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花椒的处方(九)

浏览

花椒(别名檓、大椒、秦椒、南椒、巴椒、蓎藙、陆拨、汉椒、点椒。),辛;性温;小毒,温中止痛;除湿止泻;杀虫止痒。主脾胃虚寒之脘腹冷痛;蛔虫腹痛;呕吐泄泻;肺寒咳喘;肺寒咳喘;龋齿牙痛;阴痒带下;湿疹皮肤瘙痒,小编整理出含有花椒的处方共1272个,本文发表的是其中的第481~540共60个。

处方1、白垩丸

别名白垩丹

处方白垩1两半,白石脂1两半,牡蛎1两半,禹余粮1两半,龙骨1两半,细辛1两半,乌贼骨1两半,当归1两,芍药1两,黄连1两,茯苓1两,干姜1两,桂心1两,人参1两,瞿麦1两,石韦1两,白芷1两,白蔹1两,附子1两,甘草1两,蜀椒半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妇人月经1月再来,或隔月不来,或多或少,淋沥不断,或来而腰腹痛,嘘吸不能食,心腹痛,或青黄黑色,或如水,举体沉重;治妇人36病,崩中漏下,身瘦手足热,恶风怯寒,咳逆烦满,拘急短气,心、胁、腰、背、腹肚与子脏相引痛,漏下五色,心常恐惧,遇恚怒忧劳即发,皆是内伤所致。

用法用量白垩丹《局方》卷九(续添诸局经验秘方)。

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本方月经不调,例中复有白垩丸于第一方中除去大黄、茯苓、藁本、柑皮,易入姜、桂、椒、芷,于第二方中除去钟乳、茯苓、大黄,仍从事于人参,以无内蕴之滞,故用法稍平。

摘录《千金》卷四

处方2、赤石脂汤

处方赤石脂8两,乌梅20枚(去核),栀子14枚,白术3两,蜀椒3两(汗),升麻3两,干姜2两,粟米1升。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下焦热或下痢脓血。

用法用量以水1斗2升煮米熟,去滓,取7升,下诸药,煮取5合服之。

注意忌桃、李、雀肉。

摘录《外台》卷二十五引《删繁方》

处方3、白石脂丸

处方白石脂18铢,乌贼骨18铢,禹余粮18铢,牡蛎18铢,赤石脂半两,干地黄半两,干姜半两,龙骨半两,桂心半两,石韦半两,白蔹半两,细辛半两,芍药半两,黄连半两,附子半两,当归半两,黄芩半两,蜀椒半两,钟乳半两,白芷半两,芎藭半两,甘草半两(1方有黄柏半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妇人36疾,胞中痛,漏下赤白。

用法用量每服15丸,空心酒送下,日2次。

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妇人经癸不调,总以温理血气为主。或因形寒饮冷而阻绝不行,或因房劳过剧而亡脱无度,详推治例,必于固脱剂中兼散干血,庶两得之。所以赤石脂丸虽用石脂,必兼姜、桂、椒、萸辛温散结,则石脂无兜涩结痛之虞,然非当归。丹皮不能使血归经,非白蔹、防风不能杜风祛热,更须半夏以清中焦营气之源,雚芦以除症瘕之积,所谓标本兼该之治也,白石脂丸虽取白以固气,必兼赤以固血,其禹余粮等味则与白垩丸相仿,彼用归、芍,此用芎、地犹退藁本而进白芷之义也。

摘录《千金》卷四

处方4、八风汤

处方天雄5两,当归5两,人参5两,附子4两,防风4两,天门冬4两,蜀椒4两,独活4两,乌头3钱,秦艽3钱,细辛3钱,白术3钱,干姜3钱,山茱萸半两,五味子半两,桔梗半两,香白芷半两,柴胡半两,莽草半两。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中风,迷惑如醉,狂言惊悸,恍惚见鬼。

用法用量每服2钱,温酒调下,1日3次。以身中觉如针刺者,药行也。

摘录《女科百问》卷下

处方5、巴戟丸

处方巴戟天(去心)1两,羌活(去芦头)1两,独活(去芦头)1两,茴香子(炒)1两,白茯苓(去黑皮)1两,人参1两,枳壳(去瓤,麸炒)1两,木香1两,桂(去粗皮)1两,槟榔(生,锉)1两,牛膝(去苗,酒浸,焙)1两,当归(切,焙)1两,半夏(汤浸7遍,焙)1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涂炙)1两,草豆蔻(去皮)1两,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沉香(锉)1两,白附子(炮)1两,天麻1两,肉苁蓉(酒浸两宿,焙)1两,荜茇1两,蜀椒(去目及闭口者,炒出汗)1两,京三棱(炮,锉)1两,甘草(炙)1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1两,白豆蔻(去皮)1两。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补虚冷,壮腰脚,明耳目,暖下元。

用法用量每日服30丸,空心温酒及盐汤送下。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八六

处方6、巴戟天丸

处方巴戟天(去心)2两,熟干地黄(焙)1两半,枸杞子1两,附子(炮裂,去皮脐)半两,甘菊花(择)2两,蜀椒(去目及闭口者,炒出汗)1两。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益真气,长肌肉,悦颜色,美食明目。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原书文瑞楼本作“巴戟丸”。

摘录《圣济总录》(人卫本)卷一八七

处方7、九江散

处方当归7分,石南6分,踯躅4两,秦艽4两,菊花4两,干姜4两,防风4两,雄黄4两,麝香4两,丹砂4两,斑蝥4两,蜀椒8分,鬼箭羽8分,连翘8分,石长生8分,知母8分,蜈蚣3枚,虻虫10枚,地胆10枚,附子4两,鬼臼11分,人参12分,石斛12分,天雄12分,王不留行12分,乌头12分,独活12分,防己12分,莽草12分,水蛭百枚。

制法上30味,诸虫皆去足翅,熬炙令熟,为散。

功能主治白癜风,及260种大风。

用法用量每服方寸匕,酒送下,1日2次。

摘录《千金》卷二十三

处方8、白芷膏

处方白芷1两,蔓荆子1两,附子1两,防风1两,芎藭1两,菵草1两,细辛1两,黄芩1两,当归1两,蜀椒1两(去汗、闭口),大黄1两半,马鬐膏5合(此所用无多)。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生发。主头秃。

用法用量以腊月猪脂3升合诸药,微火煎3上下,白芷色黄膏成。洗头泽发,勿近面。

摘录《鬼遗》卷五

处方9、冷哮丸

处方麻黄、生乌、细辛、牙皂肉、蜀椒、生白矾、半夏曲、胆星、生草、杏仁、紫菀、款冬花。

制法上为末,姜汁调神曲糊为丸。

功能主治散寒化痰,平喘止哮。主哮证遇冷即发,属中外皆寒者。

用法用量《张氏医通》本方用量:麻黄、川乌、细辛、蜀椒、白矾、牙皂、半夏曲、陈胆星、杏仁、甘草各1两,紫菀茸、款冬花各2两。

注意气虚少食,及痰中见血,营气受伤者禁用;忌食五辛发物。

摘录《证治宝鉴》卷五

处方10、半夏丸

处方半夏(汤洗去滑,生姜汁制,焙干)半两,芎藭半两,蜀椒(去目及闭口者,炒出汗)1分,附子(炮裂,去皮脐)半两,贝母(去心,微炒)半两,桑根白皮(锉碎,炒)半两,款冬花(去枝梗,焙)半两,细辛(去苗叶)半两,紫菀(去苗土,焙)1两,干姜(炮裂)半两,钟乳(研)1两,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研细)半两。

制法上药先将前十味捣罗为细末,与钟乳、杏仁同研令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上气胸满,昼夜不得卧。

用法用量每服3-5丸,粥饮送下,日3次,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六十七

处方11、白薇散

处方白薇6分,防风6分,射干6分,白术6分,当归4分,防己4分,青木香4分,天门冬4分,乌头4分,枳实4分,独活4分,山茱萸4分,葳蕤4分,麻黄5分,柴胡3分,白芷3分,莽草1分,蜀椒1分,秦艽5分。

制法上药治下筛。

功能主治痈疽,疔疮;风热相搏结,气痛左右走,身中或有恶核者;气肿痛,状如瘤,无头,但虚肿,色不变,皮急痛。

用法用量每服方寸匕,以浆水下,日3次。加至2匕。

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白薇散中祛风走表之味居多,兼取当归、天门冬、葳蕤和血通津之味,以滋风燥之性;独山茱萸1味,人但知补肝涩精之用,不知《本经》原有心下邪气寒热,温中逐寒湿痹,去三虫诸治,惟《千金》得之。

摘录《千金》卷二十二

处方12、吴茱萸汤

处方吴茱萸(汤淘,炒)厚朴(生姜制)官桂(去皮)干姜(炮)各60克 白术 陈皮(去白)蜀椒(去子)各15克

制法上药为末。

功能主治温阳运脾,理气消胀。治阴盛生寒,腹满膑胀,常常如饱,饮食无味。

用法用量每服9克,用水300毫升,生姜3片,同煎至24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

摘录《宜明论方》卷一

处方13、禹余粮丸

处方禹余粮 乌贼骨 吴茱萸 桂心 蜀椒各75克 当归 白术 细辛 干地黄 人参 芍药 芎藭 前胡各38克 干姜90克 矾石8克 白薇 紫菀 黄芩各23克 蟅虫30克

制法上十九味,研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妇人产后积冷坚癣。

用法用量空腹时用酒送下20丸,一日二次。无效则加量。

摘录《备急千金要方》卷四

处方14、巴戟丸

处方巴戟天(去心)1两,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肉苁蓉(酒浸,切,焙)1两,茴香子(炒)1两,牛膝(酒浸,切,焙)1两,荜澄茄1两,当归(切,炒)1两,蜀椒(去目及闭口,炒出汗)1两,吴茱萸(汤浸,焙干,炒)1两,青橘皮(汤浸,去白,焙)1两,木香1两,人参1两。

制法上为末,醋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补虚壮阳。主脾劳虚损,不思饮食,脐腹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20丸,温酒送下,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八十八

处方15、升麻鳖甲汤

处方升麻28克 当归14克 蜀椒(炒去汗)14克 甘草28克 鳖甲1片(手指大,炙)雄黄7克(研)

功能主治治阳毒,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吐脓血。

用法用量上六味,以水800毫升,煮取200毫升,顿服。

摘录《金匮要略》卷上

处方16、乌梅丸

处方乌梅300枚 细辛84克 干姜140克 黄连224克 当归56克 附子84克(去皮,炮,)蜀椒56克(出汗)桂枝(去皮)84克 人参84克 黄柏84克

制法上十味,各捣筛,混合和匀;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于米饭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纳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

药理作用排胆及驱蛔等作用 《中成药研究》1986(3):33~35,本方能促进胆囊收缩和排胆作用,有利于胆汁引流,减少或防止胆道感染及蛔虫卵留在胆道内形成胆石核心,减少胆石症发生。加大乌梅剂量作用更为明显,而单用乌梅作用没有复方强,表明复方有协同作用。实验还表明,本方在麻醉蛔虫体,使其失去附着肠壁的能力,促进肝脏分泌胆汁量增加,降低pH值,明显扩张奥狄氏括约肌,有较强的广谱抗菌作用,尤对痢疾杆菌作用明显。

功能主治温脏安蛔。治蛔厥。脘腹阵痛,烦闷呕吐,时发时止,得食则吐,甚至吐蛔,手足厥冷,或久痢不止,反胃呕吐,脉沉细或弦紧。现用于胆道蛔虫病。

用法用量空腹时饮服10丸,一日三次,稍加至20丸。

注意服药期间,忌生冷、滑物、臭食等。

备注本方所治蛔厥,是因胃热肠寒,蛔动不安所致。蛔虫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故方中重用乌梅味酸以安蛔,配细辛、干姜、桂枝、附子、川椒辛热之品以温脏驱蛔,黄连、黄柏苦寒之品以清热下蛔;更以人参、当归补气养血,以顾正气之不足。全方合用,具有温脏安蛔,寒热并治,邪正兼顾之功。

摘录伤寒论

处方17、鲤鱼羹

处方鲜鲤鱼1头(理如食法)黄耆(锉,炒)当归(切,焙)人参 生地黄各15克 蜀椒(拣)10粒(炒)生姜7.5克 陈橘皮(汤浸,去白)7.5克 糯米30克

制法上九味,锉后八味令匀细,纳鱼腹中,用绵裹合。

功能主治治妊娠伤动,胎气不安。

用法用量以水600毫升煮鱼熟,去骨取肉,及取鱼腹中药同为羹,下少盐、醋,热啜汁吃。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九○

处方18、紫石英天门冬丸

别名紫石英丸(《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七)。

处方紫石英 天门冬 禹余粮各120克 芜荑 乌头 苁蓉 桂心 甘草 五味子 柏子仁 石斛 人参 泽泻 远志 杜仲各60克 蜀椒 卷柏 桑寄生 石南 云母 当归 乌赋骨各30克

制法上二十二味,研为末,蜜和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温养胞宫,滋血填精。治妇女子宫虚冷,经常流产,或素患心痛,月水都未曾来者。

用法用量用酒送服20丸,每日二服,加至40丸。

摘录《备急千金要方》卷四

处方19、青盐丸

处方青盐(细研)30克 蜀椒(去目并闭口者)45克 肉苁蓉(酒浸一宿,切,焙)牛膝(酒浸一宿,焙)巴戟天(去心)各60克

制法上药五味,为末,用猪肾1对,去脂膜,细切研烂,以浸药酒熬为膏,丸如梧桐子大,焙干。

功能主治【功用】固丹田,壮筋骨。

用法用量每服50丸,空腹时用温酒或盐汤送下。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八五

处方20、羊肉面棋子

处方小麦面120克 肉豆蔻(去壳,为末)荜茇(为末)胡椒(为末)蜀椒(去目并闭口,炒出汗)各3克

功能主治治妇人血气癖积,腹痛泄泻。

用法用量上药为末,拌匀,以水和作棋子,用精羊肉120克,细切,炒令干,加水1升,入葱、薤白各5茎,细切,依常法煮肉,以盐、醋调和,候熟,滤去肉,将汁煮棋子,空腹时热食。

摘录《寿亲养老新书》卷四

处方21、化虫丸

处方鹧鸪菜20钱,甘草5分,白矾5分,鹤虱10钱,槟榔子10钱,蜀椒10钱,牡蛎1钱。

功能主治大人小儿诸虫痛。

用法用量为丸服。

摘录《续名家方选》

处方22、三建膏

处方天雄 附于 川乌各1枚 桂心 官桂 桂枝 细辛 干姜 蜀椒各60克

制法上药切片,麻油1千克浸,春五、夏三、秋七、冬十日,煎熬去滓,滤净再熬,徐下黄丹,不住手搅,滴水不散为度。

功能主治治阴疽,歹肉不化。

用法用量阴疽以葱汤洗净,摊成加银粉少许,贴患处;腹痛少食泄泻,摊成加丁香末少许,贴脐中及中脘;阳衰精冷,摊成加阿芙蓉少许,贴脐中及丹田;冷哮喘嗽,摊成加麝香少许,贴肺俞及华盖、中膻;症瘕冷积,摊成加麝香、阿魏少许,贴患处。

摘录《张氏医通》卷十三

处方23、温胃汤

处方附子 当归 厚朴 人参 橘皮 芍药 甘草各3克 干姜4克 蜀椒2克

制法上九味哎咀。

功能主治治胃寒气逆,腹胀咳嗽,食欲不振。

用法用量以水900毫升,煮取500毫升,分二次温服。

摘录《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六

处方24、五噎丸

别名食茱萸丸(《普济方》卷二O五)。

处方干姜 蜀椒 食茱萸 桂心 人参各37.5克 细辛 白术 橘皮各45克 茯苓 附子各30克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温中散寒,行气开结。治胸中久寒,呕逆逆气,饮食不下。

用法用量每服3丸,不知,渐加至10丸,温酒送下,日三次。

摘录《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六

处方25、泽兰膏

处方细辛 续断 皂荚 石南草 泽兰 厚朴 乌头 莽草 白术各60克 蜀椒90克 杏仁23克(去皮)

制法上十一味,切。

功能主治治头发早白及毛发不生。

用法用量以酒渍一宿,加炼成猪脂2千克,铜器中煎三上三下,膏成绞去津,拔去白发涂药,十日效。

摘录《外台秘要》卷三十二引《深师方》

处方26、椒面粥

别名椒面羹(《饮膳正要》卷二)。

处方蜀椒(去目及闭口者)7.5克(炒出汗,水浸一宿,焙干,末之)白面90克

功能主治治久患冷气,心腹积痛,呕吐不能下食。

用法用量上二味,将椒末放面内拌匀,于豉汁中煮令熟,空腹食之。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八九

处方27、乌梅圆

处方乌梅三百个,黄檗(炙)、细辛(去苗)、肉桂(去粗皮)、附子(炮.去皮.脐)、人参(去芦),各六两;蜀椒(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出汗用)、当归(去芦),各四两;干姜(炮)十两,黄连(去须)十六两。

炮制上异捣,筛,合治之,以醋浸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炼蜜杵二千下,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脏寒虫动作,上入膈中,烦闷呕吐,时发时止,得时即呕,常自吐有此证候,谓之厥,此药主之。又治久痢。

用法用量每服十五圆,温米饮下,食前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28、白薇丸

处方白薇、车前子,各三分。泽兰、太一余粮、赤石脂、细辛、人参、桃仁(去皮尖.熬)、覆盆子、麦门冬(去心)、白芷,各一两半。紫石英、石膏(研)、蒿本、栀子、卷柏,各五 分。蒲黄、桂心,各二两半。当归、川芎、蛇床子,各一两。干姜、蜀椒(汗)、干地黄,各三两。茯苓、远志(去心)、白龙骨,各二两。橘皮(半两)。

炮制上二十八味,捣筛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

功能主治主久无子或断绪,上热下冷,百病皆疗方。

用法用量酒服十五丸,日再,增至四十丸,以知为度,亦可增至五十丸。慎猪鸡蒜生冷醋滑驴马等肉,觉有娠则止。秘之,勿妄敷也。

摘录唐·孙思邈《千金翼方》

处方29、温中汤

处方当归(切焙.二两)、白术(二两)。人参、附子(炮裂.去皮脐)、干姜(炮)、甘草(炙)、蜀椒(去目.炮出汗)、桂心,各一两。

炮制上剉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治风邪所伤,肌瘦泄汗、寒中泣出。

用法用量每服四钱匕,以水一盏半,煎取八分,去滓,温服,日二。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处方30、崔氏乌头圆

处方附子(炮.去皮.脐)、川乌(炮.去皮.脐)、赤石脂,各三两;蜀椒(去目及闭口者.炒出汗)、肉桂(去粗皮)、干姜(炮),各二两。

炮制上六件捣,罗细末,蜜和为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风冷邪气,入乘心络,或腑脏暴感风寒,上乘于心,令人卒然心痛,或引背脊,乍瘥乍甚,经久不瘥,并宜服之。

用法用量每服三圆,温酒下,觉至痛处,痛即止。若不止,加至五、六圆,以知为度。若早朝服,无所觉,至午时再服三圆,夜又服三圆。若久心痛,每旦服三圆,稍加至十圆,尽一剂遂终身不发。

注意忌猪肉、生葱。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31、温白圆

处方川乌(炮.去皮.脐)二两半,柴胡(去芦)、桔梗、吴茱萸(汤洗七次.焙干.炒)、菖蒲、紫菀(去苗.叶及土)、黄连(去须)、干姜(炮)、肉桂(去粗皮)、茯苓(去皮)、蜀椒(去目及闭口.炒出汗)、人参、厚朴(去粗皮.姜汁制)、皂荚(去皮.子.炙)、巴豆(去皮.心.膜.出油.炒.研),各半两。

炮制上为细末,入巴豆匀,炼蜜为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心腹积聚,久症癖块,大如杯碗,黄疸宿食,朝起呕吐,支满上气,时时腹胀,心下坚结,上来抢心,傍攻两胁。十种水病,八种痞塞,翻胃吐逆,饮食噎塞,五种淋疾,九种心痛,积年食不消化,或疟疾连年不瘥。及疗一切诸风,身体顽痹,不知痛痒,或半身不遂,或眉发堕落。及疗七十二种风,三十六种遁尸疰忤,及癫。或妇人诸疾,断续不生,带下淋沥,五邪失心,愁忧思虑,意思不乐,饮食无味,月水不调。及腹中一切诸疾,有似怀孕,连年累月,羸瘦困弊,或歌或哭,如鬼所使,但服此药,无不除愈。

用法用量每服三圆,生姜汤下,食后或临卧服,渐加至五、七圆。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32、金露圆

处方生干地黄(焙)、贝母(去心)、紫菀(洗.去苗.焙)、柴胡(去芦.焙)、干姜(炮)、桂心(不见火)、人参(洗.去芦.切.焙)、防风(去芦.焙)、枳壳(汤浸.去瓤.麸炒)、蜀椒(去目.炒出汗)、桔梗(洗.去芦.焙)、吴茱萸(汤浸七遍)、甘草(炙)、川芎(洗.去芦.焙)、菖蒲(米泔浸一宿)、白茯苓(去黑皮.焙)、厚朴(去粗皮.姜汁制)、鳖甲(米醋炙黄)、甘松(净洗),各一两。草乌头(炮)、黄连(洗.焙),各二两。巴豆(去心、膜,用醋煮三十沸,焙干,取一两,不去油,煮时须亲自数三十沸,便倾出焙干,若沸过则药无力。一方用甘遂)

来源依林巢先生方,天宝七年内王元览进。

炮制上为细末,以面糊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腹内积聚症块,久患大如杯及黄瘦宿水,朝暮咳嗽,积年冷气,时复腹下盘痛绞结,冲心及两胁,彻背连心,痛气不息,气绕脐下,状如虫咬不可忍。又治十种水气,反胃吐食呕逆,饮食多噎,五般痔俈,气走注风,有似虫行,手足烦热,夜卧不安,睡语无度。又治小儿惊疳,妇人五邪,梦与鬼交,沉重不思饮食,昏昏如梦,不晓人事,欲死俱多,或歌或哭不定,月候不调,心中如狂,身体羸瘦,莫辨其状。但服此药,万无失一,是病皆疗,更不细述。

用法用量每服五圆,小儿两圆。心中痰患,姜汤下。心痛酸,石榴皮汤下。口疮,蜜汤下。头痛,石膏汤葱茶下。一切脾气,橘皮汤下,水泻、气泻,煮陈皮饮下。赤痢,甘草汤下。白痢,干姜汤下。赤白痢,甘草干姜汤下。胸膈噎闷,通草汤下。妇人血气,当归酒下,如不饮酒,当归煎汤下亦得。疝气、岚气、小肠气及下坠,附子汤下。常服及应急诸般疾患,只米饮、茶、酒、熟水任下。伤冷腹痛,酒食所伤,酒疸、黄疸,结气痞塞,鹤膝,并用盐汤、盐酒下。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33、云母膏

处方蜀椒(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出汗甘)、白芷、没药(研)、赤芍药、肉桂(去粗皮)、当归,各半两;盐花(研)一十四两,麒麟竭(研)、菖蒲、白芨、川芎、草龙胆、木香、白敛、防风(去芦.叉)、厚朴(去粗皮.姜汁制)、麝香(研)、桔梗、柴胡(去芦头)、松脂、人参、苍术(泔浸一宿)、黄芩、夜合(用皮)、乳香、附子(去皮.脐)、茯苓(去皮)、高良姜,各半两;硝石(研如粉)、甘草、云母(光明白薄者.研粉),各四两;桑白皮、水银(候膏凝如人体热.以生绢袋盛水银.以手弹如针头大.铺在膏上.谓之养药母)、柏叶(不用近道者)、槐叶、柳枝,各二两;陈皮一两,清油四十两,黄丹(细研)一十四两,黄蓍(去芦)半两。

炮制上除云母、硝石、麒麟竭、没药、麝香、乳香、黄丹、盐花八味别研外,并如豆大,用上件清油,于瓷器中浸所药七日,以物封闭后,用文火煎,不住手搅,三上火,三下火。每上,候匝匝沸,乃下火,候沸定再上,如此三次,候白芷、附子之类黄色为度,勿令焦黑,以绵或新布绞去滓,却入铛中、再上火熬。后下黄丹与别研药八味,以柳篦不住手搅,直至膏凝,良久色变再上熬,仍滴少许水中,凝结不黏手为度。先炙一瓷器,热即倾药在内,候如人体温热,弹水银在上,每用膏药,即先刮去水银。

功能主治治一切疮肿伤折等病。

用法用量治发背,先以败蒲一斤,用水三升,煎五十沸,如人体温,将蒲水洗疮,拭干贴药,一两分为三服,温酒下,未成脓者立瘥,于外贴之,奶痈外贴。瘰倁骨疽,毒穿至骨,用药一两,分作三服,温酒下,甚者即泻出恶物,兼外贴,瘥。肠痈,以药半两分为五服,甘草汤下,末成脓者当时消,已有脓者,随药下脓出,后每日酒下五圆,如梧桐子大,待脓止即住服。风眼,贴两太阳穴。壁镜咬、蜘蛛咬,外贴,留疮口。发脑、发髭鬓、发眉、发耳、脐痈、牙痈、牙疼,并外贴包裹,即当时痛止。箭头所伤,箭头在内,外贴,每日吃少许烂绿豆,箭头自出。虎、豹所伤,先以甘草汤洗,然後贴膏,每日换,不过三次贴。狗、蛇咬,生油下十圆,如梧桐子大,仍须贴外。难产三日不分娩,温酒下一分便生。血运欲死,以姜汁和小便半升温酒下十圆,死者即返。死胎在腹,以榆白皮汤下半两便生。丈夫本脏气,茴香温酒下一分,每日一服,不过二服瘥。中毒药酒洗袜(一本作中暑毒,取地水),温下一分,每日一服,不过四度,泻出恶物瘥。瘤赘,外贴消之。一切肿疖,外贴立瘥。但有所苦,并皆治之,药到即瘥。

注意已上主疗,只忌羊血,馀无所忌。

备注如人收此药防身,以蜡纸裹,不令风干,可三十年不损药力。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34、熟干地黄圆

处方熟干地黄(酒浸)、五味子(拣净)、柏子仁(微炒.别研)、川芎,各一两半;泽兰(去梗)二两一分,禹馀粮(火烧红.醋淬七遍.细研)、防风(去芦.叉)、肉苁蓉(酒浸一宿)、白茯苓(去皮)、厚朴(去粗皮.姜汁炙)、白芷、干姜(炮)、山药、细辛(去苗)、卷柏(去根),各一两;当归(去芦.酒浸.炒)、甘草(炙),各一两三分;蜀椒(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去汗)、牛膝(去苗.酒浸一宿)、人参、续断、蛇床子(拣净.微炒)、芜荑(炒)、杜仲(去粗皮.炙黄)、艾叶(炒),各三分;赤石脂(煅.醋淬)、石膏(煅.研飞),各二两;肉桂(去粗皮)、石斛(去根)、白术,各一两一分;紫石英(煅.醋淬.研飞)三两。

炮制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五、七百杵,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妇人风虚劳冷一切诸疾。或风寒邪气留滞经络,气血冷涩,不能温润肌肤;或风寒客于腹内,则脾胃冷弱,不能克消水谷;或肠虚受冷,大便时泄;或子脏挟寒,久不成胎,月水不调,乍多乍少,或月前月后,或淋沥不止,或闭断不通,积聚症瘕,面体少色,饮食进退,肌肉消瘦,百节酸疼,时发寒热,渐至羸损,带漏五色,阴中冷痛,时发肿痒,月水将行,脐腹先痛,皮肤皱涩,瘾疹瘙痒,麻痹筋挛,面生僢僣,发黄脱落,目泪自出;心忪目眩;及产后劳损未复,肌瘦寒热,颜色枯黑,饮食无味,渐成蓐劳,并皆治之。温平不热无毒,常服养血补气,和顺荣卫,充实肌肤,调匀月水,长发驻颜,除风去冷,令人有子。

用法用量每服三十圆,温酒或米饮下,空心,食前服。

注意妊娠不宜服之。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35、白术散

处方牡蛎(烧粉)二两,白术、川芎,各四分;蜀椒(去目及闭口者.炒出汁)三分。

炮制上杵为散。

功能主治调补冲任,扶养胎气。治妊娠宿有风冷,胎痿不长,或失于将理,动伤胎气,多致损堕。怀孕常服,壮气益血,保护胎脏。

用法用量每服二钱,温酒调服,空心,食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36、巴戟熟地酒

处方巴戟天60g 熟地黄45g 狗杞子30g 制附子20g 甘菊花60g 蜀椒30g 醇酒1500ml

炮制1. 将上述6味药材一起捣为粗末,放入干净的器皿中;2. 倒入醇酒浸泡,密封;3. 5日后开取,过滤去渣备用。

功能主治补肾壮阳,长肌肉,悦容颜。主治肾阳久虚,阳痿早泄,腰膝酸软。

用法用量每次10~20ml,每日早晚2次,将酒温热空腹服用。

摘录《民间验方》

处方37、蜂房汤

处方蜂房1枚(炙,劈碎)豉49粒 蜀椒(去目并合口者)2~7粒

功能主治主治牙齿虫蚀肿痛。

用法用量上三味,以水400毫升,煎十余沸,去滓,热含冷吐。此药若有肿,尤易见效。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二○

处方38、乌蛇膏

处方吴茱萸 藁本 独活 细辛 白僵蚕(去丝嘴,炒)半夏 蜀椒(去目,炒)防风 赤芍药 当归 桂心 川芎 香白芷各15克 乌蛇 黄蜡各60克 干蝎 附子(去皮、尖)各30克

制法上药细锉,以炼腊月猪脂1千克,文火煎,候白芷赤黑色为度,绵滤去滓,下蜡,人瓷器内盛。

功能主治治风邪毒气,外客皮肤,熏发成肿,游走不定,时发痒痛;成风毒势盛,攻注成疮,焮赤多脓,疮边紧急。

用法用量每次用少许,涂患处,摩之令热,一日三次。

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八

处方39、钟乳健脾圆

处方肉桂(去粗皮)、人参、黄连(去须)、干姜(炮)、龙骨、当归(去芦)、石斛(去根)、大麦蘖(炒)、茯苓(去皮)、细辛(去苗土)、神僸(碎炒)、赤石脂(煅),各二两;蜀椒(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出汗)六两,附子(炮.去皮.脐)一两,钟乳粉三两。

炮制上为细末,入钟乳粉匀,炼蜜和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男子、妇人虚损羸瘦,身体沉重,脾胃泠弱,饮食不消,腹胀雷鸣,泄泻不止。又治肠虚积冷,下利清谷,或下纯白,及久痢赤白,肠滑不禁,少气羸困,不思饮食,并宜服。

用法用量每服三十圆,温米饮下,食前,日三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40、裨脾散

别名建脾丸(《奇效良方》卷十三)。

处方附子(炮)30克 蜀椒(汗)30克 桂心60克 赤石脂 黄连 人参 干姜 茯苓 大麦芽 陈曲(炒)石斛 当归各60克 钟乳90克(研)

制法上十三味,捣筛,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温健脾胃,和中止泻。主脾胃虚寒,泻痢不禁,饮食不消,雷鸣绞痛。

用法用量以酒服10丸,日服三次,稍稍加之。

摘录《外台秘要》卷二十五引《集验方》

处方41、五膈丸

处方麦门冬 甘草各150克 蜀椒 远志 桂心 细辛各90克 附子45克 人参120克 干姜60克

制法上九味,为细末,炼蜜为丸,弹子大。

功能主治治忧膈、气膈、食膈、饮膈、劳膈,苦心满,不得气息,引背痛如刺,食即心下坚满,大痛欲吐,吐即愈,饮食不得下,甚则手足冷,上气咳逆,喘息短气。

用法用量先噙化1丸。喉及胸中当热,药力稍尽,再含1丸,日三次,夜二次。

摘录《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七

处方42、乌蛇膏

处方吴茱萸、独活、细辛、白僵蚕(去丝.嘴.炒)、半夏、蜀椒(去目.炒)、防风、赤芍药、当归、桂心、川芎、香白芷,各半两;乌蛇、黄蜡,各二两;干蝎、附子(去皮.尖),各一两。

炮制上件细,以炼腊月猪脂二斤文火煎,候白芷赤黑色为度,绵滤去渣,下蜡,入瓷器内盛。

功能主治治风邪毒气外客皮肤,熏发成肿,所起不定,游走往来,时发痒痛,或风毒势盛,攻注成疮,赤多脓,疮边紧急,但是风肿,并皆治之。

用法用量每用,取少许摩之令热,日三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43、蜀椒救中汤

处方蜀椒(炒出汗)9克 淡干姜12克 厚朴9克 槟榔6克 广皮6克

功能主治温中行气,化湿辟秽。治发痧。卒中寒湿,内挟秽浊,眩冒欲绝,腹中绞痛,脉沉紧而迟,甚则伏,欲吐不得吐,欲利不得利,甚则转筋,四肢欲厥。

用法用量水1升,煮取400毫升,分二次服。

摘录《温病条辨》卷二

处方44、补损当归散

处方泽兰(制)、附子(炮.去皮.脐),各一分;当归(炒)、蜀椒(炒.出汗)、甘草(炙)、桂心,各三分;川芎(炒)六分。

炮制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疗坠马、落车、被打,伤腕折臂,呼叫不绝,服此药呼吸之间,不复大痛,服三日,筋骨即当相连,神效。

用法用量每服二钱,温酒调下,日三服。

注意忌海藻、菘菜、生葱、猪肉、冷水。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45、安蛔散

处方乌梅肉9克 黄连 蜀椒 藿香 槟榔各3克 胡粉 白矾各1.5克

制法上药为散。

功能主治吐蛔。所吐蛔虫,色赤成团而活,属热者。

用法用量每服9~12克,水煎如糊,空腹时服。

摘录《张氏医通》卷十四

处方46、九物五膈丸

处方麦门冬(去心)蜀椒(汗)各90克 远志90克(去心)甘草150克(炙)附子30克(炮)干姜90克 人参120克 桂心90克 细辛90克(夏月可酌加麦门冬、甘草、人参的用量)

制法上药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功能主治治忧隔、气隔、食隔、寒隔、饮隔等五隔。

用法用量每服1丸,含化,日三至四次,夜一至二次。若不能含者,可一大丸作二小丸,尽服之。

注意忌海藻、菘菜、猪肉、冷水、生葱、生菜。

摘录《外台秘要》卷八引《延年秘录》

处方47、七熬丸

处方大黄45克 前胡(一作柴胡)芒消(熬)各150克 葶苈 蜀椒(并熬)各7.5克 生姜 芎藭各22.5克 茯苓18克 杏仁11克(熬)挑仁20枚(熬)虻虫(熬)水蛭(熬)各13.5克

制法上十二味,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瘀滞日久,月经不利,手足烦热,腹满,心烦,默默不欲寤者。

用法用量空腹时服7丸,米饮送下,每日三次。不效,量加一倍。

摘录《备急干金要方》卷四

处方48、五膈圆

处方蜀椒(去目并闭口者.微炒去汗)、细辛(去苗.土)、肉桂(去粗皮)、远志(去心),各三两。麦门冬(去心.焙)、甘草(炙),各五两。干姜(炮)二两,人参(去芦)四两,附子(炮.去皮.脐)一两半。

炮制上为细末,炼蜜和圆,如弹子大。

功能主治治因愁忧思虑,饮食不节,动气伤神,致阴阳不和,脏腑生病,结于胸膈,遂成忧膈、气膈、食膈、饮膈、劳膈之病。若食生冷即发,心胸痞满,气不得通,疼痛如刺,及引背膂,食即不下,心下坚痛,痛即欲吐,得吐即已,甚者手足逆冷,上气咳逆,喘息短气。

用法用量每服一圆,含化咽之,胸膈喉中当热,药力稍尽,更服一圆,日三服,夜二服,服药七日即愈;或圆如梧桐子大,温酒服之亦得,食后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49、曲鱼膏

处方大黄 黄芩 莽草 巴豆 野葛 牡丹 踯躅 芫花 蜀椒 皂荚 附子 藜芦各15克

制法上十二味,哎咀,用苦酒浸药一宿,以熟猪油1.5千克,微火煎五七沸,放入白芷1片,煎至白芷色黄为度,去滓。

功能主治治风湿疼痹,四肢亸弱,偏跛不仁,并痈肿恶疮。

用法用量用时微火化开,手摩患处,每日三次。

摘录《备急千金要方)卷七

处方50、当归汤

处方当归 芍药 厚朴 半夏各6克 桂心 甘草 黄耆 人参各9克 干姜12克 蜀椒3克

制法上药十味,哎咀。

功能主治主脾胃虚寒,湿阻气滞,心腹绞痛。

用法用量用水1升,煮取640毫升,分四服;体弱者分六服。

摘录《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三

处方51、椒术丸

处方苍术60克 蜀椒30克(去目,炒)

制法上为极细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泄泻下痢。

用法用量每服20~30丸,空腹时用温酒送下。如小儿病,丸如黍米大。

摘录《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中

处方52、甘菊膏

处方甘菊60克 莽草 芎藭 甘草(炙)防风 黄芩 大戟各30克 生地黄120克 芍药45克 细辛 大黄 蜀椒(去目,闭口,汗)杜仲 黄耆各15克 白芷30克

制法上十四味,哎咀,以腊月猪脂800毫升,微火煎五上下,候白芷黄成膏。

功能主治止痛生肌。治金疮,痈疽。

用法用量敷疮上,一日易二次。

摘录《刘涓子鬼遗方》卷二

处方53、椒艾丸

处方蜀椒300粒 熟艾270克 干姜90克 赤石脂60克 乌梅100枚

制法上五味,将椒、姜、艾下筛,再将乌梅置于7.5千克米下蒸,令饭熟,去核,纳姜、椒末,合捣三千杵,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久痢,食不消化,或青或黄,四肢沉重,起即眩倒,骨肉消尽,两足逆冷,腹中热,苦筋转,起止须扶,阴冷无子。

用法用量每次服10丸,每日三服。不愈,加至20丸,再加黄连270克。

摘录《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五

处方54、牛膝苁蓉丸

处方牛膝(切,酒浸,焙)肉苁蓉(酒浸三日,焙干)各60克 补骨脂(炒)胡芦巴 茴香子(炒)枸杞子 楝实 巴戟天(去心)白附子(炮)附子(炮裂,去皮、脐)青盐 羌活(去芦头)独活(去芦头)蜀椒(去目并合者,炒出汗)白蒺藜(炒)黄耆(锉,炒)各30克

制法上十六味,捣罗为细末,分三处,将两处药用前浸牛膝、苁蓉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肾脏虚冷,脐下有冷感,腰膝疼痛,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头昏目眩,食欲不振者。

用法用量空腹时服20~30丸,用温盐酒送下。服一月,面上红,脐下暖,进酒食,减昏困为验。余药为散,如伤冷腹痛,用羊肾或羊肉,上掺药3克,青盐1.5克,炙得香熟吃,以温酒下;如患小肠气,每服3克,入茴香子,青盐少许,水150毫升,煎至120毫升,空腹时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八六

处方55、大建中汤

别名大建中黄耆汤(《圣济总录》卷九十一)。

处方甘草6克 人参9克 半夏10克 生姜15克 蜀椒6克 饴糖24克

制法上六味,哎咀。

功能主治主虚劳,寒饮停在胁下,决决有声,有头上冲皮起,引两乳,腹痛里急,多梦健忘,失精气短,眼目昏花。

用法用量用水1升,煮取300毫升,去滓,纳饴糖,服200毫升。里急拘引,加芍药、桂心各9克;手足厥,腰背冷,加附子1枚;劳者,加黄耆3克。

摘录《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九

处方56、大建中汤

别名三物大建中汤(《张氏医通》卷十六)。

处方蜀椒3克(炒去汗)干姜12克 人参6克

功能主治温中补虚,降逆止痛。主脾胃虚寒,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

用法用量上三味,用水400毫升,煮取200毫升,去滓;纳胶胎70毫升,微火煎取150毫升,分二次温服,每次相隔约一小时。药后可饮粥适量。当一日食糜,温覆之。

备注方中蜀椒味辛大热,温脾胃,助命火,并能散积杀虫;干姜辛热,温中助阳,散寒降逆;人参补益脾胃,扶助正气;重用饴糖建中缓急,并能缓和椒、姜燥烈之性。诸药合用,共奏温中补虚,降逆止痛之功。

摘录《金匮要略》卷上

处方57、乌头赤石脂丸

别名赤石脂丸(《金匮要略》卷上)、乌头丸(《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三)。

处方蜀椒14克 乌头7.5克(炮)附子7克(炮)干姜14克 赤石脂14克

制法上五味,研末,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用法用量先食服1丸,一日三次。不知,稍加服。

摘录《金匮要略》卷上

处方58、冷哮丸

处方麻黄(泡)川乌(生)细辛 蜀椒 白矾(生)牙皂(去皮弦子,酥炙)半夏曲 陈胆星 杏仁(去双仁者,连皮、尖用)甘草(生)各30克 紫菀茸 款冬花各60克

制法上为细末,姜汁调神曲末,打糊为丸。

功能主治治哮喘咳嗽,遇冷即发,顽痰结聚,胸膈痞满,气逆不得卧。

用法用量每遇发时,临卧用生姜汤送服6克,羸者3克。更以王建膏贴肺俞穴中。服后时吐顽痰,胸膈自宽。服此数日后,以补脾肺药调之。候发,如前再服。

摘录《张氏医通》卷十三

处方59、镇心牛黄丸

别名牛黄丸(《普济方》卷二三三)。

处方牛黄(研)紫菀(去苗、土)菖蒲各60克 防风(去叉)人参 细辛(去苗叶)蜀椒(去目及合口者,炒出汗)茯神(去木)附子(炮裂,去皮、脐)紫石英(研)防葵各30克 铁精11克 桂(去粗皮)干姜(炮)各45克 丹参 远志(去心)麦门冬(去心,焙)甘草(炙)各37.5克

制法上一十八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老少气虚弱惊悸,语则劳乏气短。

用法用量每服10丸,空腹时用米饮送下,一日二次。

摘录《圣济总录》卷九十

处方60、白术散

处方白术 芎藭各30克 蜀椒22克(去汗)牡蛎15克

制法上四味,杵为散。

功能主治健脾养胎,温中祛寒。妊娠,宿有风冷,胎萎不长。

用法用量每次3克,用酒调服,日三服,夜一服。腹痛,加芍药;心下毒痛,倍加芎劳;心烦呕吐,痛不能食饮,加细辛、半夏,服后更以醋浆水服之;若呕,以醋浆水服之;复不解者,小麦汁服之;已后渴者,大麦粥服之。病虽愈,服之勿置。

摘录《金匮要略》卷下


相关文章