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宁县的历史沿革

浏览

新石器时代睢宁县已有先民在此劳作、生息、繁衍。

商、周时期,县境北属下邳国,南属取虑国。

秦时,南为取虑县,北为下邳县,隶属青州;

汉时建睢陵县,与取虑县、下邳县并存(历东汉、三国、晋);

南北朝时,取虑县并入睢陵县;

隋时,睢陵县制撤消,县境北入下邳,南入泗州;

金兴定二年(1218年)始置睢宁县,属南京路泗州。建县距今792载,隶属迭有变更,县名称未变。

元朝,县境以睢城镇为中心,东到沙集、凌城,南至邱集,西南到李集,西至桃园、卓海、高楼、大王庙(卓海、高楼、大王庙于1950年划入安徽灵璧县),北部在现黄河故道以南地区,东北至皂河(1951年划入宿迁县)。

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邳州南部14个社划入睢宁县。

1949年10月后,睢宁县属苏北行署淮阴专员公署管辖;

1953年5月转归江苏省徐州专员公署,同年,原邳睢县所辖双沟、张圩、古邳、张集划入睢宁县。

1956年后,县境趋于稳定。县域东西长约75千米,南北宽约55千米,总面积1773平方千米。

1983年3月实行市管县体制,睢宁县隶属徐州市

汉置睢陵县。金兴定二年(1218年)以宿迁县古城置睢宁县,取“睢水安宁”之意。

2000年4月1日徐州市人民政府批准调整睢宁县乡镇行政区划:(1)撤销苏塘乡,将其原辖区域并入王集镇,实行镇管村体制,镇政府驻王西村。区划调整后王集镇行政区域131.5平方千米,人口7.31万,辖44个村委会、1个场圃。(2)撤销张圩乡、姚集乡,将这两个乡的原辖区域合并设立姚集镇,实行镇管村体制,镇政府驻郭卢村。区划调整后姚集镇行政区域167.7平方千米,人口9.32万,辖58个村委会、1个场圃。(3)撤销龙集乡、庆安乡。

睢宁县

睢宁县

将这两个乡的原辖区域合并设立庆安镇,实行镇管村体制,镇政府驻匡桥村。区划调整后庆安镇行政区域127.2平方千米,人口6.81万,辖50个村委会。(4)撤销刘圩乡、梁集乡,将这两个乡的原辖区域合并设立梁集镇,实行镇管村体制,镇政府驻梁北村。区划调整后梁集镇行政区域98.9平方千米,人口7.24万,辖40个村委会。(5)撤销睢河镇,将其原辖区域并入睢城镇,镇政府驻睢城。区划调整后睢城镇行政区域109.6平方千米,人口17.4万,辖10个居委会、40个村委会。(6)撤销高集乡,将其原辖区域并入岚山镇,实行镇管村体制,镇政府驻岚山村。区划调整后岚山镇行政区域128.2平方千米,人口7.44万,辖46个村委会。(7)撤销朱集乡,将其原辖区域并入桃园镇,实行镇管村体制,镇政府驻桃园村。区划调整后桃园镇行政区域119.2平方千米,人口8.02万,辖49个村委会。(8)撤销官山乡、黄圩镇,将这两个乡镇的原辖区域合并设立官山镇,实行镇管村体制,镇政府驻官北村。区划调整后官山镇行政区域125.2平方千米,人口7.46万,辖40个村委会。(9)撤销王林镇,将其原辖区域并入邱集镇,镇政府驻邱集村。区划调整后邱集镇行政区域143平方千米,人口10.1万,辖50个村委会、1个场圃。(10)撤销浦棠乡,将其原辖区域并入魏集镇,实行镇管村体制,镇政府驻集北村。

区划调整后魏集镇行政区域130平方千米,人口7.41万,辖43个村委会、1个场圃。(11)保留李集镇、凌城镇、沙集镇、高作镇、古邳镇、沟镇,其行政区域和镇政府驻地不变。(12)行政区划调整后,全县辖16个镇:睢城镇、王集镇、姚集镇、庆安镇、梁集镇、岚山镇、桃园镇、官山镇、邱集镇、魏集镇、李集镇、凌城镇、沙集镇、高作镇、古邳镇、沟镇。

2000年,睢宁县辖16个镇。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217820人,其中:睢城镇175615王集镇73472双沟镇56104岚山镇72109李集镇50026桃园镇76389官山镇73662高作镇55698沙集镇55794凌城镇71930邱集镇95506古邳镇63920姚集镇90368魏集镇70075粱集镇70840庆安镇6631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