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和丙肝的效果怎样

浏览

干扰素是一种广谱抗病毒制剂,用于治疗慢性乙肝和丙肝的干扰素有α及β干扰素、基因重组α干扰素(IFNa2a、IFNa2b)。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的作用主要是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作用使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乙肝病毒复制,同时还可增强自然杀伤细胞(NK)、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活力,从而起到免疫调节作用,并增强抗病毒能力。

  70年代中期人们发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自身产生的干扰素能力低下,应用外源性干扰素后,不仅产生了抗病毒作用,同时可以增加肝细胞上人白细胞I级抗原的密度,促进T细胞溶解感染性肝细胞的效能。

  应用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小剂量,短疗程无效;大剂量、长疗程可取得一定疗效。剂量300万单位,肌肉注射每日或隔日1次,数月至1年为一疗程。e抗原阴转率40%~50%,表面抗原阴转率13%。

  干扰素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有发热(前3天明显),大剂量可引起高热、寒战、头痛、咽疼、恶心、呕吐、肌痛、乏力、暂时胜脱发、流感样症状、白细胞及血小板降低、贫血等。这些副作用于停药后1周内消失。

  在治疗丙型肝炎中,有人报道,用α干扰素治疗10例丙肝患者。方法:

  500万单位每日肌注1次,1个月后其中8例转氨酶明显下降,然后剂量减小到100万单位,每周3次肌注,得到持续改善,随访肝活检显示,所有转氨酶降低的患者,其组织学均改善。这8例患者停药后持续1年有6例在生化和组织学方面均持续改善,随访1~3年无症状,血清转氨酶正常或接近正常;仅有2例复发,转氨酶回升到治疗前水平。国外有人报道,用α干扰素治疗丙肝,其方法是500~1000万单位肌注,隔日一次,疗程9个月。停药后随访6年,治疗病例多数转氨酶持续正常,丙肝病毒核糖核酸阴转,个别病例有反复。本人观察过的8例丙肝患者使用α干扰素100万单位肌注,每日1次,共治疗4个月。在治疗1个月时查血清转氨酶正常。丙肝抗体滴度下降,每月复查一次肝功能及丙肝抗体、丙肝病毒核糖核酸、转氨酶持续正常,丙肝抗体滴度一直降低,于治疗3个月后有5例丙肝病毒核糖核酸(HCvRNA)阴转,随访2年,无症状者6例,这6例病人中有5例丙肝病毒核糖核酸阴性,谷丙转氨酶正常,有2例病情反复,肝功能血清转氨酶常有波动。

  综合国内、外报道及个人体会,认为干扰素治疗病毒性乙肝和丙肝,在抑制病毒及改善临床症状方面都有一定作用,治疗丙肝的疗效优于治疗乙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