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茯苓的处方(一百四十)

浏览

茯苓(别名茯菟、松腴、不死面、松薯、松木薯、松苓),甘;淡;平,渗湿利水;健脾和胃;宁心安神。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吐;脾虚食少;泄泻;心悸不安;失眠健忘;遗精白浊,小编整理出含有茯苓的处方共14142个,本文发表的是其中的第8341~8400共60个。

处方1、七宝美髯丹

处方赤白何首乌各500克(米泔水没三四日,去皮切片,用黑豆2升同蒸至豆熟,取出去豆,晒干,换豆再蒸,如此九次。晒干)赤白茯苓各500克(去皮,研末,以人乳拌匀晒干)牛膝250克(酒没一日,同何首乌第七次蒸至第九次,晒干)当归240克(酒没,晒)枸杞子240克(酒浸,晒)菟丝子240克(酒浸生芽,研烂,晒)补骨脂120克(以黑脂麻拌炒)

制法上药石臼捣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补肾,固精,鸟发,壮骨,续嗣延年。治肝肾不足,须发早白,齿牙动摇,梦遗滑精,崩漏带下,肾虚不育,腰膝疫软。

用法用量每服9克,盐汤或温酒送下。

注意本方配制忌用铁器。

摘录《本草纲目》卷十八引邵应节

处方2、七仙丹

处方何首乌(甜瓜瓣者,九蒸九晒)120克 人参(去芦)60克 生地黄60克(酒洗)熟她黄60克(酒洗)麦门冬(去心)60克 天门冬(去皮、心)60克 小茴香60克(炒黄色,秋冬用)白茯苓(去皮)60克(春、夏用)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功能主治补心肾,驻容颜,黑髭发。治心肾阴亏血虚,心悸失眠,腰痛耳鸣,虚弱骨蒸,口干咽燥,头发早白。

用法用量每服1丸,嚼烂,空腹时用好黄酒或盐汤送下。

注意合药时,勿犯铁器。服药期间,忌食三白(即葱、蒜、萝卜),戒房事。

摘录《丹溪心法附余》卷二十四

处方3、黄耆鳖甲散

处方人参 肉桂(去粗皮)苦梗各50克 生干地黄(洗,焙干)100克 半夏(煮)紫菀(去芦)知母 赤芍药 黄耆 甘草(爁)桑白皮各75克 天门冬(去心,焙)鳖甲(去裙襕,醋炙)各150克 秦艽(去芦)白茯苓(焙)地骨皮(去土)柴胡(去芦)各100克

制法上锉为粗末。

功能主治治虚劳客热,肌肉消瘦,四肢倦怠,五心烦热,口燥咽干,颊赤心忪,日晚潮热,夜有盗汗,胸胁不利,减食多渴,咳唾稠粘,时有脓血。

用法用量每服8克,以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滓温服,食后。

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

处方4、四白丹

处方白术15克 白芷30克 白茯苓15克 白檀香45克 人参15克 知母9克 缩砂仁15克 羌活7.5克 薄荷10.5克 独活7.5克 防风 川芎各15克 细辛6克 甘草15克 甜竹叶30克 香附子(炒)15克 龙脑1.5克(另研)麝香0.15克(另研)牛黄1.5克 藿香4.5克

制法上二十味,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3克。

功能主治治中风昏冒。

用法用量临卧服1丸,分五七次嚼之。

摘录《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中

处方5、牡蛎散

处方牡蛎粉30克 麻黄根30克 杜仲30克(去粗皮,微炙,锉)黄耆60克(锉)白茯苓 败蒲扇灰各30克

制法上药捣筛为散。

功能主治治虚劳盗汗。

用法用量每服12克,以水300毫升,煎至180毫升,去滓温服,不计时候。

摘录《太平圣惠方》卷二十九

处方6、定心丸

处方茯苓(去黑皮)茯神(去木)各30克 琥珀(别研)龙齿 阿胶(炙令燥)牛黄(别研)真珠(别研)犀角(镑)龙脑(别研)麝香(别研)各15克 天南星(牛胆内匮者)甘草(炙,锉)各45克 远志(去心)7.5克 金箔30片(为衣)银箔20片(研入药)菖蒲 酸枣仁(炒)天竺黄(别研)人参各23克 虎睛1对(酥炙)丹砂(别研)120克 龙胆3.7克 雄黄(别研)60克 苏合香30克 安息香60克(同苏合香以酒30Q毫升研化,澄去砂脚,熬成膏)

制法上药二十五味,除别研外,捣罗为末,和匀,以安息香膏,同炼蜜和丸,如鸡头子大。

功能主治主心虚忧愁不乐,惊悸心忪,恍惚忘误,神情不宁。

用法用量每服1丸,早、晚食后及临卧时用麝香汤化下。

摘录《圣济总录》卷十四

处方7、千金消癖丸

处方芦荟 阿魏(另为糊)青黛 木香 厚朴(姜炒)槟榔 陈皮 甘草(生)各3克 使君子(去壳)胡黄连 山楂肉 香附(醋炒)三棱(醋炒)莪术(醋炒)各6克 水红花子 神曲(炒)麦芽(炒)各12克 人参 白术(土炒)茯苓各9克

制法上药研为细末,将阿魏3克,白水和面打糊为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治小儿癖疾,午后潮热,口渴饮冷,肚大青筋,渐至坚硬成块,不时作痛者。

用法用量米饮送下。量儿大小服之。

摘录《医宗金鉴》卷五十五

处方8、除湿解毒汤

处方白鲜皮15克 大豆黄卷12克 生苡米12克 土茯苓12克 山栀子6克 丹皮9克 金银花15克 连翘12克 地丁9克 木通6克 滑石块15克 生甘草6克

功能主治主急性女阴溃疡,急性自家过敏性皮炎,急性接触性皮炎,下肢溃疡合并感染。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处方9、柴胡散

处方柴胡30克(去芦头)赤茯苓30克 羚羊角屑30克 细辛30克 麦门冬30克(去心)决明子30.克 栀子仁30克 子芩30克 车前子30克 石膏120克 甘草15克(炙微赤,锉)

制法上药捣筛为散。

功能主治泻肝除热。主肝劳虚热,两目赤涩,烦闷宛转,热气壅滞,胸脘有灼热感。

用法用量每服12克,以水300毫升,入竹叶14片,煎至180毫升,去滓,食后温服。

注意服药期间,忌食炙炸、热面。

摘录《太平圣惠方》卷二十六

处方10、尿路结石汤

处方海金砂15克,金钱草15克,车前子10克,木通6克,茯苓10克,陈皮10克,青皮10克,滑石12克,琥珀末3克。

功能主治利湿化瘀,散结通阻,补肾益气。主湿热,瘀阻,虚弱。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吴华强方

处方11、补阳宿凤丸

处方北五味子30克,白术30克,黄芪30克,茯苓30克,炙川芎30克,甘草30克,白芍30克,巴戟天30克,破故纸30克,山萸肉30克,天冬30克,苁蓉30克,川牛膝30克,陈皮30克,黄柏30克,知母30克,杜仲30克,怀山药30克,怀生地120克,熟地120克,麦冬120克,人参120克,当归90克,枸杞子90克。

功能主治补报补血,滋肾健脾。主气血虚弱。

用法用量用10年母鸡1只,蒸熟去皮、油,取肉骨焙燥,合诸药末,炼蜜为丸,每服6-9克,每日2次。

摘录《胎产指南》卷一

处方12、嘉禾散

别名谷神散

处方枇杷叶(去毛.尽涂姜汁.炙令香熟为度)、薏苡仁(微炒)、白茯苓(去皮)、人参(去芦)、缩砂仁(去皮),各一两。大腹子(微炒)、随风子(如无.楝实.诃子亦得)、杜仲(去皮.用姜汁与酒合和涂.炙令香熟微焦)、石斛(细.酒拌.微炒)、藿香叶、木香、沉香、陈皮(去白),各三分。谷蘖(微炒)、槟榔(炒)、丁香、五味子(微炒)、白豆蔻(微炒.去皮)、青皮(去瓤)、桑白皮(微炒),各半两。白术(炒)二两,神僸曲(微炒)、半夏(汤洗七遍.生姜一分.切作片子.与半夏同捣烂.作饼炙黄),各一分。甘草(炙)一两半。

炮制上捣、罗为末。

功能主治治中满下虚,五噎五膈,脾胃不和,胸膈痞闷,胁肋胀满,心腹刺痛,不思饮食,或多痰逆,口苦舌酸,胸满短气,肢体怠惰,面色萎黄。如中焦虚痞,不任攻击,脏气虚寒,不受峻补,或因病气衰,食不复常,禀受怯弱,不能多食,尤宜服之。常服育神养气,和补脾胃,进美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生姜二片,肥枣三枚,同煎至七分,温服不计时候。及疗四时伤寒,能调治阴阳,使无变动,克日得安。如疗五噎,入干柿一枚同煎,十服见效。如疗膈气,吐逆羸困,入薤白三寸、枣五枚同煎。妇人亦可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13、蒿芩清胆汤

处方青蒿脑4.5~6克 淡竹茹9克 仙半夏4.5克 赤茯苓9克 青子芩4.5~9克,生枳壳4.5克 陈广皮4.5克 碧玉散(包)9克

功能主治清胆利湿,和胃化痰。治少阳湿热痰浊证。症见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膈闷,吐酸苦水或呕黄涎而粘,胸胁胀痛,舌红苔白腻,脉濡数。现用于感受暑湿、疟疾、急性黄疸性肝炎等证属湿热偏重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备注方中青蒿清暑热以透邪,黄芩化湿热以利胆,共为君药;竹茹、橘皮、半夏、枳壳理气降逆,和胃化痰,均为臣药;赤茯苓、碧玉散淡渗利湿,并导胆热下行,为佐、使药。合而成为清胆热,化痰湿,畅气机的要方。

摘录《重订通俗伤寒论

处方14、木香流气饮

处方半夏(汤洗七次)60克 陈皮(去白)1千克 厚朴(去粗皮,姜汁炒)青皮(去白)甘草(爁)香附(炒去毛)紫苏叶各500克 人参 亦茯苓(去黑皮)木瓜 右菖蒲 白术 白芷 麦门冬各120克 草果 仁 肉桂(去粗皮,不见火)蓬莪术(煨;切)大腹皮 丁香皮 槟榔 木香(不见火)藿香叶各180克 木通(去节)240克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治气滞痞满不通,胸膈膨胀,口苦咽干,呕吐食少,肩背腹胁走注刺痛;喘急痰嗽,面目虚浮,四肢肿满,大便秘结,小便赤涩;忧思太过,怔忪郁积,脚气风热,聚结肿痛,喘满胀急。

用法用量每服12克,加生姜3片,大枣2枚,水煎,去滓热服。

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

处方15、独活续断汤

处方独活6克 续断6克 杜仲6克 桂心6克 防风6克 芎藭9克 牛膝6克 细辛3克 秦艽9克 茯苓9克 人参6克 当归6克 芍药6克(白者)干地黄9克 甘草9克(炙)

制法上十五味,切。

功能主治主肾气虚弱,风寒湿邪外侵,致患腰痛,腰部有冷感,久则脚膝亦痛,或患偏枯,腰脚拘挛疼痛。

用法用量用水1升,煮取300毫升,分三次服。

注意服药期间,忌食芜荑、生葱、生莱、海藻、菘莱、酢物。

摘录《外台秘要》卷十七引《古今录验》

处方16、防风汤

处方防风 甘草 当归 赤茯苓(去皮)杏仁(去皮,炒熟)官桂各30克 黄芩 秦艽 葛根各9克 麻黄(去节)15克

制法上药为末。

功能主治疏风活络,宣痹止痛。主行痹。外感风湿,恶寒发热,遍体骨节疼痛,游走不定,舌苔淡白,脉浮。现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见上述症状者。

用法用量每服15克,用酒、水共300毫升,加大枣3枚、生姜5片,煎至150毫升,去滓温服。

摘录《宣明论方》卷二

处方17、回阳返本汤

处方人参3克 白术3克 干姜3克(炒)丁香2.4克 甘草3克 陈皮3克 半夏(制)3克 大附子(制)3克 茯苓2.4克 神曲(炒)1.8克 白豆蔻2.4克 沉香15克

制法上药锉碎。

功能主治治急阴证,手足冷,指甲青,小腹疼痛,外肾挛缩。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大枣2枚,盐少许,水煎服。

摘录《古今医鉴》卷七

处方18、补阴八珍汤

处方当归 川芎 熟地 芍药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黄柏(酒炒黑)知母(酒炒)各2.1克

功能主治主瘰疬等疮,发热作渴,日晡颊赤,属足三阴虚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外科枢要》卷四

处方19、四白汤

处方白术 白芍 白茯苓 白扁豆 人参 黄耆各3克 甘草1.5克

功能主治治色疸。

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摘录《医学入门》卷七

处方20、柴胡散

处方柴胡45克(去苗)白术30克 白茯苓22克 甘草22克(炙微赤,锉)五味子30克 干姜22克(炮裂,锉)附子22克(饱裂,去皮,脐)防风22克(去芦头)桂心15克

制法上药捣筛为散。

功能主治主伤寒阴痉,闭目合面,手足厥逆,筋脉拘急,汗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15克,以水350毫升,入生姜4克,煎至210毫升,去津,不计时候温服。

摘录《太平圣惠方》卷十

处方21、二陈加芎归汤

处方陈皮3克,白茯苓3克,当归身3克,川芎3克,枳实3克,童便炒香附3克,半夏2.4克,甘草1.5克,滑石0.6克。

功能主治化痰利湿。主痰湿壅滞。

用法用量水煎服,加生姜为引。

摘录《万氏女科》卷一

处方22、青金汤

别名清金汤(《袖珍方》卷一)。

处方粟壳(蜜炒)15克 甘草(炙)15克 陈皮(去白)茯苓(去皮)杏仁(去皮、尖,炒)阿胶(炒)五味子 桑白皮(炒)薏苡仁 紫苏 百合 贝母(去心)半夏曲 款冬花各30克 人参15克。

制法上药哎咀。

功能主治治新久咳嗽,上气喘急,喉中涎声,胸满气逆,坐卧不宁,饮食不下。

用法用量每服24克,用水230毫升,加生姜3片,大枣2枚,乌梅1个,煎至180毫升,食后去滓温服。

摘录《普济方》卷一六一

处方23、猪苓

别名三物猪苓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一)。

处方猪苓 茯苓 白术各等分

制法上三味,杵为散。

功能主治健脾利水。治呕吐,膈上有停饮,吐后欲饮水。

用法用量每次6克,温开水调服,每日三次。

摘录《金匮要略》卷中

处方24、当归芍药散

处方当归、茯苓(去皮)、白术,各二两;川芎、泽泻,各四两;白芍药八两。

炮制上为末。

功能主治治妊娠腹中绞痛,心下急满,及产后血晕,内虚气乏,崩中久痢,并宜服之。常服通畅血脉,不生痈疡,消痰养胃,明目益津。

用法用量每服二钱,温酒调下,食前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25、定志丸

别名开心丸(《医心方》卷二十六引《医门方》)。

处方菖蒲 远志(去心)茯苓各15克 人参120克

制法上药四味,捣下筛,蜜和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主心神虚怯,五脏不足,神思不安,甚则悲忧不乐,或善忘惊悸;或喜笑不休,语言无伦,朝轻暮重,或暮愈朝发。

用法用量每服6~7丸,每日五次。

摘录《外台秘要》卷十五引道士陈明方

处方26、通神散

处方白茯苓9克 泽泻9克 木猪苓15克(去黑皮)白术6克 滑石15克 甘草6克 肉桂3克(去粗皮)

功能主治温阳化气,利水通淋。治膀胱气化不宜。小便壅闭,脐下结硬,及沙石淋,疼痛不可忍者。

用法用量上七味药同为细末,每服6克,沸汤调下。服后饮热水400~600毫升,多利小便效。

摘录《医方类聚》卷一三六引《烟霞圣效方》

处方27、建中散

处方青州枣、厚朴(姜汁制),各一斤。干姜(炮)、半夏(汤洗去滑)、甘草,各五两。陈皮(去白.八两)。已上六味,用水三斗,煮令水尽,焙干。草豆蔻(去皮)、人参、藿香、诃子(炮.取皮)、白茯苓(去皮)、白术,各一两。

炮制上粗末。

功能主治治脾胃不和,中气滞,宿寒留饮,停积不消,心腹刺痛,胁肋膨胀,呕吐痰逆,噫气吞酸,肠鸣泄利,水谷不化,肢体倦怠,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二钱,水一盏,生姜三片,煎六分,去滓,温服,食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28、加味逍遥散

处方柴胡6克,当归6克,龙胆草6克,天花粉6克,白术15克,白芍15克,玄参15克,茯苓9克,炒山栀9克,甘草3克,陈皮3克,荆芥3克,防风1.5克。

功能主治清肝利胆,祛风燥湿。主肝胆湿热。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洞天奥旨》卷十二

处方29、天麻半夏汤

处方天麻 半夏各3克 橘皮(去白)柴胡各2.1克 黄芩(酒制,炒)甘草 白茯苓(去皮)前胡各1.5克 黄连0.9克(去须)

制法上九味,哎咀,都为一服。

功能主治治风痰内作,胸膈不利,头眩眼黑,兀兀欲吐,上热下寒,不得安卧。

用法用量用水300毫升,加生姜3片,煎至150毫升,去滓,食后温服。

注意服药期间,忌酒、面、生冷等物。

摘录《卫生宝鉴》卷二十二

处方30、回阳救急汤

处方熟附子 干姜 人参 甘草 白术 肉桂 陈皮 五味子 茯苓 半夏

功能主治温中散寒,回阳救逆。治寒邪宜中阴经,恶寒,四肢冷厥,战栗腹疼,吐泻不渴,蜷卧沉重,或手指甲唇青,或口吐涎沫,或脉来沉迟无力。

用法用量上药用水400毫升,加生姜3片煎,临卧入麝香0.1克调服。呕吐涎沫或小腹痛,加盐炒吴萸;无脉者,加猪胆汁5毫升;泄泻不止,加升麻、黄耆;呕吐不止,加姜汁。

摘录《伤寒六书》卷三

处方31、诃黎勒丸

处方诃黎勒(面裹,煨)附子(炮,去皮、脐)肉豆蔻(面襄,煨)木香(不见火)吴茱萸(汤泡,炒)龙骨(生用)白茯苓(去皮)荜茇各15克

制法上为细末,姜汁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大肠虚冷,肠呜泄泻,腹胁气痛,饮食不化。

用法用量每服70丸,空腹时用米饮送下。

摘录《重订严氏济生方》

处方32、芎夏汤

处方半夏(制)茯苓 川芎各20克 陈皮 青皮 枳壳各15克 白术 甘草(炒)各7.5克

制法上药为散。

功能主治治水气为病,浮肿体重,寒热交作,胁下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9克,加生姜5厚片,煎服。气喘,加去节麻黄;咳嗽,加桑白皮;呕吐,加生姜、半夏;泄泻,加苍术、白术;胸痞,加枳壳、桔梗;胀满,加缩砂、白豆蔻;眩晕,加半夏、南星;怔忡,加白茯苓。

摘录《仁斋直指》卷七

处方33、加减火府丸

处方生干地黄(切,洗,焙)30克 木通45克 黄连(去须)22克 黄芩(去黑心)7.5克 赤茯苓(去黑心)15克

制法上五味,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清心泻火。治心经蕴热,头目壅赤,小便秘涩。

用法用量每服7~10丸,食后温水下。

摘录《圣济总录》卷四十三

处方34、清火滋阴汤

处方天门冬(去心)麦门冬(去心)生地黄 牡丹皮 赤芍 栀子仁 黄连(去毛)山药 山茱萸(酒蒸,去核)泽泻 赤茯苓(去皮)

制法上药锉碎。

功能主治滋阴泻火,凉血止血,治吐血、咳血、呕血。

用法用量水煎,入童便同服。

摘录《万病回春》卷四

处方35、二紫蒲公汤

处方茯苓9克 薏仁30克 紫花地丁15克 牛膝9克 蒲公英15克 贝母6克 紫背天葵9克 当归15克 生甘草6克

功能主治主筋疽(生两足后跟昆仑穴)痨疽(生足小指京骨、金门穴)、足疽(生昆仑穴后)属阳症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初起者三剂即愈。

摘录《洞天奥旨》卷八

处方36、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处方茯苓25克 桂枝12克(去皮)甘草6克(炙)大枣15枚

功能主治治伤寒发汗后,其人脐下悸,欲作奔豚者。

用法用量上四味,以甘澜水1升,先煎茯苓减至800毫升,纳诸药,煮取300毫升,去滓,温服100毫升,一日三次。

摘录《伤寒论》

处方37、加减六君子汤

处方人参9克 白术 茯苓各15克 甘草 山楂 麦芽 厚朴各3克 陈皮 枳壳各15克 神曲3克

功能主治健脾补气,化滞消积。治气虚下陷,饮食停积成块,久则其形渐大,似痛不痛,似动不动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辨证录》卷七

处方38、大温经汤

处方当归2.4克 白芍2.1克 川芎l.5克熟地1.5克 人参 白术(土炒)茯苓各1.5克 甘草0.9克 香附2.4克(童便制)陈皮(炒)砂仁(炒)小茴各1.2克 沉香0.9克(另研)吴茱萸(炮)延胡索(炒)鹿茸(酒炙)各1.5克

制法上药锉为粗末。

功能主治主妇女气血虚弱,寒凝气滞,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食少肢倦。

用法用量加生姜,水煎服。先服加味八物汤,后服此药。汗出不止,加黄耆、酸枣仁(炒)各6克,潮热,加柴胡、黄芩各7.5克,咳嗽,加杏仁、桔梗、五味子、半夏。

摘录《古今医鉴》卷十一

处方39、当归芍药汤

处方当归 白术 赤芍 茯苓 泽泻 黄芩 辛夷花 白菊花 干地龙 甘草 薄荷 川芎

功能主治调和气血,行滞化瘀。主鼻窒,邪毒久留,气滞血瘀,鼻甲肿实色暗,呈桑椹样,鼻塞涕多,或黄稠,或粘白,嗅觉迟钝,语言不畅,咳嗽多痰,耳呜不聪,舌质红或有瘀点,脉弦细。

摘录《中医耳鼻喉科学》

处方40、仁寿丸

处方附子(炮熟,去皮、脐)30克 桂心 白茯苓 山茱萸 五味子 杜仲(去皮,姜制,炒断丝)续断 枸杞子 熟地黄(洗)巴戟(去心)菟丝子(酒浸湿,研)防风各15克 牛膝(酒浸)60克

制法上为末,蜜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肝肾气虚,风冷所中,筋脉瞤动,口眼喎斜。

用法用量每服30~50丸,空腹时用温酒或盐汤送下。

摘录《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二

处方41、百合汤

处方百合 人参 紫苏茎叶(锉)猪苓(去黑皮)桑根白皮(锉)大腹皮(锉)赤茯苓(去黑皮)甘草(炙,锉)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各30克 马兜铃7枚(连皮)麦门冬(去心,焙)枳壳(去瓤,麸炒)各30克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治肺气壅滞,咳嗽气喘,胸闷口渴,腰膝浮肿,小便淋涩。

用法用量每服6克,用水230毫升,加生姜(如枣大)1块,拍碎,同煎至18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六十六

处方42、补阴升提汤

处方人参30克 热地30克 白芍90克 茯苓30克 升麻6克 甘草3克 山药30克 北五味子9克 山茱萸30克 诃黎勒9克

功能主治主下痢伤阴,虚阳上浮,大便纯血,色如陈腐屋漏之状,肛门大开,不能收闭,面色反觉红润,唇似朱涂。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辨证录》卷七

处方43、都气丸

处方熟地黄104克 山萸肉 干山药(微焙)各52克 牡丹皮 白茯苓(去皮)白泽泻(去毛)各40克 五味子30克

制法上药七味为末,炼白蜜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补肾敛肺。主肾水不固,咳嗽滑精。

用法用量每服50~70丸,空腹时用淡盐汤,临卧时用温酒送下。

摘录《张氏医通》卷十六

处方44、黄耆汤

处方黄耆(锉)60克 人参 滑石 五味子 白茯苓(去黑皮)磁石(煅,醋淬七遍)旱莲子各30克 桑根白皮22克 黄芩(去黑心)枳壳(去瓤,麸炒)各15克

制法上十味,粗捣筛。

功能主治治肾虚劳淋,结涩不利。

用法用量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

摘录《圣济总录》卷九十八

处方45、茯苓煮鸡肝

处方鸡肝30克 茯苓10克

制法将鸡肝、茯苓共煮。

功能主治健脾生血,补益肝肾。适用于小儿疳积、身体亏虚。

用法用量吃肝喝汤,连服10天。

摘录《民间验方》

处方46、导水茯苓汤

别名茯苓导水扬(《医宗金鉴》卷五十四)。

处方泽泻 赤茯苓 白术 麦门冬(去心)各90克 紫苏 木瓜 槟榔各30克 陈皮 砂仁 木香 大腹皮各22.5克

制法上药哎咀。

功能主治行气化湿,利水消肿。主水肿。头面手足遍身肿如烂瓜之状,手按而塌陷,手起应手而高突,喘满倚坐不得息,不能转侧,不能平卧,饮食不下,小便短涩,溺痛如割,大便绝少,虽有亦如黑豆汁。

用法用量每服15克,用水300毫升,加灯心25根,煎至240毫升,去滓,空腹时服。如病重者,每服180克,再加去心麦冬60克、灯心1大把,用水2升放砂锅内,熬至500毫升,再下小铫内煎至200毫升。五更空腹时服;滓再煎服。连进三服,自然利小便,直至小便变清白色,方为痊愈。

摘录《普济方》卷一九一引《德生堂方》

处方47、附子防风散

处方白术30克 白茯苓23克 柴胡45克(去苗)五味子30克 干姜23克(炮裂,切)甘草23克(炙微赤,切)附子23克(炮裂,去皮、脐)桂心15克 防风23克(去芦头)

制法上药捣碎,研为粗末。

功能主治治伤寒阴痉,闭目合面,手足厥逆,筋脉拘急,汗出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9克,以水150毫升,人生姜4片,煎至90毫升,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摘录《类证活人书》卷十七

处方48、大秦艽汤

处方秦艽90克 甘草60克 川芎60克 当归60克 白芍药60克 细辛15克 川羌活 防风 黄芩各30克 石膏60克 吴白芷30克 白术30克 生地黄30克 熟地黄30克 白茯苓30克 川独活60克

制法上十六味,锉。

功能主治养血荣筋。主中风外无六经之形证,内无便溺之阻隔,手足不能运动,舌强不语,属血弱不能养筋者。

用法用量每服30克,水煎,去滓温服,不拘时。如遇天阴,加生姜7~8片;心下痞,加枳实3克。

摘录《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中

处方49、淮南子茯苓散

处方茯苓120克 白术120克 稻米4千克

制法捣末下筛。

功能主治延年益寿。治早衰。发白,齿落,视物不清。

用法用量每服9克,一日四次。须久服。

摘录《医心方》卷二十六引《大清经》

处方50、化石汤

处方熟地60克 茯苓30克 苡仁15克 山茱萸30克 泽泻15克 麦冬15克 玄参30克

功能主治治溺中有沙石,疼痛欲死,用尽气力始得溺出而后快。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辨证录》卷九

处方51、延龄育子丸

处方天门冬(去心)150克 麦门冬(去心)150克 怀生地黄 怀熟地黄(肥大沉水者)各150克 人参(去芦)150克 甘州枸杞子(去梗)菟丝子(洗净,酒蒸,捣饼晒干)150克 川巴戟(去心)150克 川牛膝(去芦,酒洗)150克 白术(陈土炒)150克 白茯苓(去皮,牛乳浸,晒)150克 白茯神(去皮、心,人乳浸,晒)150克 鹿角胶(真者)150克 鹿角霜150克 柏子仁(炒,去壳)150克 山药(姜汁炒)150克 山茱萸(去核)150克 肉苁蓉(去内心、膜)150克 莲蕊(开者不用)150克 沙苑蒺藜(炒)150克 酸枣仁(炒)60克 北五味子(去梗)60克 石斛(去根)60克 远志(去芦,甘草、灯心汤泡,去心)60克

制法上二十四味,各制净为末,将鹿胶以酒化开,和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少年戕伤,中年无子;妇人血虚,不能孕育。(不孕)

用法用量男人每服90丸,女人每服80丸,空腹时滚白汤下。

注意服药期间,忌食煎、炙、葱、蒜、萝卜。

摘录《医便》卷一

处方52、宁嗽汤

处方桑白皮(炒)紫苏 细辛 北五味子 橘皮 半夏(制)茯苓(去皮)杏仁(去皮)缩砂仁 枳壳(制)桔梗 甘草(炒)各等分

制法上药锉碎。

功能主治宣肺顺气,化痰止嗽。治诸嗽。

用法用量每服9克,加生姜4片,乌梅半个,空腹时煎服。

摘录《仁斋直指》卷八

处方53、大羌活汤

处方羌活 升麻各3克 独活2.1克 苍术 防风(去芦)威灵仙(去芦)白术 当归 白茯苓(去皮)泽泻各1.5克

制法上十味,哎咀,作一服。

功能主治主肢节疼痛,屈伸不利,心下痞满,身体沉重,不欲饮食,食即欲吐,面色萎黄,精神减少,脉沉而缓。

用法用量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温服,食前后各一服。

注意服药期间,忌酒、面、生冷、硬物。

摘录《卫生宝鉴》卷二十三

处方54、养脾圆

处方大麦蘖(炒)、白茯苓(去皮)、人参(去芦),各一斤。干姜(炮)、缩砂(去皮),各二斤。白术半斤,甘草一斤半。

炮制上为细末,炼蜜和圆,每两作八圆。

功能主治治脾胃虚冷,心腹纹痛,胸膈满闷,胁肋虚胀,呕逆恶心,噫气吞酸,泄泻肠鸣,米谷不化,肢体倦怠,不思饮食。此药养胃进食。

用法用量每服一圆,细嚼,生姜汤送下,食前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55、回生再造丸

处方真安息香120克 人参60克 真蕲蛇(小者为佳,去骨并头尾10厘米,酒浸,炙,取净末)120克 当归 川芎 川连 羌活 防风 元参(以上酒炒)藿香 白芷 茯苓 麻黄 天麻 川萆薢 片子姜黄(以上炒)甘草(炙)肉桂(研,不见火)白蔻仁(研,不见火)首乌(料豆水拌,蒸九次)西琥珀(研)黄耆(蜜炙)大黄(酒蒸)草蔻仁<研)雄鼠粪(两头尖者是)熟地 穿山甲各60克(前后四足各用15克 麻油浸,炙)全蝎(去头、尾、足)灵仙(酒炒)葛根(炒)桑寄生(烘干)各75克 北细辛 赤芍(炒)乌药(酒炒)青皮(面炒)于术(土炒)僵蚕(洗,炒)乳香(去油)没药 辰砂 骨碎补(酒炒)香附(去皮、毛,酒炒)天竺黄 制附片 生龟版(火炙,熬过者不用)沉香 母丁香 胆星各30克红花(酒浸,烘干)犀角尖各24克 厚朴 地龙(炙干)松香(煮九次)各15克 广木香12克(不见火)梅花冰片 犀牛黄各7.5克 血竭2.4克 虎胫骨1对(炙酥)

制法上药共为末,炼蜜和匀,捣数千槌,为丸,每丸重3克,金箔为衣,蜡壳封固。

功能主治治中痰中风,口眼歪斜,手足拘挛,言语不清,左瘫右痪;筋骨酸痛,半身不遂,步履艰难。

用法用量每服1丸,生姜汤下。

摘录《验方新编》卷十一

处方56、琥珀汤

处方琥珀3克 人参 白术各9克 茯苓6克 桂枝 附子 干姜 砂仁各3克 陈皮 破故纸 桑白皮(童便浸,炒)各6克

功能主治益气温肾,利水消肿。治脾肾虚寒,小水不利,遍身肿满,或咳喘者。

用法用量上药水煎,空腹时服。

摘录《产科发蒙》卷四

处方57、芎苏散

别名十味芎苏散(《增补内经拾遗方论》卷三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芎芷香苏散(《证治准绳·伤寒》卷二)。

处方川芎6克 苏叶 枳壳(麸炒)桔梗 柴胡 半夏(汤泡七次)广陈皮 白茯苓(去皮)各3克 干葛4.5克 甘草(炙)1.5克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治四时感冒,发热恶寒,头疼身痛。

用法用量每服9克,加生姜3片、大枣1枚,水煎服。

摘录《增补内经拾遗方论》卷三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58、加减黑逍遥散

处方生地150克 柴胡15克(盐水炒)白芍45克(醋炒)丹皮45克(炒黑)山药90克(炒)茯苓45克(入乳拌蒸)阿胶90克(蒲灰炒)荆芥灰45克 地榆90克(炒炭)

制法上药为散。

功能主治治溺出纯血,脉弦数濡涩者。(尿血)

用法用量用童便调下9克。

备注热郁伤阴,冲任不摄而血不能藏,故渗入膀胱,溺出纯血。方中地黄滋阴壮水,生用最能止血;柴胡解热升清,盐炒引之达下,阿胶补阴益血,蒲灰炒珠更能散血定血;白芍敛阴益血,酽醋炒黄,引入肝脾敛血;茯苓渗利溺窍,乳拌不耗阴血;山药补益脾阴,炒黄兼能摄血;丹皮凉血止血;荆芥和血理血;地榆凉血涩血,以止溺血。为散童便调服,使小便清利,热从溺泄而冲任完复,血室宁静,血无不归,则溺血自愈。

摘录《医略六书》卷二十六

处方59、加减藿香正气散

处方藿香4.5克 白芷 川芎 紫苏叶 半夏 苍术各3克 白术 白茯苓 陈皮 厚朴(姜制)各2.4克 甘草0.9克

功能主治治非时伤寒,头疼憎寒壮热,痞闷呕吐,时行疫疠,山岚瘴疟,不服水土。

用法用量上药加生姜3片,大枣1枚,用水400毫升,煎至200毫升,空腹时热服。

摘录《医便》卷二

处方60、二至丸

处方熟地黄90克(肥大沉水者佳。酒和九蒸九曝,竹刀切碎)生地黄60克(肥大者,酒浸,洗过、晒干,竹刀切碎)菟丝子30克(酒浸一宿,煮熟,捣碎作饼,晒干,为末)山茱萸(鲜红者)180克(水泡,去核,取净肉60克)肉苁蓉30克(刷去浮甲,剖去中心白膜,无灰酒浸一日,酥炙,竹刀切碎)败龟版90克(酒浸一夜,酥炙黄,石器捣碎)人参30克(苍黑瘦健人用15克)黄耆30克(去皮,微黄色,肉中自绵柔者最佳)黄柏90克(坚厚鲜黄者。酒浸,春、秋一日半,夏一日,冬三日,用时炒至褐色)牛膝30克(长大柔润者,酒浸一宿,洗用)枸杞子30克(甘州者佳)破故纸30克(炒黄)五味子30克(肥大者佳)白术90克(无油者,麦扶炒)白芍药30克(酒浸一时,去皮,炒)当归60克(大者有力。酒洗)虎胫骨30克(酥炒黄色)杜仲30克(酒浸,炒去丝)山药30克(白而无皮,手可粉者)知母60克(肥者。酒浸一宿,炒)陈皮30克(薄而陈者。水泡,去白)白茯苓30克(去皮、赤筋)

制法上药二十二味,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补虚损,暖腰膝,壮筋骨,明眼目。主气血虚损。

用法用量每服80~100丸,无灰酒及盐汤不拘时进下。

备注方中陈皮,《医学入门》卷七作丹皮。

摘录《摄生众妙方》卷二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