冢雉科的简介、属种、生长繁殖、冢雉科大全

浏览

冢雉科的图片

冢雉科(学名:Megapodiidae)是鸡形目(学名:Galliformes)的一属。

冢雉科(Megapodiidae) 冢雉主要产于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一带的热带森林中 共6属10种。冢雉具有独特的繁殖习性 采用类似爬行动物的孵化方法。冢雉将卵产于用枝叶和土堆成的土冢中 利用自然界的温度而不是体温来孵化 雏鸟孵化出来以后自行破土而出 并独立活动。

中文目名:鸡形目(Galliformes)

中文科名:冢雉科(Megapodiidae)

鸟种简介

冢雉科 冢雉科

冢雉科,鸡形目的 1科。冢雉科是澳洲界代表性的雉鸡类,以独特的繁殖习性而著称,并不靠体温来孵化而是用类似爬行动物那样将卵埋在地下。澳洲界是不会飞的鸟类的大本营。

冢雉科体大如鸡;嘴呈圆锥状;头部大多无羽,皮肤裸露,现黄或红色;雌雄羽色相近,均以黑褐色为主;趾强大。营巢习性特殊,自己不孵卵,而把卵产在有腐植质的堆积中、沙土上和火山灰上,借自然热力进行孵化,故名营冢雉。

普通冢雉体长 380毫米,体羽大都黑色。枕部具短羽冠。头顶和上背淡灰色;翅、下背、腰和尾上覆羽褐色;颏、喉和下体黑色沾灰,腹部沾褐色。雨林冢雉体长35厘米,上体暗黑褐色,下体暗灰而具白色阔边;头、颈裸露部分粉红色,具稀疏黑褐色髮状羽,肉垂黄色沾红。

属种

全科有7属12种。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新几内亚、印度尼西亚。分为3个生态组:①冢雉组,小型,暗色,短尾,多为岛栖型。包括冢雉属3种、摩鹿加冢雉、苏拉冢雉。②雨林冢雉组,大型。包括丛冢雉、营冢雉属3种、肉垂冢雉属2种;及眼斑冢雉。

生长繁殖

冢雉以不同方法孵卵。苏拉冢雉和摩鹿加冢雉把卵产在阳光充足的海岸沙坑中,利用太阳能进行孵化。普通冢雉常在火山区的温暖土地上挖1米深的坑,用沙土和树叶堆成直径12米、高 5米的大型孵化堆。从树叶等有机物取得部分孵化热力。

丛冢雉、营冢雉和肉垂冢雉的繁殖方法完全相同,即在稠密的树林中,由雄鸟用爪把树叶和其他植物质扒在一起,建成一个直径3米,高1~1.5米的完全荫蔽的孵卵堆。在雌鸟产卵前,雄鸟每日巡视,翻倒树叶使其发酵。发酵以后,才让雌鸟到它挖开的洞穴中产卵。雌鸟先张开嘴,试探洞中温度是否合适,然后才产卵进去。每只雌鸟产卵10~13枚。孵化期为49~84天。在产卵和孵化期间,雄鸟继续把新鲜植物质堆在冢上,以求不断产生热力,而保持必需的孵化温度。眼斑冢雉在澳大利亚中部半干旱地区,以矮小桉树的枯叶营冢。

冢雉科鸟类大全

丛塚雉属冢雉科:丛塚雉属

学名:Alectura冢雉科:冠冢雉属

学名:Aepypodius冢雉科:营冢雉属

学名:Talegalla 斑眼塚雉属冢雉科:斑眼塚雉属

学名:Leipoa冢雉科:苏拉塚雉属

学名:Macrocephalon 摩鹿加塚雉属冢雉科:摩鹿加塚雉属

学名:Eulipoa 塚雉属冢雉科:塚雉属

学名:Megapodius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