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芥子的处方(九)

浏览

芥子(别名芥菜子、青菜子、黄芥子。),辛;热;小毒,温中散寒;豁痰利窍;通络消肿。主风寒呕吐;心腹冷痛;咳喘痰多;口噤;耳聋;喉痹;风湿痹痛;肢体麻木,妇人经闭;痈肿;瘰疬,小编整理出含有芥子的处方共538个,本文发表的是其中的第481~538共58个。

处方1、鹭鸶咯丸

处方麻黄12g 苦杏仁60g 石膏60g 甘草12g 细辛6g 紫苏子(炒)60g 白芥子(炒)12g 牛蒡子(炒)30g 瓜萎皮60g 射干30g 青黛30g 蛤壳60g 天花粉60g 桅子(姜炙)60g 牛黄5g

性状本品为黑绿色的大蜜丸;气微,味甜、苦。

炮制以上十五味,除牛黄外,其余麻黄等十四味粉碎成细粉;将牛黄研细,与上述粉末配研,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加炼蜜90~100g制成大蜜丸,即得。

功能主治宣肺,化痰,止咳。用于百日咳,痰浊阻肺,阵阵咳嗽,痰鸣气促,咽干声哑。

用法用量梨汤或温开水送服,一次1丸,一日2次。

规格每丸重1.5g

贮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处方2、化核膏

处方壁虎14条 蜘蛛28个 蜗牛36枚 大麻油2千克 鲜何首乌藤叶 鲜甘菊根 鲜薄荷 鲜牛蒡草 鲜苍耳草各250克 连翘 玄参 苦参 白蔹 白芥子 僵蚕 水红花子大黄 荆芥 防风各120克 制木鳖油250克 炒黄丹适量 丁香油6克 麝香6克 苏合油30克

制法用菜油2千克,先煎枯前三物,捞去不用;再入何首乌藤叶至苍耳草等五味,武火熬至草枯去滓;俟油冷,再入连翘至防风等十味,浸一夜,熬至黑枯,滤油去滓;加木鳖油、铅丹,慢入慢搅,文火再熬至滴水成珠,膏不粘指为度;再加入丁香油,麝香,苏合油搅匀,退火气,摊成膏。

功能主治治瘰疬,结核。

用法用量贴患处。

摘录《外科全生集》卷四

处方3、加减散花去癫汤

处方生白芍30克 当归 麦冬各15克 焦栀 元参 辰茯神 杜牛膝各9克 川柴胡6克 生甘草 白芥子 鲜石菖蒲各6克 当门子0.15克(冲)

功能主治治悲苦发狂。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重订通俗伤寒论》

处方4、换骨丹

处方麝香(研.半钱)、桂心(一两半)。甘松(去土)、川乌(生用.去皮脐)、白芥子(炒)、藿香、草乌(去皮脐.生用)、海桐皮(炒)、何首乌、羌活、龙脑(研)、骨碎补(去毛.炒)、牛膝(酒浸.炒)、威灵仙(去土)、桑皮(炒)、槐角、木鳖子(炒)、青皮(去白)、自然铜(醋淬七次.研)、陈皮(去白),各二两。白芷、防风、甜瓜子(炒)、萆薢(炒)、五灵脂、川芎、甘草(盐水炙)、苦参、白胶香,各半两。朱砂(二两为衣),麻黄(去根节.一十斤.河水七斗.煮减半.去滓.澄清再煎如饧.磁器手贮)。

炮制上为细末,用麻黄膏子,入炼蜜少许,搜成剂丸,如弹子大,朱砂为衣。

功能主治治中风瘫痪,久不愈,四肢不随,服诸药不效。

用法用量每服一丸,食后搥碎,茶酒任下,或用生姜自然汁,更入酒半盏化开服,可更进酒一二盏投之,日二服,至三日于病处微汗为效,至十日大效。药性稍热,病寒者多效。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处方5、痰块百效膏

处方制甘遂60克 红芽大戟90克 麻黄12克 白芥子24克 生南星48克 僵蚕48克 朴消48克 藤黄48克 姜半夏48克

功能主治化痰散结。治痰核。

用法用量加麻油、铅粉熬膏,摊贴。如已溃者,加九一丹少许。

摘录《千金珍秘方选》

处方6、控涎丸

处方甘遂(醋制)300g 红大戟300g 白芥子300g

性状本品为棕褐色带有淡黄色斑点的糊丸;味微辛、辣。

炮制以上三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另取米粉或黄米粉240g,调稀糊。取上述粉末,用稀糊泛丸,干燥,即得。

功能主治涤痰逐饮。用于痰涎水饮停于胸膈,胸胁隐痛,咳喘痛甚,痰不易出,瘰疬,痰核。

用法用量用温开水或枣汤、米汤送服,一次1~3g,一日1~2次。

注意孕妇忌服;体虚者慎用。

贮藏密闭,防潮。

摘录《中国药典》

处方7、控涎丹

别名子龙丸(《外科垒生集》卷四)。

处方甘遂(去心)紫大戟(去皮)白芥子(真者)各等分

制法上为细末,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晒干。

功能主治攻逐痰饮。治痰涎内伏,胸背、手脚、颈项、腰胯突然痛不可忍,内连筋骨,牵引钓痛,坐卧不宁,走易不定,或头痛不可举,昏倦多睡,饮食无味,痰唾稠粘,夜间喉中多有锯声,及手脚沉重,腿冷痹麻,气脉不通等。

用法用量食后及临卧时用姜汤成熟水送下5~10丸。如疾猛气实,酌加用量。

备注本方是从《圣济总录》卷十“趁痛丸”演化而来。参见该条。

摘录《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三

处方8、理本汤

处方人参3克 白术15克 麦冬9克 山药15克 芡实15克 巴戟天9克 肉桂3克 桔梗1.5克 贝母1.5克 白芥子6克 防己1克 茯苓9克 豨莶草3克

功能主治理本祛邪。治风寒湿痹,一身尽痛,时作时止,痰气不清,欲嗽不能,咽喉气闷,胸膈饱胀,二便艰涩。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辨证录》卷二

处方9、肠痈饮

处方大黄(炒)朴消各3克 丹皮 白芥子 桃仁各6克

功能主治主肠痈,小腹坚硬如掌而热,按之则痛,肉色如故,或掀赤微肿,小便频数,汗出憎寒,脉紧实而有力。

用法用量水煎,空腹时服。

摘录《仙拈集》卷四

处方10、火土两培丹

处方人参90克 白术150克 茯苓60克 苡仁150克 芡实150克 熟地250克 山茱萸120克 北五味30克 杜仲90克 肉桂60克 砂仁1 5克 益智仁30克 白芥子90克 橘红30克

制法各为末,蜜丸。

功能主治治气虚多痰。

用法用量每日白滚水送下15克。

摘录《石室秘录》卷三

处方11、化岩汤

处方人参30克 白术60克 黄耆30克 当归30克 忍冬藤30克 茜草根6克 白芥子6克 茯苓9克

功能主治治乳岩溃烂,状似蜂窝,肉向外生,终年不愈者。(癌)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辨证录)卷十三

处方12、祛癫汤

处方人参15克 白术30克 肉桂3克 干姜3克 白芥子15克 甘草1.5克 菖蒲1.5克 半夏9克 陈皮3克

功能主治治癫痫。脾胃虚寒,痰凝胸膈不化。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石室秘录》卷六

处方13、清膈煎

处方陈皮4.5克 贝母(微敲破)3~9克 胆星3~6克 海石6克 白芥子1.5~2.1克 木通6克

功能主治清化痰热。治痰因火动,气壅喘满,内热烦渴。

用法用量用水300毫升,煎至200毫升,温服。如火盛痰不降者,加童便50毫升;如渴甚者,加天花粉3克;如热及下焦,小水不利者,加栀子4.5克;如热在上焦,头面红赤,烦渴喜冷者,加生石膏6~9克;如痰火上壅而小水不利者,加泽泻3~6克;如痰火闭结,大便不通而兼胀满者,加大黄9克,或朴消3~6克。

摘录《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处方14、淋渫乌头散

处方泽乌头(生用,不去皮)木鳖子(去壳)白芥子 鳖甲(去裙拥)各30克 杏仁(生用,不去皮)100个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治一切顽痹不仁,及筋骨疼痛挛急。

用法用量用水750毫升,煎数沸,去滓,乘热淋渫患处,冷即再煮热,依前淋渫三五遍。

摘录《御药院方》卷八

处方15、回阳软坚汤

处方上肉桂3~9克 白芥子9~15克 炮姜6~12克 熟地15~30克 白僵蚕6~12克 橘红9~15克 三棱9~15克 麻黄3~6克 莪术9~15克 全丝瓜6~15克

功能主治回阳软坚,温化痰湿。治腋窝淋巴结核,胸壁结核,胸前疽,腋疽及一切表皮不变,肿硬聚结之阴疽。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处方16、降火化痰汤

处方陈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贝母 胆星 海石 木通各1.5克 白芥子1.8克

功能主治治痉病,因痰火而成者。

用法用量水煎,温服。如火盛痰不降者,加童便60毫升。

摘录《会约医镜》卷十二

处方17、括痰丸

处方半夏(制)60克 白芥子60克 干姜(炒黄)30克 猪苓60克 炙甘草15克 陈皮120克(切碎,用盐6克入水中,拌浸一宿,晒干)

制法上为末,汤浸蒸饼为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治停痰积饮,吞酸呕恶,胸胁胀闷疼。

用法用量每服3克,温开水送下。如胸胁疼痛者,加乌药60克。

摘录《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处方18、昆布散

处方昆布 香附 夏枯草 川贝 元参 牡蛎 半夏 白芥子 忍冬 甘草各等分

制法上药研末。

功能主治治马刀。虚痰入络,项侧胀硬,形如长蛤,其核坚硬者。

用法用量每服6~9克,用温开水送下。

摘录《顾氏医经读本》卷六

处方19、化滞汤

处方陈皮(去白)3克 青皮1.8克 茯苓4.5克 厚朴3克 白芥子(炒,研)1.8克 大黄(煨)6克

功能主治治瘟疫下后,余邪作痞,心胸饱胀,脉实而数。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会约医镜》卷五

处方20、鹭鸶喀丸

别名鹭鸶咳丸(《中药制剂手册》)。

处方杏仁(去皮,炒)60克 牛蒡子(炒)30克 生石膏60克 栀子(炒)60克 天花粉60克 紫苏子(炒)回克 甘草12克 瓜蒌皮60克 麻黄12克 青黛30克 蛤壳60克 射干30克 白芥子(炒)12克 细辛6克

制法上药十四味,共研细粉,过罗,每552克细粉兑龙延香1.5克,麝香0.6克,共研细,混合均匀,炼蜜为丸,每丸重1.2克,金衣三十六开,蜡皮封固。

功能主治清宣肺热,止嗽化痰。治小儿百日咳。咳嗽不已,连作数十声,甚则呛血、音哑,面目浮肿,经久不愈。

用法用量每服1~2丸,每日二次,温开水或煮梨汤过服。

摘录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处方21、四妙散

处方威灵仙(酒浸)15克 羊角灰9克 白芥子3克 苍耳(一云苍术)4.5克

制法上药研末。

功能主治治痛风走注。

用法用量每服3克,水煎去滓,用生姜1大片擂汁,入汤调服。

摘录《丹溪心法》卷四

处方22、返魂丹

处方生玳瑁15克 朱砂克 雄黄15克 白芥子15克

制法上药同研如面,酒煎安息香30克为膏,和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主卒中风不语,精神闷绝,及中恶不省人事。

用法用量每服以童便送下5丸,不拘时候。

摘录《太平圣惠方》卷十九

处方23、趁痛丸

处方大戟(刮去皮)甘遂 白芥子各30克

制法上三味,捣罗为末,用大麦面30克和匀,醋调作饼子,慢火炙黄熟,再捣罗,用薄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主风毒留客日深,气虚邪实,攻击不定,走注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10丸,渐加至15丸,空腹时用冷酒下。病甚,不入大麦面亦得。

摘录《圣济总录》卷十

处方24、利膈豁痰汤

处方半夏 橘红 枳实 槟榔 沉香 桔梗 栝楼 黄连(炒)栀子(炒)香附(制)细茶 白芥子 石膏

功能主治治噎膈。气结痰壅,郁而化热,饮食不下。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杂病广要》引《证治大还》

处方25、胜金理中丸

处方肉桂 海螵蛸 白芥子 白胡椒各30克

制法上药研末,用神曲、生姜汁打和为丸。

功能主治治新久寒痰哮喘,声如曳锯。

用法用量每服6克,开水送下。

摘录《饲鹤亭集方》

处方26、丹参散结汤

处方丹参12克,玄参12克,白芥子10克,山药10克,丝瓜络10克,橘核10克,生地10克,熟地10克,莪术10克,肉桂6克,金银花藤30克,鸡血藤20克。

功能主治活血通络,软坚散结。主脾肾两虚,寒湿凝结,经络阻遏。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中医杂志》

处方27、散偏定痛饮

处方生地30克,当归15克,川芎20克,赤芍20克,白芍2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白蒺藜15克,天麻10克,石决明30克,牛子20克,升麻10克,地骨皮30克,白芥子15克,细辛6克,白芷10克,甘草10克,止痉散(分冲)6克。

功能主治活血通络,平肝祛风,止痛。主气滞血瘀,风痰阻络。(三叉神经痛)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靳文清方

处方28、换骨丹

处方麝香(研)4.5克 桂(去粗皮)45克 麻黄5千克(去根、节,用水适量浸,煮减半,去滓澄清,再煎,入锡瓷器收贮)朱砂60克(为衣)甘松(去土)川乌头(生,去皮、脐)白芥子(炒)藿香 草乌头(生,去皮、脐)海桐皮(炒)何首乌 羌活 龙脑(研)骨碎补(去毛,炒)牛膝(酒漫)威灵仙(去土)桑白皮(炒)槐角 木鳖子(炒)自然铜(醋淬七遍,研细)青皮(去白)陈皮(去白)各30克 白芷 防风 甜瓜子(炒)萆薢(炒)五灵脂 川芎 甘草(盐炙)苦参 白胶香各15克

制法上药研为细末,用麻黄膏子,入少量熟蜜搜和成剂,丸如弹子大,朱砂为衣。

功能主治治中风瘫痪久不愈,四肢亸曳不遂,服诸药不效者。

用法用量每服1丸,捶碎,食后茶、酒任下;或用生姜自然汁,更入酒适量化开服。可更进酒适量,日二服。至三日,于当病处微汗为效。但药性稍热,病寒者多效。

摘录《御药院方》卷一

处方29、散偏汤

处方白芍15克 川芎30克 郁李仁3克 柴胡3克 白芥子9克 香附6克 甘草3克 白芷1.5克

功能主治疏肝解郁,活血止痛。治郁气不宣,又加风邪袭于少阳经,遂致半边头风,或痛在右,或痛在左,其痛时轻时重,遇顺境则痛轻,遇逆境则痛重,遇拂抑之事而更加风寒之天,则大痛而不能出户。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辨证录》卷二

处方30、启心救胃汤

处方人参30克 茯苓30克 白芥子9克 菖蒲3克 神曲9克 半夏6克 南星6克 黄连3克 甘草3克 枳壳1.5克

功能主治治起居失节,胃气伤而痰迷,致成呆病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连服三剂。

摘录《辨证录》卷四

处方31、消疬汤

处方柴胡9克,白芍9克,青皮9克,陈皮9克,半夏9克,茯苓9克,白芥子9克,香附9克,莪术9克,牡蛎15克,瓜蒌12克。

功能主治疏肝理气,化痰软坚。主肝郁痰结。(前列腺肥大)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贵阳中医学学报》

处方32、三子养亲汤

别名三子汤(《寿世保元》)。

处方紫苏子 白芥子 萝卜子

制法上三味,各洗净,微炒击碎。

功能主治治高年咳嗽,气逆痰痞。

用法用量每剂不过9克,布包,煮作汤饮。不宜煎熬太过。若大便素实,临服加熟蜜少许;若冬寒,加生姜3片。

摘录《韩氏医通》卷下

处方33、三子养亲汤

处方山楂子 莱菔子 白芥子

功能主治消食化痰。【主组】食积痰滞,胸腹饱满,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或攻四肢,肩背作痛,下遗大肠,时泻时止,或时吐痰,口中觉甘。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症因脉治》卷二

处方34、阳和汤

处方熟地黄30克 麻黄1.5克 鹿角胶9克 白芥子6克(炒,研)肉桂3克 生甘草3克 炮姜炭1.5克

药理作用对结核菌的抑制作用 《中成药研究》1981(11):41,据对5例顽固结核病例的痰培养进行抑菌试验,证实本方确有抑制结核菌作用。但方中七种药物单用则无作用或作用不明显。

功能主治温阳补血,散寒通滞。治阳虚寒凝而成之流注、阴疽、脱疽、鹤膝风、石疽、贴骨疽等漫肿无头,平塌白陷,皮色不变,酸痛无热,口不渴,舌淡苔白者。现用于骨结核、慢性骨髓炎、骨膜炎、慢性淋巴结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无菌性肌肉深部脓肿、坐骨神经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哮喘、腹膜结核、妇女乳腺小叶增生、痛经等证属阳虚寒凝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注意疮疡阳证、阴虚有热及破溃日久者均忌用。

备注方中重用熟地大补营血为君;鹿角胶生精补髓,养血温阳为臣;姜炭破阴和阳,肉桂温经通脉,白芥子消痰散结,麻黄调血脉,通腠理,均以为佐;生甘草解脓毒而和诸药为使。诸药合用,阳回阴消,血脉宣通,用于阴寒之证,犹如离照当空,阴霾四散,故名阳和汤。

摘录《外科全生集》

处方35、增损逍遥散

处方柴胡10克,当归10克,白芍15克,陈皮15克,清半夏10克,羌活10克,桂枝10克,白芥子10克,附片10克,秦艽10克,茯苓10克,以白酒作引。

功能主治疏肝和脾,散寒祛风。主风寒乘虚而入,凝之于肩,肩凝作痛。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饭后服用。

摘录郭焕章方

处方36、祛火至圣汤

处方熟地30克 山茱萸15克 麦冬15克 北五味15克 玄参9克 地骨皮9克 丹皮3克 沙参15克 白芥子3克 芡实15克 车前子3克 桑叶7片

功能主治峻补真阴,兼清虚热。治肾阴不足,又感寒邪,夜热昼寒。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石室秘录》卷二

处方37、香芎二陈汤

处方半夏 白茯苓 广皮 甘草 香附 抚芎 白芥子

功能主治治寒痰。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症因脉治》卷二

处方38、宣肺散

处方柴胡 黄芩 紫菀各6克 白芍30克 当归 麦冬各15克 茯苓 白芥子各9克 甘草 款冬花各3克 紫苏3克 辛夷1.5克

功能主治宣肺清热。治肺经郁火不宜,致成鼻渊,鼻塞不通,浊涕稠粘,病已经年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备注方中柴胡散郁火;黄芩、麦冬清肺热;当归、白芍和营血;紫菀、款冬、紫苏、白芥子宣肺气,化痰浊;更用辛夷擅通鼻气;甘草以和诸药。肺经郁火得散,气血调和,肺气宜畅,则鼻渊自愈。

摘录《辨证录》卷三

处方39、五子五皮饮

处方紫苏子 莱菔子各4.5克 白芥子1.8克 葶苈子2.4克 车前子9克 生桑皮 浙苓皮各12克 大腹皮9克 新会皮4.5克 生姜皮3克

功能主治降气达膜。治痰胀腹胀轻减,喘肿未除者。

用法用量先用杜赤豆30克,鲜茅根60克,煎汤代水,再入煎上药,温服。

摘录《重订通俗伤寒论》

处方40、男化育丹

处方人参15克 山药15克 半夏9克 白术15克 芡实15克 熟地15克 茯苓30克 苡仁15克 白芥子9克 肉桂6克 诃黎勒1.5克 益智3克 肉豆蔻1枚

功能主治健脾化痰,益肾种子。治男子身体肥大,痰盛,不能生育。(不孕)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辨证录》卷十

处方41、消囊汤

处方控涎丹(分吞)2.5克,昆布6克,海藻6克,炒白芥子4.5克,海浮石9克,苏子6克,象贝10克,夏枯草6克,炒天虫6克,桔梗2克,陈海蜇12克,地栗2枚。

功能主治宣络消痰。主痰凝于络。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杨泳仙方

处方42、二陈汤加味

处方清半夏15克,云茯苓12克,广陈皮10克,胆草12克,昆布15克,海藻15克,白芥子3克,生甘草6克。

功能主治清热化痰。主痰结颈部,痰火内扰。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刘露祥方

处方43、发火汤

处方柴胡3克 甘草3克 茯神9克 炒枣仁9克 当归9克 陈皮9克 神曲3克 炒栀子3克 白芥子6克 白术6克 广木香末1.5克 远志3克

功能主治主火郁为病,少气,胸、胁、腹背、面目、四肢填塞愤懑,时而呕逆,咽喉肿痛,口舌干苦,胃脘上下忽时作痛,或腹中暴痛,目赤头晕,心热烦闷,懊侬善暴死,汗濡皮毛,痰多稠浊,两颧红赤,身生痱疮。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辨证录》卷四

处方44、开郁散

处方白芍15克 当归6克 白芥子9克 柴胡3克 炙甘草2.4克 全蝎3个 白术9克 茯苓9克 郁金6克 香附9克 天葵草9克

功能主治治肝胆郁结之瘰疬。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洞天奥旨》卷八

处方45、消积化痞丹

处方白术150克 茯苓90克 六曲60克 地栗粉240克 鳖甲500克(醋炙)人参15克 甘草30克 白芍90克 半夏30克 白芥子30克 萝卜子15克 厚朴15克 肉桂9克 附子3克

制法为末,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益气健脾,软坚消积。治痞块。

用法用量每日临睡服15克,温开水送下,即以美物压之。

摘录《石室秘录》卷二

处方46、培土化瘕汤

处方白术30克 柴胡9克 茯苓9克 山药12克 神曲6克 山楂6克 枳壳1.5克 两头尖9克 厚朴3克 鳖甲4.5克 白薇3克 何首乌(生用)6克 白芍15克 白芥子6克

功能主治益脾平肝,消瘕破症。治食积气结,痰饮停聚而成症瘕。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辨证录》卷七

处方47、六安煎

处方陈皮4.5克 半夏6~9克 茯苓6克 甘草3克 杏仁3克(去皮、尖,切)白芥子1.5~2.1克(老年气弱者不用)

功能主治化痰止咳。治风寒咳嗽,及非风初感,痰滞气逆等证。

用法用量用水220毫升,加生姜3~7片,煎至200毫升,空腹时服。

摘录《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处方48、清火豁痰丸

处方大黄(酒蒸)90克 礞石(煅)15克 沉香6克 黄芩(酒炒)60克 黄连(酒炒)60克 栀子(炒)60克 连翘30克 天南星(制)60克 半夏(制)60克 白术(炒)60克 枳实(炒)60克 贝母(去心)45克 天花粉30克 陈皮30克 白茯苓30克 神曲(炒)30克 青黛15克 玄明粉21克 甘草15克 白芥子(炒)60克

制法上药为末,以姜汁、竹沥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清火化痰。治上焦郁火,痰涎壅盛,胸膈不利,烦躁,咽喉噎塞,吐不出,咽不下,如鲠状。

用法用量每次用姜汤送下40丸。

摘录《古今医鉴》卷四

处方49、清金化癣汤

处方润玄参 剖麦冬 白苏子 东白薇 生甘草 炙紫菀 牛蒡子 白芥子 蒸百部

功能主治滋阴清热,化痰利咽。治虚火上炎,咽喉燥痒,微痛,红丝点粒缠绕,久则失音。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喉科家训》卷二

处方50、四子调中汤

处方青皮1.5克(去瓤,麸炒)陈皮1.5克 枳实(麸炒)3克 香附(炒)3克 黄连(姜汁炒)2.1克 半夏(姜汁炒)6克 瓜蒌仁(炒)3克 苏子(炒)白芥子(炒)桃仁(去皮、尖)各4.5克 茯苓(去皮)木通各3克 沉香 芒消各1.5克

制法上锉一剂。

功能主治治翻胃,小便赤,大便闭及痰气壅盛者。

用法用量加生姜5片,水煎,稍热服。

摘录《万病回春》卷三

处方51、接骨方

处方夜合树(俗谓之萌葛,即合散花,越人谓之乌颗树,去粗皮,炒黑色)4两,芥菜子(炒)1两。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接骨。主打扑损伤骨折。

用法用量酒调2钱,澄清临卧服。又以粗滓罨疮上,扎缚之。

摘录《济阳纲目》卷八十六

处方52、羚羊角丸

处方羚羊角2钱半(屑),黄芩2钱半,大黄2钱半,芥菜子2钱半,当归半两,元参半两,甘草半两(炙),木贼半两,蝉壳半两(去足),珍珠末半两,决明子(炒)半两,荆芥穗2两,川白芷2两,苍术(用米泔汁浸1宿,焙干)2两,羌活1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功能主治小儿眼昏涩,赤脉侵睛,泪多,或作翳障。

用法用量每服1丸,食后用荆芥汤嚼下;小儿斑疮眼,用蝉壳汤化下,食后服。

摘录《幼幼新书》卷十八引《刘氏家传》

处方53、大活血丹

处方当归2两(研为末),陈欓子1两半,没药1两(别研),麻黄1两半(去根节),香墨1两,生地黄3两(研为末),芥菜子1两,香附子2两,芍药2两,乳香半两(别研)。

制法上用生姜1斤,取自然汁,熬当归、地黄末为膏,入众药末杵匀为丸,如弹子大,阴干。

功能主治打扑折伤,筋骨俱损,痛楚呻吟,瘀血不散,内成疰气,转侧不得,或下恶血,皮肤青肿,破损伤风,手足腰膝不能举;及牛触犬伤,刀斧所损,恶血凝结,疼痛不止;又治痈疽发背,脑痈,一切恶毒疮疖。

用法用量每服1丸,浓煎苏木酒磨下;妇人温酒磨下。

注意忌一切动风物七日。孕妇不可服。

摘录《普济方》卷三一○引《卫生家宝》

处方54、控涎丹

处方甘遂(面裹煨)、大戟(制)、真白芥菜子(炒)各等分。

制法上为末,加桃仁泥糊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一身及两胁走痛,痰挟死血者。

用法用量每服5-7丸,渐加至10丸,临卧姜汤送下。

摘录《丹溪心法》卷四

处方55、完舌围药

处方芥菜子。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舌缩不能言。

用法用量以醋调敷颈项下。

摘录《疮疡经验全书》卷一

处方56、芥子膏

处方芥菜子。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中风,卒不得语;风毒走注疼痛,及白虎历节风。

用法用量鸡子白调敷。

摘录《普济方》卷九十二

处方57、地黄敷方

处方生地黄2斤(洗,研),芥菜子(研)4两。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骨节磋跌,内伤疼痛。

用法用量入酥4两同煎沸,乘热敷损处,或以帛子系之,每日1换。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四五

处方58、甘松丸

处方甘松(去土)半两,黄荆实半两,芥菜子(陈者)半两,赤蓼花半两,(木党)子(炒)半两,白僵蚕(炒)半两,螟蛉壳半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功能主治打扑损伤,手脚筋骨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1丸,温酒化下,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四五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