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头斑翅鹛的物种信息、分类地位、亚种分化、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浏览

灰头斑翅鹛的图片

灰头斑翅鹛(学名:Actinodura souliei,英文名:Streaked Barwing)是噪鹛科斑翅鹛属的鸟类。

体大(22厘米)而羽冠蓬松的鹛。体羽多鳞斑。眼先及脸颊前部黑色。冠羽和耳覆羽浅灰。头侧深栗,喉红栗。上背、背、腰、腹及臀部的羽毛黑色,羽缘黄褐而成矛状纹。翼及尾栗色而带细小的黑色横斑。分布于云南、四川。

中文学名:灰头斑翅鹛

拉丁学名:Actinodura souliei

英文俗名:Streaked Barwing

命名作者:Oustalet, 1897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噪鹛科(Leiothrichidae)

中文属名:斑翅鹛属(Actinodura)

繁殖区:东洋界 : sc China to nw Vietnam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100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物种信息

灰头斑翅鹛 灰头斑翅鹛

中文学名: 灰头斑翅鹛

拉丁文名: Actinodura souliei

英文俗名:Streaked Barwing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 Oustalet, 1897

分类地位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Chordata

纲: 鸟纲 Aves

目: 雀形目 Passeriformes

科: 鹟科 Muscicapidae

属: 斑翅鹛属 Actinodura

种: 灰头斑翅鹛 A. souliei

亚种分化

灰头斑翅鹛云南亚种(学名:Actinodura souliei griseinucha)。分布于越南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越南北部Fansipan。

灰头斑翅鹛指名亚种(学名:Actinodura souliei souliei),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云南、四川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云南茨菇。

外形特征

体型描述

体大(22厘米)而羽冠蓬松的鹛。体羽多鳞斑。眼先及脸颊前部黑色。冠羽和耳覆羽浅灰。头侧深栗,喉红栗。上背、背、腰、腹及臀部的羽毛黑色,羽缘黄褐而成矛状纹。翼及尾栗色而带细小的黑色横斑。外侧尾羽羽端白色宽阔。虹膜-褐色;嘴-褐色;脚-近粉色。

叫声描述

轻柔的联络叫声或哑而响亮的报警颤鸣声。

生活习性

性喧闹,栖于海拔1100~3300米落叶林的林下植被。

地理分布

灰头斑翅鹛 灰头斑翅鹛灰头斑翅鹛的分布图分布范围

中国西南及越南北部。

主要分布省份:四川 云南

分布在以下保护区:哀牢山 大围山 金平分水岭 白马雪山(云南) 瓦屋山

分布状况

全球性近危(Collar et al., 1994)。罕见。指名亚种为留鸟于四川南部(峨眉山)及云南西北部;亚种griseinucha见于云南东南部。

保护现状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