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的历史沿革

浏览

太原古代

“古交旧石器文化遗址”的发现,证明早在10万年前就有人类生息、繁衍在太原的土地上。义井和东太堡的“新石器文化遗址”进一步证明,在七八千年前的母系氏族公社早期,太原的先民就曾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远古时期属冀州,是传统上说的华夏九州之一,为九州之首。《汉书》:“河内曰冀州:其山曰霍,薮曰扬纡,川曰漳,浸曰汾、潞。”说明秦、汉以前的冀州地区一般是指今日之汾河平原及其附近地带。

殷商时太原为古国北唐,考古学家曾在太原许坦村一带,发现了商代的文化遗址,定名“许坦型文化”。史传太原的肇始者台骀,因治理汾水、开拓了太原盆地,被尊为“汾水之神”。

鲁昭公元年(晋平公十七年,前541年),晋国荀吴率兵北征,大败占据今太原一带的无终及赤狄别族咎如,太原地区始入于晋国版图。春秋末期,晋定公十五年(前497年)显赫于世的晋阳古城问世于汾河晋水之畔,迄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376年),韩、赵、魏废晋静公,将晋公室剩余土地全部瓜分。因此韩、赵、魏三国又称为“三晋”。三家分晋是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它是中国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确定的标志,史学界以此作为东周时期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点。之后,赵国定都晋阳(太原)。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分天下为36郡,设置太原郡,郡治晋阳。

汉代全国设十三州,并州刺吏部设治晋阳,这也是太原称并州之始,太原简称“并”来源于此。是时,太原为全国十三州部治所之一,闻名遐迩。

东晋十六国时先后晋阳被刘渊石勒、慕容燕、苻坚占据。北魏仍为太原郡,兼置并州。南北朝时,晋阳又是东魏和北齐的别都,始终保持着“霸府”的地位,高欢、高洋父子坐镇太原、遥控朝政。

隋代,太原(当时称之为并州),是全国性的大城市。开皇二年(582年),置河北道行台。开皇九年(589年),改为总管府,大业初(605年),府废,改称太原郡。

隋末,李渊、李世民驻守太原,因晋阳古有唐国之称,李渊父子定都长安后,遂以“唐”为国号。因此,唐文化的发源于太原。唐初,曰并州初置大总管府,又改大都督府。唐朝的几位帝王曾数次扩建晋阳城,并相继封其为“北都”、“北京”,为河东节度使治所,与京都长安、东都洛阳并称“三都”、“三京”,诗人李白曾盛赞“天王三京,北都居一”。

五代十国时期,后唐、后晋、后汉、北汉,或发迹于晋阳,或以此为国都,一时间太原名声显赫于举国,传为“龙城”。

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赵光义灭掉了以太原为都的北汉政权,最终统一全国。由于憎恨太原军民对宋军的顽强抵抗及恐惧太原“龙城”的美誉,遂下令火烧晋阳城,又引汾、晋之水夷晋阳城为废墟,一座历经1476年悠久历史的古城遭到了彻底的破坏。三年之后,新的太原城在距古晋阳城北四十余里的唐明镇重新崛起。嘉佑四年,设太原府治。

金朝时,宋钦宗赵桓下诏将中山、河间、太原三镇交金人。从此,太原人民在战乱摧残,异族压榨下,度过了80多年。

元朝时,蒙古汗国改名元朝。元朝时的太原称为太原路。成为全中国的交往中心,北到岭北行省,东到奴儿干都司(治所黑龙江下游),西到西藏地方,南到海南,都在此交流。此后明朝和清朝的府城均建立于此。

明初,朱元璋封其三子朱棢为晋王于太原,遂因此扩建太原城,成为明代九边重镇之首。

清朝,置太原府,府治在阳曲县。

太原近代

晚清时期(1860年-1912年)

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以后,外国使节和传教士得到特许进中国,借传教的名义促使和参与了不平等条约的签定,搜集中国情报,进行文化侵略。

1900年,八国联军再次打进北京,慈禧路经太原,见当地晋商云集,便大肆搜刮捐税。

1911年辛亥革命后,阎锡山被举为山西都督,于太原建立晋系军阀,经营山西长达38年,期间韬光养晦保境安民,使山西成为全国最富裕省份之一。

1947年,析出阳曲县城区,单独设置太原市,实行闾邻制,全市分为内八区和外八区,作为山西省省会。

1949年4月24日,人民解放军攻占太原。

1949年解放后,太原市成为山西省人民政府驻地,山西省省会。

1951年原属汾阳专区的晋源县撤销,并入太原市。

1958年原属忻县专区的阳曲县和原属榆次专区的清徐县撤销,并入太原市。

1960年复设阳曲(驻黄寨镇)、清徐(驻清源镇)两县。

1972年吕梁地区所属的娄烦县划归太原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