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白背叶的处方(六)

浏览

白背叶(别名白鹤叶、白面戟、白面风、白桃叶。),味苦;性平,清热;解毒;祛湿;止血。主蜂窝组织炎;化脓性中耳炎;鹅口疮;湿疹;跌打损伤;外伤出血,小编整理出含有白背叶的处方共323个,本文发表的是其中的第301~323共23个。

处方1、泻黄散

别名泻脾散(《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处方藿香叶21克 山栀子仁3克 石膏15克 甘草90克 防风120克(去芦,切,焙)

制法上锉,同酒、蜜微炒香,为细末。

功能主治泻脾胃伏火。治脾胃伏火,口燥唇干,口疮口臭,烦渴易饥;或小儿身凉身黄睛黄,疳热口臭唇焦,泄泻黄沫,脾热口甜,胃热口苦,不吮乳;小儿弄舌。

用法用量每服3~6克,用水200毫升,煎至100毫升,温服清汁,不拘时。

备注方中石膏、山栀泻脾胃积热为君;防风疏散脾经伏火为臣;藿香叶芳香醒脾为佐;甘草泻火和中为使。配合成方,共奏泻脾胃伏火之功。

摘录《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处方2、乳香丸

处方糯米(炒)川乌头(炮,去皮、尖)五灵脂(去砂土)各60克 乳香(研)白芷(锉)藿香叶(洗)天南星(炮)没药(研)荆芥(去枝、梗)赤小豆(生)骨碎补(去毛)白附子(炮)各30克 松脂(研)15克 香墨(煅)草乌头(炮,去皮、脐)各150克

制法上药为细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一切风疾,左瘫右痪,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謇涩,精神恍惚,痰涎壅塞,手足亸曳,筋脉拘挛;或遍身顽痹,走注疼痛,脚膝缓弱,行步艰辛。又治打扑损伤,瘀血不散,痛不可忍;或行路劳伤,脚膝浮肿疼痛,或肾脏风毒,上攻面肿耳鸣;下注脚膝沉重。(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每服10~15丸,冷酒或茶清送下。不拘时。

注意药后忌食热物二小时。

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一

处方3、排脓内消散

处方何首乌30克 当归 川芎 生地黄 川续断(各洗,焙)茯苓 芍药 白芷 半夏曲 藿香叶各15克 紫草茸 甘草(炙)各10克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活血排脓,解毒消肿。治痈疽发背。

用法用量每服9克,以水200毫升,米酒100毫升,加生姜,大枣,同煎服。热者,加灯心,只用水煎。

摘录《仁斋直指》卷二十二

处方4、不换金丹

处方荆芥穗 白僵蚕(炒)天麻 甘草(炙)各30克 羌活(去芦)川芎 白附子(生用)川乌头(生用)细辛(去叶)蝎梢(去毒,炒)藿香叶各15克 薄荷90克 防风30克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弹子大。

功能主治主中风口眼喎斜。

用法用量每服1丸,细嚼,茶酒任下。如口歪向左,即于右腮上涂之便正。

摘录《御药院方》卷一

处方5、香芎散

处方香附子(炒,去皮)180克 川芎 香白芷 甘草(炙)各60克 藿香叶120克 石膏(研如粉)90克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伤寒伤风,鼻塞头痛,及时行瘟疫。

用法用量每服5克,热茶调下,不计时候。

摘录《传信适用方》卷一

处方6、调中正胃散

处方藿香叶 白术 人参 白茯苓 甘草(炙)陈皮(去白)山药 白扁豆(炒)半夏曲 川白姜(炮)各等分

制法上药为末。

功能主治健脾温中。主小儿脾胃虚寒,吐逆烦闷,神困力乏,饮食不美,虚弱思睡,睡不安稳。

用法用量每服3克,水150毫升,生姜2小片,大枣半个,煎二三沸服。

摘录《活幼口议》卷十九

处方7、白术散

别名七味白术散(《校注妇人良方》卷二十一)。

处方人参7.5克 白茯苓15克 白术15克(炒)藿香叶15克 木香6克 甘草3克 葛根15克(渴者加至30克)

制法上哎咀。

功能主治健脾止泻。治小儿脾胃虚弱,呕吐泄泻,频作不止,口渴烦躁,但欲饮水,乳食不进,身体消瘦。

用法用量每服9克,水煎服。

摘录《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处方8、藿香散

处方广明胶(碎,炒如珠)21克 藿香叶30克 糯米500克 白丁香21克 零陵香30克 皂角(去皮、子,炙)30克 香白芷60克 檀香30克 龙脑7.5克(另研)沉香30克 丁香21克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皮肤干燥,面部酐黯。

用法用量每日用洗手面。

摘录《御药院方》卷十

处方9、复元汤

处方荆芥穗 藿香叶 臭椿皮各等分

制法上哎咀。

功能主治治产后子宫不收。

用法用量煎汤熏洗。子宫即入。

摘录《济阴纲目》卷十四

处方10、龙虎丹

处方黑牵牛(爁)藿香叶(生)天麻(去苗)牛膝(去苗,酒浸,切,焙,微炒)硫黄(结沙)天竺黄(生,研)细辛(去苗,洗)半夏(汤洗七次,生姜汁制)附子(炮,去皮、脐)何首乌(去粗皮)羌活(去苗,洗,焙)独活(去苗)柴胡(去苗)川芎(洗)桔梗(生)各60克 寒水石(烧通赤,研,飞)500克 茴香(淘去土,焙)甘松(洗去土,焙)肉桂(去粗皮)五灵脂(生)白芷(生)菊花(去土)川乌(炮,去皮、脐)白僵蚕(去丝、嘴,炒)缩砂仁(生)各150克 牙消(研)木香(生)水银(与硫黄用慢火结成沙子)雄黄(研,飞)麝香(研)各30克 地龙(去土,爁)白干姜(炮)朱砂(研,飞)白蒺藜(爁)防风(去苗)各90克 乌蛇(酒浸,炙,去皮、骨)240克 龙脑(研)15克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芡实大。

功能主治治半身不遂,及风毒攻注,遍身疮疥,头风多饶白屑,毒风面上生疮,刺风状如针刺,痫风急倒作声,顽风不识痛痒,疠风颈生斑驳,暗风头旋眼黑,瘗风面生赤点,肝风鼻闷眼瞤,偏风口眼歪斜,节风肢节断续,脾风心多呕逆,酒风行步不前,肺风鼻塞项疼,胆风令人不睡,气风肉似虫行,肾风耳内蝉鸣,阴间湿痒。

用法用量每服1丸,用薄荷酒嚼下;日进一服,重即二服。产后惊风,乱道见物,朱砂酒磨下。产后身多虚肿,频增昏沉,身如针刺,发随梳落,面黄心逆,并煎当归酒嚼下,日进二服;若治伤寒,炒葱豉酒嚼下,盖覆出汗立愈;小儿惊风,薄荷酒化下少许;大人急风口噤失音等,薄荷酒化灌之。常服茶、酒任下,不拘时候服。

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一

处方11、清脾散

处方薄荷叶 升麻 甘草(减半)山栀仁(炒)赤芍药 枳壳 黄芩 广陈皮 藿香叶 石膏 防风各等分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脾经伏热,风热乘袭,致生土疳眼(俗称偷针眼),眦部胞睑红肿,甚则出血流脓者。

用法用量每服7.5克,水煎服。

摘录《审视瑶函》卷四

处方12、分涎散

处方藿香叶 干蝎 白附子各30克 丹砂 腻粉 粉霜各60克 天南星30克(炮。以上藿、蝎、附、天四味同为末)

制法上药同研匀细。

功能主治主治中风涎潮作,声不得出,口噤,手足搐搦。

用法用量每服3~6克,用薄荷汤或茶清调下。未吐利再服。

摘录《御药院方》卷一

处方13、六和汤

处方缩砂仁 半夏(汤,炮七次)杏仁(去皮、尖)人参 甘草(炙)各30克 赤茯苓<去皮)藿香叶 白扁豆(姜汁略炒)木瓜各60克 香薷 厚朴(姜汁制)各120克

制法上锉。

功能主治治心脾不调,气不升降,霍乱转筋,呕吐泄泻,寒热交作,痰喘咳嗽,胸膈痞满,头目昏痛,肢体浮肿,嗜卧倦怠,小便赤涩;伤寒阴阳不分,冒暑伏热烦闷,或成痢疾,中酒烦渴畏食。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3片,枣子1枚,煎至160毫升,去滓,不拘时服。

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

处方14、嘉禾散

别名谷神敬(《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谷神嘉禾散(《世医得效方》卷五)。

处方枇杷叶(去毛尽,涂姜汁,炙令香熟)、薏苡仁(微炒)白茯苓(去皮)人参(去芦)缩砂仁(去皮)各30克 大腹子(微炒)随风子(如无,可用楝实、诃子代)杜仲(去皮,用姜汁与酒合和涂炙,令香熟微焦)石斛(细锉,酒拌,微炒)藿香叶 木香 沉香 陈皮(去白)各22.5克 谷蘖(微炒)槟榔(炒)丁香 五味子(微炒)白豆蔻(微炒,去皮)青皮(去瓤)桑白皮(微炒)各15克 白术(炒)60克 神曲(微炒)半夏(汤洗七遍,生姜7.5克切片,与半夏同捣烂,作饼炙黄)各7.5克 甘草(炙)45克

制法上药捣罗为末。

功能主治养气安神,健脾开胃。治五噎五膈,脾胃不和,胸膈痞闷,胁肋胀满,心腹刺痛,不思饮食,或多痰涎,口苦吞酸,胸满短气,肢体倦怠,面色萎黄;中焦虚痞,不任攻击,脏气虚寒,不受峻补,或因病气衰,食不复常,禀受怯弱,不能多食。

用法用量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2片,大枣3枚,同煎至100毫升,温服,不计时候。如疗五噎,入干柿1枚同煎;如疗膈气,吐逆羸困,入薤白10厘米、枣5枚同煎。

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

处方15、人参养胃汤

处方半夏(汤洗七次)厚朴(去粗皮,姜汁制)苍术(米泔浸一宿,洗,切)各30克 藿香叶(洗去土)草果(去皮膜)茯苓(去黑皮)人参各15克 甘草(炙)7.5克 橘红22.5克

制法上药嚼咀。

功能主治治外感风寒。内伤生冷,憎寒壮热,头目昏疼,肢体拘急;及饮食伤脾,发为痎疟;或脾胃虚寒,呕逆恶心。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7片,乌梅1个,煎至150毫升,去滓热服。

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

处方16、中和汤

处方人参(去芦)厚朴(如前制)当归(酒洗)防风(去芦)白芷 肉桂(去粗皮)桔梗 川芎 白芍药 沉香 檀香 乳香 藿香叶 紫苏叶 黄耆(蜜水涂炙)甘草各15克

制法上药哎咀。

功能主治治遍身痈疖,已溃未溃者。

用法用量用无灰酒120毫升,拌匀晒干,天阴略焙。每服3克,用水150毫升,煎取100毫升,不拘时温服。

摘录《活幼心书》卷下

处方17、香朴散

处方藿香叶 陈皮 厚朴(姜汁制)各21克 半夏30克(汤泡七次)甘草(炙)3克

制法上药研为粗末。

功能主治治积冷呕吐。

用法用量每服9克,加生姜、大枣,水煎服。泻甚,加木香、肉豆蔻。

摘录《保婴撮要》卷六

处方18、藿香半夏丸

处方藿香叶8克 半夏150克(生姜汁浸一宿,焙干)丁香15克

制法上药三味,捣罗为末,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胸膈有痰,脾胃积冷,噫醋吞酸,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15丸,不拘时候,温生姜汤下。

摘录《圣济总录》卷四十七

处方19、人参消风散

处方川芎 甘草 荆芥穗 羌活 防风 白僵蚕 茯苓 蝉壳 藿香叶 人参各6克 厚朴 陈皮各15克

制法上药为末。

功能主治治诸风上攻,头目昏痛,项背拘急。肢体烦疼,肌肉蠕动,头目眩晕,耳啸蝉鸣,眼涩好睡,鼻塞多嚏,皮肤顽麻,瘾疹瘙痒。

用法用量每服6克,茶清调下。如脱着沐浴,暴感风寒,头痛声重,寒热倦疼,用荆芥、茶清或温酒调下。

摘录《卫生宝鉴》卷九

处方20、七气汤

别名大七气汤(《重订严氏济生方》)。

处方京三棱 蓬莪术 青橘皮 香附子(去毛)陈桔皮(洗)桔梗 藿香叶 桂心 益智各45克 甘草(炙)9克(胡氏《经效方》有沉香15克,无陈橘皮)

制法上药为散。

功能主治治七情相干,气道壅滞,致成六聚,状如症瘕,随气上下,发作有时,心腹疼痛,攻刺腰胁,上气窒塞,喘咳满闷,小腹膜胀,大小便不利,或复泄泻,淋沥无度。

用法用量每服15克,用水300毫升,加生姜2片,大枣2枚,煎至150毫升,空腹时温服。

摘录《全生指迷方》卷二

处方21、除痛丸

处方木香 乳香(别研)沉香 藿香叶(去土)肉桂(去粗皮)青橘皮(去白)枳实(麸炒,去瓤)吴茱萸(汤洗七次)京三棱(煨香,切)蓬莪茂(煨香,切)各15克 黑牵牛120克(取头出细末45克,余者不用)麝香4.5克(别研)陈橘皮(去白)15克(锉,用巴豆去壳60克,炒令紫色,去巴豆)

制法上药为细末。入麝香、乳香别研匀,水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温中行气,活血止痛。主中焦积寒,脘腹疼痛,呕逆清水,自汗短气。

用法用量每服50丸,食后用温生姜汤送下。

摘录《杨氏家藏方》卷五

处方22、匀气散

处方丁香 檀香 木香 白豆蔻仁各60克 藿香叶 甘草(爁)各240克 缩砂仁120克

制法上药研末。

功能主治行气健脾,温中和胃。治脾胃气滞,宿冷不消,胸脯虚痞,心腹刺痛。

用法用量每次3克,入盐末少许,用沸汤点服,不计时候。

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

处方23、陈米丸

处方陈仓米(生)1斤,白背木耳(生)1斤,蜂蜜(生)1斤。

制法仓米、木耳晒干研末,生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一切痔疮漏管。

用法用量每服4-5钱,空心开水送下。服至3-4月,痔管自然脱落,其病如遗。

摘录《医方易简》卷九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