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子嘴豆腐心

刀子嘴豆腐心,形容人说话尖刻,但心肠很软弱

刀子嘴豆腐心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dāo zǐ zuǐ dòu fǔ xīn
成语简拼
DZZDFX
常用程度
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
刀子嘴豆腐心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形容人说话尖刻,但心肠很软弱

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为人处事

成语用法

成语造句

(1)本子的第二页上面写着“刀子嘴豆腐心”几个大字。

(2)帝淞哥哥给宛朔和怡滇讲解了“刀子嘴豆腐心”的故事。

(3)斐斐写不出成语“刀子嘴豆腐心”,导致语文测试仅97分。

(4)小胡不会写成语“刀子嘴豆腐心”的最后一个字。

(5)养马中学的藩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刀子嘴豆腐心”。

(6)设计就像爸爸,时刻严格挑剔,希望光宗耀祖,刀子嘴豆腐心,一直鼓励着你。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王朔《千万别把我当人》:『我们这些人呐,也都是刀子嘴豆腐心,如果不是身在这个岗位上,感情要服从需要,要考虑到全局的利益,哪会这么人面兽心?』

分字解释

刀子

刀子:[dāozi] (1)小刀,小的刀。(2)其刀身可折合于柄中以便放在口袋中携带的小刀。用力眨着眼,握紧刀子。

豆腐

豆腐:[dòufu] 豆浆煮开后加入石膏或盐卤使凝结成块,压去一部分水分而成的食品。

刀:dāo 1、<名>古代兵器。《琵琶行》:『铁骑突出刀枪鸣。』《大铁椎传》:『一贼提刀突奔客,客大呼挥椎,贼应声落马。』2、<名>泛指切割斩削的利器。《庖丁解牛》:『良庖岁更刀,割也。』《狼》:『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子:zǐ 1、<名>婴儿。《荀子·劝学》:『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2、<名>孩子。《桃花源记》:『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又] 〈名意动〉以……为子。《赵威后问齐使》:『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3、<名>儿子或女儿。《石钟山记》:『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4、<名>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相当于『您』。《为学》:『子何恃而往?』5、<名>泛指人。《过秦论》:『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徏之徒也。』6、<名>特称孔子。《〈论语〉十则》:『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7、<名>地支的第一位。《观巴黎油画记》:『光绪十六年春闰二月甲子,余游巴黎蜡人馆。』8、通『仔』。作『仔细』的语素。《熟读精思》:『详缓看字,子细分明读之。』

嘴:zuǐ(1)口的通称:张嘴;闭嘴。(2)(嘴儿)形状或作用象嘴的东西:瓶嘴儿;茶壶嘴儿;烟嘴儿。(3)指说话:别多嘴。

豆:dòu 1、<名>古代一种盛食物的器皿,形如高脚盘子。《鱼我所欲也》:『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2、<名>豆类植物。曹植《七步诗》:『煮豆燃豆萁,漉豉以为汁。』3、<量>古代的容量单位,四升为一豆。《左传·昭公三年》:『齐旧四量:豆、区、釜、钟。』[豆羹] (1)一豆之羹,只微少、微细。(2)豆粥。

腐:fǔ 1、<形>腐烂;腐臭。《荀子·劝学》:『肉腐出虫,鱼枯生蠹。』2、<形>陈腐;迂腐。《史记·黥布列传》:『为天下安用腐儒?』3、<名>宫刑。《汉书·景帝纪》:『秋,郝徒作阳陵者死罪,欲腐者,许之。』

心:xīn 1、<名>心脏。《狱中杂记》:『顺我,即先刺心。』2、<名>心脏所在的胸部。《荆轲刺秦王》:『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3、<名>内心,古人认为心是思维的器官。《熟读精思》:『读书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4、<名>想法;心意。《殽之战》:『勤而无所,必有悖心。』5、<名>中心;中央。《琵琶行》:『唯见江心秋月白。』[心志] 内心;意志。

刀:《子集下·刀字部》《唐韵》《集韵》《韵会》都劳切《正韵》都高切,□到平声。《说文》兵也。象形。《徐曰》象刀背与刃也。《释名》刀,到也。以斩伐到其所也。《玉篇》所以割也。《左传·襄三十一年》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又钱名。《初学记》黄帝采首山之铜,始铸为刀。《史记·平准书》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兴焉。〈注〉索隐曰:刀者,钱也。以其形如刀。《前汉·食货志》利於刀。〈注〉如淳曰:名钱为刀者,以其利於民也。又《诗·卫风》谁谓河广,曾不容刀。《朱注》小船曰刀。《正韵》小船形如刀。

子:《寅集上·子字部》《唐韵》即里切《集韵》《韵会》《正韵》祖似切,□音梓。《说文》十一月阳气动,万物滋入,以为称。《徐锴曰》十一月夜半,阳气所起。人承阳,故以为称。又《广韵》息也。《增韵》嗣也。《易·序卦传》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白虎通》王者父天母地曰天子。天子之子曰元子。《书·顾命》用敬保元子钊。又《仪礼·丧服》诸侯之子称公子。又凡适长子曰冢子,即宗子也。其适夫人之次子,或衆[音zhòng]妾之子,曰别子,亦曰支子。《礼·曲礼》支子不祭,祭必告於宗子。又男子之通称。《颜师古曰》子者,人之嘉称,故凡成德,谓之君子。《王肃曰》子者,有德有爵之通称。又自世妇以下自称曰婢子,见《礼记·曲礼》。又卿之妻曰内子。《仪礼·有司彻注》内子不荐笾。又《礼·檀弓》兄弟之子犹子也。又《前汉·严助传注》令子出就妇家为赘壻,曰赘子。又人君爱养百姓曰子。又辰名。《尔雅·释天》太岁在子曰困敦。《前汉·律正志》孳萌於子。又《礼·王制》公侯伯子男,凡五等。〈疏〉子者,奉恩宣德。又左庶子,中庶子,官名。又国名。《括地志》子城,在渭州莘城县。又长子,县名。周史辛甲所封,后为赵邑,属上党。又姓。《史记·殷本纪》契,母吞鳦子而生,故曰子氏。又复姓。《左传》郑大夫子人氏,鲁大夫子服氏,子家氏。又子细,犹分别。《北史·源思礼传》为政当举大纲,何必太子细也。《正字通》子读若荠,方语别也。俗作仔细。又去声,才四切。《中庸》子庶民也。徐邈读。又与慈通。《礼·乐记》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韩诗外传》子谅作慈良。又叶济口切,音走。《前汉·班固叙传》侯王之祉,祚及孙子。公族蕃衍,枝叶畅茂。茂音某。又叶子德切,音则。《诗·豳风》既取我子,无毁我室。《杨慎·古音丛目》与朱传同。考证:(女子亦称子。《礼·曲礼》夫人自称曰婢子。)谨按自称曰婢子乃世妇以下之称,非夫人也。夫人自称曰小童,不曰婢子。据改自世妇以下自称曰婢子,见礼记曲礼。(《尔雅·释岁》太岁在子曰困敦。)谨照原书释岁改释天。

嘴:《丑集上·口字部》《集韵》祖委切,音□。本作觜。与□□同。详□字注。

豆:《酉集中·豆字部》《唐韵》徒□切《集韵》《韵会》《正韵》大透切,□音窦。《说文》古食肉器也。《尔雅·释器》木豆谓之豆。《书·武成》执豆笾。《诗·小雅》为豆孔庶。《公羊传·桓四年》诸侯曷为必田狩。一曰乾豆。〈注〉豆,祭器,状如镫。《礼·明堂位》夏后氏以楬豆,殷玉豆,周献豆。〈注〉楬,无异物之饰也。献音娑,疏刻之也。又《礼器》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又《乡饮酒义》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养老也。《周礼·冬官考工记》旊人为豆,实三而成觳,崇尺。〈注〉崇,高也。豆实四升。《史记·乐书》簠簋俎豆,礼之器也。又《扬子·方言》□、楚、宋、卫谓桮□为豆笼。〈注〉盛桮器笼也。《集韵》或作梪、□。又《韵略》谷也。《博雅》大豆,菽也。小豆,荅也。《周礼·天官·大宰·三农生九谷注》黍、稷、秫、稻、麻、大小豆、大小麦为九谷。《礼·投壷》壷中实小豆焉,为其矢之跃而出也。《干宝·晋书》驽马恋栈豆。又《博雅》天豆,云实也。又巴豆、海红豆,皆药名,出巴蜀。又相思子一名红豆。又土芋一名土豆。皆菽豆别一种也。俗作荳,非。又《说苑·辨物篇》十六黍为一豆,六豆为一铢,二十四铢为一两。又官名。《南齐书·魏虏传》北魏置九豆和官。又地名。《北史·周文帝纪》文帝伐魏,至盘豆,拔之。又州名。《唐书·地理志》陇右道有白豆州。又姓。汉光武时,关内侯豆如意,后魏长广王豆代田。又复姓。北周豆卢宁,本姓慕容氏,归魏,赐姓豆卢氏。又三字姓。北魏次南有纥豆陵氏。又《正韵》当口切,音斗。《玉篇》量名。《周礼·冬官考工记·梓人》食一豆肉,饮一豆酒。〈注〉豆,当为斗。毛居正曰:豆,古斗字。如《左传·昭三年》豆、区、釜、钟之类,当音斗。后人误读为俎豆之豆。斗斛之斗又作□,盖伪倂耳。又《字汇补》思留切,读作羞。《周礼·天官·腊人》凡祭祀共豆脯。〈注〉脯非豆实,豆当为羞,声之误也。《释文》豆,音羞。又《韵补》叶动五切,音杜。《柳宗元·牛赋》皮角见用,肩尻莫保。或穿缄縢,或实俎豆。豆叶保,保音补。又叶田故切,读作渡。《诗·小雅》傧尔笾豆,饮酒之饫。兄弟既具,和乐且孺。《音学五书》豆叶孺。又山名。《后汉·郡国志》唐县有都山。一名豆山。今关中人读豆为渡。《说文》竖、侸、裋皆以豆得声。树字从壴,亦以豆得声。考证:(《书·武成》执笾豆。)谨照原文改执豆笾。(《礼·明堂位》夏后氏以楬豆,商玉豆,周献豆。)谨照原文商改殷。(《诗·小雅》傧尔笾豆饮酒之饫。兄弟既翕,和乐且孺。)谨照原文既翕改既具。

腐:《未集下·肉字部》《唐韵》扶雨切《集韵》《韵会》奉甫切《正韵》扶古切,□音辅。《说文》烂也。《广韵》朽也,败也。《礼·月令》季夏之月,腐草为萤。《诗·小雅·无浸获薪笺》浸之则将湿腐,不中用也。又腐懦。《前汉·英布传》上置酒,对衆[音zhòng]折随何,曰腐儒。〈注〉师古曰:腐者,败烂,言无所堪任。又宫□曰腐。《前汉·景帝纪》死罪欲腐者,许之。〈注〉宫□,其创腐臭,故曰腐也。如淳曰:如腐木,不生实。又音补。虫名。《庄子·至乐篇》瞀芮生乎腐蠸。〈注〉腐音补。蠸,音权。虫名。尔雅云:一名守爪,一名忿鼠。

心:《卯集上·心字部》《唐韵》息林切《集韵》《韵会》《正韵》思林切。《说文》人心,土藏,在身之中。象形。博士说以为火藏。《徐曰》心为大火,然则心属火也。《玉篇》《广韵》□训火藏。又《荀子·解蔽篇》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礼·大学疏》总包万虑谓之心。又《释名》心,纤也。所识纤微无不贯也。又本也。《易·复卦》复其见天地之心乎。〈注〉天地以本为心者也。《正义曰》言天地寂然不动,是以本为心者也。《礼·礼器》如松柏之有心也。〈注〉得气之本也。《孔疏》得气之本,故巡四时,柯叶无凋攺也,心谓本也。又中也。心在身之中。《诗序》情动于中。《正义曰》中谓中心。凡言中央曰心。《礼·少仪》牛羊之肺,离而不提心。〈注〉不提心,谓不绝中央也。《古歌》日出当心,谓日中也。《邵雍清夜吟》月到天心处,言月当天中也。又东方五度,宿名。《史记·天官书》心为明堂。又《礼·明堂位》夏后氏祭心。〈注〉气主盛也。又《月令》季夏祭先心。〈注〉五藏之次,心次肺,至此则心为尊也。又去声。《吴棫·韵补》息吝切。《外纪》禹曰:尧舜之民,皆以尧舜之心为心。下心字去声。又叶思真切,音新。《前汉·安世房中歌》我定正数,人告其心。敕身齐戒,施敎申申。又叶先容切,音松。《诗·大雅》吉甫作颂,□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前汉·礼乐志》流星陨,感惟风,籋归云,抚怀心。又叶思征切,音騂。《扬子·太□经》勤于心否贞。又叶桑鸠切,音修。《荀子·解蔽篇》凤凰秋秋,其翼若干,其声若箫。有凤有凰,乐帝之心。箫叶疏鸠切。又叶思敬切,音性。《王微观海诗》善即谁为御,我来无别心。聊复寓兹兴,兹兴将何咏。《说文》长笺》借华心形,故惢字从心,就今文言也。若精蕴同文诸书,各以意阐古文,与今文稍远,槪不泛引。《类篇》偏旁作忄。亦作□。◎按《字汇》《正字通》心俱音辛,误。辛在真韵,齐齿音也。心在侵韵,闭口音也。如心字去声,音近信,然不得竟以信字音之者,盖信字为真韵内辛字之去声,乃齐齿音也。若侵韵内心字之去声,乃闭口音,有音而无字矣。字有不可下直音者,此类是也。盖齐齿之辛,商之商也,闭口之心,商之羽也。每一音中,具有五音,不可无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