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特鲁维地理探测弧线

浏览

斯特鲁维地理探测弧线是从挪威到黑海的一组三角测量点,穿过10个国家,总距离为2820公里。目的是为了确立地球的参考椭球体。当时,这组测量点主要通过两个国家瑞典-挪威和俄罗斯帝国。测量点的建立也标志着国家的君主之间在科学上的合作。2005年斯特鲁维地理探测弧线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斯特鲁维地理探测弧线是横跨最多国家的世界遗产,由芬兰、白俄罗斯、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挪威、摩尔瓦、俄罗斯、瑞典、乌克兰共10国拥有。斯特鲁维地理探测弧线最北的一个测量点位于挪威。

世界遗产委员会描述:斯特鲁维地理探测弧线是一个三角测量链,北起挪威哈默菲斯特(Hammerfest),南至黑海,弧线穿越十个国家,长2820公里。弧线是天文学家弗里德理西·格奥尔格·威廉·斯特鲁维(Friedrich Georg Wilhelm Struve)于1816至1855年期间进行测量的测量点,代表着人类首次对子午线长短的精确测量。这一测量帮助人类掌握了地球的确切大小和形状,是地球科学和地形绘图学发展中的重要一步。这个弧线不仅是多国科学家通力合作的一个特例,也是多国君主为科学事业联袂协作的一个特例。原始弧线包含258个主要三角形和265个测量站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弧有34个原始测量站点,带有各种不同标记,如岩石钻孔、铁十字、堆石标或方尖石碑。

斯特鲁维测地弧目的是为了确立地球的参考椭球体 斯特鲁维地理探测弧线的重要作用

斯特鲁维地理探测弧线以19世纪俄国天文学家F.G.W.斯特鲁维命名。人们在很久之前就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但对于这个球体的准确形状和大小很难把握,并进行了各种测量的实践。在十八世纪,科学家用三角测量法测出了地球的真实形状,地球大小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已变得更加复杂,因为这是众所周知的,它不是一个完美的球体。法国,秘鲁,拉普兰,意大利,南非和奥地利有不同的早期弧线,没有一个准确的解决这个问题。拿破仑战败,随后由维也纳会议决定于1815年商定欧洲的国际边界,需要准确的测量。俄罗斯强烈地感受到这些需求,在沙皇的支持下,天文学家弗里德理西·格奥尔格·威廉·斯特鲁维从1816年至1855年主持了一次重要的地球子午线测量活动,涉及国家众多,被科学史认为是第一次对子午线的长距离的精确测量。

斯特鲁维地理探测弧线是从挪威到黑海的一组三角测量点,穿过10个国家,总距离为2820公里。弧线包括265个测量站点,分布于各国各地。该世界遗产项目选择了其中34个测量点遗址作为遗产的基本构成内容。实物主要包括测量时遗留的标志性结果,如岩石钻孔、铁十字架、石堆界标以及纪念碑等相关建筑物。创建这组测量点的目的是为了确立地球的参考椭球体。当时,这组测量点主要通过两个国家瑞典、挪威和俄罗斯帝国,然后向周边国家延伸,在测量过程中得到了各国官方和民众的协助与配合,最终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人工地理测量网络。

这次测量对其后建立标准的初始子午线及标准的地图绘制,起到了重要的规范作用。它不仅是历史上多国科学家通力合作的范例,也是多国君主及政府为科学事务相互协作的范例。

戴定国邮票上的斯特鲁维大地测量弧 现代杰出创造的文化遗产价值

斯特鲁维地理探测弧线作为世界遗产的突出价值在于:首先,它属于“现代遗产”。现代遗产在世界遗产中被定义为19世纪以后产生的人类的杰出创造,是符合世界遗产标准的文化遗产。其次,它是见证人类文明发展过程的一项“科技遗产”。以往的科技遗产以“点”为主,如瓦特蒸汽机、广播电台;以“线”为特点的也仅限于一国之内,如铁路。此次“点”、“线”结合,弧度跨越了近3000千米的地域,可谓极大的突破。

世界遗产事务是坚持文化尊重、促进和平对话、保障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主张人类的主体价值观。世界遗产是全人类的财富,国界在其面前应当淡化。十国共享一项遗产,对我们的启示意义是重大而深远的。

爱沙尼亚地区地图 与斯特鲁维地理探测弧线息息相关的人物

瓦西里·雅可夫列维奇·斯特鲁维(Струве, Василий Яковлевич,1793年4月15日-1864年11月23日,俄国天文学家,普尔科沃天文台的创建者和首任台长。他的贡献主要在天体测量学恒星天文学方面。他的三个儿子,两个孙子和两个曾孙也都是天文学家。

生于阿利顿。1810年毕业于杰尔普特(现为塔尔图)大学。1813年以《论杰尔普特天文台的地理位置》获硕士学位,同年被聘为杰尔普特大学教授和天文台观测员。1833年组建普尔科沃天文台,任第一任台长。斯特鲁维主要研究工作是观测双星的精确位置,首先测定织女星距离。研究银河系结构,确定银河面每一体积单位中的恒星数量,并说明星际空间的吸光现象。斯特鲁维通过对大量恒星的观测结果,于1827年发表3110颗恒星的星表,称为《新星表》。其中有2,343颗星是他发现的。1837年发表关于双星观测方面著作,书中记载他12年中进行的11392次测量结果,获伦敦天文学会奖章。斯特鲁维对大地测量学作出了巨大贡献。1822-1827年领导对芬兰湾苏尔萨里岛至雅科布什塔特城的3°35′子午线弧的测量工作。1828年这个测量弧与卡尔·伊万诺维奇·滕纳(Теннер,Карл Иванович 1783-1860)对俄罗斯西南部测量的另一弧连接,总长度为8°2′。后这项测量延伸到北部和南部,总长度达25°20′,有斯特鲁维地理探测弧线之称。斯特鲁维创办普尔科沃天文学校。他的学生遍及俄国各地天文台。而他一手建立的普尔科沃天文台被誉为“世界天文之都”。斯特鲁维主要著作有:《恒星天文学研究》(1847)、《双星精密测量》(1837)等书。

图5_斯特鲁维对大地测量学作出巨大贡献 精心准备,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斯特鲁维地理探测弧线加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建议,由国际测量联合会(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Surveyors FIG)和芬兰文化部长坦亚、卡彼娜女士 于2004年共同呈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斯特鲁维地理探测弧线为第一次由三个以上国家共同申报项目,而获得大会批准为受保护遗产的先例。以跨国遗产的身份申报成功,成为芬兰、挪威、瑞典、俄罗斯、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立宛、乌克兰、白俄罗斯和摩尔多瓦等10个国家共同拥有的一项世界遗产。

这是世界遗产有史以来首次有3个以上的国家共同申报一个项目成功进入《世界遗产名录》,显示了世界遗产事务在全球开展30余年来不懈坚持的基本精神。这项遗产之所以能一举成功,在于其在入选之前已历经12年之久的精心准备。从动议到正式申报,各国专家书面协调和交流相关事宜,各国测绘组织及政府主管部门亦给予了大力支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