霖磐镇的历史沿革

浏览

霖磐历史

霖磐国际五金交易市场

霖磐国际五金交易市场

霖磐历史悠久,建制虽晚,但村落形成较早。南塘山早在原始社会晚期,就有先民在这里辛勤劳动,繁衍生殖。北

宋时期,这里人口逐渐增加,经济有所发展,故有“未置揭阳县,先有竹围严”之说。现有居民的祖先,多为南宋晚期、元初、明代相继到此定居。南宋八年(1138)起,霖磐地区为揭阳县所辖;明、清时期隶属揭阳县霖田都蛟龙局和磐溪都中约局辖。

民国时期为揭阳县第三区蛟龙乡和第一区(曾为第八区)磐桂乡共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磐西区辖。

1950年7月并归磐岭区辖,1951年5月拆为磐西区辖(后曾改称第九区、第八区),1957年1月撤区建乡,1958年又并归磐西乡辖,同年冬又合并为磐岭人民公社

1959年9月拆为磐西人民公社,1961年春又重新拆为霖磐人民公社建制。

1983年冬,废公社体制改称霖磐区公所。

1991年12月揭东建县,为揭东县所辖。2013年3月,揭东撤县建区,始为当前建制。数百年来,历练沧桑,几经沿革,祖辈先贤,励精图治,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物质和文化财富。

霖磐扼水路交通要塞,自古为揭阳军事要地之一。同时,霖磐溪港环绕,土壤肥沃,物产丰富,文化兴盛,华侨众多,素有“鱼米之乡”、“文化之乡”、“华侨之乡”、“龙舟之乡”的美称。历代商贾发达,人文鼎盛,现代有潮汕著名国画家刘昌潮、汕头特区首任书记刘峰、泰国“塑料大王”陈卓豪等;文物古迹有桂林大宗祠、将军第、西龙天后古庙、桂林革命烈士纪念碑等,可谓“人杰地灵”。

德桥历史

德桥,原名竹桥,位于广东省揭阳市蓝城区霖磐镇与月城镇分界的竹桥河上,始建于宋时,是潮汕见诸史籍记载的一条古老桥梁。

宋绍兴八年(1138),再次复置揭阳县,二年后设治所于玉窖村(后改称为榕城)。当时为了方便对外交通,修有西驿官道经今磐东,月城,霖磐,埔寨,汤坑,丰良(以上地方斯时均属揭阳)一带直抵梅州。驿道出城二十里处,有大溪横流,人们取竹架桥,以便行人和车马的往来。及后竹架腐烂,易为杉木。至宋咸淳三年(1267),又改建成三孔石桥,桥址在今桥北约一百米处。这座石桥的规模,旧志没有详细的记载。但在上游的深浦桥(在桂岭镇境内,宋元祐六年即公元1091年建)长五丈,宽九尺,竹桥地属交通要道,规模自然要比深浦桥大型些。因为这座桥,一开始是用竹搭架成的,故以“竹桥” 为名。桥下的河流,古时叫下沟透,因为有了竹桥,也慢慢被叫成竹桥河或竹桥港了。

宋时的竹桥河还比较狭窄,后来随着北河分洪量日增而河面扩大,到了明朝初年,石桥终于因为河岸崩溃而垮毁。嘉靖九年(1530),乡民洪尚仁率众重建,不久又被河水冲毁。万历五年(1577),乡耆郑一箴再度倡众重建。这一次,当地群众为纪念多次热心捐资建桥的人们,取“积德造桥” 的意思,把竹桥易名为“德桥”。

崇祯十一年(1638)土寇数百人劫掠德桥村,紧接着九军聚义南塘山。在战乱中,桥梁被人拆毁(现残墩仍存)。从此这里又重遭一江两隔的苦难。桥址易为渡口——德桥渡,达三百二十余年之久。然而,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地方百姓集资建桥的行动却没有停止过。

清朝康熙年间,德桥村有个叫陈树伍的乡绅,他见桥毁失修,交通梗塞,心里很是不悦,便出面集资筹划建桥,但这时揭阳刚刚脱离战乱,人民生活极其困苦。他筹集了许久都没能筹集到建桥所需的款项。最后只得将已筹募到的资金在渡头西面自家田洋中建一座雨亭供过往的人们避风雨。清朝末年,乡绅黄云衢和德桥陈乡秀才陈荣发也曾联合带头集资建桥,但他们依然凑不上这笔钱,最后也是在渡头建了一座大雨亭了事。

民国时期,永宁乡有人也萌发了重建德桥的念头,也是没有干成,只是整理了德桥渡和官田渡两岸的渡阶和其它配套设施而已。

解放后不久,人民政府便着手筹建揭阳至河婆的大公路。德桥沉默三个多世纪后终于再获重生。

1953年,由地方驻军在公路经过的德桥渡口建造一座杉木结构的公路桥。因为当时桥西面是磐西区的德北乡,桥也跟着叫德北桥。由于木桥不能适应现代化交通的需要。

1962年,由县交通局出资改建成长67米,宽8.5米,两大拱的石拱桥,翌年建成通车。揭阳撤县设市后,为配合市区建设和地方大开发,揭河公路扩建15米路基,12米水泥路面的超二级省道公路。同时由上级拨款,在德桥南侧拼建一座同跨度、同宽度的钢筋混凝土水泥桥,以便车辆通过,德桥更加雄伟壮观了。

德桥是座历史悠久的古桥,自肇建至今已历千年沧桑,它的一再兴废,是本地区社会发展,时代变迁以及各时期政制优劣,民风高低的反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