敌人采用的反动的新原则视若无睹。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175、势若脱兔[shì ruò tuō tù]

【解释】势:攻势。脱:脱逃。对敌人攻击的速度极快,就像脱逃的兔子奔跑那样。

【出处】唐·陆龟蒙《杂讽》:“攻如饿鸱叫,势若脱兔急。”

176、尊严若神[zūn yán ruò shén]

【解释】庄重严肃得像神明一样。形容态度十分庄重严肃

【出处】东汉·班固《汉书·成帝纪赞》:“临朝渊嘿,尊严若神。”

177、涣若冰释[huàn ruò bīng shì]

【解释】犹言涣然冰释。形容疑虑、误会、隔阂等完全消除。

【出处】《续资治通鉴·元顺帝元统元年》:“澄(吴澄)答问亹亹,使人涣若冰释。”

178、翩若惊鸿[piān ruò jīng hóng]

【解释】比喻美女的体态轻盈。

【出处】三国魏·曹植《洛神赋》:“(洛神)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示例】正在绳子忽低忽昂的走来走去,大有娇若游龙,翩若惊鸿之势。 ——清·曾朴《孽海花》第六回

179、夕惕若厉[xī tì ruò lì]

【解释】若:如;厉:危。朝夕戒惧,如临危境,不敢稍懈。

【出处】《易·乾》:“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示例】常恐殒越,辜负国恩;寤寐永叹,夕惕若厉。 ——《三国演义》第七三回

180、背若芒刺[bèi ruò máng cì]

【解释】犹言芒刺在背。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回:“不意[曹操]专国弄权,擅作威福。朕每见之,背若芒刺。”

181、画若鸿沟[huà ruò hóng gōu]

【解释】画:划分;鸿沟:古汴水支流。比喻界限分明。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汉王复使侯公往说项王,项王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

【示例】一旦有事,则举国之人,胸有成竹,不难驾轻就熟,乘胜长驱,道里关山,画若鸿沟。 ——郑观应《盛世危言·游历》

182、判若水火[pàn ruò shuǐ huǒ]

【解释】判:区别。比喻两者显然相反,互不相容。

【出处】清·钱泳《履园丛话·谭诗·总论》:“沈归愚宗伯与袁简斋太史论诗,判若水火。”

【示例】若各存意见,则依附之小人,遂至妄为揣摩,群相附和,渐至判若水火。 ——《清朝野史大观》卷三

183、爽然若失[shuǎng rán ruò shī]

【解释】爽然:主意不定的样子;若失:象失去依靠。形容心中无主、空虚怅惘的神态。

【出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读《鹏鸟赋》,同生死,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示例】毕业大家自然都盼望的,但一到毕业,却又有些爽然若失。 ——鲁迅《朝花夕拾·琐记》

184、交淡若水[jiāo dàn ruò shuǐ]

【解释】指道义上的往来。

【出处】《庄子·山水》:“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185、口壅若川[kǒu yōng ruò chuān]

【解释】比喻禁舆论之害。

【出处】《国语·周语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示例】夫心险如山,口壅若川,怨怒之情不一,欢谑之言无方。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谐隐》

186、习惯若自然[xí guàn ruò zì rán]

【解释】惯:同“贯”;若:像。习惯了就像很自然的事。

【出处】《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少成则若性也,习惯若自然也。”

187、艳如桃李,凛若冰霜[yàn rú táo lǐ,lǐn ruò bīng shuāng]

【解释】凛:严冷可畏。形容女子容貌艳丽而态度严肃

【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缘起:“又是两个绝代女子,一个艳如桃李,凛若冰霜;一个裙布钗荆,端庄俏丽。”

188、涣若冰消[huàn ruò bīng xiāo]

【解释】犹言涣然冰释。象冰遇热消融一般。形容疑虑、误会、隔阂等完全消除。

【出处】南朝·梁·王莹《答释法云书难范缜神灭论〉》:“标理明例,涣若冰消。”

189、盛德若愚[shèng dé ruò yú]

【解释】盛德:极高的品德;愚:愚笨。形容品德高尚的人谦逊朴实,外表看来好像愚笨的样子。

【出处】《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其容貌谦退有若愚鲁之人然。”

【示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也。 ——宋·李昉《太平广记》卷一

190、判若云泥[pàn ruò yún ní]

【解释】高低差别就象天上的云彩和地下的泥土那样悬殊。

【出处】唐·杜甫《送韦书记赴西安》诗:“夫子歘通贵,云泥相望悬。”

【示例】今见老兄有志竟成,转战千里,为民除害,旧时同学今已判若云泥。 ——茅盾《霜叶红于二月花·续稿》

191、命若悬丝[mìng ruò xuán sī]

【解释】比喻生命垂危。

【出处】《后汉书·邓训传》:“今张纡失信,众羌大动,经常屯兵,不下二万,转运之费,空竭府帑,凉州吏人,命县丝发。”

【示例】吾命若悬丝,专望救援。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

192、凛若秋霜[lǐn ruò qiū shuāng]

【解释】比喻待人接物毫无感情,象冰霜一样冷。也比喻态度严正,不可接近。同“凛若冰霜”。

【出处】唐·刘知幾《史通·杂说上》:“谈恩惠则煦如春日,纪严切则凛若秋霜。”

193、举棋若定[jǔ qí ruò dìng]

【解释】下棋子好像有预断。比喻行事沉着果断。

【出处】朱德《十月战景》诗:“战事从来似弈棋,举棋若定自无悲。”

194、弃若敝屣[qì ruò bì xǐ]

【解释】敝:破;屣:鞋。象扔破鞋一样把它扔掉。比喻毫不可惜地抛弃掉。

【出处】战国·邹·孟轲《孟子·尽心上》:“舜视弃天下犹弃敝蹝(屣)也。”

【示例】而等闲视之,弃若敝屣。 ——刘少奇《六年华北华中工作经验的报告》

195、诸若此类[zhū ruò cǐ lèi]

【解释】许多与此相类似的事物。

【出处】清·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外编》二六:“诸若此类,注所未及,讵可以非注所有,而谓为异说乎?”

196、亲若手足[qīn ruò shǒu zú]

【解释】手足:指兄弟。像兄弟一样的亲密。

【出处】《金史·谢库德》:“欢都、冶诃及劾者、拔达、盆纳五人者,不离左右,亲若手足,元勋之最著者也。”

197、置若罔闻[zhì ruò wǎng wén]

【解释】置:放,摆;若:好象;罔:没有。放在一边,好像没有听见似的。指不予理睬。

【出处】明·朱国桢《涌幢小品·阁臣相构》:“当中书言时,沈宜厉声力折,只因心中恼他,置若罔闻。推其微意,谓便做也得。”

【示例】宁荣两府上下内外人等,莫不置若罔闻,独有宝玉置若罔闻。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六回

198、须髯若神[xu ran ruo sheng]

【解释】指胡须长得很美,如同神人。

199、疾之若仇[jí zhī ruò chóu]

【解释】疾:同“嫉”,嫉恨,痛恨。嫉恨他人如同仇敌。

【出处】《晋书·阮籍传》:“由是礼法之士疾之若仇,而帝每保护之。”

200、虚怀若谷[xū huái ruò gǔ]

【解释】虚:谦虚;谷:山谷。胸怀象山谷一样深广。形容十分谦虚,能容纳别人的意见。

【出处】《老子》:“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

【示例】每个人都应有虚怀若谷的态度,遇事不固执己见。

201、敬若神明[jìng ruò shén míng]

【解释】神明:泛指神,像敬重神一样敬重对方。形容对某人或某物崇拜到了极点。多用作贬义。

【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左传·襄公十四年》:“民率其君,爱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畏之如雷霆。”

【示例】是以爱之如父母,敬之若神明,用能享国多年。 ——《旧唐书·李密传》

202、奉若神明[fèng ruò shén míng]

【解释】奉:信奉;神明:神。崇拜得象迷信者敬神那样。形容对某些人或事物的盲目尊重。

【出处】《左传·襄公十四年》:“敬之如神明。”

【示例】这件事荒唐得很!这么一条小蛇,怎么把它奉若神明起来?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十八回

203、疾恶若雠[jí è ruò chóu]

【解释】憎恨坏人坏事就象憎恨仇人一样。同“疾恶如仇”。

【出处】汉·孔融《荐祢衡表》:“见善若惊,疾恶若雠。”

204、噤若寒蝉[jìn ruò hán chán]

【解释】噤:闭口不作声。象深秋的蝉那样一声不吭。比喻因害怕有所顾虑而不敢说话。

【出处】《后汉书·杜密传》:“刘胜位为大夫,见礼上宾,而知善不荐,闻恶无言,隐情惜己,自同寒蝉,此罪人也。”

【示例】他的话完了,台下有几个人拚命地高声鼓掌,而更多的人却噤若寒蝉、面面相觑。 ——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三十八章

205、其应若响[qí yìng ruò xiǎng]

【解释】比喻对答迅速,反应极快。

【出处】《庄子·天下》:“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

206、怊怅若失[chāo chàng ruò shī]

【解释】怊怅:惆怅。形容人失意时感伤惆怅的情绪。

【出处】战国·楚·宋玉《高唐赋》:“悠悠忽忽,怊怅若失。”

207、求贤若渴[qiú xián ruò kě]

【解释】象口渴思饮那样访求贤士。形容罗致人才的迫切。

【出处】《后汉书·周举传》:“昔在前世,求贤如渴。”

【示例】求贤若渴,从柬如流。 ——《宋史·窦贞固传》

208、指挥若定[zhǐ huī ruò dìng]

【解释】形容态度冷静,考虑周全,指挥起来就象一切都事先规定好了似的。

【出处】唐·杜甫《咏怀古迹》诗:“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示例】他刚刚坐定,这一大群人已经跟了进来,用各种阿谀逢迎的言词称颂他神机妙算,“指挥若定”。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一章

209、趋之若鹜[qū zhī ruò wù]

【解释】趋:快走;鹜:野鸭。象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比喻很多人争着赶去。

【出处】《明史·萧如薰传》:“如薰亦能诗,士趋之若鹜,宾客常满。”

【示例】京外的官员,那个不趋之若鹜呢!(清·曾朴《孽海花》第二十七回)

210、进人若将加诸膝,退人若将坠诸渊[jìn rén ruò jiāng jiā zhū xī,tuì rén ruò jiāng zhuìzhū yuān]

【解释】加诸膝:放在膝盖上;坠诸渊:推进深渊。指不讲原则,感情用事,对别人的爱憎态度,全凭自己的好恶来决定。

【出处】西汉·戴圣《礼记·檀弓下》:“今之君子,进人若将加诸膝,退人若将坠诸渊。”

【示例】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古之君子,进人以礼,退人以礼;今之君子,进人若将加诸膝,退人若将坠诸渊。”

211、慎终若始[shèn zhōng ruò shǐ]

【解释】指始终要谨慎从事。同“慎终如始”。

【出处】银雀山汉墓竹简《孙膑兵法·将德》:“不轻寡,不动于敌,慎终若始。”

212、恍然若失[huǎng rán ruò shī]

【解释】恍恍惚惚的好像失去了什么似的。形容心神不宁,不知如何是好。

【出处】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49回:“金钟儿听了这一番言语,恍然若失,心上愧悔的无地自容。”

【示例】他恍然若失地走向教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