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芬氏凤头鹦鹉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保护现状、最新发现

浏览

戈芬氏凤头鹦鹉的图片

戈芬氏凤头鹦鹉(学名:Cacatua goffiniana)是鹦形目凤头鹦鹉科的鸟类,体长32厘米,是体型最小的白色凤头鹦鹉之一,分布在印度尼西亚南摩鹿加群岛的塔宁巴岛及其附近岛屿。白色羽冠,喙和眼睛之间长着深粉红色羽毛,浅黄色飞羽,灰白鸟喙。公鸟拥有黑色虹膜,母鸟红棕色。语言能力略强,十分善于嬉戏。食物包括水果、种子、浆果、坚果、嫩芽、花朵、昆虫。 在原产地全年都可繁殖,每次产卵2-3颗,公母轮流孵蛋,孵化期为30天,羽化期10周。

外形特征

戈芬氏凤头鹦鹉 戈芬氏凤头鹦鹉

戈芬氏凤头鹦鹉体长32cm,是一种羽毛白色的小鹦鹉。眼先有一块清晰的粉红色的色调,脸颊和耳覆羽透出淡黄色的色彩。身体的羽毛基本上是透粉红色,特别是在下部和胸部有粉红色的外观。翅膀和尾巴下面的有内螺纹黄色。喙是灰白色。眼圈偏蓝的白色。虹膜为褐色,脚黑灰色。雌鸟的虹膜比她的伴侣更红。

生活习性

戈芬氏凤头鹦鹉 戈芬氏凤头鹦鹉戈芬氏鹦鹉主要生活在沿海的森林。也发现于次生林和和再生造林的地块,或稀疏与零星树木的地区。在印尼的马鲁古省,野生种群(即回到野外)也延伸到启群岛。鉴于其范围非常小的规模,被认为是单型种。人类对该物种的生活方式知之甚少。生活中往往在集大群,最多可达300多只。常出现在海岸边的低地森林内,有时会到农作物区内觅食,尤其爱在玉米田中吃农作物。

喙的力量强大,需要养在金属笼子中。同许多凤头鹦鹉一样,作为宠物饲养需要主人大量时间陪伴。羽粉较多,需要定期沐浴。

生长繁殖

筑巢于树洞内,一次产2-3枚卵,雌雄轮流孵雏,30天后孵化,雏鸟的绒毛淡黄色,10周左右后羽毛长成;约需10个星期后离巢。刚起步后仍然依赖于的父母提供几个星期的食物。人为饲养的戈芬氏凤头鹦鹉成鸟刚饲养时较害羞,通常表现的很沉默,但很快可适应新环境,尔后即非常活泼好动,啃咬力强。

繁殖难度略高,将巢箱安置在阴暗的角落,一窝约产3颗卵,但常有蛋未受精的情形发生,孵化期约28-30天,8-10周后羽毛长成,有时对于巢箱的检查会显得紧张,勿过度打扰。

地理分布

主要栖息在印尼南摩鹿加群岛的塔宁巴岛,邻近的岛屿如牙德纳岛、拉瑞岛、希拉鲁岛也有其族群,也曾引进到凯群岛上。

保护现状

戈芬氏凤头鹦鹉虽然在1970年代时就受栖息地破坏与捕捉贩卖等环境冲击,但在1981年时的数量还算普遍,由于它们分布的范围小,所以任何栖息地的流失与盗捕行为对整个族群数量的影响很大,在1983至1989年间光是有记录的出口数量(不包括走私的数量)就有52000只,它们也会因在当地造成农作物损失而被农民捕捉或射杀,世界上的总数量应该超过20万只。

保护现状

1992年列为《华盛顿公约》附录一的保育类野生动物;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近危(NT)。

最新发现

戈芬氏凤头鹦鹉 戈芬氏凤头鹦鹉2012年11月,国际顶级生物学学术期刊《Cell》的子刊《当代生物学》上最近刊登了一件动物界的大发现。来自英国和瑞士的一些科学家在研究鹦鹉时,惊奇地发现一只名叫Figaro的戈芬氏凤头鹦鹉会自己制作和使用工具,获取想要得到的东西。

据悉,在一次观察中,科学家们发现,这只鹦鹉在玩石子时将石子不小心弄到了笼子外的地上。另科学家们惊喜的是,这只鹦鹉随即找来一段树枝,然后用嘴叼着,将石子勾到他旁边。随后科学家们将这块石子换成一颗坚果,重新观察。没想到,这只鹦鹉在它所在的笼子的一个木棍上用喙啄下一个小木条,然后将坚果拨到它能够到的地方。

在接下来进行的几次观察中发现,这只鹦鹉每次都会想办法制作不同的工具,甚至在树枝上折一节长短相当的树枝,还对这个工具稍加雕琢,之后用它来拨东西。在人们已知的动物中,只有新喀里多尼亚的乌鸦和非洲黑猩猩会使用工具,但鹦鹉制作并使用工具还是第一次被发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