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腹鹞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亚种分化、保护现状

浏览

白腹鹞的图片

白腹鹞(学名:Circus spilonotus,英文名:Eastern Marsh Harrier)为鹰科鹞属的猛禽,又名泽鹞、东方沼泽鹞、白尾巴根子。头与颈后部杂有白纹。通常栖息于沼泽低湿地带的芦苇丛。喜成对活动,有时也三四只集群活动。主要以蛙类、小鸟、蚱蜢蝼蛄等为食,也盗食其它鸟类的卵和幼雏。分布于中国南方、台湾、韩国、日本南部、印度东北部、孟加拉国和东南亚各国。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亚洲。是世界濒危物种其中一种,为联合国《濒危野生动物名录》其中之一,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注:有著者把此种归为白头鹞(C. aeruginosus)的一亚种。

中文学名:白腹鹞

拉丁学名:Circus spilonotus

英文俗名:Eastern Marsh Harrier

命名作者:Kaup, 1847

中文目名:鹰形目(Accipitriformes)

中文科名:鹰科(Accipitridae)

中文属名:鹞属(Circus)

繁殖区:古北界 : e

非繁殖区:e 东洋界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477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白腹鹞:形态特征图 白腹鹞:形态特征图

白腹鹞中等体型(50厘米)的深色鹞。

雄鸟:似鹊鹞雄鸟,但喉及胸黑并满布白色纵纹。

雌鸟:尾上覆羽褐色或有时浅色,有别于除白头鹞外的所有种类雌鹞。体羽深褐,头顶、颈背、喉及前翼缘皮黄色;头顶及颈背具深褐色纵纹;尾具横斑;从下边看初级飞羽基部的近白色斑块上具深色粗斑。一些个体头部全皮黄色,胸具皮黄色块斑。

亚成鸟:似雌鸟但色深,仅头顶及颈背为皮黄色。

白腹鹞分大陆型和日本型,大陆型的很好认,“大陆型成年雄鸟的黑头型或灰头形”,特点突出,过目难忘,头部深色,有纵纹过度,腹部洁白。而白腹鹞的雌鸟以及日本型的雄鸟和白尾鹞的雌鸟很难的分,关键是看尾上覆羽,也就是”腰“,白尾鹞的很洁白,白腹鹞的不白。而且白腹鹞的翅下花纹明显,只不过远看不一定能看到。

虹膜-雄鸟黄色,雌鸟及幼鸟浅褐色;嘴-灰色;脚-黄色。

叫声:通常不叫。

白腹鹞:雄鸟 白腹鹞:雄鸟 白腹鹞:雌鸟 白腹鹞:雌鸟

地理分布

白腹鹞:地理分布图 白腹鹞: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繁殖于东亚;南迁至东南亚及菲律宾越冬。

分布状况:繁殖于中国东北,冬季南迁至北纬30°以南越冬。于低地甚常见。

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北部的内蒙古、黑龙江,南部的长江下游地区以及四川、云南、广东、海南等省区。

生活习性

白腹鹞:两只日本型雄鸟打斗 白腹鹞:两只日本型雄鸟打斗

白腹鹞喜开阔地,尤其是多草沼泽地带或芦苇地。擦植被优雅滑翔低掠,有时停滞空中。飞行时显沉重,不如草原鹞轻盈。

亚种分化

白腹鹞 白腹鹞

白腹鹞指名亚种(学名:Circusspilonotusspilonotus),分布在东亚。在中国,分布于台湾以及中国大陆的内蒙古、黑龙江、辽宁、青海、四川、福建、广东、海南、云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亚洲。

白腹鹞spilothorax亚种(学名:Circusspilonotusspilothorax),分布在新几内亚

保护现状

中国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等级:二级。

为世界濒危物种其中之一,是联合国《濒危野生动物名录》其中一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