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尾火背鹇的地理分布、食物、保护现状

浏览

棕尾火背鹇的图片

棕尾火背鹇(学名:Lophura erythrophthalma,英文名:Crestless Fireback)是雉科鹇属的鸟类。

棕尾火背鹇(Lophura erythrophthalma)是分布在文莱、印尼马来西亚及星加坡的雉。

中文学名:棕尾火背鹇

拉丁学名:Lophura erythrophthalma

英文俗名:Crestless Fireback

命名作者:Raffles, 1822

中文目名:鸡形目(Galliformes)

中文科名:雉科(Phasianidae)

中文属名:鹇属(Lophura)

繁殖区:东洋界 : Malay Peninsula, Sumatra, Borneo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易危物种

Vulnerable(VU)

快成为濒危物种,有较高的灭绝危险!

地理分布

棕尾火背鹇(Lophura erycuhuthrophthalma)是分布在文莱、印尼、马来西亚及星加坡的雉。它们栖息在亚热带或热带低地潮湿森林。它们受到失去栖息地威胁。

食物

食物主要是昆虫以及各种浆果 、种子 、嫩叶和苔藓等。

保护现状

棕尾火背鹇 棕尾火背鹇

对濒危野生雉类进行本地调查和生态生物学研究是对濒危雉类实施有效保护的基础和先决条件,其中包括栖息地现状调查、种群数量调查、繁殖生态调查、取食生态调查、种群生存力分析和行为学研究等。保护和挽救濒危野生雉类,普遍采用的主要有两个方法。

一是就地保护,在它们的原产地建立自然保护区,有效地保护其赖以生存的环境,使它们在自然状态下休养生息,恢复发展。

二是迁地保护,通过人工驯养和繁殖,扩大濒危雉类的种群数量,保存濒危物种的基因,形成人工种源。在适宜的条件下,将人工繁殖群体释放到该物种的原分布区内,使之重新适应野外环境并存活下来的再引入工作,是恢复和扩大濒危物种的野外自然种群的另一个重要途径。

严格控制野生雉类的滥捕乱猎和市场交易也是保护濒危雉类的有效途径之一。另外,对当地居民进行素质教育和野生动物保护宣传也能收到良好的保护效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