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黄精的处方(十二)

浏览

黄精(别名龙衔、白及、兔竹、垂珠、鸡格、米脯、菟竹、鹿竹、重楼、救穷、戊已芝、萎蕤、苟格、马箭、仙人余粮、气精、生姜、野生姜、米餔、野仙姜、山生姜、玉竹黄精、白及黄精、阳誉蕻、土灵芝、老虎姜、山捣臼、鸡头参、赖姜。),甘;平,养阴润肺;补脾益气,滋肾填精。主阴虚劳嗽;肺燥咳嗽;脾虚乏力;食少口干;消渴;肾亏腰膝酸软;阳痿遗精;耳鸣目暗;须发早白;体虚赢瘦;风癞癣疾。小编整理出含有黄精的处方共3546个,本文发表的是其中的第661~720共60个。

处方1、藿香散

处方藿香3分,香薷3分,白术3分,麦门冬(去心,焙)3分,葛根(锉)3分,厚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3分,人参(去芦头)3分,桂心半两,芦根1两(锉),白豆蔻半两(去皮),甘草1分(炙微赤,锉)。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产后霍乱吐利,烦渴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盏,入生姜半分,竹叶3-7片,大枣3个,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七十八

处方2、藿香煮散

处方藿香叶1两,木香1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1两,肉豆蔻(去壳)1两,诃黎勒皮1两,人参1两,白茯苓(去粗皮)1两,甘草(炙)1两,草豆蔻(去皮)1两,麦糵(炒)1两,陈曲(炒)1两,干姜(炮)半两,高良姜(锉,炒)半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1两半。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久积聚,宿滞不消,或翻胃吐逆,恶心干哕;及脾寒疾;水泻及肠风脏毒。

用法用量每服2钱匕,水1盏,生姜1块拍破,同煎至7分,入盐1捻,热服。水泻及肠风脏毒,热陈米饮调下。

摘录《圣济总录》卷七十二

处方3、葛根散

处方葛根1两(锉),麻黄1两(去根节),桂心3分,甘草3分(炙微赤,锉),赤芍药3分,柴胡1两(去苗),细辛3分,石膏2两,厚朴1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微香熟)。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产后伤寒3日以前,头痛恶风,烦热。

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1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稍热服,如人行5-7里再服。以微汗为度。

摘录《圣惠》卷七十八

处方4、黄连丸

处方黄连2两(去须),生姜4两(并锉作骰子块)。

制法上同炒香熟,去生姜,只用黄连,醋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大便下血。

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前以乌梅汤送下。

摘录《魏氏家藏方》卷七

处方5、槟榔粥

处方槟榔1枚(熟水磨令尽),生姜汁半两,蜜半合,粳米2合。

功能主治脚气喘闷,大肠壅涩。

用法用量以水1大盏半,先将米煮粥,欲熟,次下槟榔汁等,更煮令熟,空心顿服。

摘录《圣惠》卷九十七

处方6、藿香散

处方厚朴1两,藿香叶1两,生姜1两,陈橘皮1两,半夏1两,甘草1两。

制法上同杵令烂,焙干为末。

功能主治疟吐下之后。

用法用量每服3钱,水1盏,加生姜3片,大枣1个,煎至7分,去滓,食前服。

摘录《鸡峰》卷十四

处方7、橙皮丸

处方沉香半两,白术半两,木瓜(干者,去皮)1两,乌梅肉1两,橙皮(去白,焙干)5钱,白茯苓(去皮)2两,糖霜2两,干生姜2钱半。

制法上为细末,用甘草膏子和成剂,每两作25丸。

功能主治调中顺气,生津止渴。

用法用量欲作渴,用水化开,寒热温凉任意饮之;欲噙化亦得。

摘录《御药院方》卷二

处方8、槟榔汤

处方槟榔末3钱,生姜3片,紫苏7叶,陈皮3枚。

功能主治脚气。

用法用量以水1大盏,煎7分,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候。

各家论述《本事方释义》:槟榔气味辛温,能下气,入足太阴、太阳;生姜气味辛温,入手足太阴;紫苏气味辛温,入足太阳;陈橘子气味辛温微酸,入足厥阴。脚气疼痛不能履地者,皆因风湿入络,气血凝滞不得流行,故以辛温疏其经络也。

临床应用脚气少府监韩正彦暴得疾,手足不举,诸医以为风,针灸臂腿不知痛。孙兆作脚气治,与此药乃愈。

摘录《本事》卷四

处方9、麻黄引气汤

处方麻黄5分,杏仁5分,生姜5分,半夏5分,石膏8两,紫苏4分,白前3分,细辛3分,桂心3分,竹叶(切)1升,橘皮2分。

功能主治肺劳实,气喘鼻张,面目苦肿。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1升,煮取3升,去滓,分3次服。

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劳役而邪并于肺,故用金匮厚朴麻黄汤中麻黄、石膏、细辛以泄肺满。泽漆汤中半夏、生姜、白前、桂心以涤痰垢,参入紫苏、橘皮、竹叶以助麻黄、半夏、石膏之力,引清气上升,浊气下降,喘息面肿随手可愈矣。

摘录《千金》卷十七

处方10、麻黄止汗通肉解风痹汤

别名麻黄汤、解风痹汤

处方麻黄(去节)3两,枳实(炙)3两,防风3两,白术3两,细辛3两,石膏8两(碎,绵裹),生姜4两,附子(炮)4两,甘草(炙)2两,桂心2两。

功能主治肉极热,肌痹,淫淫如鼠走身上,津液脱,腠理开,汗大泄为脾风,肉色败,鼻见黄色。

用法用量麻黄汤(《圣济总录》卷十九)、解风痹汤(《永乐大典》引《风科集验》)。

注意忌猪肉、海藻、菘菜、生葱、生菜、桃、李、雀肉等。

摘录《外台》卷十六引《删繁方》

处方11、黄耆汤

处方黄耆3两,槐实1两半,小蓟1两半,桑耳1两半,干地黄(焙)1两半,当归(炙,锉)1两半,黄连(去须)1两半,白芷1两半,草豆蔻2枚(去皮),芎䓖2两,赤石脂2两,天雄(炮裂,去皮脐)2两,龙骨2两,黄芩(去黑心)半两,红蓝花1两,诃黎勒皮1两,延胡索1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1两,桂(去粗皮)1两。

功能主治肠风下血。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5钱匕,以水1盏半,加生姜1分(拍碎),煎取8分,去滓,食前温服,日2次。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四三

处方12、蠲痛散

处方当归、肉桂、白术、黄耆、独活、牛膝、生姜、甘草、薤白、桑寄生。

功能主治产后遍身痛。因新产气弱血滞,升降失常,致筋脉拘急,腰背强直,遍体皆痛者。

摘录《顾氏医径》卷四

处方13、丁香散

处方丁香3分,人参(去芦头)3分,槟榔3分,白术3分,桂心3分,当归(锉,微炒)3分,厚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3分,前胡(去芦头)3分,甘草半两(炙微赤,锉),高良姜1两(锉)。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产后脾胃气寒,心胸满闷,吐逆,四肢少力,不纳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七十八

处方14、黄芩丸

处方黄芩(去黑心)1两,地榆1两,龙骨1两,人参1两,白术1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锉)1两,白茯苓(去黑皮)1两半,漏芦(去芦头)1两半,酸石榴皮(切,炒)3分。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小儿血痢,腹痛减食,四肢瘦弱,渴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7丸,空腹以米饮送下,1日2次。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七八

处方15、葶苈散

处方葶苈半两,半夏(生姜汁浸软切作片子)半两,巴豆49粒(去皮,同上2味一处炒,候半夏黄为度)。

制法上件除去巴豆不用,只用上2味为细末。

功能主治咳嗽,痰涎喘急。

用法用量每服1钱,食后以生姜汁入蜜少许同调下。

摘录《杨氏家藏方》卷八

处方16、大腹皮散

处方大腹皮(锉)半两,赤茯苓半两,木香半两,丁香半两,芎䓖半两,白术半两,沉香半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瓤,焙)半两,人参(去芦头)半两,草豆蔻(去皮)半两,厚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半两,桂心半两,甘草1分(炙微赤,锉)。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膈气,心胸壅滞,妨闷。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五十

处方17、槟榔汤

处方槟榔(锉)1两,白术(切)1两,当归(切,焙)1两,桂(去粗皮)1两,京三棱(煨,锉)1两,蓬莪荗(煨,锉)1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1两,陈橘皮(去白,焙)1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产后胃气虚,呕逆不止,或吐食不纳。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六三

处方18、丁香散

处方丁香半两,厚朴半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木香1分,黄连半两(去须,锉,微炒),当归半两(锉,微炒),诃黎勒半两(煨,用皮),白术半两(锉,微炒),赤石脂1两,伏龙肝半两。

制法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小儿久赤白痢,渐至羸弱,胃气全虚,不欲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半钱,以粥饮调下,1日3-4次。

摘录《圣惠》卷九十三

处方19、黄耆粥

处方黄耆2两(锉),桑根白皮1两(锉),人参1两(去芦头),白茯苓1两,生姜半两(切),白粱米3合。

制法上细锉,和匀。

功能主治益气力,除肠风。主虚损羸瘦,肠风。

用法用量每用药2两,以水3大盏,加大枣5枚,煎取1盏半,去滓,下米煮粥,空腹食之。

摘录《圣惠》卷九十七

处方20、黄芩汤

处方黄芩(去黑心)半两,柴胡(去苗)半两,地骨皮半两,人参半两,干漆(炒令烟出)半两,鳖甲(去裙襕,醋炙黄)半两,甘草(炙)半两,半夏(汤洗7遍,同生姜捣作饼子,晒干)半两,葛根(锉)半两,干青蒿半两,白茯苓(去黑皮)半两,麦门冬(去心,焙)1分。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热劳。心忪肌热,夜有盗汗,面黄肌瘦,饮食减少,骨节酸痛。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先用水2盏,加小麦、乌梅、生姜各少许,煎5-7沸,去小麦等,入药末煎至1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八十七

处方21、鲤鱼汤

别名千金鲤鱼汤

处方鲤鱼1头(重2斤),白术5两,生姜3两,芍药3两,当归3两,茯苓4两。

功能主治妊娠腹大,胎间有水气。妊娠小便不利,身重恶寒,起则眩晕及水肿。

用法用量千金鲤鱼汤(《校注妇人良方》卷十五)。①本方方名,《外台》卷三十三引作“生鱼汤”。②《三因》有陈皮少许。

注意忌桃、李、雀肉、酢物。

各家论述《医略六书》:妊娠肝脾两虚,不能输化,以制其湿,故遍身浮肿,小便涩少焉。鲤鱼下气利水,橘红化气利肺,当归养肝血以营经,白芍敛肝阴以安胎,白术健脾制湿,茯苓清肺和脾。煮鱼汁入药,务使肝脾气化则湿运,气调而小水自快,何患浮肿不退,胎孕不安乎。

摘录《千金》卷二

处方22、蠲痰丸

处方南星(水煮1滚,每个切作4块)4两,半夏(不切)4两,皂角(切作段子)4两,生姜(切)4两,明矾(捶破)4两,将5味一处于炒罐内,用水自卯时煮至酉时,以南星内无白点为度,拣去皂角不用,只将余药切作薄片,晒干或焙干为末。杏仁(汤泡去皮,炙)2两,神曲2两,麦芽2两,青皮2两,陈皮(去白)2两,紫苏皮2两,干葛2两,枳壳(去瓤)2两,香附子2两,糖球子2两,萝卜子(微炒)2两,木香2两。

制法上为细末,入前药末拌匀,以生姜自然汁同拌,隔3-4月药成饼,去皮搜碎打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磨积滞,化气宽中。主积聚,宿食不消。

用法用量每服60-70丸,临卧白汤送下。

摘录《普济方》卷一七二

处方23、海蛤丸

处方海蛤(研)2两,木香1两1分,桂(去粗皮)半两,防己1两,诃黎勒皮1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1两,槟榔1两半(锉),旋覆花1两,鳖甲(去裙襕,醋炙)1两1分,郁李仁(汤浸,去皮尖,研)2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鼓胀。四肢羸瘦,喘急息促,食饮渐减,小便涩少,小腹妨闷。

用法用量每服15-20丸,食前浓煎木通汤送下。

摘录《圣济总录》卷五十七

处方24、蝉花饼子

处方川芎2两,甘草2两,防风半两,天麻半两,细辛半两,半夏半两,蝉花(微炒半两,去土)半两,川乌(炮,去皮脐)半两,南星1两,荆芥穗1两,干生姜(炮)1两。

制法上为末,汤浸蒸饼,捻作饼子。

功能主治头风。

用法用量每服5-7饼,食后茶汤下。

摘录《医方类聚》卷二十一引《修月鲁般经》

处方25、麻黄汤

处方麻黄(去根节,煎,去沫,焙)1两,射干1两,紫菀(去苗土)1两,甘草(炙,锉)1两,桂(去粗皮)半两,半夏5枚(生姜汤洗10遍,炒)。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小儿咳嗽,心胸痰壅,攻咽喉作呀呷声。

用法用量5-6岁儿每服1钱匕,以水1盏,加大枣1枚,生姜少许,煎至5分,去滓,纳蜜半钱匕,更煎1-2沸,食后温服,每日3次。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七六

处方26、薄荷茶

处方薄荷30叶,生姜1分,人参半两(去芦头),石膏1两(捣碎),麻黄半两(去根节)。

制法上锉。

功能主治伤寒。鼻塞头痛,烦躁。

用法用量先以水1大盏,煎至6分,去滓,分2次点茶热服。

摘录《圣惠》卷九十七

处方27、黄连丸

处方黄连3两(去须),陈仓米6钱,生姜3两(取自然汁),吴茱萸1两(去枝梗净,汤泡1遍),白术1两,白茯苓1两。

制法上将黄连锉作小块,如米粒大,以姜汁浸,令干;次同陈米炒至色变,却入茱萸再炒略黑色取出,与苓、术为末,陈仓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去暑肥肠,消酒毒,化食止泻。主泻痢。

用法用量每服50-70丸,温汤送下,不拘时候。夏月常服。

摘录《医方类聚》卷一四一引《经验秘方》

处方28、黄连丸

处方黄连2两(去须,微炒),当归2两(锉,微炒),乌梅肉2两(微炒),阿胶2两(捣碎,炒令黄燥),厚朴2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制法上为末,醋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痢下脓血及诸痢疾。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以粥饮送下,1日3-4次。

摘录《圣惠》卷五十九

处方29、椒红丸

处方蜀椒(去子及合口者)8两(以火烧1坑子,泼酒在上,次倾椒在上,急用1新瓦盆紧合定,四缝以新土密闭,1复时取出,杵,取红不用白),附子(炮裂,去皮脐)2两,木香半两,肉豆蔻(去壳)半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2两,生姜4两(切作片子,炙黄),巴戟天(去心)1两,肉苁蓉(酒浸,切,焙)1两,牛膝(酒浸,切,焙)1两,五味子(炒)1两,桂(去粗皮)1两,补骨脂(微炒黄)1两,茴香子(微炒)1两,蒺藜子(炒去角)1两,槟榔(锉)半两。

制法上为末,用羊肾4对,去筋膜细锉,入青盐2两,于砂盆内同研,和前药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补暖,逐风冷,聪明耳目。主本脏虚损。

用法用量若稠时,更入少面糊为丸。每服30丸,空心、食前以温酒送下,盐汤下亦得。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八六

处方30、截疟立验汤

处方陈皮1钱,半夏1钱半,茯苓1钱,甘草1钱,青皮7分,白豆蔻(去壳,微炒,研)1钱2分,柴胡1钱5分,桂枝1钱2分,苏叶1钱,生姜2钱,知母1钱2分,黄芩1钱5分。

功能主治疟疾。

用法用量上水煎,首1次轻煎,于疟未发前三时服;次煎加常山(酒炒)1钱4分,草果仁(或面或饭包煨,捣碎)8分,槟榔8分,多水久煎服,但要于疟未发前一时服。若早则药力过,迟则疟已来矣。能如法服,则疟立止。疟若寒重,桂枝、生姜、苏叶3味各加5分,若热重,知母、黄芩2味各加5分。

注意凡男女大小及孕妇俱宜。

摘录《会约》卷十

处方31、黄耆汤

处方黄耆3两,芍药3两,桂心3两,麦门冬3两,五味子1两,甘草1两,当归1两,细辛1两,人参1两,大枣20枚,前胡6两,茯苓4两,生姜8两,半夏8两。

功能主治虚劳不足,四肢烦疼,不欲食,食即胀,汗出。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1斗4升,煮取3升,每服8合,每日2次。

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小建中、黄耆建中、内补建中三方合用,表里兼赅;加细辛、前胡祛风下气;半夏利膈除痰;人参、茯苓、麦冬滋培津气;五味子以收津;以无胶饴,所以革去建中之名,而曰黄耆汤。

摘录《千金》卷十九

处方32、解表汤

处方甘草(炙,锉)2两,生姜2两半,黑豆2合。

功能主治初得伤寒时气,壮热头痛。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顿服。厚衣盖复出汗。

摘录《圣济总录》卷二十二

处方33、黄连散

处方黄连1两,生姜4两。

制法捣烂,慢火同炒,待药枯,去姜,取连为细末。

功能主治脾泻久有热者。

用法用量每服2钱,空心以米饮调下。愈即勿服。

摘录《仙拈集》卷一

处方34、干葛散

处方干葛12两(如白面肥好者),甘草3两(上者,生用),齐州半夏3两(用生姜汁半盏,水1斗,同煮,切,焙干)。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胃膈热,吐逆不定,诸药无效。

用法用量每服1钱,加生姜3片,大枣2枚,青竹茹、槐子,同煎7分,去滓,日2服。小儿每服1钱。

摘录《传家秘宝》卷三

处方35、大蓟饮

处方大蓟汁3合,地黄汁3合,生姜汁3合,麦门冬汁3合,刺蓟汁3合。

功能主治吐呕血。

用法用量上用白蜜半匙相和匀,冷服。

摘录《奇效良方》卷五十

处方36、大黄汤

处方大黄1两(生姜自然汁半茶盏,炙大黄令干,又淬入姜汁中,如此淬尽,切,焙,为末)。

功能主治冷涎翻胃。其候欲发时先流冷涎,次则吐食。

用法用量上每服2钱,加陈米1撮,葱白2茎,水1大盏,煎至7分,先食葱白,次服其药。不10日去根。

摘录《续本事》卷三

处方37、感冒发散汤

别名发散汤

处方防风1钱,紫苏1钱2分,干葛1钱4分,前胡1钱,桔梗1钱,苍术8分,羌活8分,陈皮3分,川芎3分,白芷3分,香附1钱,赤芍6分,细辛2分,甘草2分,生姜3片。

功能主治风寒感冒无汗。

用法用量发散汤(《仙拈集》卷一)。

摘录《奇方类编》卷下

处方38、鳖甲散

处方甘草(炙)6分,鳖甲(炙)6分,柴胡6分,茯神6分,子芩6分,诃黎勒皮10分,槟榔(兼皮)3个(研),芍药3分,橘皮3分,生姜4分,当归4分,知母5分,大黄8分。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小儿肚胀,渐瘦不食,四肢热不调。

用法用量以水1升半,煎取7合,分为数服,得泻病愈。

摘录《普济方》卷三九三

处方39、锉散

处方天仙藤10斤,青蒿子(炒)10斤,桑白皮(炒)10斤,香附子(炒)10斤,荆芥穗10斤,前胡(生姜汁制,炒)10斤,柴胡10斤,桔梗10斤,麻黄(去根节)10斤,苍术(炒)10斤,干葛10斤,陈橘皮10斤,茴香(炒)2斤半,秦艽2斤半,川芎2斤半,白芍药2斤半,藁本2斤半,黄耆2斤半,半夏(为粗末,姜汁炙)2斤半,川羌活2斤半,甘草(炒)5斤,肉桂5斤,白芷(炒)5斤,厚朴(去粗皮,姜汁炒)5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壮筋骨,轻健肢体,进饮食。主五劳七伤,感冷冒寒,气弱体虚,多倦少力。

用法用量每服3大钱,水1盏半,加生姜、乌梅、大枣,煎至7分,去滓温服。并两滓作1服煎。

摘录《局方》卷二(绍兴续添方)

处方40、大腹皮散

处方大腹皮3分(锉),前胡3分(去芦头),厚朴1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鸡苏茎叶3分,木香半两,枳实3分(麸炒微黄),白术3分,桑根白皮3分(锉),赤芍药半两,续断半两,茯神3分,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妊娠4月伤寒,胃中有冷,心中欲呕,胸膈烦闷,不思饮食,时有虚热;或小便如淋,脐下急满;或头项强痛,有时胎上迫心,心中烦闷。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七十四

处方41、葱粥

处方葱白10茎(并头切),豉3合(炒),生姜半两(拍碎)。

功能主治伤寒服葱豉汤后未得汗者。

用法用量上用水5盏,煎至2盏半,去滓,入白米,依常法煮粥,入少许盐搅匀,任意食之。衣覆出汗,未汗再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二十一

处方42、辅阳饮

处方茯苓、半夏、杏仁、熟附子、生姜、砂仁。

功能主治外冒阴暑,内滞不消,口渴喜热而不喜冷,大汗如雨,只在上半一身。

各家论述茯苓、半夏通阳;杏仁能利肺气;砂仁可和中焦;附子挽回失散之元阳,并可收敛营液;生姜辛以宣其阴凝。

摘录《证因方论集要》卷二

处方43、葛花解酲汤

别名葛花解酒汤、解酲汤、葛花汤

处方白豆蔻仁5钱,缩砂仁5钱,葛花5钱,干生姜2钱,神曲(炒黄)2钱,泽泻2钱,白术2钱,橘皮(去白)1钱5分,猪苓(去皮)1钱5分,人参(去芦)1钱5分,白茯苓1钱5分,木香5分,莲花青皮(去穰)3分。

制法上为极细末,和匀。

功能主治分消湿热,温中健脾。主饮酒太过,呕吐痰逆,心神烦乱,胸膈痞塞,手足战摇,饮食减少,小便不利。或酒积,以致口舌生疮,牙疼,泄泻,或成饮癖。

用法用量葛花解酒汤(《医方大成》卷三)、解酲汤(《脉因证治》卷下)、葛花汤(《不知医必要》卷三)。本方改为丸剂,名“葛花解酲丸”(见《丸散膏丹集成》)。

各家论述1.《医方考》:葛花之寒,能解酒中之毒;茯苓、泽泻之淡,能利中酒之湿;砂仁、豆蔻、木香、青皮、陈皮之辛,能行酒食之滞;生姜所以开胃止呕,神曲所以消磨炙腻;而人参、白术之甘,所以益被伤之胃尔。2.《杏苑》:用葛花解酒毒;以神曲、砂仁、白豆蔻等消宿食;茯苓、猪苓、泽泻等利小便,导湿热;人参、白术补中健脾;生姜、陈皮、青皮、木香等行郁气而除痞闷。3.《医方集解》:此手足阳明药也。过饮无度,湿热之毒积于肠胃,葛花独入阳明,令湿热从肌肉而解,豆蔻、砂仁皆辛散解酒,故以为君,神曲解酒而化食,木香、干姜调气而温中,青皮、陈皮除痰而疏滞,二苓、泽泻能驱湿热从小便出,乃内外分消之剂,饮多则中气伤,故又加参、术以补其气也。4.《冯氏锦囊·杂症》:曲糵之积,令人腹痛,盖中州受伤,气逆而湿郁也。豆蔻、砂仁推逆气有功,且兼辛散之力,葛花独入阳明,令湿热之毒从肌肉而解,故以三味为君,解上焦之酲也;茯苓、猪苓、泽泻令湿热之毒从小便而出,故以三味为臣,解下焦之酲也;参、术、木香、二皮、干姜,中气赖以调和,湿热捣其巢穴,解中焦之酲也。

摘录《内外伤辨》卷下

处方44、漏芦汤

处方漏芦(去芦头)1两,乌蛇(去皮骨,酒炙)1两,独活(去芦头)1两,黄耆(炙)1两,白蔹1两,白茯苓(去黑皮)1两,生姜(切,炒)1两,大黄(锉碎,醋炒)1两,升麻(生用)3分,麻黄(去根节,煎去沫,焙)3分,枳实(去瓤,麸炒)3分,芍药3分,防己3分,玄参3分,甘草(炙)3分,附子(炮裂,去皮脐)3分,栀子仁1两1分,石膏(碎)1两半。

制法上锉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大风癞,身体成疮,眉鬓堕落,(疒咅)(疒畾)瘙痒,搔之黄水出者。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以水1盏半,煎取1盏,去滓温服;要利,空心、临卧各1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十八

处方45、藿香和中丸

处方藿香叶1两,丁香半两,人参1两半,白术2两,白茯苓(去皮)2两,半夏(生姜制作曲)2两,陈皮1两(不去白),巴豆(去皮)2钱半(与陈皮同炒令巴豆黑色,拣去巴豆不用,只用陈皮)。

制法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痰食不消,胸膈痞闷,头目昏痛,呕吐酸水,或心腹满痛,怠堕嗜卧,痃癖气块。

用法用量每服30-40丸,食后生姜汤送下。

摘录《御药院方》卷四

处方46、藿香丸

处方藿香叶1两,木香1两,肉豆蔻(去壳)半两,丁香半两,半夏2两(生姜汁浸3宿透,切,焙干)。

制法上为末。生姜汁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温胃气,化冷痰,利胸膈,思饮食。主妊娠腹满。

用法用量每服20丸,食前生姜汤送下。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五五

处方47、大腹皮散

处方大腹皮1两(锉),厚朴1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人参1两(去芦头),桂心3分,白术1两,甘草1分(炙微赤,锉),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半夏1两(汤洗7遍,去滑)。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反胃呕哕,全不任食。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大枣3枚,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四十七

处方48、辅正驱邪汤

处方当归3钱,熟地4钱,人参随便(可用沙参3钱或威参1两代之),白术3钱,茯苓2钱半,山药3钱,甘草1钱,干姜(炒)1钱(或用煨生姜1钱半),麻黄1-2钱,桂枝1-2钱。

功能主治气血两虚,外受风寒,难以疏散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如阳虚寒甚,加附子;头痛,加川芎,白芷,细辛;骨痛,加防风。

摘录《会约》卷十

处方49、川乌头汤

处方川乌头5两,汉椒2两,生姜2两。

制法上锉细。

功能主治毒攻手足,疼痛顽麻。

用法用量以水2斗,煎至1斗,去滓,入盐2两,频频淋蘸,以愈为度。

摘录《圣惠》卷二十五

处方50、豉粥

处方豉2合,葱白(切)3茎,薄荷半两,生姜(拍碎)3钱,盐花半两,羊髓2两,白米3合。

功能主治解毒退风热。主发背痈疽。

用法用量以水3升,先煎薄荷、葱、姜至2升,却下豉再煎10沸,去滓下米煮,候粥熟,次下髓并盐,搅匀食之,每日1次。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九○

处方51、桂枝二麻黄一汤

处方桂枝1两17铢(去皮),芍药1两6铢,麻黄16铢(去节),生姜1两6铢(切),杏仁16个(去皮尖),甘草1两2铢(炙),大枣5枚(擘)。

功能主治解散营卫之邪。小发营卫之汗。主太阳病,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形似疟,1日再发者。

用法用量以水5升,先煮麻黄1-2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2升,去滓,温服1升,1日2次。本云:桂枝汤2分,麻黄汤1分,合为2升,分再服,今合为1方。将息如前法。

各家论述①《伤寒附翼》:邪气稽留于皮毛肌肉之间,固非桂枝汤之可解;已经汗过,又不宜麻黄杨之峻攻。故取桂枝汤3分之2,麻黄汤3分之1,合而服之,再解其肌,微开其表,审发汗于不发之中,此又用桂枝后更用麻黄法也。后人合为一方者,是大背仲景比较二分之轻重偶中出奇之妙理矣。②《古方选注》:桂枝铢两多,麻黄铢数少,即啜粥助汗之变化。桂枝汤减用4分之2,麻黄汤减用4分之1,则固表护阴为主,而以发汗为复,假麻黄开发血脉精气,助桂枝汤于卫分作微汗耳。第16铢麻黄,不能胜1两17铢桂枝、1两6铢白芍,则发汗之力太微,故又先煮麻黄为之向导,而以桂、芍袭其后也。

临床应用①太阳中风《吴鞠通医案》:唐,59岁。头痛恶寒,脉紧,言謇,肢冷,舌色淡。太阳中风,虽系季春天气,不得看作春温,早间阴晦雨气甚寒,以桂枝二麻黄一法:桂枝6钱,杏仁5钱,生姜6片,麻黄(去节)3钱,炙甘草3钱,大枣(去核)2枚。煮3杯,先服1杯,得微汗,止后服;不汗再服;再不汗,促投其间。②寒热往来《经方实验录》:王右,寒热往来,1日两度发,仲景所谓宜桂枝二麻黄一汤之证也。前医用小柴胡,原自不谬,但差一间耳。川桂枝5钱,白芍4钱,生草3钱,生麻黄2钱,光杏仁5钱,生姜3片,红枣5枚。病者服此,盖被自卧,须臾发热,遍身漐漐汗出。其病愈。

摘录《伤寒论》

处方52、露星散

处方陈皮6两,苍术4两(米泔水内入生姜汁,浸1宿,晒干),甘草3两,厚朴4两(以陈壁土,生姜2片,酒1盏,和水5盏,煮令干为度,晒干),草果3两,槟榔(生用)2两,木香2两,半夏(汤泡7次)2两,缩砂仁2两,青皮2两(去瓤,锉碎,以巴豆3-4粒去皮膜,线穿定,于青皮内炒巴豆黑,去巴豆)。

功能主治疟疾。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5钱,水2盏,加生姜5片,乌梅、枣子各2个,入酒1呷,同煎3-5沸,和滓露1宿,至天明取入,再同滓煎至7分,去滓,空心通口服,滓再煎,于未发前再煎服。热多寒少加前胡,去半夏;寒多热少加官桂、川姜去青皮;如呕吐加丁香、附子,去半夏、木香。

摘录《朱氏集验方》卷二引戴防御方

处方53、黄连散

处方黄连(去须)2两,龙骨2两,赤石脂1两半,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锉)1两,人参3分,干姜(炮)1两,地榆1两,黄芩(去黑心)1两。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赤白脓血痢。

用法用量每服2钱匕,空心以粥饮调下,1日2次。

摘录《圣济总录》卷七十六

处方54、葱白七味饮

别名葛根散

处方葱白(连须,切)1升,干葛(切)6合,新豉1合(绵裹),生姜(切)2合,生麦门冬(去心)6合,干地黄6合,劳水8升(此水以杓扬之一千过)。

功能主治天行愈后劳复,状一如伤寒初有;伤寒病愈后,阴阳易,劳复如初。

用法用量葛根散(《圣惠》卷十四)。本方方名,《活人书》引作“七味葱白汤”。

注意忌芜荑。

摘录《外台》卷三引《许仁则方》

处方55、豉粥

处方豉半升,荆芥1握,薄荷1握,葱白1握(切),生姜半两(切),盐花半两,羊髓1两。

功能主治中风。手足不遂,口面喎[音 wāi]偏,言语謇涩,精神昏闷。

用法用量先以水3大盏,煎豉、荆芥等10余沸,去滓,下薄荷等,入米煎作粥食之。

摘录《圣惠》卷九十五

处方56、喘急汤

处方桃东行枝白皮1握,珍珠1两,栀子仁14枚,生姜2两,当归3两,桂心3两,附子1两(炮),香豉5合,吴茱萸5合。

功能主治中恶心痛,胸胁(疒丂)痛。

用法用量上药以水8升,煮取2升,去滓,纳珍珠,分2次服。

摘录《外台》卷二十八引《集验方》

处方57、琥珀散

处方琥珀半两(不见火),南木香半两(纸裹煨熟),血竭半两(不见火),延胡索半两,川当归1两,川芎半两(不见火),肉桂半两(不见火),赤芍药半两,荆芥穗半两,枳壳1两(温汤浸,去瓤,麦麸炒黄色),生地黄2两(用生姜1两切,同炒黄干)。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益血温补,调经养气,思进饮食。主妇人经寒月闭,湛浊无时,血滞四肢,时或结痛,子宫久冷,诸虚不足。

用法用量每服2钱,用温麝香红酒调下,空心、日午各1服。

摘录《传信适用方》卷四

处方58、葛根葱白汤

别名葛根解肌汤

处方葛根、防风、白芷、葱白、生姜。

功能主治伤寒。阳明感邪,额颅痛,微恶寒而无汗。

用法用量兼烦渴,加石膏、黄芩。

摘录《医级》卷七

处方59、鳖甲丸

处方鳖甲1两(涂醋,炙令黄,去裙襕),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人参1分(去芦头),赤茯苓1分,柴胡3分(去苗),槟榔半两,当归1分(锉,微炒),桂心1分,京三棱半两(微煨,锉),生姜半两(切作片子,焙干),白术1分,木香1分。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小儿癖气。手脚心热,面色萎黄,不思饮食,日渐羸瘦。

用法用量3岁儿每服5丸,空心以粥饮研下。当下诸恶物为效。

摘录《圣惠》卷八十八

处方60、桂枝芍药知母汤

别名桂芍知母汤

处方桂枝4两,芍药3两,甘草2两,麻黄2两,生姜5两,白术5两,知母4两,防风4两,附子2枚(炮)。

功能主治通阳行痹,祛风逐湿,和营止痛。清热,散寒,通络,活血,补虚。主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风毒肿痛,憎寒壮热,渴而脉数;痘疮将欲成脓而不能十分贯脓,或过期不结痂。

用法用量桂芍知母汤(《沈注金匮要略》卷五)。

各家论述①《金匮玉函经二注》:桂枝治风,麻黄治寒,白术治湿,防风佐桂,附子佐麻黄、白术。其芍药、生姜、甘草亦和发其营卫,如桂枝汤例也。知母治脚肿,引诸药祛邪益气力;附子行药势,为开痹大剂。然分两多而水少,恐分其服而非1剂也。②《沈注金匮要略》:此久痹而出方也,乃脾胃肝肾俱虚,足三阴表里皆痹,难拘一经主治,故用桂枝、芍药、甘、术调和营卫,充益五脏之元;麻黄、防风、生姜开腠行痹而驱风外出;知母保肺清金以使治节;经谓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以附子行阳燥湿除寒为佐也。③《金匮要略心典》:桂枝、麻黄、防风,散湿于表;芍药、知母、甘草,除热于中;白术、附子,驱湿于下;而用生姜最多,以止呕降逆。为湿热外伤肢节,而复上冲心胃之治法也。

临床应用①历节《经方实验录》:耿右,初诊:一身肢节疼痛,脚痛,足胫冷,日晡所发热,脉沉而滑,此为历节。宜桂枝芍药知母汤;川桂枝5钱,赤白芍各3钱,生甘草3钱,生麻黄3钱,熟附块5钱,生白术5钱,肥知母5钱,青防风5钱,生姜1块(打)。二诊:腰痛略减,日晡所热度较低,惟手足酸痛如故。仍宜前法:川桂枝5钱,赤白芍各5钱,生甘草3钱,净麻黄4钱,苍白术各5钱,肥知母5钱,青防风4钱,生姜1块(打),咸附子3钱(生用勿泡)。②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杂志》(1981;1:38):运用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32例,结果治愈14例(1例加用强的松和四环素),显效6例,有效10例(3例加用强的松和四环素),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7%,有效病例平均服药21.6剂。治疗后化验指标的变化:类风湿因子转为阴性的27例(84.4%);抗“O”滴度下降;全血粘度(比)、血浆粘度(比)、红细胞电泳时间(秒)均有明显下降,和治疗前相比均有非常显着性差异;血沉未见明显下降,未恢复正常范围。

摘录《金匮》卷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