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喉红尾鸲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来源:互联网 作者:小惠惠

摘要:黑喉红尾鸲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黑喉红尾鸲属雀形目鹟科红尾鸲属 。繁殖于西藏南部及东南部、青海东部、甘肃、陕西南部、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分布于海拔2700~4300米。越冬至湖北...

关键词:黑喉红尾鸲,介绍,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红尾鸲属,鹟科,雀形目,鸟类百科,动物,生物

黑喉红尾鸲的图片

黑喉红尾鸲(学名:Phoenicurus hodgsoni,英文名:Hodgson’s Redstart)属雀形目鹟科红尾鸲属 。繁殖于西藏南部及东南部、青海东部、甘肃、陕西南部、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分布于海拔2700~4300米。越冬至湖北、湖南、四川东部及云南东部。甚常见。注意和北红尾鸲区别。

中文学名:黑喉红尾鸲

拉丁学名:Phoenicurus hodgsoni

英文俗名:Hodgson’s Redstart

命名作者:Moore, F, 1854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鹟科(Muscicapidae)

中文属名:红尾鸲属(Phoenicurus)

繁殖区:东洋界 : Himalayas to c Chin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785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栗色/棕色

次要羽色:黑色

外形特征

黑喉红尾鸲 黑喉红尾鸲

中等体型(15厘米)而色彩浓艳的红尾鸲。

雄鸟:似北红尾鸲,但眉白;颈背灰色延至上背,白色的翼斑较窄。与北红尾鸲phoenicuroides亚种的区别在头顶前部及翼斑白色。

雌鸟:似雌北红尾鸲但眼圈偏白而非皮黄,胸部灰色较重且无白色翼斑。较雌赭红尾鸲的上体色深。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近黑。

叫声:叫声为清脆的prit声;告警声为不停歇的trrr,tschrrr。鸣声短促细弱而无起伏。

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1)赭红尾鸲和欧亚红尾鸲均与本种非常相似,野外容易混淆。但赭红尾鸲前额无白色,头顶至背黑色或暗灰色,翅上无白色翼斑;欧亚红尾鸲下体黑色仅到喉部,不达胸部,翅上亦无白色翅斑。区别甚明显,野外不难相区别。

(2)黑喉红尾鸲雄鸟与北红尾鸲雄鸟的区别:北红尾鸲雄鸟同黑喉红尾鸲雄鸟,都有翼斑,需要仔细区别。北红尾鸲雄鸟:具有明显的白色翼斑;头灰色,背深褐色,两者对比明显;中央尾羽深褐色。

(3)黑喉红尾鸲雌鸟与北红尾鸲雌鸟、赭红尾鸲雌鸟的区别:北红尾鸲雌鸟白色翼斑明显;黑喉红尾鸲雌鸟似北红尾鸲雌鸟但眼圈偏白而非皮黄,胸部灰色较重且无白色翼斑。较赭红尾鸲雌鸟的上体色深。

注意:黑喉红尾鸲雌鸟和赭红尾鸲雌鸟、蓝额红尾鸲雌鸟的辨识方法,还有待提高。

黑喉红尾鸲:雄鸟(翼斑更小,上体灰色连续) 黑喉红尾鸲:雄鸟(翼斑更小,上体灰色连续) 北红尾鸲雄鸟:翼斑更明显,颈背颜色对比明显,中央尾羽深褐色。 北红尾鸲雄鸟:翼斑更明显,颈背颜色对比明显,中央尾羽深褐色。 黑喉红尾鸲:雌鸟,摄影神农山人 黑喉红尾鸲:雌鸟,摄影神农山人 赭红尾鸲雌鸟,摄影yuanhy 赭红尾鸲雌鸟,摄影yuanhy

地理分布

黑喉红尾鸲 黑喉红尾鸲

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西藏高原至中国中部。越冬至印度东北部及缅甸北部。

分布状况:繁殖于西藏南部及东南部、青海东部、甘肃、陕西南部、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分布于海拔2700~4300米。越冬至湖北、湖南、四川东部及云南东部。甚常见。

生活习性

黑喉红尾鸲雄鸟,摄影涛哥 黑喉红尾鸲雄鸟,摄影涛哥 黑喉红尾鸲雄鸟,摄影涛哥 黑喉红尾鸲雄鸟,摄影涛哥

喜开阔的林间草地及灌丛,常近溪流,习性似红尾水鸲。取食在树间,如鹟类般捕猎食物。

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有时亦见成3-5只的小群。多活动在地上草丛和灌丛中,也常在低矮树丛间飞来飞去,有时甚至停息在高的树枝上和在空中飞捕昆虫。停息时尾常不停地上下摆动。

繁殖于西藏南部及东南部、青海东部、甘肃、陕西南部、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分布于海拔2700~4300米。越冬至湖北、湖南、四川东部及云南东部。甚常见。

食性: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黑喉红尾鸲的食物主要为步行虫、甲虫、蝗虫、蚂蚁、蛆等鳞翅目、双翅目、膜翅目等昆虫和昆虫幼虫,仅吃少量植物果实和种子。

生长繁殖

黑喉红尾鸲雌鸟,摄影神农山人 黑喉红尾鸲雌鸟,摄影神农山人

繁殖期5-7月。

营巢于山边岩石、崖壁、岸边陡崖和墙壁等人类建筑物上洞和缝穴中。巢为盘状或浅杯状,主要由草根、草茎、草叶和苔藓构成,内垫有羊毛和兽毛。巢的外径为12.7cm,内径7.7cm,高7.0cm,深4.0cm。每窝产卵多为4-6枚。卵蓝色,大小为19-22mm×14-16mm。

保护现状

黑喉红尾鸲是我国特产鸟类,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冬季少量见于尼泊尔、锡金、不丹、印度东北部和缅甸北部等喜马拉雅山脚地区。种群数量较丰富。

本文《黑喉红尾鸲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转载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被阅读次。您可以点击以获取更多相关的知识。

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您可以自由地阅读、参考,或批判或赞同本文观点,但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www.baiven.com/q/18/218/2016/0528/176568.html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