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颈鹤的名称由来、物种影响、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保护现状、保护现状、保护现状

浏览

黑颈鹤的图片

黑颈鹤(学名:Grus nigricollis,英文名:Black-necked Crane)是鹤科鹤属的鸟类。

黑颈鹤别称高原鹤、藏鹤、雁鹅等,是世界上唯一的一种生长、繁殖在高原的鹤类。1876年,俄国探险家普尔热瓦尔斯基第一次在中国青海湖发现黑颈鹤,这是全球发现得最晚的一种鹤类,使世界鹤类总数达到15种。黑颈鹤名列中国98种特有鸟类中的第26号,属于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和国际鸟类红皮书把黑颈鹤定为全球急需拯救的鸟类。

中文学名:黑颈鹤

拉丁学名:Grus nigricollis

英文俗名:Black-necked Crane

命名作者:Przewalski, 1876

中文目名:鹤形目(Gruiformes)

中文科名:鹤科(Gruidae)

中文属名:鹤属(Grus)

繁殖区:古北界 : sc

非繁殖区:n 东洋界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304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一级保护物种

(极其濒危,禁止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易危物种

Vulnerable(VU)

快成为濒危物种,有较高的灭绝危险!

名称由来

黑颈鹤 黑颈鹤

黑颈鹤别名青庄、冲虫(藏语),除眼后和眼下方具一小白色或灰白色斑外,头的其余部分和颈的上部约2/3为黑色,故称黑颈鹤。

物种影响

黑颈鹤是中国特有的珍稀禽类,驰名世界,具有重要的文化交流、科学研究和观赏价值。民间以鹤为“神”,历来受到尊崇和保护。

外形特征

黑颈鹤 黑颈鹤

黑颈鹤为大型飞行涉禽,具有足长、喙长、颈长的典型涉禽类特征。成年黑鹤颈体重在5~7公斤之间,体长1.14~1.5米。

黑颈鹤的体羽为灰白色,头顶皮肤血红色,并布有稀疏发状羽。它的初级飞羽和最内侧延长的次级飞羽呈黑色,后者被覆于尾羽上面。外侧次级飞羽内翈和尾羽黑色,尾上覆羽灰色。虹膜黄色。嘴角橄榄绿到角灰色,端部黄。附蹠和趾黑色,雌雄相似。幼鸟棕黄色,颈、背、翅部略深,腹部颜色较淡,其嘴、腿为肉红色。

在中国乌蒙山区一带,根据黑颈鹤的栖息地不同,灰白色覆盖的程度也不同,贵州草海四周有众多小型铅锌矿、冶炼厂,空气污染严重,黑色粉尘多,故当地黑颈鹤体羽偏黑色。昭通大山包海拔高,空气清新,有两个较大的水库,沼泽面积大,黑颈鹤经常洗澡,故体羽偏白。而会泽县长海子水库四周的山坡坡度大,形成的沼泽地少,黑颈鹤洗澡不方便,红土地的灰尘就给黑颈鹤羽毛添上一些土黄色。

生活习性

黑颈鹤 黑颈鹤

生活环境

黑颈鹤栖息于海拔2500~5000米的高原,通常生活在沼泽地、湖泊及河滩等湿地环境。黑颈鹤为候鸟,每年早春3月集群离开越冬地云贵高原北上迁至青藏高原东北部,在高寒草甸沼泽地或湖泊河流沼泽地中选择适应的地区,于4月下旬开始繁殖育幼。到了10月下旬则飞到青藏高原东南部、云贵高原及中印、中巴边境过冬。

黑颈鹤越冬时集群较大,一般都有十几只至几百只在一起,长途飞行时多排成“一”字纵队或“V”字队形前。刚飞到越冬地时黑颈鹤胆很小,特别警惕,一直要在空中盘旋,直到它们认为安全了才会慢慢降落下来。

越冬期间,早晨7点前后它们就陆续飞到沼泽地或向阳的山坡地觅食,有时也到收割后的农田中刨食遗留的洋芋、青稞、荞麦、燕麦、萝卜以及草根等。它们刨食的时候很少用脚,而是用长嘴直接在松土中寻找。有时它们也会飞到牛群当中,啄食它们粪便中的食物或寄生虫

生长繁殖

黑颈鹤 黑颈鹤

黑颈鹤在繁殖地主要以家族集群为主,筑巢于沼泽地带地势较高的草墩或泥墩上,占地范围比较大,每一对鹤大约占地2~4平方公里。

黑颈鹤的繁殖期从5月初开始,经常在早晨到中午时间交配,5月底开始产卵。没有明显的筑巢期,而是在开始产卵及以后整个卵化过程中不断完善巢穴,巢结构简单,大小不定,巢材无特殊需求,因生长的草被而定。刚产不久的卵淡青色,布满不规则的棕褪色斑点,特别是钝端十分密集,经孵化一般时间后,淡青色变为土褐色。

一对繁殖鹤一年只产一至两枚卵,经过31~33天,大约6月上旬,孵化的幼鹤就出壳了。出壳后的幼鹤经常打斗,有时体弱的幼鹤就会在打斗中死亡。幸存下来的幼鹤生长非常快,它必须在10月上旬以前学会飞行,否则当成鸟南迁时,幼鹤留在繁殖地,就会遭遇气候、食物和天敌带来的灾难,往往只有死路一条。

地理分布

黑颈鹤分布区域狭窄,除中国外,仅有极少数在不丹栖息,原来在印度和越南曾有过少量黑颈鹤,但现已绝迹。在中国,黑颈鹤也只生存在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包括青海、西藏、新疆、四川、甘肃、云南和贵州7个省区。

黑颈鹤分布范围北起新疆的阿尔金山,延伸到甘肃的祁连山,南至西藏的喜马拉雅山北坡和云南的横断山,西起喀喇昆仑山,东至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甘肃,青海和四川交界的松潘草地及云南与贵州交界的乌蒙山。其中,云南昭通市大山包被誉为中国黑颈鹤之乡。

保护现状

黑颈鹤 黑颈鹤

CITES濒危等级:附录I

生效年代:1997

IUCN濒危等级:易危

生效年代:1996

IUCN濒危等级:VU C1

生效年代:2003年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一级

生效年代:1989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濒危

生效年代:1996

保护现状

据1992年冬季的数量统计,在中国见到的数量为1268只,近几年又在云南昭通等地发现了较大的越冬群体,数量已超过1500只,估计目前(2012年)全世界上仅存6000只左右。黑颈鹤的生存所面临的威胁主要有高原地区湖泊的开发利用、建立渔场、修筑公路,以及大规模排水、改造沼泽、游牧区域扩展等。这些人类活动使得沼泽干燥,面积不断减少,干扰了黑颈鹤的正常栖息。

保护现状

黑颈鹤 黑颈鹤

过度捕猎:中医传统理论认为黑颈鹤去毛、内脏,取骨晒干,有利尿通淋的功效,治小便不利。因此被利用。甚至有人以吃鹤肉为荣,对其生存造成了威胁。

栖息地破坏:人类对湿地的开发,抽干沼泽使这些高原涉禽正面临丧失家园的威胁。

保护现状

黑颈鹤 黑颈鹤

环境威胁

由于高原生活条件严酷,气候变化大,冬天积雪多,食物短缺,加之幼鹤成活率低,因此,黑颈鹤的种群数量十分稀少。随着人类活动的范围增大,黑颈鹤被迫向更高海拔地区转移,生存空间越来越小,食物的种类和数量也越来越少。20世纪50年代,印度、越南还有数百只黑颈鹤生活,云南很多海拔较低的地区也有不少黑颈鹤出没,但现在这些地区黑颈鹤都已绝迹。

黑颈鹤离不开湿地。湿地面积减少和部分湿地沙化现象严重,造成黑颈鹤食物短缺,在越冬地主要依赖农民秋收后散落在地里的农作物和春播种子为生,这就引生出“人鸟争食”的矛盾,农民为阻止黑颈鹤到农地里觅食,伤害黑颈鹤的事时有发生。

云贵高原的沼泽,大多是泥炭型沼泽,当地农民在沼泽湿地挖“海垡”作燃料,不但破坏了湿地生态,还直接威胁到黑颈鹤的生存环境,因而“人鸟争地”的矛盾在一些地方也开始突显出来。

在黑颈鹤繁殖地,牧民有拾蛋的习惯。每年5月,牧民把鹤巢里的蛋拿走,这也是黑颈鹤繁殖率低的一个原因。

保护

1983年在印度召开的国际鹤类保护会议公布,全球只有200只黑颈鹤。20年来由于保护工作加强和新越冬地及新越冬种群的发现,使黑颈鹤野生种群总数上升到7000只左右,这是2002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鹤类学术研讨会”上公布的。但是如果不继续加以保护,7000只左右的黑颈鹤仍是一个相当危险的数目。

截止到2002年,中国西宁、北京动物园和国际鹤类基金会合作已成功地进行了黑颈鹤的人工繁殖。中国以保护黑颈鹤为主的各级自然保护区共有15个,其中有3个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西藏是世界上最大的黑颈鹤越冬和繁衍地。截至2011年2月,西藏自治区黑颈鹤的数量从1992年的不足160只增加到2010年的8000多只,黑颈鹤数量占全球黑颈鹤数量的四分之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