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河遗址的简单介绍

浏览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家河遗址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家河遗址

石家河遗址,位于湖北省天门市石河镇北部,大洪山南坡和江汉平原的交接地带,是长江中游地区迄今为止分布面积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新石器时代人类聚落遗址。该遗址发现于1954年,以其最早发现地石河镇命名。自1955年以来,历经数次发掘整理,遗址面貌逐渐清晰。大量遗迹和出土遗物表明,该遗址时间跨度上承大溪文化,经屈家岭文化,下至石家河文化,且演进过程连续而清晰,比较完整地展现出长江中游地区史前文化发展的历程。石家河遗址是石家河文化的命名地,代表了长江中游地区史前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在中华民族文明起源与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996年,石家河遗址由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家河遗址分布范围很广,总占地面积约800万平方米。整个遗址由分布在三房湾、谭家岭、邓家湾等地的数十处古文化遗址地点组成。各文化遗址地点相距很近,有的甚至紧密相连,构了了一个以石家河城址为中心的大型原始社会聚落遗址群。

石家河城址位于遗址群中部,兴建于屈家岭文化时期。城址呈不规则长方形,南北长约1200米,东西宽近1000米,总面积达120万平方米。城垣规模浩大,由城墙、城壕和外围台岗共同构成。城墙夯筑而成,东墙外有河,西、南墙外有围沟,具有较强的防御性。

石家河城址内分布有手工作坊区、居民生活区、祭祀区和墓葬区等。位于城内西南部的三房湾遗址应为陶器作坊区,厚1.1米-2米的文化层内堆积大量红陶残片。邓家湾遗址位于城内西北角,为一椭圆形台地,在其文化层内出土大量墓葬和陶器,推测其为祭祀场所。位于城中的谭家岭遗址内,发现有房屋基址、灰坑和红烧土等遗迹,应为当时大型建筑物的基址。

石家河遗址内出土了大量陶器和玉器。陶器以生活器具为主,有豆、鼎、高领罐、腰鼓罐、擂钵、红陶杯等。除此之外,遗址内还出土了大量的陶塑小动物及陶塑人像,多为捏制而成,造型生动,具有拙朴之趣。

值得一提的是,遗址内出土的玉器中有众多的玉雕人像和动物雕刻,种类丰富,造型独特,制作精细,令人赞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