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襟见肘

捉襟见肘,拉一拉衣襟,就露出臂肘。形容衣服破烂。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

捉襟见肘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zhuō jīn xiàn zhǒu
成语注音
ㄓㄨㄛ ㄐㄧㄣ ㄒㄧㄢˋ ㄓㄡˇ
成语正音
肘,不能读作『cùn』。
成语简拼
ZJXZ
感情色彩
贬义成语
成语结构
连动式成语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
捉襟見肘
成语辨形
肘,不能写作『肋』。
成语谜语
最寒酸的人
成语英文
have too many problems to deal with
成语日文
困難(こんなん)が多(おお)くてやりくりがつかない
成语法文
être accablé de difficultés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拉一拉衣襟,就露出臂肘。形容衣服破烂。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

成语释义

『捉襟见肘』之『襟』,典源作『衿』。『衿』同『襟』。见,音ㄒㄧㄢˋ,露出。『捉襟见肘』形容人衣衫破败,才抓住衣襟蔽胸,又露出了手肘。#语本《庄子·让王》。後用『捉襟见肘』比喻短缺不足、穷於应付的窘态。△『纳屦踵决』、『踵决肘见』、『顾此失彼』

[成语辨析]

[同]『捉襟见肘』及『顾此失彼』都有处於困境、穷於应付的意思。[异]『捉襟见肘』侧重於短缺、不敷使用,常用在金钱的表述上;『顾此失彼』侧重於无法照顾周全。

成语用法

一、1、[义]形容衣衫破败,生活贫困。[类]用在『衣着残破』的表述上。[例](1)这个游民衣衫褴褛,捉襟见肘,在寒天中发抖着行进。(2)他失业很久,穿着一件捉襟见肘的破衣,向行人乞讨。2、[义]比喻短缺不足,穷於应付的窘态。[类]用在『短缺困窘』的表述上。[例](1)想到自己经济上捉襟见拙的窘境,他只好打消出游的念头。(2)这些日子他花费太大,还不到月底就左支右绌、捉襟见肘了。(3)如果能量入为出,自然可避免每到月底就出现捉襟见肘的窘态。二、作谓语、宾语、定语;指非常贫困。

相关成语

近义词

掣衿露肘、掣襟露肘、掣襟肘见、襟捉肘露、露肘捉襟、肘捉衿见、捉衿见肘、捉衿肘见、捉襟露肘、捉襟肘见、顾此失彼、左支右绌、挂一漏万、衣不蔽体、纳履踵决、踵决肘见、短褐穿结、鹑衣百结、青黄不接、纳屦踵决、衣衫褴褛、破吕蒙馈⑼谌獠勾⒍鑫鞯埂⑶R轮饧倏浊Т⒆今坡吨狻⒙拇嗑觥⑷氩环蟪觥⑷氩恢С

反义词

衣冠楚楚、绰有余裕、绰绰有余、完美无缺

关联成语

捉衿肘见、捉衿见肘、肘捉衿见、掣衿露肘、掣襟肘见、襟捉肘露、捉襟肘见、捉襟露肘、掣襟露肘、露肘捉襟

成语接龙

捉襟见肘→肘胁之患→患难夫妻→妻梅子鹤→鹤长凫短→短衣匹马→马水车龙→龙行虎步→步步为营→营蝇斐锦→锦片前程→程门度雪→雪窗萤几→几尽一刻→刻足适屦→屦贱踊贵→贵壮贱弱→弱本强末→末节细行→行不副言→言行一致→致远任重→重足屏气→气味相投→投石超距

成语用法

成语示例

(1)《海塘录·卷二·艺文五》引唐·卢肇〈海潮赋後序〉:『管窥之心妄切,瞽史之学难修。而又烂额焦头,方思马褐;捉襟见肘,久困牛衣。飒垂领以若惊,顾生髀而增叹,信天人之际,难可究思。』

(2)《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四回》:『摊上坐了一人,生得眉清目秀,年纪约有四十上下,穿了一件捉襟见肘的夏布长衫。』

(3)平时所过的早就是捉襟见肘的生活,更那有什么余钱来做归国的路费呢?▲郭沫若《学生时代·创造十年》

(4)宋·陈着〈与孙主簿书〉:『今春二月,四境不静,邻震孔迫,不免挈家入山。未几,邑吏辈乘时相胁,所藉为半岁计者,尽粥而应之无遗……捉襟见肘,徒累有识者之所悯悼。』

(5)明·杨寅秋〈答陆景星大参书〉:『至是抚台弭节,始碁布为六大哨。先以土兵裒益之,而汉兵尚未分布,则岐多兵少,不胜捉襟见肘之苦耳。』

(6)唐·李商隐〈上尚书范阳公第三启〉:『嘉命猥临,厚赉仍及,捉襟见肘,免类於前哲;裂裳裹踵,无取於昔人。感佩私恩,不知所喻。』

(7)明·毕自严〈起大司农初辞疏〉:『臣私心实廪廪焉!与其既事而捉襟见肘,致误国军之计;孰若未事而量力度德,以让弘硕之人。』

(8)如果能量入为出,自然可避免每到月底就出现捉襟见肘的窘态。

(9)这些日子他花费太大,还不到月底就左支右绌、捉襟见肘了。

(10)想到自己经济上捉襟见拙的窘境,他只好打消出游的念头。

(11)这个游民衣衫褴褛,捉襟见肘,在寒天中发抖着行进。

(12)他失业很久,穿着一件捉襟见肘的破衣,向行人乞讨。

(13)…人,生得眉清目秀,年纪约有四十上下,穿了一件捉襟见肘的夏布长衫。我对端甫道:『只怕就是他。我们且不要…——晚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成语造句

(1)本子的第二页赫然是“捉襟见肘”几个大字。

(2)兵兵写不出成语“捉襟见肘”,因此期中考试仅98分。

(3)不过那是一个危险的游戏,他们可能会捉襟见肘,升级为更严重的未来的危机。

(4)毫无疑问,美国已经捉襟见肘。

(5)和其他军队相比——特别是由于其军队规模——解放军仍旧会对其能够利用的资金感到捉襟见肘。

(6)江溪中学的普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捉襟见肘”。

(7)尽管进行升级仍然显得捉襟见肘,微软一直在不断铲除这个问题。

(8)经济上的捉襟见肘将敦促美国选择更加成熟的路线,把全球目标定位于国家利益。

(9)经济学家对地震消息的回应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损害程度将有多严重,以及重建将给这个已经捉襟见肘的国家带来多大的负担。

(10)君君不会写成语“捉襟见肘”的最后一个字。

(11)可是两年来食品和能源价格大涨,使得他们少得可怜的社会保障捉襟见肘。

(12)朗乐大哥哥给颍春和楚儿介绍了“捉襟见肘”的历史典故

(13)其结果是朝鲜资金捉襟见肘,最近几周诉诸于一些小打小闹的策略,比如针对驻平壤的外交人员提高房租并收取新的费用。

(14)然而,在妇女和大龄人群就业方面,德国依旧捉襟见肘。

(15)通货膨胀的现状使政府在制定政策时捉襟见肘,政府一直不愿通过提高利率来收紧货币。

(16)因为他们依靠其虚拟主机业务从来都没有在正向现金流上捉襟见肘过,所以他们如何计划来花掉这笔额外的钱令我尤其感兴趣。

(17)由于证券市场影响,他会面对财政捉襟见肘的局面,但却没有谋求连任的掣肘。

(18)这些资源在财政紧缩的新现实面前已经捉襟见肘。

(19)重新恢复这一政策或许能减轻中产阶级过于沉重的税负压力,淡化他们捉襟见肘的感觉,更多地找到点沃伦?巴菲特的感觉。

(20)最可能被影响的是零售商,他们已经削减恶劣盈利预测,和已经捉襟见肘的汽车制造商。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庄子·让王》:『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襟而肘见,纳履而踵决。』

成语典源

#《庄子·让王》曾子居卫,縕袍无表,颜色肿哙,手足胼胝。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衿而肘见,纳屦而踵决。曳縰而歌〈商颂〉,声满天地,若出金石。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故养志者忘形,养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注](1)典故或见於《韩诗外传·卷一》。(2)举火:生火煮饭。(3)正冠:把帽子戴正。冠,音ㄍㄨㄢ。(4)缨:系帽的带子。(5)捉衿:抓住胸前的衣襟。衿,音ㄐㄧㄣ,同『襟』,古代衣服的衣领。(6)屦:音ㄐㄩˋ,鞋子。(7)踵决:脚後跟露出来。踵,脚後跟。[参]《韩诗外传·卷一》原宪居鲁,环堵之室,茨以蒿莱,蓬户瓮牖,桷桑而无枢,上漏下湿,匡坐而弦歌。子贡乘肥马,衣轻裘,中绀而表素,轩不容巷而往见之。原宪楮冠黎杖而应门,正冠则缨绝,振襟则肘见,纳履则踵决。子贡曰:『嘻!先生何病也?』原宪仰而应之曰:『宪闻之:「无财之谓贫;学而不能行之谓病。」宪贫也,非病也。若夫希世而行,比周而友,学以为人,教以为己。仁义之匿,车马之饰,衣裘之丽,宪不忍为之也。』子贡逡巡,面有惭色,不辞而去。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曾参隐居不仕,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他住在卫国,面容憔悴,手脚都长满了茧子,衣服破烂不堪,生活十分困顿,有时连续三天不生火,十年没做新衣服,正一正帽子,帽上的缨绳就断,拉下衣襟,胳膊肘就露出来了

成语典故

『捉襟见肘』的意思是说人所穿的衣服完全破烂,才抓住衣襟免於露胸,又露出了手肘。《庄子·让王》篇载:曾子在卫国的时候,十年都没有添制新衣,要把帽子戴正,帽带就断了;抓住衣襟,手肘又露了出来;穿上鞋子,脚後跟又钻了出来;生活过得非常艰苦。後来『捉襟见肘』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形容衣衫破败,生活困窘,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四回》:『摊上坐了一人,生得眉清目秀,年纪约有四十上下,穿了一件捉襟见肘的夏布长衫。』《韩诗外传·卷一》则提到孔子的学生原宪过着贫苦的生活,『振襟则肘见』,但却自得其乐,沉浸在求学、求道的快乐中。其中『振襟肘见』一语,跟『捉襟见肘』略有不同,『振襟』是整理衣襟的意思。现今则常用『捉襟见肘』比喻困乏不足、穷於应付的窘态。

分字解释

捉:zhuō 1、<动>握;拿。《新唐书·杨师道传》:『捉笔赋诗。』2、<动>捉拿;捕捉。《促织》:『旬余,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并虫亦不能行捉矣。』3、<动>拾取。《世说新语·德行》:『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捉笔] 拿笔写文章。[捉刀] 指代人作文或做事。

襟:jīn 1、<名>古代衣、袍的交领。宋玉《风赋》:『王廼披襟而当之。』2、<名>衣襟;前襟。衣服胸前的部分。《伶官传序》:『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又] 〈名意动〉以……为衣襟。《滕王阁序》:『襟三江而带五湖。』3、<名>襟怀;胸怀。《滕王阁序》:『遥襟甫畅,逸兴遄飞。』

见:jiàn 1、<动>看;看到。《齐桓晋文之事》:『见牛未见羊也。』2、<动>遇见;碰见。《回乡偶书》:『儿童相见不相识。』3、<动>见面;会面。《琵琶行》:『移船相近邀相见。』4、<动>拜见;谒见。《邹忌讽齐王纳谏》:『于是入朝见威王。』5、<动>召见;接见。《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坐章台见相如。』6、<动>知道;懂得。《示儿》:『乃翁见事可怜迟。』7、<动>听见;听到。《林黛玉进贾府》:『总不许见哭声。』8、<名>见解;见识。《晋书·王浑传》:『敢陈愚见。』9、<副>用在动词前,表被动,译为『被』。《屈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10、<副>在动词前,表示说话人自己,可译为『我』。《孔雀东南飞》:『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xiàn 1、<动>同『现』,出现;显现。《毛遂自荐》:『锥之处囊中,其未立见。』2、<动使动>使……拜见。《荷蓧丈人》:『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肘:zhǒu上臂和前臂相接处向外面突起的部分;胳膊肘儿。

捉:《卯集中·手字部》《唐韵》《集韵》《韵会》□侧角切,庄入声。《说文》搤也。一曰握也。《广韵》捉搦也。《前汉·王褒传》周公躬吐捉之劳。〈注〉一饭三吐飡,一沐三捉发。《蜀志·赵云传注》先主捉手而别。又《增韵》捕也。《释名》促也。使相促及也。又《唐书·兵志》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

襟:《申集下·衣字部》《唐韵》《韵会》□居吟切,音金。《说文》交衽也。《广韵》袍襦前袂也。《尔雅·释器》衣眦谓之襟。《屈原·离骚》沾余襟之浪浪。《释名》襟,禁也,交于前所以禁御风寒也。亦作衿。《类篇》又作□。《玉篇》又作□。

见:《酉集上·见字部》《唐韵》《广韵》古甸切《集韵》《类篇》《韵会》《正韵》经电切,□坚去声。《说文》视也。从目从儿。《易·乾卦》飞龙在天,利见大人。〈疏〉德被天下,为万物所瞻覩。《书·立政》灼见三有俊心。《礼·王制》问百年者就见之。《周礼·春官》大宗伯以賔礼亲邦国,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曰觐,冬见曰遇,时见曰会,殷见曰同。〈注〉此六礼者,以诸侯见王为义。《史记·五帝纪》舜择吉月日,见四岳、诸牧、班瑞。《前汉·东方朔传》未得省见。〈注〉言不为所拔识也。又《通监》汉武帝元光五年,张汤、赵禹定律令,务在深文,作见知法。详矢部知字注。又姓。出《姓苑》。又《唐韵》胡甸切《集韵》《韵会》《正韵》形甸切,□贤去声。《广韵》露也。《易·乾卦》见龙在田。〈疏〉阳气发见,故曰见龙。《仪礼·士相见礼》某也,愿见无由达。〈注〉凡□于尊曰见,敌而曰见,谦敬之辞也。《史记·淮阴侯传》情见势屈。《师古曰》见,显露也。又荐达也。《左传·昭二十年》齐豹见宗鲁於公孟。〈注〉见,荐达也。谓为之绍介,犹论语云:从者见之也。又见在也。《史记·项羽纪》军无见粮。〈注〉无见在之粮。《前汉·高五王传》文帝封悼惠王子列侯见在者六人为王。《集韵》俗作现。又《集韵》日朝也。《诗·小雅》见睍曰消。〈笺〉韩诗作曣,云:见,日出也。又《集韵》居苋切,音襇。棺衣也。《礼·亲记》实见间,而后折入。〈疏〉一解云:郑合见间二字共为覸,苦辩反。《集韵》或作梘。又亲也。《礼·祭义》建设朝事,燔[音fán]燎羶芗,见以萧光。〈注〉见当为覸,音间厠之间。孔颖达云:覵,谓亲也。

肘:《未集下·肉字部》《唐韵》《集韵》陟柳切《韵会》陟肘切《正韵》止酉切,□音帚。《说文》臂节也。从□从寸。寸,手寸口也。《徐曰》寸口,手腕动脉处也。《诗·小雅·如矢斯棘笺》如人挟弓矢,戟其肘。《礼·玉藻》袂可以回肘。又《深衣》袼之高下,可以运肘。《左传·成二年》张侯曰: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又《释名》肘,注也。可隐注也。又《正字通》为人捉其肘而留之,亦曰肘。《后汉·孔融传》欲命驾,数数被肘。《杜甫·遭田家泥饮美严中丞诗》久客惜人情,如何拒邻叟。高声索果栗,欲起时被肘。又书名。《前汉·艺文志》强弩将军王围肘法五卷。《抱朴子·地真卷》崔文子肘后经。又《韵会》一曰一肘二尺,一曰一尺五寸为一肘,四肘为一弓,三百弓为一里。《集韵》或作□。通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