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河西区的历史沿革

浏览

河西区传说殷周时,总兵官李靖驻守陈塘关,哪吒在九湾河闹海的故事就发生在境内陈塘庄一带。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资本主义列强势力侵入,1895年境内东北部部份地区被辟为德国租界

1902年7月(清光绪二十八年六月),第一次海河裁湾工程竣工,原在河东的挂甲寺村和杨庄子落入河西。

1917年,建成天津市第一个行政建制区。

日本侵略中国时期,1938年(民国27年)5月,日伪市政当局调整区划。将特一区以外,原乡区二所,乡区五所各一部,东至海河、南至津浦铁路支线、西至大围堤、北至六里台,定为第六区。

1943年(民国32年)3月,日伪市政当局将特一区改为第十区。

1944年(民国33年)4月,日伪市政当局将六区、十区合并,仍称第六区。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国民政府市政当局虽调整全市区划,但六区基本未动,区名亦未改。时辖区面积22.392平方公里。

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仍沿用六区旧称。

1952年10月区划调整。六区原辖何兴村移交五区;七区八里台一部及天津县灰堆村、下河圈村划归六区;同时将黑牛城村、纪庄子村移交天津县。另外,辖区北界略作调整,由开封道至马场道改为徐州道至马场道。调整后的区界,东至海河,南至跑马场、尖山、灰堆,西至卫津河、赤龙河,北至吴家窑、马场道、徐州道。辖区面积21.6平方公里。

1956年1月1日,市政府将六区改称河西区。

1958年10月1日,天津市实行新区划,将市内8个区和4个郊区裁并为6个行政区。南郊区2个镇10个乡、西郊区东部3个乡、东郊区海河西岸4个乡划入河西区。

1959年10月,黄骅县新、老上古林村,包括沿海、前进、胜利、工农、建国等农业社,划归河西区。

1962年2月,除黑牛城村外,原郊区部分及新、老上古林村划出。

1966年9月,河西区更名为红旗区;至1968年1月废止,复称河西区。

1981年2月,市政府决定将原属于南开区、西郊区的体育学院北新辟居民区划归河西区管辖。

1984年11月,区界调整。西郊区津盐公路(今卫津南路)以东区域划入河西区,纪庄子北新居民区、李七庄乡6个居委会和纪庄子村。同时,坐落于南郊区界内新建成的小海地、珠江道居民区也划入区境,该段区界南移至三水道及拟建的潭江道一线。调整后辖区面积增至39.831平方公里。

1991年10月28日,南段区界再次调整,将微山路至洞庭路一段由三水道向南扩至浯水道。辖区面积随之略增,达41.023平方公里。

1995年底,区界东至海河,南至双林农场引水河、浯水道一线,西至卫津河、卫津南路,北至废墙子河、马场道、徐州道,辖区面积41.023平方公里。

2006年4月,经天津市政府批准,设立河西区梅江街道办事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