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吮蜜鸟的分类、外形特征、叫声、生活习性、食性、生长繁殖

浏览

噪吮蜜鸟的图片

噪吮蜜鸟(学名:Philemon corniculatus,英文名:Noisy Friarbird)是吸蜜鸟科吮蜜鸟属的鸟类。

噪吮蜜鸟 (英文名:Noisy Friarbird,拉丁学名:Philemon corniculatus)是一种分布于新几内亚澳大利亚东部的鸟类,属雀形目吸蜜鸟科。它是该属鸟种中其中一种头部没有羽毛的鸟种。其色棕灰,在黑色无毛的头上有一明显突起,以昆虫和花蜜为生。

中文学名:噪吮蜜鸟

拉丁学名:Philemon corniculatus

英文俗名:Noisy Friarbird

命名作者:Latham, 1790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吸蜜鸟科(Meliphagidae)

中文属名:吮蜜鸟属(Philemon)

繁殖区:澳洲界 : sc New Guinea, e Australia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分类

噪吮蜜鸟于1790年首次由鸟类学家约翰·拉萨姆描述。其种小名来自拉丁语的 corniculum,即“(有)小角”的意思。有时又被称为Leatherhead。悉尼盆地的欧拉族和达鲁格族原住民称之为 Wirgan。

分子研究显示,与其最接近的品种为同属的银冠吮蜜鸟。DNA分析显示,吸蜜鸟与同属吸蜜鸟总科的斑啄果鸟科 (班啄果鸟)、刺嘴莺科 和细尾鹩莺科有亲缘关系。

外形特征

噪吮蜜鸟身长 31-36 厘米 (12-14 英吋),是同科的大型乌种。它上半身为暗棕灰色,下身颜色较浅。黑色的头部除颊下和眉毛周围冢外无毛,其种小名也源于此。黑色的喙上的圆形突出是其特征,在远处也可看见。脚暗蓝色,眼红色。

叫声

噪吮蜜鸟得名于其嘈吵的叫声。其中一种叫声被比作“四时的钟声”。

生活习性

在澳大利亚的东南部,本种为候鸟,飞向北方坏冬直至春天回归。它们大群聚集,并与小吮蜜鸟混杂。迁移的时候,噪吮蜜鸟的咯咯声和吱吱声,会令森林热闹不已。叫声是作识别各自的觅食范围,以及向其他鸟,包括其他品种的鸟,宣布发现食物之用。

食性

噪吮蜜鸟的食物包括花蜜、昆虫和果实。它们也会食用种植作商业用途的水果,包括葡萄和其他浆果,在那些情况它们因为被视为害鸟而与人类产生直接冲突。

生长繁殖

每年的七月至翌年的一月为繁殖期,每次养育一至两只雏鸟。雀巢大而深,呈杯状,外围向外翻。以树皮和草筑成,离地面1至3米,较为隐蔽。雌鸟一次下二至四只蛋,偶尔会下五只。蛋长33厘米,宽22厘米,棕粉红色或偏紫色,上有暗黄或浅粉红的斑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