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曲嘴鹪鹩的名称类别、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浏览

灰曲嘴鹪鹩的图片

灰曲嘴鹪鹩(学名:Campylorhynchus griseus,英文名:Bicolored Wren)是鹪鹩科曲嘴鹪鹩属的鸟类。

鹪鹩是指雀形目、鹪鹩科9种小型、短胖、浅褐色的鸟类。尤其指在极地附近温带区繁殖的鹪鹩,是本科的典型种。鹪鹩两性相似,上体棕褐色,下背至尾以及两翅满布黑褐色横斑,眉纹浅棕白色;头侧浅褐,而杂以棕白色细纹;下体浅棕褐色,自胸以下亦杂以黑褐色横斑。中国西北部的亚种tianshanicus色最淡,喜马拉雅山脉亚种nipalensis色最深。虹膜-褐色;嘴-褐色;脚-褐色。叫声为哑嗓的似责骂声chur;生硬的tic-tic-tic及强劲悦耳的鸣声包括清晰高音及颤音。

中文学名:灰曲嘴鹪鹩

拉丁学名:Campylorhynchus griseus

英文俗名:Bicolored Wren

命名作者:Swainson, 1838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鹪鹩科(Troglodytidae)

中文属名:曲嘴鹪鹩属(Campylorhynchus)

繁殖区:南美洲 : n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名称类别

【中文名称】灰曲嘴鹪鹩

【拉丁学名】Campylorhynchus griseus

灰曲嘴鹪鹩 灰曲嘴鹪鹩

【命名时间】Swainson, 1837

【英文名称】Bicoloured Wren, Bicolored Wren

【科属分类】鸟纲、雀形目、鹪鹩科、曲嘴鹪鹩属

外形特征

灰曲嘴鹪鹩灰曲嘴鹪鹩是一种鸣禽,身长21-22cm。它不会和任何其他鹩种混淆,因为下体有大面积一尘不染的白色羽毛,使它很容易区别所有物种。成鸟双色,顶冠和脖子是黑巧克力褐色,前额略微清晰。背面是浅棕色,对比黑肩。腰背部是红褐色。在臀部和尾巴上盖是模糊的支撑杆。五枚最外层的尾羽有暗深褐色的背景,白眉毛的宽浓形成与上限鲜明的对比。眼睛后的巧克力棕色的变得更窄,眼先浅黄色。鸟喙是棕色。下巴,喉咙,耳朵套,胸部,腹部和两侧和大腿,肛门周围是一个巨大的白色。沉闷的羽毛在里面,灰褐色,褐色外,与有关专线程波列。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是灰褐色,有微弱的斑纹。双翼的下部是白色。虹膜是红褐色,腿和脚是瓦灰色。幼鸟与成鸟不同,它们的鸟喙发红,上体是灰色有斑点,跟棕色肩膀形成色彩鲜明的对照,下体是有些脏的白色。

灰曲嘴鹪鹩 灰曲嘴鹪鹩

嘴长直而较细弱,先端稍曲,无嘴须,即有也很少而细。鼻孔裸露或部分及全部被有鼻膜。翅短而圆,初级飞羽10枚。尾短小而柔软,尾羽大多12枚,亦有8或10枚者。跗蹠强健,具盾状鳞,趾及爪发达。

生活习性

灰曲嘴鹪鹩灰曲嘴鹪鹩的鸣声清脆响亮,抑扬顿挫,有嘶哑的吱吱声,轻轻地'Chouk,-峨泽'声。并经常反复长调。鸣唱时有时独奏,有时雌雄双奏,甚至是三,四个鸟组成合唱团。雄鸟提供简单的章节,而雌性往往会至少包括颤音的延续。

栖息于有稀疏乔木和零星灌木的半湿润或干旱地区,从茂密的森林到完全开放的牧场。从海平面到2100米都有分布。嘈杂,很容易辨认。在树上和岸上寻找食物。很少飞行。有时进入住宅和建筑中,寻找食物。吃无脊椎动物。但大部分植物材料也是其食物,吃浆果,如芒果和鳄梨作物

生长繁殖

灰曲嘴鹪鹩灰曲嘴鹪鹩的产卵季节在雨季,在委内瑞拉是3月底或4月初开始;在哥伦比亚,繁殖期延长至2月至7月。鸟巢结构如同圆屋顶状,有相对的小侧门,营巢的建材以草茎和植物纤维为主。这些巢都筑在平台上,主要是棕榈树上,离地面3到5米以上。雌鸟每次产3至5枚卵,浅黄色或肉桂色,有或多或少的褐色斑点。孵化期长达17天,是由雌鸟单独孵化。雏鸟在巢内逗留的时间与孵化期大致相同。在幼鸟离巢前,双亲继续喂养30天,但喂食数量减少,每天定时

地理分布

灰曲嘴鹪鹩

1.Campylorhynchus griseus albicilius 分布于哥伦比亚和委内瑞拉。

2.Campylorhynchus griseus bicolor 分布于安地斯、桑坦德和、哥伦比亚。

3.Campylorhynchus griseus minor 分布于委内瑞拉、苏克雷和哥伦比亚。

4.Campylorhynchus griseus pallidus 分布于亚马逊河北部和委内瑞拉。

5.Campylorhynchus griseus griseus 分布于委内瑞拉、圭亚那和巴西北端。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8年鸟类红色名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