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西市的历史沿革

浏览

潞西市

潞西市

古为“乘象国滇越”地。西汉在不韦县境内,属益州郡。东汉(公元69年)在哀牢县内,属永昌郡。西晋(271)属宁州辖地。唐初称茫施,属金齿部,隶剑南道。宋大理时易名怒谋,属永昌府。元(1261)为贺夫爵安抚使属地,至元十三年(1276)设茫施路,为潞西设行政区划之始。明(1382)改置茫施府,1443年改置芒市御夷长官司,1584年置遮放副宣抚使司,1640年芒市御夷长官司升格为芒市安抚使司。清1899年置勐板土千总。

民国二年(1913)置芒板、遮卯2个弹压委员,1915年置芒遮板行政委员公署,1932年改置芒遮板设治局,1934年改置潞西设治局,1949年8月建潞西县。

1996年10月28日撤县设市。

1952年划出畹町镇,1958年曼令等8寨划归畹町镇,1959年莫里等15寨划归瑞丽县,1960年崩外乡半个乡域划归陇川县。

1954年高埂田等7个乡从梁河县划入。

1952年置3区24乡(镇、街);1956年置9区(站)61乡(镇);1958年10月至12月设15个人民公社;到1966年变更为12区(站)78乡(镇);1969年再置14个人民公社80个大队;1984年废公社改区乡。

1987年12月改区、乡(镇)为乡(镇)、村公所(办事处),辖4镇11乡,84个行政村(办事处):芒市镇、遮放镇、勐戛镇、芒海镇、风平乡、城郊乡、法帕乡、轩岗乡、江东乡、五岔路乡、象滚塘乡、西山乡、东山乡、中山乡、三台山德昂族乡。

1998年风平等3乡撤乡设镇,全市辖7镇8乡80个村委会、4个居委会。

2000年,潞西市辖7个镇、8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337406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芒市镇 60671; 城郊镇 33454; 遮放镇 44745; 勐戛镇 26614 ;芒海镇 5774 ;风平镇 34254 ;法帕镇 27583; 轩岗乡 20166 ;江东乡 27072; 西山乡 11669; 东山乡 5439 ;中山乡 10935; 三台山乡 6994; 五岔路乡 15972 ;象滚塘乡 6064。

2001年,全市辖芒市、遮放、芒海、勐戛、城郊、法帕、风平7镇及轩岗、江东、五岔路、三台山、西山、东山、中山、象滚塘8个乡,共有80个村委会、4个居委会和1个经济开发区。

2002年,潞西市辖芒市、遮放、芒海、勐戛、风平、法帕、城郊7镇及轩岗、江东、五岔路、三台山、西山、东山、中山、象滚塘8个乡,80个村委会、4个居委会。2002年潞西市有33.50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112.2人。在总人口中:农业人口25.9792万人;非农业人口7.5212万人。当地少数民族人口16.5227万人,比上年增405人,占总人口的

潞西市

潞西市

49.32%。在当地少数民族中,傣族12.3302万人,占总人口的36.81%;景颇族2.8155万人,占8.4%;阿昌族0.1761万人,占0.53%;傈僳族3015人,占0.9%;德昂族8994人,占2.86%;其它少数民族4829人,占1.44%。

2003年,潞西市辖芒市、遮放、芒海、勐戛、风平、法帕、城郊7镇及轩岗、江东、五岔路、三台山、西山、中山、东山、象滚塘8个乡,共有80个村委会、4个居民委会员会。2003年,潞西市总人口33.94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113.6人。在总人口中:汉族16.80万人,占总人口49.49%;少数民族17.14万人,占总人口50.51%。当地五种少数民族16.67万人,占总人口49.11%,比上年增1459人,增0.88%。其中:傣族12.43万人,占总人口36.61%;景颇族2.84万人,占8.37%;德昂族9155人,占2.7%(占全国德昂族总人口的53%);阿昌族1752人,占0.52%;傈僳族3095人,占0.91%;其它少数民族4748人,占1.4%。

2004年,潞西市辖芒市、遮放、芒海、勐戛、风平、法帕、城郊7个镇,轩岗、江东、五岔路、三台山、西山、中山、东山、象滚塘8个乡,共80个村委会、5个居民委员会

2005年,潞西市撤销城郊镇和象滚塘乡,其行政区域并入芒市镇管辖;撤销东山乡,其行政区域并入遮放镇管辖;撤销法帕镇,其行政区域并入风平镇管辖。调整后,潞西市辖芒市、遮放、芒海、勐戛、风平5镇,轩岗、江东、五岔路、三台山、西山、中山6个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