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河乌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亚种分化

浏览

褐河乌的图片

河乌(学名:Cinclus pallasii,英文名:Brown Dipper)是河乌科河乌属的鸟类,俗名水乌鸦、小水乌鸦。全长约21cm。全身体羽深褐色;尾较短。嘴黑色,脚铅灰色。雌雄形态相似;幼鸟似成鸟,但体羽具斑纹。栖息于山涧河谷溪流露出的岩石上,飞行时常沿溪流,贴近水面飞行。能在水面浮游,也能在水底潜走。以动物性食物为食,也吃一些植物叶子和种子。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地区。

中文学名:褐河乌

拉丁学名:Cinclus pallasii

英文俗名:Brown Dipper

命名作者:Temminck, 1820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河乌科(Cinclidae)

中文属名:河乌属(Cinclus)

繁殖区:古北界 : c, e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688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黑色

外形特征

褐河乌:形态特征图 褐河乌:形态特征图

体型略大(21厘米)的深褐色河乌。体无白色或浅色胸围。有时眼上的白色小块斑明显,常为眼周羽毛遮盖而外观不显著。亚种tenuirostris的褐色较其他亚种为淡。

雌鸟形态与雄鸟相似。幼鸟上体黑褐色,羽缘黑色形成鳞状斑纹,具浅棕色近端斑。

虹膜-褐色;嘴-深褐;脚-深褐。

叫声:尖厉的dzchit, dzchit声。但不如河乌的叫声尖厉。圆润而有韵味的短促鸣声比河乌的鸣声悦耳。

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褐河乌与河乌的区别:河乌胸部白色,有的亚种甚至腹部也是白色;而褐河乌全身黑色。

地理分布

褐河乌的世界分布 褐河乌的世界分布

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担、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以及中国西藏的东南部地区等。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包括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以及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香港、海南岛。

中国分布于天山西部、东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以及台湾等广大地区,为常见的留鸟。

生活习性

褐河乌 褐河乌 褐河乌 褐河乌 褐河乌 褐河乌

栖息活动于山间河流两岸的大石上或倒木上,从不远离河流而飞往他处,也很少上河岸地上活动,遇惊及受到干扰时,亦只是沿河流水面而上、下飞,遇河流转弯处亦不从空中取截径飞行。能在水面浮游,也能在水底潜走。主要在水中取食,以水生昆虫及其他水生小形无脊椎动物为食。

褐河乌为山区水域鸟类,终年栖息活动于河流中的大石上或河岸崖壁凸出部,从不到河流两岸树上停落。活动高度在海拔500—2500m或更高的山间河流。一般常单个或成对活动,幼鸟离巢后的2周内,成“小家族”集群活动。在河中间大石或河边大石上停落时,头和尾常有上、下摆动动作。飞行迅速,一般沿河流水面直线飞行,从一个大石上飞往另一个大石上,飞一段就跳入水中寻食,不受惊扰时每次飞行距离较短,一般约30一50m就停落一次,如遇惊扰则顺原活动方向或折转向相反方向急速飞去,距离可达百米以外,当无什么惊扰时就又跳入水中继续寻食。

鸣声在平时较单调而清脆,常为“zhi-,zhi-,”或“zhina-,zhina-,”声,遇惊扰顺河流急飞时发出急促的“za.za.za.za……”声,而后仍为“zhina-,zhina-”声。在繁殖期雌、雄配对嬉戏时和幼鸟出巢后带幼鸟习飞寻食时,鸣声则婉转多变、悦耳动听,尤其在幼鸟互相追逐嬉戏时鸣声变化则更多,常听到的有“ji-ji-zhinaza”,“qizhao-qizhao-zazaza-za”,“guoguo-guoguoguo”,“jun-jun-jijunjijun-junjunjun”,“zhina-junjunjunjun.Guaguagua”等。

在水中寻食,全年以动物性食物为主,包括石蛾科幼虫、鳞翅目昆虫、积翅目昆虫、毛翅目昆虫、(虫甲)虫、蚁、蜉蝣、小虾、小鱼、螺类,偶尔吃些植物叶子和禾本科植物种子。

生长繁殖

繁殖期4—7月,4月中旬见有配对筑巢者,至6月中旬仍见有成对活动衔巢材筑巢者;6月26日见有亲鸟带领3只出巢幼鸟在河流石上活动,8月10日也见有亲鸟带幼鸟成“家族式”小群活动者。亲鸟带幼鸟活动时,亲鸟停落某个石头上,一般幼鸟跟着也停落那个石头或停落亲鸟附近的同岸、同向石头上,幼鸟相互间嬉戏、游逗而相互一个追一个时,也只在亲鸟停落处10米左右的石上追来逐去,从未发现远离亲鸟而飞往较远的地方。

巢筑于河流两岸石隙间、石壁凹处、树根下或垂岩下边。雌雄共同营巢,巢材取于营巢地河流两岸。巢呈碗状,外层由苔藓、内层由干草和檞树叶编织而成,洞口开在坝前方,大小约5—6cm,深约13cm,进洞后是巢,巢外径18cm×19cm、内径13cm×14cm、巢深8cm;有卵4枚,梨形尖端较细,卵色淡黄,卵大小为20mm×28mm。巢筑于石壁凹处,呈球形,由苔藓、禾本科及莎草科细叶构成,内垫草叶和兽毛,巢外径11.5cm×12cm、内径6.0cm×6.0cm、高5.0cm、深3.0cm,卵4枚,大小为24.6mm×25.8mm。一年繁殖一窝,每窝产卵3—4枚。雌鸟孵卵,孵卵期15—16天;雌雄共同育雏,育雏期21—23天。

亚种分化

褐河乌 褐河乌

有三个亚种:

  • 褐河乌指名亚种(学名:Cinclus pallasii pallasii)
  • 褐河乌滇西亚种(学名: Cinclus pallasii dorzei)
  • 褐河乌中亚亚种(学名: Cinclus pallasii tenuirostris)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