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力镇的历史沿革

浏览

铁力镇

铁力市

铁力,俗称“铁山包”。在境南王杨乡和卫国乡交界处有一山丘,称“铁山”,其附近两河中间大小山丘连绵不断,统称“铁山包”。设治时,以其地辽代属“铁骊部”,遂名“铁骊”。

1956年为更改生辟字和繁体字地名,改为“铁力”。铁力一带,唐属黑水靺鞨,辽属东京道女真铁骊部,金属上京会宁府,元属辽阳行省水达达路,明属奴儿干都司,清代先后属呼兰城守尉和呼兰副都统管辖,为鄂伦春、蒙古族游牧之地。1891年4月(清光绪十七年三月),委派镇边军右翼统领领兵于铁山包驻防。

1906年6月(清光绪三十二年闰四月),将北团林子协领移驻铁山包,修建协领公署,“招抚庚子屯田逃亡之户,安插贫民小户”。

1908年8月(清光绪三十四年七月)奏准,拟设“铁骊县,驻铁山包”。中华民国成立后,1915年2月10日,黑龙江省巡按使公署援照

“设立铁骊县旧条”,裁撤铁山包协领,设置铁骊设治局,以余庆县安邦河以东地区为铁骊设治局管辖范围。隶属绥兰道。

1929年2月,改由省直辖。东北沦陷后,隶属黑龙江省

1933年10月1日,将铁骊设治局改为铁骊县。

1934年12月划归滨江省管辖,1939年6月划归北安省管辖。

1943年7月1日,将庆城县与铁骊县合并为庆安县。

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始设铁骊特别区。

1946年6月27日,黑龙江省政府决定,将原铁骊地区从庆安县划出,恢复铁骊县,县政府驻铁骊镇,隶属黑龙江省管辖。

1956年3月,划归新设立之绥化专区管辖。同年11月19日,国务院批准,将铁骊县改为铁力县。

1958年8月,撤销绥化专区,设立松花江专区,铁力县隶属松花江专区。同年9月5日,国务院批准,撤销铁力县,并入庆安县。

1962年10月20日,国务院批准,恢复铁力县,以原铁力县并入庆安县的行政区域为铁力县的行政区域,隶属松花江专区。

1965年6月,改隶绥化专区。

1970年4月,划归伊春地区管辖。

1979年12月,撤销伊春地区,恢复伊春市,铁力县归伊春市领导。

1988年9月13日,国务院批准,撤销铁力县,设立铁力市(县级)。由伊春市代管。

1992年,铁力市位于黑龙江省中部,小兴安岭西南麓。东北、东与伊春市接壤,东南、南与依兰县、通河县毗邻,西南、西北与庆安县以河为界。全市共辖5镇、4乡。

1992年末全市总人口38.6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6.67万人,占69%;满、朝鲜、回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4.6%。市政府驻地铁力镇。

铁力镇

铁力市

铁力之名源于古代的铁利府与铁骊部。远在唐朝时期,渤海国曾设置铁利府。辽代,在黑龙江流域曾有著名的铁骊部(一般考证在今呼兰河上游,南至松花江北岸地区)。唐代的铁利府与辽代的铁骊部均为今名铁力的渊源。此地在周以前为肃慎地;战国时期属貊地;汉时为秽地;后汉三国时期为扶余奴隶制王国的底地;晋时为寇漫汗地,后魏北齐属勿吉地;隋属靺鞨七部中的黑水部;唐时属黑水靺鞨;五代迄辽属生女真地;金属上京会宁府管辖;元时属斡赤斤分地;明代奴儿干都司于此地设置了哈郎卫和阿者迷河卫。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屯田兵开垦后,于铁山包设置铁山包协领。光绪三十四年(19O8年)拟于铁山包设治,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实现。

民国二年(1913年)铁山包以西属庆城县管辖,民国四年(1915年)由庆城县忻置铁骊设治局,隶属黑龙江省绥兰道。

民国十八年(1929年)东北政务委员会成立,废道制,铁骊设治局直隶黑龙江省管辖;伪满大同二年(1933年)县治改组,成立铁骊县公署,仍隶属于黑龙江省,为丁类县;康德元年(1934年)十二月伪满洲国改行帝制,实行地方行政机构改革,成立滨江省公署,将铁骊划归滨江省所辖。康德六年(1939年)六月增设北安省,又将铁骊县由滨江省划归北安省管辖。东北光复后,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五日公布东北新省区方案,将伪省合并为九省。铁骊县划归黑龙江省管辖。一九五六年改“骊”为“力”。

2000年,铁力市辖5个镇、4个乡:铁力镇、神树镇、双丰镇、桃山镇、朗乡镇、王杨乡、卫国乡、工农乡、年丰朝鲜族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市总人口354601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铁力镇 96611 双丰镇 37717 桃山镇 38501 神树镇 21729 朗乡镇 49325 年丰乡 12848 工农乡 9602 王杨乡 14250 卫国乡 9069 铁力林业局虚拟镇 16510 双丰林业局虚拟镇 10565 桃山林业局虚拟镇 12127 朗乡林业局虚拟镇 16523 铁力农场虚拟乡 9224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