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西贡区的历史沿革

浏览

西贡区地名由来

在清朝时期,所有由西方进入中国的商船、贡船必须在西贡的佛堂洲完税方可进入中国海域。因此,西贡这地方的命名就是指从西方来的贡船。

西贡区建置沿革

清朝初期迁界时,西贡这个地域范围曾短暂归并入东莞县,但不久重设新安县,此地亦重归新安县官富司的管辖。

1898年英国租借新界,并设南约、北约两个理民府管理新界。

1942年日本人占领香港,实行分区管治,才有西贡区的设立,当时的西贡区包括今日西贡北约乡事委员会、西贡区乡事委员会及坑口乡事委员会所属私范围。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理民府制度恢复。

在1960年至1963年间,政府曾将新界民政署属内的南约区,分为离岛与西贡两区,但不久又重新合并。

到1969年确定在西贡区兴建万宜水库后,才再次划分西贡区,范围包括由新九龙界起,至东面的清水湾半岛及西贡半岛南;再加上牛尾海及粮船湾海内及附近各岛屿。初步确立了今日西贡区的范围。

西贡区文物考古

东龙洲炮台位于西贡东龙洲东北面,俯瞰佛堂门海峡。据《新安县志》记载,东龙洲炮台是为了防御海盗而于康熙年间(一六六二至一七二二年)兴建。但亦有数据记载,炮台为两广总督杨琳于任内(一七一九至一七二四年)下令建造。

炮台呈长方形,外墙长33.5米,阔22.5米,围墙高度约为三米,入口设于北墙。炮台有营房十五所及大炮八门。炮台建成后,一直驻有守军,及至十九世纪初,海盗日益猖獗,而炮台位于孤岛上,补给和支持困难,遂在一八一零年被九龙炮台取代。

炮台修缮工程于一九七九至八二年期间进行。当进行修缮工程时,古物古迹办事处在义工协助下,在炮台内部进行有系统的考古发掘工作,出土器物数量甚丰。

西贡区商业经济

西贡是越南最大的城市,有着越南最大的港口,是越南的经济、航运、贸易中心。胡志明市每年上缴越南国家财政收入超过30%。仅这个数字就足以看出胡志明市的重要。作为越南对外开放的“窗口”,胡志明市吸引外资有着傲人的成绩,一直位居全国首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