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廉分清汤

浏览

飞廉分清汤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3味。

飞廉分清汤的基本资料

飞廉分清汤(顾文海方)

处方飞廉草50克,匾蓄30克,凤尾草15克,茯苓15克,菟线子15克,熟地15克。

功能主治清利湿热,健脾益肾。主脾肾不足,湿热内蕴。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飞廉分清汤相关中药材

1、凤尾草

别名鸡脚草,金鸡尾,井口边草,井边凤尾,井栏草,凤尾蕨,五指草,小金星风尾,铁脚鸡,山鸡尾,井茜,井阑草,石长生,凤凰草,井边茜,旋鸡头,阉鸡尾,野鸡尾,青蕨,鸡脚草,百脚草,龙须草,腊肾草,百脚鸡,金鸡爪,井口鸡胶舌,井栏茜,小叶凤尾草,小风尾,小金星凤尾,小凤尾,小金星凤尾草,乌脚鸡,线鸡尾,双凤尾,小凤尾草,九把连环剑,鸡爪莲,背阴草。

来源为凤尾蕨科植物凤尾草的全草或根。全年可采。

生境分布生长于半阴湿的岩石及墙角石隙中。分布云南、四川、广东、广西、湖南、江西、浙江、安徽、江苏、福建、台湾等地。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凉血止血,消肿解毒。治黄疸型肝炎,肠炎,菌痢,淋浊,带下,吐血,衄血,便血,尿血,扁桃体炎,腮腺炎,痈肿疮毒,湿疹。①《生草药性备要》:“洗疳、疗、痔,散毒,敷疮。”“治蛇咬诸毒,刀伤,能止血生肌,舂汁调酒服,渣敷患处。研末收贮治气痛。”②《岭南采药录》:“晒干为末,治气痛热痛。”③《植物名实图考》:“治五淋,止小便痛。”④《分类草药性》:“治一切热毒,消肿,清火。治痈疮,乳痈,淋症。”⑤《中国药植志》:“止泻。”⑥《贵州民间方药集》:“解热,利尿。治小儿惊风,夜哭。”⑦《广西药植志》:“清大肠、肺热。治热性赤痢及齿痛,止吐血。”⑧《中国药植图鉴》:“治疥癣。”⑨《泉州本草》:“治湿热小便不通,血淋,咽喉肿痛。”⑩《湖南药物志》:“治疳积,感冒,目翳。”⑾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利湿,凉血。治菌痢,肠炎,外感发热,尿路感染,白带,腮腺炎,疔疮,湿疹。”⑿《江西草药》:“治瘰疬,鼻衄,便血。”⒀《上海常用中草药》:“治黄疸型肝炎,扁桃体炎,遗精,蛲虫病。”

2、飞廉

别名大蓟,刺盖,飞轻,天荠,伏猪,伏兔,飞雉,木禾,飞廉蒿,老牛错,红花草,刺打草,雷公菜,大力王,枫头棵,飞帘,红马刺,刺萝卜,大蓟,老牛锉,枫头棵飞帘。

来源为菊科植物飞廉的全草或根。冬、春季采根,夏季采茎;叶及花,鲜用或晒干用。

生境分布生于荒野道旁。分布全国各地。

功能主治祛风,清热,利湿,凉血散瘀。治风热感冒,头风眩晕,风热痹痛,皮肤刺痒,尿路感染,乳糜尿,尿血,带下,跌打瘀肿,疔疮肿毒,汤火伤。①《本经》:“主骨节热,胫重酸疼。”②《别录》:“治头眩顶重,皮间风邪如蜂螫针刺,鱼子细起。热疮、痈、疽、痔,湿痹,止风邪咳嗽,下乳汁。益气明目。”③《药性沦》:“主留血。”④《唐本草》:“疗疳蚀,杀虫。”⑤《四声本草》:“小儿疳痢,为散,以浆水下。”⑥《纲目》:“治头风旋运。”⑦《西藏常用中草药》:“凉血,止血,散瘀消肿。治各种出血,跌打瘀肿,恶疮,烧伤,烫伤。”⑧苏医《中草药手册》:“祛风,利湿,清热,消肿。治乳糜尿;尿血,尿路感染,流感,白带过多,月经过多;外用治疔疮肿毒,痔疮肿痛。”

备注西藏以同属植物科刺飞廉作飞廉入药,其特征:茎具翼,有刺,幼时被白色柔毛。下部叶具短柄,上部叶无柄抱茎;叶片披针形或倒披针形,羽状浅裂,边缘有齿,齿上有针刺。头状花序单生;总苞片数层,先端具刺;花紫红色。瘦果椭圆形,稍扁,具光泽;冠毛白色多层,基部合生。

3、茯苓

别名茯苓个,茯苓皮,茯苓块,赤茯苓,白茯苓,茯菟,茯灵,茯蕶,伏苓,伏菟,松腴,绛晨伏胎,云苓,茯兔,松薯,松木薯,松苓,不死面。

来源多孔菌科植物茯苓的干燥菌核。野生茯苓一般在7月至次年3月间到马尾松林中采取。生有茯苓的地面,一般具有以下特征:㈠松林中树桩周围地面有裂隙,敲之发出空响;㈡松树附近地面有白色菌丝(呈粉白膜或粉白灰状);㈢树桩头烂后,有黑红色的横线裂口;㈣小雨后树桩周围干燥得快,或有不长草的地方。栽培的茯苓一般在接种后第二、三年采收,以立秋后采收的质量最好,过早则影响质量和产量。加工:茯苓出土后洗净泥土,堆置于屋角不通风处,亦可贮放于瓦缸内,下面先铺衬松毛或稻草一层,并将茯苓与稻草逐层铺迭,最上盖以厚麻袋,使其“发汗”,析出水分。然后取出,将水珠擦去,摊放阴凉处,待表面干燥后再行发汗。如此反复3~4次,至表面皱缩,皮色变为褐色,再置阴凉干燥处晾至全干,即为“茯苓个”。切制:于发汗后趁湿切制,亦可取干燥茯苓以水浸润后切制。将茯苓菌核内部的白色部分切成薄片或小方块,即为白茯苓;削下来的黑色外皮部即为茯苓皮;茯苓皮层下的赤色部分,即为赤茯苓;带有松根的白色部分,切成正方形的薄片,即为茯神。切制后的各种成品,均需阴干,不可炕晒,并宜放置阴凉处,不能过于干燥或通风.以免失去粘性或发生裂隙。

生境分布寄生于松科植物赤松或马尾松等树根上,深入地下20~30厘米。分布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山西等地。主产安徽、湖北、河南、云南。此外贵州、四川、广西、福建、湖南、浙江、河北等地亦产。以云南所产品质较佳,安徽、湖北产量较大。

性状茯苓个呈球形,扁圆形或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重量由数两至十斤以上。表面黑褐色或棕褐色,外皮薄而粗糙,有明显隆起的皱纹,常附有泥土。体重,质坚硬,不易破开;断面不平坦,呈颗粒状或粉状,外层淡棕色或淡红色,内层全部为白色,少数为淡棕色,细腻,并可见裂隙或棕色松根与白色绒状块片嵌镶在中间。气味无,嚼之粘牙。以体重坚实、外皮呈褐色而略带光泽、皱纹深、断面白色细腻、粘牙力强者为佳。白茯苓均已切成薄片或方块,色白细腻而有粉滑感。质松脆,易折断破碎,有时边缘呈黄棕色。

功能主治渗湿利水,益脾和胃,宁心安神。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哕,泄泻,遗精,淋浊,惊悸,健忘。①《本经》:“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②《别录》:“止消渴,好睡,大腹,淋沥,膈中痰水,水肿淋结。开胸腑,调脏气,伐肾邪,长阴,益气力,保神守中。”③《药性论》:“开胃,止呕逆,善安心神。主肺痿痰壅。治小儿惊痫,心腹胀满,妇人热淋。”④《日华子本草》:“补五劳七伤,安胎,暖腰膝,开心益智,止健忘。”⑤《伤寒明理论》:“渗水缓脾。”⑥《医学启源》:“除湿,利腰脐间血,和中益气为主。治溺黄或赤而不利。《主治秘诀》云,止泻,除虚热,开腠理,生津液。”⑦王好古:“泻膀胱,益脾胃。治肾积奔豚。”⑧《药征》:“主治悸及肉瞤筋惕,旁治头眩烦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