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鹨的基本资料、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外形特征、叫声、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浏览

平原鹨的图片

平原鹨(学名:Anthus campestris,英文名:Tawny Pipit)是鹡鸰科鹨属的鸟类。

平原鹨(学名:Anthus campestris)为鹡鸰科鹨属的鸟类。分布于古北区的西半部、东至叶尼塞河、南沿前苏联土耳其斯坦东部、从西西伯利亚、穿过欧洲、南至地中海地区、北非、向东至伊朗北部、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以及中国大陆的新疆、内蒙古、青海、西藏、甘肃、宁夏、东北、山西、四川等地,多栖息于河滩、谷地、沼泽、草地、林间空地及居民点附近。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

中文学名:平原鹨

拉丁学名:Anthus campestris

英文俗名:Tawny Pipit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鹡鸰科(Motacillidae)

中文属名:鹨属(Anthus)

繁殖区:古北界 : c, w

非繁殖区:非洲, s Asi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215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基本资料

中文名称:平原鹨

平原鹨 平原鹨

英文名:Tawny Pipit

中文目名:雀形目

中文科名:鹡鸰科

中文属名:鹨属

中文俗名:无中文俗名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Linnaeus,1758

拉丁文名:Anthus campestris

同物异名:Anthus campestris Linnaeus,1758

外形特征

平原鹨 平原鹨

平原鹨体长约18厘米。甚似理氏鹨但体型略小而腿较短,姿势较平。沙灰色上体的纵纹不明显,浅皮黄色下体几无细纹(除亚成鸟外)。于手中时后爪较理氏鹨显短而弯曲且跗跖较短(<28毫米)。似田鹨但尾较长。

成鸟:额、头顶及后颈深褐色,具黑褐色羽轴纹;肩、背、腰黑褐色;上体具不明显的羽轴纹,尾羽暗褐色,外具棕色狭缘;最外侧一对尾羽棕白色,内近尾基处具暗棕色宽缘;中覆羽毛大覆羽暗褐,具棕色宽缘;飞褐色,具棕白色狭级飞羽暗褐,具淡棕色羽缘,羽缘处色较淡,呈棕白色;下体乳白色;胸部沾棕,并具较大的暗褐色羽轴纹;尾下覆羽沾棕。虹膜暗褐;嘴暗褐;下嘴基、跗躔和趾淡褐色;爪褐色;后爪较淡;呈淡黄色。

虹膜深褐;嘴偏粉;脚浅黄。

生活习性

平原鹨 平原鹨

平原鹨栖息于河滩、沼泽、草地、林间空地及居民点附近。多成对活动,在地上岩枝节走觅食,受惊动即飞向树枝或岩石上,鸣声尖锐。食物几纯为昆虫,多为鞘翅目膜翅目双翅目的昆虫及细长虫,食物缺乏时吃少量植物性食物。巢筑在水边、河边、沼泽地附的的草地较凹陷的地方或草丛根旁,由草茎、叶构成,内垫以软草、兽毛等;通常产卵5-6枚,呈褐色或淡褐色,并满布以褐色斑点。

外形特征

平原鹨的体形较田鹨细小,上体灰褐色,头顶及上背具暗褐色纵纹;翅和尾暗褐色,具棕白色狭缘;最处侧两对尾羽白色,内具暗褐色宽体棕白色,胸呈沙棕色;跗躔较短。

叫声

平原鹨的鸣声为响亮而忧郁的cher-lee声;叫声包括清晰响亮的tchilip或tzeep及洪亮圆润的chep。

地理分布

平原鹨分布于欧洲至小亚细亚、伊朗、北非,越冬于北非、阿拉伯、阿富汗、印度西北部。繁殖于新疆西北部及西部,尤其是天山。冬季南迁。罕见鸟。栖于干旱的开阔地及田野。

保护现状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