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花椒的处方(二十)

浏览

花椒(别名檓、大椒、秦椒、南椒、巴椒、蓎藙、陆拨、汉椒、点椒。),辛;性温;小毒,温中止痛;除湿止泻;杀虫止痒。主脾胃虚寒之脘腹冷痛;蛔虫腹痛;呕吐泄泻;肺寒咳喘;肺寒咳喘;龋齿牙痛;阴痒带下;湿疹皮肤瘙痒,小编整理出含有花椒的处方共1272个,本文发表的是其中的第1141~1200共60个。

处方1、军门立效散

处方甘草节(1.6厘米长)9段 川椒30粒 天花粉15克 皂角刺9克

功能主治治乳痞。

用法用量上药用酒、水同煎,临服加去油乳香末3克冲服。

摘录《疡医大全》卷二十

处方2、天雄浸酒

处方天雄90克(炮裂,去皮、脐)川椒90克(去目)千姜60克(炮裂)茵芋60克 附子60克(炮裂,去皮、脐)肉桂90克(去皱皮)牛膝90克(去苗)川乌头60克(炮裂,去皮、脐)白蔹15克 踯躅花90克(微炒)

制法上药细锉,用生绢袋盛,以好酒8升渍之,春,夏五日,秋、冬七日。

功能主治治风湿痹痛,年久不愈,腰膝疼痛,筋脉挛急。

用法用量初饮小量,后渐增之。其药滓曝干,捣细罗为末,每服以酒调下6克,空腹时服。

注意服药期间,忌食生冷,猪、鸡肉、豆豉

摘录《太平圣惠方》卷二十五

处方3、五福延寿

处方五味子180克 肉苁蓉120克(酒浸、焙)牛膝9克(酒浸)菟丝子(酒浸,炒)60克 杜仲(姜炒断丝)90克 天冬(去心)60克 广木香30克 巴戟(去心)60克 山药60克 鹿茸(酥油炙透)30克 车前子(炒)60克 菖蒲(焙)30克 泽泻(去毛)30克 生地30克(酒洗)熟地30克(酒制)人参(去芦)30克 乳香30克(另研)没药15克(另研)枸杞子30克 大茴(炒)60克 覆盆子30克 赤石脂(煨)30克 地骨皮60克 杏仁(去皮、尖)30克 山茱萸(去核)60克 柏子仁30克 川椒(去目、合口,炒)21克 川楝肉(炒)30克 远志(去心)30克 龙骨(煅)15克 白茯苓(去皮)30克 当归(酒洗)30克

制法共三十二味,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虚损劳伤,须发早白,行路艰难,形容羸瘦,眼目昏花,咳痰带血,夜梦遗精,妇人久不生育。(白头、不孕)

用法用量每30丸,空腹时盐汤或盐酒下。

摘录《仁术便览》卷三

处方4、狼毒膏

处方狼毒 槟榔 硫黄 五倍子 川椒 枫子肉 蛇床子各9克

制法上药为末。

功能主治治风湿侵袭肾囊,致成肾囊风,初起干燥痒极,喜浴热汤,甚则起疙瘩,顽麻瘙痒,破流脂水,皮热痛如火燎者。

用法用量用香油300毫升煎浓,入皮消9克,再煎滚,次下公猪胆一个和匀,调前药搽擦。

摘录《外科正宗》卷四

处方5、一擦光

处方蛇床子 苦参 芜荑各30克 雄黄15克 枯矾45克 硫黄 轻轻 樟脑各6克 川椒 大枫子肉各15克

制法为末。

功能主治治疥疮,妇女阴蚀疮,漆疮。

用法用量生猪油调敷。

摘录《串雅内编》卷二

处方6、椒附丸

处方附子(炮,去皮、脐)川椒(去目,炒出汗)槟榔各15克 陈皮(去白)牵牛(微炒)五味子 石菖蒲 干姜(炮)各30克

制法上八味,锉碎,以好米醋放瓷器内,用文武火煮令干,焙,为细末,醋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下经不足,内挟积冷,脐腹弦急,痛引腰背,四肢倦怠,面色黧黑,唇口干燥,目暗耳鸣,心忪短气,夜多异梦,昼少精神,时有盗汗,小便滑数,遗沥白浊,脚膝缓弱,举动乏力,心腹胀满,不进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腹时用盐酒或盐汤吞下。妇人血海冷,用当归酒送下,泄泻,用饭饮送下,冷痢,用姜汤送下,赤痢,用甘草汤送下。

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

处方7、萆薢汤

处方川萆薢6克 苦参 防风 何首乌各15克 威灵仙 当归 白芷 苍术 胡麻 石菖蒲 黄柏各1.8克 羌活 川椒各1.2克 龟版4.5克 红花1克 甘草15克

功能主治主杨梅疮结毒,筋骨疼痛,头胀欲破,及已溃腐烂。

用法用量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临服入酒适量,病在上,食后服,病在下,空腹时服。

摘录《外科正宗》卷三

处方8、延寿丹

处方天门冬(去心)远志(去心)山药 巴戟各60克 赤石脂 车前子 菖蒲 柏子仁 泽泻 川椒(去目,炒)熟地黄 生地黄 枸杞 茯苓 覆盆子各30克 牛膝(酒浸)杜仲(炒)菟丝子(酒浸)苁蓉各120克 当归(酒洗)地骨 人参 五味各30克

制法上药为末,蜜丸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补虚延寿。治虚损。

用法用量每服70丸。

摘录《丹溪心法》卷三

处方9、决明子散

处方决明子 地肤子 细辛 白芷 桂心 车前子各90克 柏子仁60克 防风60克(去芦头)川椒120克(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去汗)

制法上药捣细罗为散。

功能主治治视物昏暗,迎风泪出。

用法用量每服6克,空腹及晚食前以温酒调下。

摘录《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三

处方10、平胃蒜肚丸

处方豮猪肚一具(去脂膜,入大蒜装满,以线缝住,用冷水、热水各1.7升,先将水烧滚,入肚,煮至水干为度,取出捣烂)苍术 陈皮 厚朴各150克 川椒少许

制法上药捣至猪肚无丝,方可为丸,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水泻,便血,久痢,先行后以此补之。

用法用量每服6克,白汤下。

摘录《医学入门》卷七

处方11、龟龄集

处方鹿茸(去毛)770克 人参(去芦)620克 熟地180克 制山甲240克(用苏合油60克制)生地240克 石燕300克(用鲜姜30克制)苁蓉(酒蒸)270克 家雀脑100个 地骨皮120克(用蜜30克制)杜仲炭(盐炒)60克 甘草30克(用蜜6克制)天冬120克(用黄酒30克制)枸杞子90克(用蜜30克制)川牛膝120克(用黄酒90克制)大蜻蜓(去足、翔)60克 海马300克(用苏合油90克制)大青盐(清炒)240克 淫羊藿60克(用牛乳30克制)蚕蛾(去足、翅)27克 故纸90克(用黄酒60克制)砂仁120克 锁阳90克(用黄酒60克制)硫黄9克 菟丝子90克(用黄酒助克制)急性子75克(水煮)细辛45克(用醋45克制)公丁香75克(用川椒6克炒,去川椒)生黑附子560克(用清水煮一次,用醋560克煮一次,用蜜90克制)

制法用方内家雀脑、硫黄二味装入猪大肠内,用清水煮之,至硫黄和家雀脑溶合一起时倒出,去猪大肠,晒干;再合以上药轧成粗面,装入银桶内蒸之,蒸至三十二小时,将粗面倒出,再将朱砂面75克,和药面和匀,再装入银桶内继续蒸三十二小时,倒出晾干装瓶,每瓶装3克。

功能主治益肾助阳,大补真元。治阳气虚弱,盗汗遗精,筋骨无力,行步艰难,头昏眼花,神经衰弱,妇女气虚血寒,赤白带下。

用法用量每瓶分十次服,白开水送下。

摘录《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天津方)

处方12、屠苏酒

处方大黄37.5克 川椒37.5克 白术22克 桂心22克 桔梗30克 乌头7.5克 菝葜15克(一方有防风24克)

功能主治【功用】预防瘟疫。

用法用量上药细切,以绢囊包贮,十二月晦日正中时悬至井中至泥,正月朔旦取药,置酒中,煮数沸,先从小量饮起,多少不拘。

摘录《肘后方》卷八

处方13、土大黄膏

处方硫黄240克 生矾120克 点红川椒60克

制法上药各研为末,用土大黄根捣汁,和前药调成膏。

功能主治治干湿顽癣,不论新久。但皮肤顽厚,串走不定,惟痒不痛者。

用法用量新癣抓损擦之,多年顽癣加醋和擦,如日久药干,以醋调搽,牛皮癣用穿山甲抓损擦之。

摘录《外科正宗》卷四

处方14、却毒汤

处方瓦松 马齿苋 甘草(生)各15克 川文蛤 川椒 苍术 防风 葱白 枳壳 侧柏叶各9克 焰消30克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杀虫止痒。治肛门、皮肤瘙痒。

用法用量水1.25升,煎至750毫升。先熏后洗,日用三次。

摘录《医宗金鉴》卷六十九

处方15、地黄丸

处方熟地 当归 川芎 肉桂 菟丝子 川椒(炒)补骨脂(炒)白蒺藜 葫芦巴(炒)杜仲(炒)白芷 石菖蒲各4.5克 磁石(烧,醋淬七次,研,水飞)3.75克

制法上药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主劳损耳聋

用法用量每服50丸,空腹时用葱汤或温酒送下。

摘录《仁斋直指》卷二十一

处方16、川椒乌梅汤

处方川椒(去合口的)4.5克 乌梅2只

功能主治主虫扰腹痛,其痛有时者。

用法用量上药加生姜3片,水煎服。

摘录《不知医必要》卷二

处方17、川椒丸

处方川椒30克(去目并闭口者,慢火炒香热为度)肉豆蔻(面裹煨)15克

制法上药研为细末,粳米饭和丸,如黍米大。

功能主治主夏月感受寒湿,泄泻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10粒,不拘时用米饮送下。

摘录《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卷十

处方18、海桐皮汤

处方海桐皮 铁线透骨草 明净乳香 没药各6克 当归4.5克(酒洗)川椒9克 川芎3克 红花3克 威灵仙 白芷 甘草 防风各2.4克

制法共为粗末,装白布袋内,扎口。

功能主治治跌打损伤,筋翻骨错疼痛不止。

用法用量煎汤,熏洗患处。

摘录《医宗金鉴》卷八十八

处方19、椒艾丸

处方乌梅(去核)75克(醋浸,布裹蒸)川椒(炒,去目)30克 柔成无滓艾45克 干姜(炮)赤石脂 黑附子(炮裂,去皮、脐)各30克

制法上药除乌梅外,同为细末。将蒸乌梅肉研匀,更入熟枣肉、蜜少许,和上药细末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虚寒泄痢,日久不止者。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空腹时用米饮汤送下。

摘录《御药院方》卷七

处方20、升麻散

处方升麻 荆芥穗 川芎 细辛(去苗、叶、土)防风各15克 露蜂房3克 川椒(去目,微炒)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祛风止痛。治牙疼。

用法用量每次9克,用水300毫升,煎两三沸,去滓,温漱冷吐。

摘录《御药院方》卷九

处方21、胶髓膏

处方轻粉3克 川椒末1.5克 烟胶3克

功能主治治恋眉疮。

用法用量上药研末,将猪骨髓煎熟调匀,搽上即愈。

摘录《外科启玄》卷十二

处方22、化症回生丹

处方人参180克 安南桂60克 两头尖60克 麝香60克 片姜黄60克 公丁香90克 川椒炭60克 虻虫60克 京三棱60克 蒲黄炭30克,藏红花60克 苏木90克 桃仁90克 苏子霜60克 五灵脂60克 降真香60克 干漆60克 当归尾120克 没药60克 白芍120克 杏仁90克 香附米60克 吴茱萸60克 元胡索60克 水蛭60克 阿魏60克 小茴炭90克 川芎60克 乳香60克 良姜60克 艾炭60克 益母膏240克 熟地黄120克 鳖甲胶500克 大黄240克(为细末,以高米醋750克熬浓,晒干研末,再加醋熬,如是三次,晒干研末)

制法共为细末,以鳖甲、益母、大黄三胶和匀,再加炼蜜为丸,重4.5克,蜡皮封护。

功能主治活血化瘀,破积消坚。治燥气深入下焦血分而成的症积,痛或不痛;血痹;疟母、左胁痛,寒热;妇女干血劳,属于实证;闭经,痛经,经来紫黑有块;产后瘀血腹痛;跌打损伤所致的头晕、腰痛而有瘀滞者。

用法用量用时温开水和,空腹时服,瘀甚之证,黄酒下。

摘录《温病条辨》卷一

处方23、全鹿丸

处方中鹿1只(用鹿肉加酒煮熟,将肉横切,焙干为末;取皮、肚杂洗净人原汤熬膏,和药末为丸;其骨须酥炙,为末,和肉末、药末一处;捣不成丸,加炼蜜)人参 白术(炒)茯苓 炙甘草 当归 川芎 生地黄 熟地黄 黄耆(蜜炙)天门冬 麦门冬 枸杞 杜仲(盐水炒)牛膝(酒拌蒸)山药(炒)芡实(炒)菟丝(制)五味子 锁阳(酒拌蒸)肉苁蓉 破故纸(酒炒)巴戟肉 葫芦巴(酒拌蒸)川续断 覆盆子(酒拌蒸)楮实子(酒拌蒸)秋石 陈皮各500克川椒(去目,炒)小茴香(炒)沉香 青盐各250克

制法先精制诸药为末,和匀一处,候鹿膏制成,和捣为丸,梧桐子大。用黄绢作小袋五十条,每袋约盛500克药丸,透置透风处,阴雨天须用火烘之。

功能主治补血气,益精髓,壮筋骨。治诸虚百损,五劳七伤,精神虚惫,头眩耳鸣,面色萎黄,体虚怕冷,腰膝酸软,阳痿精冷;妇人宫寒不孕,崩漏带下;老年阳衰,精髓空虚,步履不便,手足麻木,遗尿失禁。

用法用量每服80~90丸,空腹及临卧时用姜汤、盐汤或白汤送下,冬月温酒亦可。

摘录《古今医统》卷四十八

处方24、椒艾汤

处方石菖蒲30克(锉)川椒7.5克 艾叶7.5克(锉)葱白7握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止痒。治遍身生疮疥,或下部湿痒,脚气等。

用法用量上药用水1.8升,煎数沸,淋洗。

摘录《杨氏家藏方》卷十二

处方25、椒粉散

处方肉桂0.6克 川椒 当归梢 猪苓各0.9克 蛇床子 黑狗脊各1.5克 麻黄根3克 轻粉少许 红花少许 斑蝥2个

制法上药研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睾丸湿痒疼痛,秋冬甚,夏月减者。

用法用量干掺患处。

注意忌在风寒冷湿处坐卧。

摘录《兰室秘藏》卷下

处方26、椒苄丸

处方熟地黄(切,焙干)川椒(去目及闭口者,微炒)生地黄(切,焙干)各等分

制法上药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目昏多泪。

用法用量每次50丸,空腹时用盐米饮送下。

摘录《审视瑶函》卷六

处方27、熏膈丸

处方麦门冬(去心)甘草(炙)各15克 人参(去芦)桂心(不见火)细辛(去叶)川椒(去目并合口,微火炒,地上出汗)远志(去心,炒)附子(炮,去皮、脐)干姜(炮)各6克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鸡头子大。

功能主治治胸膈闷塞作噎。

用法用量绵裹,每用1丸,食后含化,一日三次。

摘录《普济本事方》卷三

处方28、宽中健脾丸

处方白术180克 人参 黄耆 苍术 茯苓 五加皮各60克 黄连(茱萸水炒)白芍 泽泻各75克 陈皮(盐水炒)半夏 香附 薏苡仁 山楂各90克 草豆蔻 苏子 萝卜子各45克 沉香18克 大瓜蒌2个(每个镂1孔,用川椒末9克 多年粪礞末6克,装入瓜蒌内,纸糊瓜口、盐泥固济、晒干煅红为度,去泥与黑皮)

制法上药同为细末,用荷叶、大腹皮煎汤,煮黄米糊为丸,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健脾和胃,顺气宽中。治单腹胀,及脾虚肿满,膈中闭塞,胃口作痛。

用法用量每服100丸,白汤下。

摘录《医学入门》卷七

处方29、附子丸

处方附子(炮)川乌头(炮,二味通锉碎,炒,为末入药)官桂 川椒 菖蒲 甘草各120克 骨碎补(炒)天麻 白术各60克

制法上药研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湿痹。阳虚阴盛,一身如从水中出。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腹时用温酒下,日三服。

摘录《宜明论方》卷一

处方30、固精益肾暖脐膏

处方韭菜子30克 蛇床子30克 大附子30克 肉桂30克 川椒90克 真麻油1千克 抚丹(飞净者)360克 倭硫黄30克 母丁香3克 麝香9克(各研)独蒜1枚(捣烂)

制法将前五味用香油浸半月,入锅内熬至枯黑,滤去滓,入丹再熬至滴水成珠,捻软硬适中即成膏。用时以大红缎摊如酒杯口大,将倭硫、丁、麝末用蒜捣烂为丸,如豌豆大。

功能主治治男子精寒,阳事瘘弱,举而不坚,坚而不久,白浊遗精;妇人禀受气弱,子宫虚冷,不孕,带下崩漏。

用法用量按干膏药内贴脐。

摘录《摄生秘剖》卷四

处方31、腾药

处方当归 羌活 红花 白芷 防风 制乳香 制没药 骨碎补 续断 宣木瓜 透骨草 川椒各等分

制法共为粗末。

功能主治温经通络,活血散瘀,消肿止痛,舒筋接骨。治骨折,脱位,与一切伤筋疾患,以及陈旧性损伤而兼痹者。

用法用量每用药末120克,加大青盐、白酒各30克拌匀,装入白布口袋内缝妥备用。洗用:煎水,熏洗伤处,每日二次,翌日仍用原汤煎洗,可用五至六天。腾用:用药袋2个,放入蒸笼内,蒸热后轮换敷在伤处。每日腾一至二次,每次腾二小时即可。用毕将药袋悬挂在阴凉处,翌日用时,再在药袋上洒少许白酒。夏季两药袋可用四至五天,冬季可用六至七天。手部加桂枝、郁李仁;足部加黄柏、茄根;腿部加牛膝、虎骨;腰部加杜仲、桑寄生;胸部加郁金、茵陈;右胁部加陈皮、枳壳;左胁部加栀子、降香;肩部加川芎、片姜黄;骨折加土鳖虫、自然铜;兼风寒加厚朴、肉桂;理气加葱头、天仙藤;活血加汉三七、木槿花;舒筋加芙蓉叶、金果揽。

注意皮肉有破伤、或新鲜损伤而红、肿、热、痛严重者忌用。洗、腾后慎避风寒。

摘录《刘寿山正骨经验》

处方32、八味丸

处方川巴戟45克(酒没,去心,用荔枝肉30克,同炒赤色,去荔枝肉不要)高良姜30克(锉碎,用麦门冬45克,去心,同炒赤色为度,去门冬)川楝子60克(去核,用降真香30克,锉碎同炒,油出为度,去降真香)吴茱萸45克(去梗,用青盐30克,同炒后,茱萸炮,同用)胡芦巴30克(用全蝎14个,同炒后,胡芦巴炮,去全蝎不用)山药45克(用熟地黄同炒焦色,去地黄不用)茯苓30克(用川椒30克,同炒赤色,去椒不用)香附子45克(去毛,用牡丹皮30克,同炒焦色,去牡丹皮不用)

制法上药研为细末,盐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温补肝肾,暖丹田,聪耳目,老人常服益寿延年。积年冷病,及遗精,白浊,妇人赤白带下。

用法用量每服40~50丸,空腹时用盐汤或温酒送下。

摘录《寿亲养老新书》卷四

处方33、益肾散

别名益智散(《丹溪心法》卷四)。

处方磁石(火烧醋淬七次,研细,水飞)12克巴戟 大川椒(开口者)各30克 沉香 石菖蒲各15克

制法上药研为细末。

功能主治补肾通窍。治肾虚耳聋。

用法用量每服6克,用猪肾1只细切,加葱白、盐各少许同药和匀,湿纸十重裹,煨令香热,空心嚼,以酒送下。

摘录《仁斋直指》卷二十一

处方34、捷效丸

处方砂仁 川椒各30克 针砂(醋炒红)90克 大麦不拘多少(炒,磨面)大黑枣500克(去棱、皮)

制法将大麦面打糊,共捣为丸。

功能主治治黄胖水肿。

用法用量每服6克,早、晚用好酒送下。

摘录《仙拈集》卷一

处方35、苦参外洗方

处方苦参60克,明矾50克,芒硝60克,川椒15克,艾叶15克,荆芥15克,蛇床子30克。

功能主治清热祛湿祛风止痒。主风湿热邪流注肌肤。

用法用量上药水煎,先熏后洗患处,每日2次,每次15-20分钟。每日1剂。

摘录杨友信方

处方36、枸杞根散

处方枸杞根 槐白皮各60克 胡桐泪 细辛各30克 川椒7.5克(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去汗)

制法上药捣筛为散。

功能主治治牙疳,齿龈宣露,脓血口臭。

用法用量每用15克,以水600毫升,煎至300毫升,去滓,热含冷吐。

摘录《太平圣惠方》卷三十四

处方37、养元粉

处方糯米700克 山药90克 茯苓(去皮)60克 芡实90克 莲子肉90克 川椒15克、苡仁90克

制法共为细末。

功能主治健脾养元。治小儿脾胃虚弱。

用法用量可酌加白糖调服,每服2匙。如酌加广皮、半夏、白术、人参、山楂肉尤妙。

摘录《医方一盘珠》卷八

处方38、祛瘀消肿膏

处方血竭9克 儿茶6克 乳香 没药各9克 延胡索12克 赤小豆30克 川椒6克 麝香1.5克 地龙30克 冰片1.5克

功能主治活血祛瘀,消肿止痛。治跌打损伤,青紫肿痛。

用法用量以上各味,共研细粉,用蜜或饴糖调敷伤处。

摘录《临床正骨学》

处方39、琼酥膏

处方蟾酥3克 半夏1.8克 闹羊花1.8克 胡椒5.4克 川乌5.4克 川椒5.4克 荜茇6克

制法上药为末。

功能主治治痈疽、疮疡施刀前服之不痛。

用法用量每服0.15克,用黄酒调服。

摘录《外科大成》卷一

处方40、熟干地黄煎

处方白芷 石斛 苁蓉 细辛 防风 卷柏 厚朴 白茯苓 白术 甘草 桂 干姜 山药 禹余粮 石膏 赤石脂 泽兰叶 芜荑各30克 川椒 人参225克 杜仲 蛇床子 续断 艾叶各110克 当归 熟地黄 牛膝 五味子 川芎各225克 藁本210克 紫石英450克 柏子210克

制法上药研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妇人虚损,寒痹筋脉,血闭无子,或漏下赤白,或月水不通。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腹时用米饮送下。

摘录《鸡峰普济方》卷十五

处方41、枸杞丸

处方苁蓉 枸杞 川椒(取红)甘菊各等分 巴戟减半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补肝肾,明眼目。治眼目昏暗。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空腹时用酒送下。

摘录《鸡峰普济方》卷二十一

处方42、五加皮汤

处方当归(酒洗)没药 五加皮 皮消 青皮 川椒 香附子各9克 丁香3克 麝香0.3克 老葱3根 地骨皮3克 丹皮6克

功能主治治跌打损伤皮破,二目及面浮肿,若内伤瘀血,上呕吐衄,气虚昏沉,不省人事,身软,面色于黄,遍身虚浮,躁烦焦渴,胸膈疼痛,脾胃不开,饮食少进。

用法用量水煎滚,熏洗患处。

摘录《医宗金鉴》卷八十八

处方43、没药丸

别名十味没药丸(《景岳全书》卷六十四)。

处方没药 乳香 川芎 川椒 芍药 当归 红花 桃仁 血竭各30克 自然铜12克(火煅七次)

制法上药为末,用黄蜡120克熔化,入前末,速搅匀,丸如弹子大。

功能主治治跌打损伤,筋骨疼痛,或血逆血晕,或瘀血内停,肚腹作痛,胸膈胀闷。

用法用量每服1丸,酒化服。

摘录正体类要》卷下

处方44、调神攻坚汤

处方柴胡15克,黄芩15克,苏子30克,党参30克,夏枯草30克,王不留行90克,牡蛎30克,瓜蒌30克,石膏30克,陈皮30克,白芍30克,川椒5克,甘草6克,大枣10枚。

功能主治疏肝理气,攻坚破瘀。主肝郁气滞。(乳腺癌)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摘录刘绍武方

处方45、五老还童丹

处方赤石脂 川椒(炒)辰砂 茯神 乳香各30克

制法上药共为细末,用枣肉和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须发早白。

用法用量空腹时用酒送服15丸。

摘录《万病回春》卷五

处方46、活络定痛汤

处方穿山龙20克,没药10克,土虫10克,甲珠10克,川椒10克,蜣螂虫10克,露蜂房15克,乌蛇15克,羌活15克,威灵仙15克。

功能主治通经活络定痛。主正气不足,风寒之邪外束,营卫失和,脉络内阻。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任继学方

处方47、巨胜子丸

处方熟地黄120克 生地黄 首乌 牛膝(酒浸)天门冬(去心)枸杞 苁蓉 菟丝 巨胜子 茯苓 柏子仁 天雄(炮)酸枣仁 破故纸(炒)巴戟(去心)五味子 覆盆子 山药 楮实 续断各30克 韭子 鸡头实 川椒 莲蕊 胡芦巴各15克 木香7.5克

制法上药为末,炼蜜为丸。

功能主治治虚损。主右尺命脉虚微欲脱,阳痿不举,阳脱之证。

用法用量每次6~9克,温开水送下。

摘录《丹溪心法》卷三

处方48、橘叶青盐汤

处方乌梅3个 鲜橘叶9克 青盐1克 川椒6克

功能主治治肝气胀。

用法用量水煎,空腹时服。

摘录《医学从众录》卷六

处方49、续嗣降生丹

处方当归 桂心 龙齿 乌药(真天台者佳)益智 杜仲 石菖蒲 吴茱萸各45克 茯神 川牛膝 秦艽 细辛 苦桔梗 半夏 防风 白芍药各22克 干姜30克(半生半炒)附子1只重24克(脐心作一窍,如皂子大,入朱砂3克,湿面裹煨)川椒60克(汤浸半日,焙)牡蛎1大片(用童便浸四十九日,五日一换,取出,用硫黄末30克,米醋涂遍,却用皮纸裹,又用米醋浸令纸湿,盐泥厚固济干,用木炭煅。每遇合药时入60克,余者留后次合药用)

制法上为细末,糯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妇人禀受气弱,胎脏虚损,子宫冷惫,血寒痼冷,难成子息,血虚带下,肌瘦寒热。及男女诸虚百损,客热盗汗,气短乏力,面无颜色,饮食少味。(不孕)

用法用量每服30~100丸,空腹时用淡醋、温酒或盐汤送下,一日二服。

摘录《妇人大全良方》卷九

处方50、驻世珍馐

处方当归(酒洗)南芎 白芍(酒炒)熟地黄 菟丝子(酒制)巴戟(酒浸,去心)肉苁蓉(酒洗)益智仁(酒炒)牛膝(去芦,酒洗)杜仲(姜、酒炒去丝)山药 青盐 大茴 山茱萸(酒蒸,去核)枸杞子(酒洗)川椒(炒)干姜 甘草(炙)各等分

制法上药共研细末,用豮猪肉不拘多少切片,酒炒熟,入药再炒,不可用水,瓷器牧贮。

功能主治常用补虚。

用法用量空腹时好酒送下。

注意服药期间,忌食生冷。

摘录《万病回春》卷四

处方51、行水丸

处方葫芦巴(炒)故纸(炒)缩砂仁 毕澄茄 真川椒(去目,纸上炒出汗)乌梅肉(焙干)各7.5克 木香 牵牛(炒取末)各15克 巴豆肉(略去油)4.5克

制法上药为末,稀面糊丸,绿豆大。

功能主治治水肿,气肿。

用法用量每服5丸,食后姜汤下。

摘录《仁斋直指》卷十七

处方52、雀附丸

处方雀儿30枚(取肉)附子120克(炮裂,去皮、脐,捣罗为末)萆薢60克(锉)胡椒45克 白芜荑45克 干姜45克(炮裂,锉)茴香子45克 青橘皮30克(酒浸,去白、瓤,焙)艾叶120克(捣罗为末,与附子、雀儿同放锅中,先铺艾叶末一层,次铺雀儿一层,次铺附子—层,以酽醋2升,慢火熬成膏)川椒45克(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出汗)

制法捣罗为末,以雀儿膏和,更捣三至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脾肾久积虚冷,心腹气痛,时自泄痢,食欲不振,颜色萎黄。

用法用量每日空腹时以温酒下30丸,盐汤下亦可。

摘录《太平圣惠方》卷九十八

处方53、当归散

处方泽兰 川当归各300克 芍药 白芷 川芎 肉桂(去粗皮)各150克 川续断300克 牛膝300克 川乌 川椒(去目)各90克 桔梗 甘草各120克 白杨皮(不用亦可)细辛150克(以上俱要净称)

制法上药为极细末。

功能主治主跌打伤损,皮肉破碎,筋骨寸断,气血瘀滞,壅结成肿;或痈疽疼痛难忍;或中风痿痹,手足不随,筋骨挛缩;或劳役所损,肩背四肢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6克,热酒调下。

摘录《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处方54、养元粉

处方糯米700克(水浸一宿,沥千,慢火炒熟)山药(炒)芡实(炒)莲肉各90克 川椒(去目及闭口者,炒出汗,取细末)6~9克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实脾养胃。治脾胃虚弱。

用法用量每日饥时以滚水250毫升,入白糖3匙化开,再入药末30~60克调服之。如酌加人参、茯苓、白术、甘草、山楂肉各30~60克更妙。

摘录《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处方55、感染外洗煎剂

处方双花9克,连翘9克,黄柏9克,苦参9克,川椒6克,艾叶30克,冬青叶30克,大葱3根。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温通经络。主正气衰颓,肌肤疮疡,久不收口。

用法用量水煎后外洗患处,每日2次。

摘录朱长庚方

处方56、长春丸

处方地骨皮 熟地黄各300克 诃子皮 白芷 桂心 杏仁(去皮、尖)各30克 川椒(净)60克 旋复花30克

制法上药不犯钢铁器,于木臼内,捣为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乌髭发。主须发早白。

用法用量每服50丸,空腹时用酒送下。

摘录《普济方》卷四十九

处方57、秦柏熏眼方

处方秦皮9克,川柏9克,川椒9克,薄荷6克,荆芥6克,防风6克。

功能主治清热祛风。主风热上攻于目。

用法用量上药共煎,熏洗患眼,每次熏20-30分钟,每剂煎2次用之。

摘录何宏敏方

处方58、椒术养脾丸

处方麦芽(炒)120克 白茯苓120克 人参(去芦)60克 苍术(米泔水浸,晒干,炒燥)60克 白术(土炒)60克 干姜(炮)15克 砂仁15克 川椒(去目)9克 甘草(炙)12克

制法上为末,炼蜜和丸,每30克作8丸。

功能主治治脾胃虚冷,心腹胀闷,呕逆泄泻。

用法用量每服1丸,细嚼,用姜汤送下。

摘录《明医指掌》卷五

处方59、王不留行散

处方王不留行 蒴翟细叶 桑白皮各75克 甘草135克 川椒(除目及闭口,去汗)22克 厚朴 黄芩 干姜 芍药各15克

制法上九味,将前三味烧灰存性,合余药为末。

功能主治治金疮。

用法用量每服1克。疮小者外敷,疮大者内服,产后亦可服。若感受风寒,去桑白皮。

摘录《金匮要略》卷中

处方60、开笑散

处方白芷 细辛(净)良姜 荜茇 川椒 香附 蜂房(炒)各等分

制法上药为末。

功能主治治风冷齿痛。

用法用量擦牙搐鼻。

摘录《仁斋直指》卷二十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