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僵蚕的处方(二十)

浏览

僵蚕(别名白僵蚕、僵虫、天虫),咸、辛,平。祛风定惊,化痰散结。用于惊风抽搐,咽喉肿痛,皮肤瘙痒,颌下淋巴结炎,面神经麻痹。小编整理出含有僵蚕的处方共1893个,本文发表的是其中的第1141~1200共60个。

处方1、开关神应散

处方蜈蚣(焙存性)6克 胆矾 全蝎(去毒,焙,存性)僵蚕(去丝、嘴)蝉蜕(焙,存性)各3克 蟾酥9克 穿山甲(麸炒)9克 川乌尖3克 乳香1.5克

制法上药为末。

功能主治祛风解痉,开关利咽。治喉风。

用法用量每服3.9克。小儿每服0.21或0.3克,同葱头捣烂和酒药送下。出汗为度。如口不能开,灌服。

注意服药期间,忌食猪肉、羊肉、鸡、鱼、油、面,及诸般热毒等物二七日。

摘录《万病回春》卷五

处方2、生金凉血饮

处方金银花60克,白芍18克,麦冬18克,阿胶18克(烊化),沙参18克,甘草24克,僵蚕9克,芥穗9克,防风9克,木瓜9克,威灵仙9克,黄芩9克,丹皮9克,丹参9克,生首乌30克,生地28克。

功能主治滋补肺肾,祛风润燥。主肺肾阴虚,血虚化燥。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马志方

处方3、消毒五圣汤

处方五灵脂 白僵蚕 郁金 贝母 大黄各9克

功能主治治便毒肿痛。

用法用量酒、水各半煎服。

摘录《赤水玄珠》卷三十

处方4、撮风散

处方赤脚螟蚣半条(炙)钓藤7.5克 朱砂 直僵蚕(焙)血蝎梢各3克 麝香0.25克

制法上药为末。

功能主治熄风,除痰,止痉。主初生儿心脾有热,兼痞风邪,致患撮口,症见口撮如囊,不能吮乳,舌强唇膏,面青目黄,手足抽搐,甚或神昏者。现用于新生儿破伤风,角弓反张,手足搐搦者。

用法用量每服0.25克,用竹沥调下。

摘录《直指小儿方》卷一

处方5、愈风燥湿化痰丸

处方白术(炒)苍术(米泔浸)杜仲(姜汁炒)各60克 牛膝(酒浸)川芎 薏仁 巴裁 破故纸(炒)各30克 当归 牙皂(瓦炒)防风 羌活 生地 独活 防己 天麻 南星 半夏 陈皮 木香 沉香 川乌 僵蚕 全蝎各15克

制法上为末,酒糊丸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燥湿化痰,祛风散寒,补肝益肾。治历节风,湿痰壅滞,昼夜疼痛不休者。

用法用量每服100丸,空腹时用酒送下,一日二次。服药后食于物压之。

摘录《景岳全书》卷五十四

处方6、宁神丹

处方天麻 人参 陈皮 白术 归身 茯神 荆芥 僵蚕(炒)独活 远志(去心)犀角 麦门冬(去心)酸枣仁(炒)辰砂(另研)各15克 半夏 南星 石膏各30克 甘草(炙)白附子 川芎 郁金 牛黄 珍珠各9克 生地黄 黄连各15克 金箔30片

制法上药为末,酒糊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清热化痰,补气养血,镇惊安神。治痫证。痰火内伏,气血两亏,肝风暗动,心神不安,不时发作者。

用法用量空腹时服50丸,白汤下。

摘录《丹溪心法》卷四

处方7、疏解散

处方羌活 苏叶 防风 枳壳(麸炒)桔梗 前胡 赤芍药 杏仁(炒,去皮、尖)僵蚕(炒)甘草(生)黄连(酒炒)

功能主治治感冒夹惊,心悸胆怯,卧睡不安,身热烦躁,面色青赤者。

用法用量上药用生姜为引,水煎服。

摘录《医宗金鉴》卷五十三

处方8、南星膏

处方牛胆南星15克 人参 白术 山药 白茯苓 茯神(去木)羌活 甘草(炙)各9克 白僵蚕(去嘴,炒)全蝎(去毒,薄荷汤浸,炙)各9克 辰砂6克(水飞,别研)麝香0.3克

制法上为细末,入辰砂、麝香研匀,炼蜜为丸,如芡实大,金箔为衣。

功能主治祛风退热,消痰镇心。治小儿痰热惊痫,精神不定,恍惚不宁,恐畏多哭。

用法用量每次1丸,食后用薄荷汤化服。

摘录《丹溪心法附余》卷二十二

处方9、通关散

处方南星(炮)3克 麝香0.3克 猪牙皂角(略烧存性)6克 赤蜈蚣(炙)1条 直僵蚕(炒,去丝嘴)3克

制法上药为末。

功能主治化痰开窍。治小儿惊风,痰塞中脘,手足搐搦,关窍不通。

用法用量以手指蘸姜汁,蘸药少许,擦牙;或用物引滴入药二三点,涎出自开。

摘录《婴童百问》卷四

处方10、解毒天浆散

别名解毒大黄散(《嵩崖尊生》卷六)。

处方石决明(生研),僵蚕 川山甲(土炒)防风 连翘 羌活 乳香 甘草 金银花 黄连 归尾各3克 大黄9克 天花粉(新鲜未晒者)120克(石臼内捣烂,投水一碗,搅匀,绞去滓用)

功能主治活血解毒,泻火通便。治脑疽积毒日深,坚肿木硬,口燥舌干,恶心烦渴,六脉沉实有力,大便闭结不通者。

用法用量上用花粉净汁350毫升,同药煎至280毫升,入酒适量,空腹时热服,大便三次后,方用饮食。

注意忌食煎、炒、发物。

摘录《外科正宗》卷二

处方11、开关散

别名嚏惊开关散(《玉机微义》卷五十引《经验方》)。

处方蜈蚣1条 白僵蚕 天南星(炒)各3克 麝香(当门子)2个 猪牙皂角2锭(烧灰)

制法上药研末。

功能主治治牙关紧闭,不语不乳。

用法用量姜汁蘸药擦牙关及舌根,涎出自开。

摘录《幼幼新书》卷十三引《王氏家传》

处方12、吹喉玉钥匙

处方炒僵蚕1.5克 西月石15克 玄明粉15克 飞辰砂1.5克 梅冰1.5克

制法先用月石倾入铜勺内烊化,再下玄明粉,炼枯,研极细末,即下僵蚕、辰砂、梅片等末,研乳至极细粉,收贮听用,勿令泄气。

功能主治解毒消肿。主一切喉症初起,红赤肿痛,或微肿起腐者。

用法用量用时吹患处。

注意阴虚白喉纯红者忌用。

摘录《喉痧证治要略》

处方13、附子败毒汤

处方羌活3克 川附子3克(制)白僵蚕9克(炒)前胡3克 连翘4.5克(去心)生黄耆4.5克 蔓荆子4.5克 陈皮3克 防风3克 白茯苓4.5克 金银花6克 甘草15克(节)

功能主治治湿毒瘰疬,漫肿疼痛。

用法用量引用生姜1片,水6(30毫升,煎至200毫升,空腹时温服。

摘录《医宗金鉴》卷六十四

处方14、牛黄散

处方牛黄7.5克(研入)龙脑7.5克(研入)乌犀角屑15克 天麻15克 防风15克(去芦、头)麻黄22克(去根、节)羚羊角屑15克 甘菊花15克 蔓荆子1.5克 桑螵蛸15克(微炒)桂心15克 细辛15克 附子15克(炮裂,去皮、脐)独活15克 白僵蚕15克(微炒)乌蛇60克(酒浸,去骨、皮,炒令黄)干蝎15克(生用)阿胶15克(捣碎,炒令黄燥)蝉壳7.5克(微黄)朱砂7.5克(研入)麝香0.3克(研入)

制法上为细末,次入研了药,更研令匀。

功能主治治肝脏中风,筋脉挛急,口眼喎斜,言语謇涩,神思昏愤。

用法用量每服3克,以豆淋酒调下,不计时候。

摘录《太平圣惠方》卷三

处方15、琥珀丸

处方辰砂4.5克 琥珀 牛黄 僵蚕(炒,去丝、嘴)南星(水浸,夏三日,春、秋五日,冬七日,牛胆中制尤佳)全蝎(去毒)白附子 代赭石 天麻 乳香 蝉蜕各3克 麝香1.5克 脑子少许

制法上药为末。

功能主治治小儿急慢惊风,涎多昏眊,目瞪搐搦,惊吊腹疼,惊哭,眠卧不安,惊痫时复发作等。

用法用量用薄荷汤调下少许。常服永除病根。慢惊,加附子。

摘录永乐大典》卷九七八引《全婴方》

处方16、玉容肥皂

处方白芷 白附子 白蒺藜 白僵蚕 白及 白丁香 甘松 草乌 杏仁 绿豆粉各30克 儿茶9克 密陀僧 樟脑各15克 白蔹 三柰 猪牙皂各12克 肥皂(去里外皮筋并子,只取净肉)12克 轻粉9克

制法先将肥皂肉捣烂,入鸡子清和,晒去气息,将各药末同肥皂、鸡子清和丸。

功能主治去瘢润肤。治白斑,黑点,白癣,诸般疮痕。

用法用量擦面。

摘录《疡医大全》卷十二

处方17、玉容散

处方白牵牛 团粉 白蔹 白细辛 甘松 白鸽粪 白及 白莲蕊 白芷 白术 白僵蚕 白茯苓各30克 荆芥 独活 羌活各15克 白附子 鹰条白 白扁豆各30克 防风15克 白丁香30克

制法共研细末。

功能主治治黧黑皯黯(又名黧黑斑)。初起色如尘垢,日久黑似煤形,枯暗不泽,大小不一,小者如粟粒赤豆,木者似莲子;芡实,或长、或斜,或圆,与皮肤相平。

用法用量每用少许,放手心内,以水调浓,擦搓面上,良久,再以水洗面,早晚日用二次。

注意服药期间,戒忧思、劳伤,忌动火之物。

摘录《医宗金鉴》卷六十三

处方18、普济消毒饮子

别名普济消毒饮(《景岳全书》卷五十七)。

处方黄芩 黄连各15克 橘红(去白)玄参 生甘草各6克 连翘 黍粘子 板蓝根 马勃各3克 白僵蚕(炒)2.1克 升麻2.1克 柴胡6克 桔梗6克(一方有人参9克)

制法上药哎咀,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疏风散邪。治风热疫毒上攻,致患大头瘟,恶寒发热,头面红肿焮痛,目不能开,咽喉不利,舌干口燥,舌红苔白或兼黄,脉浮数有力。现用于急性腮腺炎、急性扁桃体炎、颌下腺炎、头面部蜂窝组织炎等。

用法用量每服15克,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稍热,时时服之。食后如大便硬,加酒煨大黄3~6克以利之;肿势甚者,宜砭刺之。

备注方中重用黄连、黄芩清泄上焦热毒为君药;牛蒡子、连翘、薄荷、僵蚕疏散上焦风热为臣药;玄参、马勃、板蓝根、桔梗、甘草清利咽喉,并增强清热解毒作用,陈皮理气而疏通壅滞,使气血流通而有利于肿毒消散,共为佐药;升麻、柴胡升阳散火,疏散风热,使郁热疫毒之邪宣散透发,并协助诸药上达头面,共为使药。诸药合用,使疫毒得以清解,风热得以疏散。

摘录《东垣试效方》卷九

处方19、天麻钩藤汤

处方钩藤0.9克 天麻 蝉蜕(去土)防风(去芦并叉枝,切)人参(去芦)麻黄(去根、节)僵蚕(去丝、嘴,炒黄)蝎尾(去毒,炒)各15克 甘草(炙)芎藭各0.3克 麝香3克(研)

制法上药同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小儿因吐利脾胃虚而生风,变成慢惊。

用法用量每次6克,用水150毫升,煎至90毫升,不拘时服。如面青唇白,四肢冷,加附子1.5克。

摘录《小儿卫生总微论》卷五

处方20、天麻防风丸

处方白僵蚕(去丝、嘴,炒)干蝎(炒)各15克 天麻(去苗)防风(去苗)人参各30克 朱砂(研飞)雄黄(研)麝香(研)甘草(炙)各7.5克 牛黄3克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一切惊风,身体壮热,多睡惊悸,手足抽掣,精神昏馈,痰涎不利。

用法用量每次1~2丸,薄荷煎汤化下,不拘时服。

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十

处方21、洗面玉容方

处方甘松 三柰 香薷 白芷 白及 白蔹 藁木 白僵蚕 白附子 天花粉 零陵香 绿豆粉 肥皂(煨)各等分

制法上药十三味,各研细末,混匀,密贮。

功能主治美容除斑。治面斑。

用法用量每晨取少许洗面。

摘录《仙拈集》卷二

处方22、千金散

处方全蝎(炙)僵蚕各0.9克 朱砂12克 牛黄0.18克 冰片 黄连 天麻各1.2克 胆星 甘草各0.6克

制法上药为末。

功能主治治小儿一切痰喘,急慢惊风。

用法用量每服0.15~0.21克,用薄荷、灯心、金、银煎汤,不拘时调下。

摘录《万病回春》卷七

处方23、清心导痰丸

处方白附30克 南星(姜汁制)60克 半夏(姜汁制)60克 黄连(炒)23克 天花粉30克 白僵蚕(炒,去丝、嘴)15克 川乌(盐制)6克 郁金23克 天麻 羌活各15克

制法上为末,姜汁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清心泻火,豁痰开窍。治舌纵,口角流涎不止,口目喁斜,手足痿软。

用法用量每服50丸,用通天愈风汤吞下。

摘录《医学纲目》卷十七

处方24、青云散

处方石莲心7.5克 天南星(炮)僵蚕(直)蝎 郁金(皂角煮)各4.5克 雄黄3克 粉霜1.5克

制法上药研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孩儿因惊啮齿,唇赤口干,面部色青,梦中叫唤。

用法用量每用0.3~0.5克,蜜汤调服。

摘录《幼幼新书》卷七引丁时发方

处方25、托毒饮

处方当归尾 金银花 天花粉 连翘各3克 赤芍 皂角刺 僵蚕 蝉蜕各1.8克 芒消 穿山甲各6克 蜈蚣1条

功能主治治痈疮初起。

用法用量水煎,空腹服。

摘录《丹台玉案》卷六

处方26、地黄饮

处方生地黄 熟地黄 何首乌(生)各9克 当归6克 丹皮 黑参 白蒺藜(炒,去刺)僵蚕(炒)各4.5克 红花 甘草(生)各1.5克

功能主治凉血润燥,祛风止痒。主血风疮、旋耳疮迁延日久,血虚化燥生风,身体或耳内生疮如粟米,瘙痒无度,疮面粗糙,上覆痂皮或鳞屑,心烦便秘,夜不得寐。

用法用量水煎,早、晚服。

注意服药期间,忌食椒、酒、鸡、鹅。

摘录《医宗金鉴》卷七十四

处方27、蠲风饮子

处方防风(去芦)杜仲(去粗皮,姜汁炒)羌活 白芷 川归(去芦头,酒浸洗)川芎 生地黄(酒浸洗)白芍药 川牛膝(去芦,酒洗)秦艽(去芦)何首乌 萆薢 苍术(米泔浸一二宿)白术 木通(去皮)大枫子肉 威灵仙 血藤(即过山龙)防己 丁松藤各30克 荆芥穗 海桐皮(去粗皮)五加皮 天南星(煨制)半夏(汤泡七次)橘红(去白)赤茯苓(去皮)桑寄生 天麻 僵蚕(炒)钓藤钩各15克 薄桂(去粗皮)草乌头(去皮、尖)甘草节 川乌(去皮、脐,炮)猪牙皂角各7.5克 两头尖 阴地蕨(一名地举)大蓟 小蓟 理省藤 桑络藤各45克 生姜30克(另研细)

制法上药各切细,无灰好酒6升,以瓷罐一个盛酒浸药,以皮纸十数重包封罐口,冬半月,夏七日,秋、春十日。

功能主治治中风瘫痪,口眼歪斜,及一切手足走注疼痛,肢节挛急,麻痹不仁。

用法用量每日清晨,午前、午后、临卧各服适量。

注意服药期间,忌食鸡,猪、鱼,羊、驴、马、飞禽、虾蟹等肉味,及煎烙油腻、水果生冷、养麦、热面等一切动气发风之物。

摘录《医学正传》卷一

处方28、大安神丸

别名大惊丸(《世医得效方》卷十一)。

处方人参(去芦)茯苓各15克 甘草30克(炙)僵蚕(去丝)7.5克 白术15克(煨)桔梗尾7.5克 辰砂15克 全蝎5个(去毒)金银箔各6片 麦门冬(去心,炒)木香各15克 酸枣仁30克(汤去皮、壳,始粉炒)大赭石15克(酣煮)

制法上药为末,水丸或蜜丸。

功能主治安神定惊。主小儿心热,夜啼烦躁。

用法用量急惊潮热,竹青、薄荷叶煎汤下,夜啼,灶心土煎汤下,伤食,荆芥煎汤下,疹痘,蝉蜕(去足,翼)煎汤下;搐搦,防风煎汤下;常服,金银薄荷煎汤下,慢惊,冬瓜子仁煎汤下。

摘录《世医得效方》卷十一

处方29、防风羌活汤

处方防风 羌活 连翘 升麻 夏枯草 牛蒡子 川芎 黄芩(酒浸)甘草 昆布(洗)海藻(洗)僵蚕

功能主治主瘰疬发热。

用法用量上药加薄荷,水煎服。体虚者,加人参、当归;实者,加黄连、大黄。

摘录《证治准绳·疡医》卷三

处方30、蚕号散

处方僵蚕4个(去嘴,略炒)茯苓少许

制法上药为末。

功能主治主初生小儿,七日不食乳,名日撮口。

用法用量蜜稠调,抹儿口内。

摘录《婴童百问》卷一

处方31、除风丸

处方天南星45克(生)川芎30克 白附子75克 半夏75克(生)天麻(去苗)白僵蚕(炒,去丝、嘴)防风(去芦头)各45克 石膏60克 白花蛇(酒浸,去皮、骨,焙干)30克 蝎梢(去毒,炒)45克

制法上药研为细末,用生姜自然汁打面糊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平肝熄风,豁痰通络。主中风瘫痪,口眼歪斜,四肢不收,肌肉顽痹,头目眩晕。

用法用量每服50丸,食后及临卧时用生姜汤下。

摘录《杨氏家藏方》卷一

处方32、江鳔丸

别名左龙丸(《医宗金鉴》卷三十九)。

处方江鳔15克(炒)野鸽粪15克(炒)雄黄3克(水飞)蜈蚣1对 天麻30克 白僵蚕15克(炒)

制法上为细末,分作三份:先用二份,烧饭为丸,如梧桐子大,朱砂为衣;余一份加巴豆霜3克拌匀,亦以烧饭为丸,不用朱砂为衣。

功能主治治破伤风,惊而发搐,脏腑秘涩。

用法用量每服有朱砂者20丸,有巴豆霜者1丸、渐加至2丸,至下利为度,得利后只服有朱砂者,至病愈为止。

摘录《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中

处方33、无比散

处方青黛 白僵蚕 甘草 马牙消 板蓝根 紫河车 薄荷 桔梗各等分

制法上为细末,和匀,炼蜜为丸。

功能主治治咽喉肿痛。

用法用量含化。

摘录《洁古家珍》

处方34、玄参升麻汤

处方升麻 黄连各1.5克 黄芩(炒)1.2克 连翘 桔梗各0.9克 鼠粘子 玄参 甘草 白僵蚕各0.6克 防风0.3克

制法上十味,哎咀,作一服。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风宜肺。治风热上攻,咽喉中妨闷,会厌后肿,舌赤者。

用法用量用水300毫升,煎至210毫升,去滓,稍热噙嗽,时时咽之。

摘录《卫生宝鉴》卷八

处方35、健骨散

处方白僵蚕

制法上药为末。

功能主治治小儿久患疳疾,体虚不食,及诸病后天柱骨倒,医者不识,谓之五软。

用法用量三岁儿用1.5克,薄荷酒调下。后用生筋散贴。

摘录《世医得效方》卷十二

处方36、羌活附子汤

处方麻黄0.9克(不去根、节)黑附子0.9克 羌活1.5克 苍术1.5克 防风0.6克 黄耆3克 甘草 升麻各0.6克 白芷 白僵蚕 黄柏各0.9克

功能主治治冬月大寒犯脑,脑痛齿亦痛,名曰脑风。

用法用量上药作一服。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食后温服。寒嗽,加佛耳草0.9克。

摘录《东垣试效方》卷五

处方37、救苦回生丹

处方乳香 没药 当归 川芎各45克 五灵脂 檀香 松香 自然铜(醋煅)威灵仙各3e克 虎骨(炙)地龙 草乌各15克 天麻21克 全蝎6克 麝香9克 荆芥 白芷 苦参各36克 番木鳖30个(炙)冰片1克 京墨1块 黑豆6克(炒)闹羊花15克 僵蚕18克

制法上为细末,糯米饭丸,如龙眼大,朱砂为衣,金箔飞裹。

功能主治治历节风,半肢风,紫云风,寒湿麻痹,瘫痪,及中风不语,口眼歪斜。

用法用量每服用薄荷酒磨下1丸。

摘录《解围元薮》卷三

处方38、钩藤饮

处方钩藤1.5克 蝉蜕 防风(去芦)人参 麻黄(去节)白僵蚕(炒)天麻 蝎尾(去毒,炒)各0.9克 甘草(炙)川芎各0.5克

制法上药细切,作一服。

功能主治治小儿脾胃气弱,呕吐泄泻,致成慢惊。

用法用量以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滓温服。虚寒者,加附子末0.15克。

摘录《医学正传》卷八

处方39、僵蚕丸

处方白僵蚕(炒)乌头(炮裂,去皮、脐)没药各30克 蜈蚣(炙)15克

制法上四味,捣罗为末,酒煮面糊和丸,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瘫缓风,手足不随,言语不正。

用法用量每服10丸,薄荷酒下,日三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七

处方40、僵蚕汤

处方好末茶30克 白僵蚕30克

功能主治治喘嗽,喉中如锯,不能睡卧。

用法用量上为细末,放碗内,倾沸汤150毫升,用盏盖定。临卧再添汤点服。

摘录《瑞竹堂经验方》卷二

处方41、活血化坚汤

处方防风 赤芍 归尾 天花扮 金银花 贝母 川芎 皂角刺 桔梗各3克 僵蚕 厚朴 五灵脂 陈皮 甘草 乳香 白芷各1.5克

功能主治治瘰疬、瘿瘤、痰核初起未溃脓者。

用法用量上药以清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临服加酒适量,食后服。

摘录《外科正宗》卷二

处方42、七味羌活膏

处方羌活 独活 乌蛇肉(酒浸一宿,焙)各30克 天麻 全蝎 人参 白僵蚕各15克

制法上药为末,炼蜜为丸,如皂子大,每30克作50丸。

功能主治治急慢惊风,壮热发搐。

用法用量每服1丸,煎荆芥汤送下。

摘录《云歧子保命集》卷下

处方43、僵蚕散

处方白附子30克 僵蚕30克(炒)半夏30克(制)南星30克(制)天麻30克(煨)蝉衣30克

制法上药为散。

功能主治治孕妇中风痰涌,口噤脉滑者。

用法用量每次15克,水煎去滓,入姜汁5毫升,温服。

摘录《医略六书》卷二十八

处方44、人参再造丸

处方蕲蛇(酒炙)120克 龟版(炙)30克 玄参(去芦)30克 麻黄60克 香附(炙)30克 山甲(珠)60克 天竺黄 30克 白芷60克 地龙肉15克大黄(炙)60克 威灵仙75克 熟地60克 羌活30克 姜黄60克 乌药 30克 首乌(炙)60克 茯苓60克 葛根75克 细辛 30克 草豆蔻60克 紫豆蔻60克 藿香60克 赤芍30克 黑附片30克 虎骨(炙)30克 杭菊24克 川芎60克 青皮(炒)30克 僵蚕(炒)30克 白术(炒)30克 黄耆6O克天麻60克 黄连60克 骨碎补30克 全蝎75克白附子(炙)60克 防风 60克 萆薢60克 桑寄生75克 党参(去芦)30克 沉香30克.肉桂(去粗皮)60克 松香(炙)15克 没药(炙)30克 乳香(炙)30克 血竭花24克 山羊血 S克 母丁香30克 甘草60克 当归60克以上五十味,共研为细粉,过罗。再兑入麝香9克,牛黄10.5克,朱砂粉3O克,犀角粉24克,高丽参粉60克,冰片10.5克

制法上药混合均匀,研细,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金衣十六开,蜡皮封固。

功能主治舒筋活血,祛风化痰。治中风中痰,口眼喎斜,言语不清,手足拘挛,左瘫右痪,半身不遂。

用法用量每服1丸,日服二次,温开水送下。

摘录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处方45、清热除湿祛风膏

处方黄连6克 黄柏9克 小生地9克 浮萍草9克 白芷9克 防风9克 当归尾9克 白鲜皮6克 白及6克 僵蚕6克(炒)梅花片0.9克(另研,后对)

制法共研粗末。

功能主治治脾经湿热所致之唇风、茧唇、唇肿等。

用法用量水煎,滤去滓,再熬浓汁,搽之。

摘录慈禧光绪医方选议》

处方46、解毒止痛灵

处方黄芩10克,连翘20克,板蓝根25克,元胡25克,僵蚕20克,柴胡15克,香附15克,川楝子15克,薄荷15克,陈皮15克,甘草15克。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化瘀行气止痛。主湿热郁蒸,气滞血瘀。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另外可外涂2%龙胆紫,6天为1疗程。

摘录姜耀武方

处方47、清气散

处方牛黄45克 石膏45克 大黄 甘草(炙)白僵蚕(炒,去丝、嘴)各15克 天南星曲30克 朱砂9克(别研)脑子9克(别研)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风壅热盛,涎潮气急,烦躁不宁,身热作渴,恍惚惊悸。

用法用量每服6克,食后用新汲水调服。

摘录《杨氏家藏方》卷三

处方48、胰子汤

处方黄连 胡黄连 川芎 牛膝 当归各4.5克 防风 金银花 米仁 木通各3克 僵蚕7条(炒,研碎)土茯苓1千克(米泔浸一二时,打碎,井水洗净,忌铁)蓖麻子7粒(去黑皮,打碎)甘草1.8克

功能主治解毒托散。治疮毒人虚气弱,不宜汗下者。

用法用量上药用陈酒、河水各1升,煎至750毫升,入前药,并胰子1个,去油净,在内同煎,空腹时服。取汗。虚弱甚者,加人参。

注意服药期间,忌食牛、狗、鸡、犬、酒、醋、茶等物。

摘录《医宗说约》卷六

处方49、不换金丹

处方荆芥穗 白僵蚕(炒)天麻 甘草(炙)各30克 羌活(去芦)川芎 白附子(生用)川乌头(生用)细辛(去叶)蝎梢(去毒,炒)藿香叶各15克 薄荷90克 防风30克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弹子大。

功能主治主中风口眼喎斜。

用法用量每服1丸,细嚼,茶酒任下。如口歪向左,即于右腮上涂之便正。

摘录《御药院方》卷一

处方50、除湿饮

处方苍术(炒)白术(炒)地骨皮 白鲜皮 白附子 五加皮 僵蚕(炒)秦艽 连翘 白芷 羌活各3克 防风3克 蝉蜕9克 生草3克

功能主治燥湿清热,祛风止痒。主身受潮湿,遍体瘙痒,或起疙瘩,或成疥疮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水煎服。

摘录《揣摩有得集》

处方51、吴茱萸丸

别名木香利隔丸(《兰室秘藏》卷中)。

处方木香 青皮各0.6克 白僵蚕 姜黄 泽泻 柴胡各1.2克 当归身 炙甘草各1.8克,益智仁 人参 橘皮 升麻 黄耆各2.4克 半夏3克 草豆蔻仁 吴茱萸各3.6克 麦芽面4.5克

制法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治寒在膈上,噎塞,咽膈不通。

用法用量每服20~30丸,温水送下,细嚼亦得。勿多饮汤,恐药速下。

摘录《兰室秘藏》卷中

处方52、温白丸

处方天麻(生)15克 白僵蚕(炮)白附子(生)干蝎(去毒)天南星(锉,汤浸七次,焙)各7.5克

制法上药同研为末,汤浸寒食面和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治小儿脾虚,泄泻瘦弱,及因吐泻或久病后而成慢惊,身冷瘈疭者。

用法用量再于寒食面内养七日取出。每次服5~7丸,加至20~30丸,空腹时煎生姜米饮送下。

摘录《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处方53、神曲丸

处方神曲90克(捣碎,以醋少许拌炒微黄)肉苁蓉30克(酒浸一宿,锉去皱皮,炙干)虎胫骨60克(涂酥,炙微黄)海桐皮30克(锉)白僵蚕60克(微炒)芎藭30克 半夏30克(汤洗七遍,去滑)红蓝花30克

制法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二三百杵,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止痛散瘀。治伤折内损,瘀血不散。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以温酒送下,一日三次。

摘录《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七

处方54、小清凉散

处方白僵蚕(炒)9克 蝉蜕10个 银花 泽兰 当归 生地各6克 石膏9克 黄连 黄芩 栀子(酒炒)牡丹皮 紫草各3克

功能主治治温病壮热烦躁,头沉面赤,咽喉不利,或唇口颊腮肿者。

用法用量上药水煎去滓,加蜜、酒、童便,冷服。

摘录《伤寒温疫条辨》卷四

处方55、夺命汤

处方银花 金钱重楼(即草河车)黄连 赤芍 泽兰 细辛 僵蚕 蝉蜕 青皮 甘草 羌活 独活 防风

功能主治主疔毒,痈肿。

用法用量剂量随时斟酌。水煎服。

摘录《外科全生集》卷四

处方56、太乙金丹

处方全蝎49个 防风 白附子(炮)僵蚕(炒)天麻 朱砂 牛胆南星 天竺黄各30克 蝉蜕15克 麝香6克 牛黄4.5克 天浆子(炒)21个 干蟾1枚(去足)赤脚蜈蚣1条(当脊上开一路,入麝香于内令满,用纸裹,阴干用)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芡实大,用金箔为衣。

功能主治治小儿急慢惊风,胎惊,天吊。

用法用量每服半丸,用金、银、薄荷煎汤,不拘时化服。

摘录《奇效良方》卷六十四

处方57、羚羊镇痉汤

处方羚羊角粉1克(冲)生石决明30克 生石膏30克 龙胆草10克 僵蚕10克 全蝎3克 钩藤12克

功能主治清热平肝,熄风镇痉。治温病高热不退,热极动风而致颈项强直,四肢痉挛抽搐。

用法用量水煎服。神昏,加安宫牛黄丸1粒。

摘录《温病刍言》

处方58、开关神应散

处方盆消(研细)12克 白僵蚕(微妙,去嘴)2.4克 青黛2.4克 蒲黄1.5克 麝香0.3克 甘草2.4克 马勃0.9克 片脑0.3克

制法上各为细末,同研极匀,瓷瓶牧贮。

功能主治治急慢喉痹,肿塞不通;诸般舌胀。

用法用量每用4.5克,以新汲水50毫升调和,细细呷咽。如是喉痹,即破出血便愈,如不是喉痹,自然消散。若是诸般舌胀,用药1.5克,以指蘸药擦在舌上,下咽津唾。如是小儿,3克分作四五服,亦如前法用,不计时候。

摘录《寿世保元》卷六

处方59、解毒承气汤

处方白僵蚕(酒炒)9克 蝉蜕(全)10个 黄连3克 黄芩3克 黄柏3克 栀子3克 枳实(麸炒)7.5克 厚朴(姜汁炒)15克 大黄(酒洗)15克 芒消9克(另入)

功能主治辟秽解毒,通腑泄热。治温病三焦大热,痞满燥实,谵语狂乱不识人,热结旁流,循衣摸床,舌卷囊缩,及瓜瓤,疙瘩温,上为痈脓,下血如豚肝,厥逆,脉沉伏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虚极,加人参7.5克,如无参,用熟地黄30克,归身21克,山药15克。

摘录《伤寒温疫条辨》卷五

处方60、山甲内消散

处方当归梢 甘草节 大黄各9克 穿山甲(炒)3大片 僵蚕 黑牵牛各3克 土木鳖3个

功能主治治鱼口、便毒、骑马痈、横痃等症初起未成脓者。

用法用量上药用水、酒各250毫升,煎取400毫升,空腹时服,滓再煎服。大便行三四次,当吃稀粥淡味饮食为妙。

摘录《外科正宗》卷三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