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岭市箬横镇的历史沿革

浏览

明初于镇东设盘马巡检司,地即为府县槽运所经之处。明代从新河经箬横至松门,疏通运粮河,将黄岩、太平两县的军米运至松门卫及楚门所、隘顽所,备抗倭官兵军粮。清顺治十八年(1661),因台湾郑成功抗清,清廷认为沿海居民接济义军,派尚书苏纳海到台州,制造无人区。太平县东南边海十里内居民于此时迁入内地。木城外凿护河,即木城河。它是从新河、塘下经箬横镇,合运粮河至松门。在康熙八年(1669)始展复迁弃界外。然田园尚有荒废,至二十二年郑克塽投降,界才全部恢复。以后曾多次疏浚河道。如清同治十年(1871),疏浚经箬横的诸河道。

民国21年(1932),疏浚运粮河、司城河。

民国31年(1942),疏浚木城河和箬松河等。本世纪30至40年代,运粮河为温岭东部沿海的主要航道,而箬横镇成了它的中间枢纽。当时有20吨的小汽船行驶,从海门经箬横至松门(即海松线)。抗日战争时,海门封锁,另辟路桥经箬横到松门的航线(即路松线)。从新河寺前桥经箬横至松门的航线,在抗日战争前后一直畅通,至今仍是南北水路交通纽带。木城河、运粮河和箬松河通航能力为20吨左右。支流有司城河、翻身河、马桥河、下金河。这些蛛网般的中小河港,沟通了本镇东西、南北,并环抱老城区。在解放前,箬横没有公路通外地,就是靠这些水路通航的。

清康熙十二年(1673),此地为箬横村。乾隆二十八年(1763),为团浦庄。

民国5年(1916),为箬横镇。20年分设箬横镇、团浦乡。24年并为箬横镇。解放后于1950年分设箬横镇、镇东乡、太和乡。

1956年为箬横镇、镇东乡。

1960年并为箬横镇,1992年合并山前乡、白峰乡。2002年合并东浦镇、高龙乡及贯庄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