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的历史沿革

浏览

据考古发掘,在新石器时代,今柳枝镇元君庙、泉护村、杏

林镇老官台等地,就已经出现氏族村落。

西周时,境内属于畿内,称为“郑”。西周初年,彤国分封在今县境内西南。周宣王二十二年(前806年),周宣王封其弟姬友(郑桓公)于郑地,即郑国。郑桓公居棫林(又称咸林),后迁至拾(棫林与拾在今县境东北)。周幽王九年(前773年),郑桓公徙其民于今河南省新郑县一带,周平王二年(前769年),郑国东迁。

春秋时的秦武公十一年(前687年),因郑邑为郑国故都之故,秦国在此设郑县,这是华县设县之始。

战国时,郑县仍属秦国。

秦朝时,郑县属内史管辖,县治在今县境北。

西汉时,郑县属京兆尹,县治在今县境北。同时,今县境内还有两个县:一名沈阳县,县治在今县城东北十几里处;一名武城县,县治在今县城东十几里处。沈阳县和武城县属左冯翊管辖。

王莽始建国改武城县为桓城县、沈阳县为制昌县。

东汉初废武城、沈阳入郑县,郑县属京兆尹。

三国曹魏和西晋时,郑县都隶于雍州京兆郡。

十六国时期,郑县先后属前赵后赵前秦、后秦、夏等国。

南北朝的北魏太平真君元年(440年)于郑县设华山郡,上属泰州(治所在蒲坂县,即今山西省永济县西南旧永济)。太和十一年(487年)郑县属华州(治所在今大荔县北)华山郡。孝昌二年(526年)北魏又在郑县设东雍州,郑县改隶东雍州华山郡,州、郡治所都在郑县。华山郡领郑县、华阴、敷西(治所在今华阴县夫水镇)、夏阳(治所在今韩城县西)、郃阳(今合阳)5县,郑县治所在今城区西。

西魏时,于废帝三年(554年)改东雍州为华州,华州领华山郡、白水郡,华山郡领郑县、敷西2县。

北周时郡治移今拾村,四年县治又移今郭村;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州废,属京兆郡。

隋朝时,于开皇三年(583年)废华山郡,大业三年(607年)废华州,郑县属京兆郡管辖,县治迁至今县西。义宁元年(617年)割京兆郡之郑县、华阴,复置华山郡。

唐朝时,于武德元年(618年)改华山郡为华州,割雍州渭南县来属,武德五年(622年)渭南复隶雍州。垂拱元年(685年)割同州下邽(今渭南市北部)来属,华州辖郑县、华阴(包括潼关)、下邽3县、州治在郑县。垂拱二年(686年)改华州为太州,神龙元年(705年)复华州旧名,天宝元年(742年)华州改为华阴郡,乾元元年(758年)复称华州,上元二年(761年)再次更名为太州,宝应元年(762年)复华州旧称,乾宁四年(897年)华州升为兴德府,天祐三年(906年)又改为华州。郑县治所在今县城西,华州治所于永泰元年(765年)后在今县城。

五代时,华州辖郑县、华阴、下邽。后周显德三年(956年),渭南改隶华州。

北宋时,郑县属永兴军路华州,华州州治仍设在郑县,下辖郑县、下邽、华阴、蒲城、渭南。

金朝时,郑县属京兆府路华州,华州所辖县与北宋同。

元朝时,省郑县入华州,郑县建制撤消,其境属华州直辖。华州上属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奉元路(治所在今西安市),下辖蒲城、华阴、渭南(包括下邽)3县,州治在今县城。至元十二年(1275年)复置郑县,后又废入华州。

明朝,华州隶陕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西安府。明初,辖华阴、蒲城、渭南,洪武七年(1374年)洛南来属。成化十三年(1477年)改洛南隶商州(治所在今商县),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改渭南直隶西安府。华州州治在今县城。

清朝雍正三年(1725年)前,华州属陕西省西安府。雍正三年后,华州升为直隶州,辖蒲城、华阴、潼关3县。乾隆元年(1736年)以后,华州不再领县,属同州府(治所在今大荔县)管辖。

中华民国时,民国二年(1913年)2月,改华州为华县,隶陕西省关中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撤关中道,直隶陕西省。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属陕西省第八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治所在今大荔县),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6月,于华县设立陕西省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华县、华阴、潼关、渭南、临潼、蓝田。

1949年5月华县解放以后,属陕甘宁边区政府渭南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50年5月,隶陕西省渭南分区专员公署。

1956年10月,专员公署撤销,华县直隶陕西省。

1959年1月,华县与渭南、华阴、潼关合并,称渭南县,原华县分设华州、高塘、金堆三个人民公社

1961年9月,恢复华县建制,属复设的渭南专员公署。

1968年,隶渭南地区革命委员会。

1980年属渭南地区行政公署。

1994年起属渭南市。

2015年10月,撤销华县,设立渭南市华州区,以原华县的行政区域为华州区的行政区域。

2016年1月22日,华州区正式挂牌成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