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榆县的历史沿革

浏览

夏、商属东夷,周属莒、祝其2国。赣榆县地名始见于秦,当时已置县。汉属赣榆、祝其、利城3县,南北朝置为怀仁县,隋、唐、宋因之,金大定七年(1667)复名赣榆县,元、明、清、民初无变。

民国34年(1945)曾改名竹庭县,1950年复名赣榆县至今。现属江苏省连云港市管辖。

赣榆县地夏以前属九夷,商属人(夷)方,西周归莒、祝其2国,春秋属莒、郯,周贞定王元年(前468)归越,安王二十三年(前379)越都迁吴后,为齐、楚2国争夺,唯强都者所有。赣榆地名始于秦(或作“赣揄”),当已置县,隶琅琊郡。前汉在境内置3县,赣榆县治今盐仓城,属琅琊郡;祝其县治今古城,利城县治今利城,同属东海郡。平帝元始元年(公元元年),以赣榆县2000户为扶德侯马宫食邑,县治徙郁洲。新莽时宫死国除地还于县,仍治郁洲。后汉章帝建初五年(80)归东海国。

献帝建安三年(198)废赣揄县而升利城为郡,三国魏文帝黄初六年(225)利城郡废为县。晋武帝太康元年(208)复置赣榆县,治艾不城,与祝其、利城同属东海郡。东晋时县为南北交争之地,归属不定,至安帝义熙五年(409)复属晋。南北朝初属刘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县北部归魏,义塘戍以南仍属刘宋,泰始六年(470)于赣榆县侨置青、冀2州。萧梁武帝中大通二年(530)于今县地置怀仁县,隶南北2青州。东魏孝静帝武定七年(549)归魏,置义塘(郭下)、归义、怀仁3县属南青州义塘郡;上鲜(郭下)、洛要2县属海州武陵郡;赣榆(郭下)、安流、广饶、下密4县属海州东海郡。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废武陵、义塘2郡,以上鲜、洛要、归义、义塘4县入怀仁县,隶海州。唐高祖武德四年(621)置新乐,怀仁、利城、祝其等9县隶海州,东海、青山、石城、赣榆4县隶环州。六年,省新乐人祝其。八年省祝其、利城入怀仁,废环州,以属县入东海。唐末藩镇割据,海州属兖郓青密节度,昭宗光化二年(899)归准南。五代属南唐,周世宗显德五年(958)入于周。宋代怀仁属准南东路海州,高宗建炎四年(1130)入于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改怀仁为赣榆。元改海州为淮安路海宁州,赣榆属之。

明洪武元年(1368)海宁州复名海州,领赣榆县,属直隶准安府。清初赣榆县隶江南省淮安府,世宗雍正二年(1724)升海州为直隶州,赣榆隶之。

民国元年(1912)废直隶州,赣榆县属江苏省,民国23年属东海专署。

民国28年侵华日军置赣榆县伪政府隶伪淮海特别区(后改为省)。

民国29年11月30日,赣榆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隶山东省滨海专署。次年1月,国民党赣榆县政府流亡外地,不久解体,民国33年12月在新浦重新成立。

民国34年1月,割赣榆、莒南、日照3县边区置芦山县。9月,日本投降,伪县政府解体;赣榆县抗日民主政府进驻青口镇,自此作为县治;芦山县撤消,属区归还原建制。11月26日,赣榆县改名竹庭县。

民国36年2月,国民党赣榆县政府移驻墩尚镇,次年6月14日流亡新浦,11月7日解体。

1950年10月,滨海专署改称临沂专署,竹庭县复名赣榆,仍隶之。

1953年1月赣榆县划归江苏省,隶徐州专区,1983年3月改隶连云港市至今。

金、元置镇、乡;明置4乡,15社,56里;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并为30镇;宣统二年(1910)合为8区,大称市,小称乡;民国23年(1934)编为8区,122乡镇,836保。

民国31年初,撤销乡,村直隶于区,全县置为12个区。

建国初年,区划无变。

1951年5月,改以序号名区。

1956年2月,调整为8区,1镇,66乡。

1957年8月始撤区并乡,至1958年4月,置为24乡、1镇,389个农业合作社。同年9月,实行政社合一,全县建为25个人民公社,152个生产大队,1160个生产小队。

1962年,划小各人民公社的基本核算单位,全县置29个人民公社,1个公社级带队水库管理处,715个生产大队,3016个生产队。

1983年7月,各人民公社一律改为乡,生产大队改为村,生产队改为村民小组。

1990年,全县共置10镇、19乡、一个乡级水库管理处,761个村民委员会、4个工区、8个居民委员会,3267个村民小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