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腿齿鹰的简介、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环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浏览

棕腿齿鹰的图片

棕腿齿鹰(学名:Harpagus diodon,英文名:Rufous-thighed Kite)是鹰科齿鹰属的鸟类。

棕腿齿鹰(学名:Harpagus diodon)为鹰科齿鹰亚科的鸟类,是一种小型猛禽,体长约35厘米,上体羽毛深蓝色,下体胸腹部的羽毛棕红色,腿爪黄色有黑爪尖,眼睛棕红色。经常栖息于热带森林和季节性淹没的森林的边缘,在树叉和树冠上注视并觅食猎物,在空中盘旋时前影非常美丽,伸展的双翼整齐的排列着扇形的色带和斑纹。主要以蜥蜴和昆虫为食,偶尔也吃鸟类,雏鸟,蝙蝠,蛇和老鼠等。捕获物后通常携至树冠上啄食。分布于中美洲亚马逊河流域。

中文学名:棕腿齿鹰

拉丁学名:Harpagus diodon

英文俗名:Rufous-thighed Kite

命名作者:Temminck, 1823

中文目名:鹰形目(Accipitriformes)

中文科名:鹰科(Accipitridae)

中文属名:齿鹰属(Harpagus)

繁殖区:南美洲 : e Amazonia, se 南美洲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鸟种简介

中文名称:棕腿齿鹰

拉丁学名:Harpagus diodon

棕腿齿鹰 棕腿齿鹰

命名时间:Temminck, 1823

英文名称:Rufous-thighed Kite

物种分类:脊索动物门,鸟纲,隼形目,鹰科,齿鹰亚科

外形特征

棕腿齿鹰是一种小型猛禽,雄鸟体长24至30厘米,翼展52至58厘米,体重87至114克;雌鸟明显较大,身长在29至37厘米,翼展为58至68厘米,体重150至 218克。该鸟具有长翅膀,长尾的末端平直,有黑色和灰色带。该飞羽通常只有在飞行中可见白色和黑色的斑纹。腿黄色。鸟喙黄色,喙钩尖处黑色,鼻孔周围的皮肤具黄色蜡质。棕腿齿鹰容易和双齿鹰混淆,但也有明显的区别,该物种是齿鹰亚科具有棕黄色眼睛中的唯一有黄色大腿羽毛的品种。它的上颌骨上具 “双齿”。

地理分布

棕腿齿鹰分布于南美洲,包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乌拉圭以及马尔维纳斯群岛(也称福克兰群岛)。

生活环境

广泛的栖息于各种林地和森林类型,包括针叶树和阔叶林,尤其是橡树林。活动于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无论是在低地和高地。在茂密的林冠高处,疏林,林缘地带和林间空地。常单独活动,有时也见停息在高大乔木的树梢上或林内树下部的枝叉上。

生活习性

棕腿齿鹰能迅速通过茂密的植被飞行,它们善于在茂密的树丛里穿行去捕捉猎物。这些被捕食的猎物,绝大多数是小型鸟类,如麻雀,尤其是各种鸣禽,木莺和蜂鸟。通常,雄性将针对较小的鸟类,如麻雀,雌性会追求更大的猎物。会也吃鼠类,蜥蜴,青蛙,蛇和大型昆虫。最常见的是随着森林的上空飞升。通常单独活动,也常结群围捕棕腿齿鹰(图5),甚至争抢同伴的猎物。活动在白天,常单独在空中长时间地翱翔和滑翔,偶尔鼓动几下翅膀。飞行时两翅向前举和身体呈一定角度,和鸢一样多在空中呈圆圈翱翔和滑翔。飞累了则栖息于树上或突出的岩石上。觅食主要靠视觉,因而视力特别敏锐。通常栖息于高而突出的地方,以便能更好的观察四周,当发现地上有猎物时,则突然从空中直扑下去捕食,除在地上捕食外,也在空中捕食。捕获物后通常在栖息的树冠上啄食。

生长繁殖

棕腿齿鹰筑巢和繁殖一般都很隐蔽,以避免被苍鹰和雕等大型猛禽捕食。鸟巢呈浅杯状,用大量针叶树或阔叶树的枝叶搭建,通常建在大树的树叉上,每巢产4-5卵,也有多达8枚的记录。这些卵大小在37.6 × 30毫米,重约19克,上有褐色斑纹。雌鸟进行筑巢和孵化工作,并育雏和喂养,雄鸟捕猎并提供大多数食物给雌鸟,尤其是在孵化早期。孵化期平均约30天,出巢的幼鸟由父母再喂养16至23天,至少4周后才能飞行。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